瓜类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ppt
《瓜类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瓜类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ppt(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瓜类白粉病(Cucurbits Powdery Mildew),瓜类白粉病俗称“白毛”,各种瓜类作物上均有发生,以黄瓜,南瓜,西葫芦,苦瓜和甜瓜受害较重,冬瓜和西瓜次之,丝瓜较抗病。白粉病在北方对露地春黄瓜,温室及塑料大棚秋黄瓜常造成严重危害,南方则以春季和秋季黄瓜受害较重。病害一旦发生,病情发展迅速,给黄瓜生产造成极大威胁。,主要危害叶片,亦危害茎和叶柄,果实一般不受害,但降低质量。植株从幼苗起即可受害,但以中后期发病者居多。叶片受害初在叶面或叶背产生白色近圆形的白色霉斑,以叶面较多,条件适宜时白色霉斑向四周迅速蔓延而连接成片,成为边缘不整齐的大片白粉斑区,上面布满白色粉状物,此即为病菌的菌
2、丝体,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此时叶片逐渐变黄萎垂,病情继续发展,病叶最后枯干,白粉状物的颜色亦逐渐变为灰白色或灰褐色。,症状,在环境条件不利病菌生长,或在寄主衰亡的情况下,在病斑上的白色粉状物的表层或里层会产生成堆的黑色小粒点,此即病菌的有性世代闭囊壳,但不是所有的地区都可出现闭囊壳。,白粉菌侵染叶柄或嫩茎,症状与叶片相似,只是产生较小的白粉霉斑,白粉状物亦较少。白粉病菌侵染南瓜或西葫芦叶片时,在叶面上产生大量的灰白色粉状物,极似均匀地在叶表面撒上一层白粉,病叶提早衰亡,最后枯死。,病原,Erysiphe cucuribitacearum zheng&chen,Sphaerocheca cuc
3、urbitae(Jacz.)z.y zhao 在瓜类上寄生的白粉菌有两种均为子囊菌。后者较前者更为常见,它们所引起的症状没有明显的区别。两种白粉菌的菌丝体初为白色,随老化变褐,均在寄主表皮细胞上营外寄生,以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寄主的营养和水分,菌丝便不断在寄主表皮蔓延扩散。,白粉菌无性繁殖发达,分生孢子梗不分枝,短棍棒型或圆柱形,无色,有2-4 个隔膜。分生胞子由下部向上部逐个成串着生于孢子梗上,呈念珠状,单胞,椭圆形,大小差异很大,通常葫芦科 m,后者19.5-3012-18m.,闭囊壳球形或扁球形,暗褐色,直径70-140m,外表附属丝均为菌丝状,无色至暗褐色,6-26根,宽m,长为闭囊
4、壳的1.5-3倍。两者的主要区别为前者的闭囊壳内有子囊5-13个,子囊孢子总是两个,后者(瓜类单囊壳)的子囊1个,子囊孢子 4-8个。在我国南部地区,有时不产生有性世代。但在新疆,杭州,四川,北京等地的葫芦科作物上均可产生闭囊壳。东北吉林等地田间秋季黄瓜,西葫芦,南瓜上白粉病发生极为普遍,但很难发现闭囊壳。,两种白粉菌都是严格的寄生菌,它们的寄主范围都很广,除葫芦科作物外,尚可侵染其他科的多种植物,如向日葵,车前菜,牛蒡,蒲公英和凤仙花等。两种菌均有明显的寄主专化性,有许多不同的变种和生理小种,非瓜类作物上同属同种的白粉菌,不一定能侵染瓜类作物。,在南方温暖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以种黄瓜等瓜类作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白粉病 发生 防治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95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