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docx
《中秋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秋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下面是精心整理的中秋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通用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
2、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1、嫦娥奔月嫦娥奔月:中国上古时代神话传说故事,讲述了嫦娥被逢蒙所逼,无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一粒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事情。“嫦娥奔月”的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据现存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淮南子等古书。2、吴刚折桂吴刚伐桂,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之一。相传吴刚受天帝惩罚到月宫砍伐桂树,但桂树随砍随合。天帝把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作
3、为对吴刚的惩罚。传说南天门的吴刚和月亮里的嫦娥很要好,但他经常挂著与嫦娥相会,而疏于职守。玉皇大帝知道后,一气之下,就罚吴刚到月亮里去砍一棵叫月桂的大树,如果吴刚不砍光这棵月桂树,便不能重返南天门,亦不能与嫦娥相会。这样,年复一年,吴刚总是砍不光这棵月桂树。而只有在每年八月十六那天,才有一片树叶从月亮上掉落地面上。谁家最勤劳,金叶子就飘到谁家,那家就有无穷无尽的财富。3、玉兔捣药玉兔捣药是中国神话传说故事之一。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古时候,文人写诗作
4、词,常常以玉兔象征月亮,像辛弃疾的满江红中秋即以玉兔表示月亮。4、月饼起义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将“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5、玄宗故事霓裳羽衣曲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都著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绘。1、忌
5、房事。每月十五,男女那点事都要注意。八月十五更是要谨慎当着圆月做那点事,室外、野外禁忌。从中国的传统观念说起,男属阳,女属阴。而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是月廓亏空之时日。月属阴,也就是所谓的阴虚。2、野外活动要辟邪。这天野外活动的人,可以带红绳,或穿红色内衣出行,禁忌做与鬼神相关的事情。因为这日,阴气最盛。3、身体虚弱的人要避月。正在生病、流过产或其它失意、运势弱的人,当日以避月为好。4、男子不叩拜月亮。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秋节“惟供月时男子多不扣拜。故京师谚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俗谓月亮属于太阳,月神嫦娥是女性。所以只能由妇女(包括女孩)拜月。5、忌果饼不圆。中秋节全家应聚在一起吃月饼,
6、月饼又称为团圆饼,吃了能使全家不离散,为了团圆祭月的果饼必须是圆的,即使把瓜果月饼切开来也必须是月牙瓣的莲花状。6、民间还有其它比如不能用手指月亮,不能让额头被头发遮住等忌讳。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关于中秋节的风俗的简短介绍【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中秋节的风俗的简短介绍11、敬拜有一种民俗说法,中秋节起源与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八月十五是秋季收获的季节,每家每户都要祭拜土地神灵。其深层心里其实就是感恩土地,回报土地,敬重土地,因此人们把这种活动叫“秋报”,就是在秋天报答土地对人
7、类的慷慨无私馈赠。更广泛的民俗说法是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祭月典礼。这种仪式从周代就有,向神示敬。凡有月光处,皆可举行。如遇阴天雨天,可以向月亮的方位拜放祭桌。以家族为单位,以年长的女性和家庭主妇担任主祭。民间流传“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宋代有求月神赐福的习俗,男人求功名利禄,女人求美貌若仙。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中秋节最早起源于古代的祭月典礼。在古代人们看来,月亮是仅次于太阳的神灵,一直是人们重要的崇拜对象。礼记祭法中记载:“夜明,祭月也。”根据史籍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收获的季节,不仅要拜土地神,还要拜月神。这就是“秋祀”。“秋祀”是一种仪式,因为古人认为五谷
8、丰收离不开月亮,如果没有月亮赐予露水,没有月亮圆缺以计农时,丰收也是不可能的。据礼记记载:“天子春朝口,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意思说,天子在春天祭日,在秋天祭月,祭日在早晨,祭月在夜晚。可见,早在先秦时代,就有帝王在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祭拜月亮也表达了对大地和母亲的感恩之情。在阴阳哲学的指导下,天空、太阳、父亲同属于阳;大地、月亮与母亲同属于阴。中秋时节,恰逢金秋收获之际,这是大地、月亮的恩赐,也是母亲辛勤劳作的结果。2、谢母故乡的月亮是属于母亲的。中秋佳节的团圆,是被伟大母爱所包裹的家庭盛会,当每一个子女分享丰收喜悦的果实时,看着自己的母亲主持祭月的活动时,会自然想到母亲生养子
9、女的不易,辛苦稼稽的不易,操劳家务的不易。仰望中国哲学中代表阴的明月,自然会想到母亲就像月亮,母亲给家庭每一位成员以无尽的温暖,哺育孩子们健康成长。同时,从中国节气来看,中秋是气候转换分界点。一过中秋,天气明显转凉,早晚温差变大。此时,女性开始准备御寒衣物,为在外服役、从军和游学的丈夫、儿子准备棉衣,中秋团圆也是羁旅异乡的家人回家取衣的机会。中秋节应该可以说是中国的“母亲节”。子女们在这样的节日表达对伟大母亲的感谢、感恩之心,再正常不过。3、团圆中秋节的团圆是很有意味的。凡是能在这一天回家的,想办法都要回家的。从物理意义上看,人们崇尚圆的东西:敬拜的月亮是圆的,吃的月饼是圆的,祭祀的水果是圆的
10、。从心里愿望上看,家人团聚叫“团圆家”,喝的酒叫“团圆酒”,吃的饭叫“团圆饭”,过的节叫“团圆节”。那种心理意义上的圆满、圆合、圆润、圆和之意,已经深入到人们灵魂中,昭显到行动中,连送节送礼都要照顾到必须送的亲戚亲属中,讲究个圆满,圆美。4、和谐节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拉近密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节气,节气,说的就是一种顺和之气,吉祥之气,和美之气、热闹之气。团圆的文化民俗本意就有和谐的成份在,将团圆予以延伸,就有了家庭的和谐,朋友的和谐,亲戚的和谐,亲属的和谐,社区的核心,村镇的和谐,民族的核心,国家的核心,世界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即便平时有一般性的隔阂,在这个时候,人家主动示好,你还好意思
