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与实例a.ppt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与实例a.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与实例a.ppt(1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与实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管理,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任医师 梅家模,一、明确几个概念,1、率和比 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患病率:某特定时间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值 死亡率:对象人群中死亡人口所占比例 病死率:某病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的比值 比值比:相对危险度:暴露人群疾病发生率与非暴露人群疾病发生率的比,2.分母与分子,分母是具备某些流行病学特征的人群,如时间、区域、性别、年龄、职业等。亦即必须是能加以定义的人群。分子所代表的是疾病或现象的频数,因此,必须加以严谨的定义,制定出统一的诊断标准。同时,在进行率的比较时,还要考虑执行
2、这一标准的各有关问题。,3.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条件概率:在事件B出现的情况下,事件A出现的概率复合事件:特定的合并事件,如A和B、以及特定的任一个出现的事件,如A或B,叫做复合事件。Pr(A和B):两者同时出现的概率 Pr(A或B):A、B两事件中至少有一个出现的概率 乘法定理:Pr(A和B)=Pr(A)Pr(B)加法定理:Pr(A或B)=Pr(A)+Pr(B)-Pr(A)Pr(B),4.误差,随机误差:主要是抽样误差,也包括一些随机测量误差,其大小决定于研究设计(抽样技术、样本量)和评价值的统计学特点,无一定方向,可互相抵消,可通过改进抽样技术,增加样本数等措施来控制。系统误差:广泛存
3、在于各类调查研究的各个环节,如:调查表,调查时的诱导提问,被调查者特定的心理状态,非随机的测量误差。有一定方向,不能相互抵消,也不能通过增加样本数来控制。,5.偏倚,1.选择偏倚:入院率偏倚;奈曼偏倚;健康效应偏倚;时间效应偏倚;检出征候偏倚;3.混杂偏倚:,2.信息偏倚:无应答偏倚;回忆偏倚;谎言偏倚;诱导偏倚;礼貌偏倚;错分偏倚;,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可分为三大类。1.观察法: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去认识疾病或健康问题的现象、规律与病因。2.实验法:实验法是研究者直接控制条件下进行群体实验,通过人为控制、干扰疾病在人群中的自然分布以研究疾病正面或负面
4、影响。例如:在人群中研究预防接种效果即为流行病学实验法。3.理论流行病学研究:理论流行病学研究是将流行病学资料与其他资料进行理论或数学模型化的研究。,观察法(描述流行病学),描述流行病学是在特定时间、调查特定范围内人群中有关变量与疾病或健康现象的关系。其最常用的方法是横断面调查,亦称现况调查。横断面调查的目的主要有(1)描述疾病的分布(如不同年龄、性别的现患率),从而发现高危人群或发现有关的病因线索。(2)描述某些因素与疾病的关联,发现危险因素。(3)查出某一地区患有某病的人群,从而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4)评价防治措施及其效果。通常需在采取防治措施前后各进行一次横断面调查,并将
5、两次调查结果加以比较,这样就能判断出防治措施及其效果的优劣。,观察法(描述流行病学),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为了全面了 解疫情规模,分析疫情发展动向,确定防治 措施,在事件的整个过程中,人们往往要多次,反复进行横断面调查。描述流行病学的主要用途:阐述和解释疾病自然史 提出因果关系假说 提出疾病预防控制的对策和策略,观察法(分析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由果及因的研究方式,它是先按疾病状态确定调查对象,分为病例和对照两组,了解并比较其既往暴露情况,分析疾病与暴露因素之间的联系。病例对照研究资料整理表,观察法(分析流行病学),定群研究根据研究开始时病例是否发生,定群研究主要分
6、为前瞻性和回顾性两种类型。前瞻性定群研究:是以因素来分组,观察开始时,病例尚未出现,需要追踪一段时期,方能得到结果(发病或死亡),故其性质是前瞻性的,即从现在追踪到将来。回顾性定群研究:又称历史性定群研究。其主要特点是,在研究开始时暴露和疾病均已发生,研究者先追溯历史资料确定暴露组和对照组,然后通过各种途径查出这些对象的发病和死亡情况。,观察法(分析流行病学),1.相对危险度(RR)和比值比(OR):测量某因素与疾病的联系强度 2.归因危险度(AR):测量某因素对暴露人群的实际危害 AR=RR-1 3.人群归因危险度(PAR):PAR=ItIu 以Pe为人群中暴露者所占比例,则上式可推导为:P