11、再继续隔阂下去吗?总不能没有一点人情味吧!而中秋节本身就是民俗意义上的一个圆满节,不利用这样的节日消除误解,消除隔阂那怎么可以呢!中国人最善于利用这样的节日密切关系,和谐自我和谐社会了,在这一点上,连美国的总统都发表讲话予以祝贺,予以敬佩。中秋节的风俗的简短介绍21.祭月(拜月)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以来,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
12、求福佑。祭月赏月,托月追思,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至今,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2 .燃灯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
13、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3 .赏月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的文字记载出现在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4 .追月所谓追月,即是过了农历八月十五,兴犹未尽,于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约亲朋好友,继续赏月,名为追月据清人陈子厚岭南杂事钞序云:粤中好事者,于八月十六夜,集亲朋治酒
14、肴赏月,谓之追月。5 .观潮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己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6 .猜谜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7 .吃月饼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月饼象征着大团圆,
15、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8 .赏桂花、饮桂花酒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9 .竖中秋在广东一些地方,中秋节有一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所以也叫竖中秋。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举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
16、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以此庆贺中秋。10 .耍禄仔耍禄仔是过去中秋节十分流行的儿童游戏,以柚子壳刻通花,中可悬灯,儿童提着成群结队游乐,或提着各种动物、瓜果形状的灯色,沿街踏歌而行,一边唱着耍禄歌:耍禄仔,耍禄儿,点明灯。识斯文者重斯文,天下读书为第一,莫谓文章无用处,古云一字值千金,自有书中出贵人”儿童们在尽情游乐之后散去,各自回家吃月饼果品之类。IL扎灯笼古时在广东,中秋临近时,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此外,还有很多小朋友会用水果皮扎灯笼。另外,还有木瓜灯、香蕉灯等,最简便的是柚皮灯,
17、几乎家家户户的小孩都能做。扎好的灯笼除了用来树中秋,更有情侣提着灯笼依偎赏月。12 .玩花灯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
18、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瓢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襄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如今两广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13 .烧斗香江苏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上月宫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民间还有烧香斗的风俗。14 .拜祖先广东潮汕地区中秋节习俗。中秋节当天下午,各家厅里就摆台设祭,置祖先神主牌,献上各
19、色供品。祭毕,把祭品逐样烹调,合家同时一次丰盛晚餐。15 .舞火龙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16 .听香听香是古代流传在台地区的中秋习俗。古时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烧香祭拜,诉说心事,祈求神明指示听香的方向,然后依指示方向在路上无意间或偷听到的第一句话,牢记在心,回家再掷芟,判断来解释所占卜事情的吉凶。例如卜占终身大事,而听到的话是吃甜饼或花开、月圆,就表示
20、吉兆,喜事近了。17 .烧塔中秋灯与元宵灯不大相同。中秋夜点的是宝塔灯,而且主要在南方流行。宝塔灯,即由村童捡拾瓦砾搭成宝塔形状的灯。清代苏州村民在旷野用瓦叠成七级宝塔,中间供地藏王,四周燃灯,称为塔灯。广州儿童燃番塔灯,用碎瓦为之;还有柚皮灯,用红柚皮雕刻各种人物花草,中间安放一个琉璃盏,红光四射。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
21、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18 .中秋宴俗古时中国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
22、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19 .玩兔爷玩兔爷的起始约在明末,流行于北京一带。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拉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庄亦谐。燕京岁时记: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挂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然而北京百姓们称它为兔儿爷。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
23、不足而游戏有余。中秋节的风俗的简短介绍3日本“月见节”:吃团子,赏月会日本人称中秋节为“月见节”。节日这天,成千上万的居民都穿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吟唱吆喝,扶老携幼,抬着神龛到庙里去进香。孩子们还到野外采集象征吉祥如意的野草装饰家门,迎来幸福;晚上全家聚集在院子里,摆上瓜果、米团子等供奉月神,然后分食、赏月,聆听老人讲述关于月亮的神话。日本人过中秋吃的不是月饼,而是江米做的“团子”,它形状各异,馅儿以豆沙为主。如今日本只有少部分地方保留着过“月见节”的习惯。韩国“秋夕节”:家团圆,品松糕韩国人称中秋节为“秋夕节”。秋夕在韩国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从农历八月十四日开始全国上下就要接连放假3天,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秋节 来历 传说 故事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92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