7、AR=Pe(I e-I u)PAR的含义是:整个人群的发病率可由暴露因素解释的那部分。或者说:暴露因素使该人群发病率增加的部分。亦可说:如不存在该因素或通过措施消除该因素时,整个人群发病率将下降的部分。显然,PAR与上述暴露组的AR不同,它的大小不仅取决于该因素RR的大小,还取决于该人群中暴露者所占的比例。即使在暴露者中该因素有较高的归因危险度,如果暴露者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则人群由于暴露于该因素而发病的也不会太多。,横断面调查,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定群研究,前瞻性定群研究,过去,现在,将来,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的时序特点图,个案调查,个案调查是指对病例、病例的家庭及周围环境进行的流行病
8、学调查。个案调查主要应用于:特殊病例的调查:某些特殊病例,如预防接种后发生严重反应者、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疾病,即使只有1例,亦需进行个案调查;某些疾病已基本控制或消灭,如有病例报告,须作个案调查;当发生中毒、传染病或原因不明疾病流行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对每一例患者原则上都必须作个案调查。,个案调查的目的,1.进一步明确中毒或传染病的诊断,掌握不明原因疾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消毒及消毒范围。3.追溯传染来源,查找病例的接触者。通过个案调查,了解患者在发病前后一个潜伏期内的活动情况,以掌握可能受到感染的接触者和可能仍混在健康人群中的隐
9、性感染者或带菌者。这项工作对控制疫情有至关重要的意义。4.总结疾病的分布特点。通过多个个案调查资料可以总结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特征。,个案调查内容,1.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民族、工作单位、居住地点、发病时间、就诊时间等。2.临床症状与体征:发病部位(呼吸系、消化系、泌尿系、中枢神经系、或波及多部位时,何为主,何为辅)、病程中症状、体征的变化,如皮疹、出血点等何时出现、何时消失、有无基础疾患等。3.实验室检查:血液、尿液、组织学等各类检验情况,如伤寒诊断是血培养、大便培养、还是肥达氏反应等。4.流行病学资料:在中毒时需重点调查暴露时间、暴露方式(食入、吸入、接触)。毒物性质
10、(生物性、化学性)等。在传染病方面,着重调查患者在发病前后一个潜伏期内活动情况、免疫史、过敏史、家庭史等,如对病因不明疾病,在做个案调查时需更为广泛、细致。结合其临床症状与体征,有重点地询问,特别要了解疾病出现前后在上述病因、环境方面的特殊变化、如某项新产品的使用、某种药物的服用等。,个案调查方法(1),1.收集有关常规记录资料(1)疾病和死亡报告卡、册;(2)临床记录或病历;(3)人口统计及流动情况;(4)气温、气压、降雨量等气象资料;(5)职工、学生缺勤、缺课记录;(6)某些有关变量的登记资料,如历年农药使用量和销售量、某药物的销售量、各种环境监测记录、自来水厂的消毒、检验记录等。,个案调
11、查方法(2),访问调查对象 直接访问调查对象,这是流行病学调查中最常用的方法。调查是否成功,取决于调查设计、调查表和调查人员的调查水平,以及调查对象的社会特征,回答意愿和回答能力。(1)个案调查表的设计 个案调查表应包括所有需要分析的项目,在去除观察者自行勘查和对患者的身体检查内容外,需向调查对象了解的项目。又可称为问卷。问卷的设计原则如下:用语简洁、明确,应为各种文化层次和社会层次的应答者熟悉;问题要尽可能清楚和有针对性;避免“一箭双雕”的问题;防止诱导性、强制性问题;问题要适合于所有的调查对象;回答方式应不会影响回答结果。,个案调查方法(3),访问调查对象(2)对调查员的要求通晓每一问题的
12、含意和目的;不要“想当然”,自以为是地改变提问内容;不要对回答进行暗示和诱导,如:“你和病人是不是在工作单位接触过?”、“你的痰是不是很多?”、“你是不是很晚睡?”等等;通晓有关问题的标准;注意仪表、外貌;选择时间,避免引起调查对象的反感或误会;注意调查环境,尽可能避免第三者的影响。,个案调查方法(4),身体检查与检验对调查对象作身体检查和有关检验,包括有关病史、症状和体征,一些专科检查如胸片、超声波等。根据调查目的,常常还要采取血、尿、粪便等标本进行病原免疫、生化、寄生虫等检验。将检验材料送实验室检查,应考虑运送与保存条件、检验方法和技术等。例如是否需要低温运送、增菌培养等,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13、。另外,在进行这些检查还需考虑适当的指标与标准,还需考虑各种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统一方法和试剂,尽量减少对资料可比性的影响。,个案调查方法(5),现场观察和检查对患者的住宅和工作场所及其周围环境应进行现场观察,以了解疾病发生经过和有关致病因素,采取适当预防措施。不同疾病有不同的调查重点。对肠道传染病应该着重了解饮用水和卫生情况,对虫媒传染病则要调查有关媒介的密度和孳生情况,对非传染性疾病应了解其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中是否有致病因素,例如,在调查疑似松毛虫皮炎时,观察周围环境树木的品种、数量、松毛虫密度、风力大小等,有助于病因的发现和确定。根据情况,有时还需采取食物、水、土壤、空气、日常生活用品
14、等标本,根据不同目的应用血清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化学或卫生学方法进行检测,例如:环境中二氧化硫、花粉、苯并芘、病原微生物等。,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组织(1),准备阶段1.合作与协商 根据疫情报告,初步确定事件的性质,并据此商讨以下问题:(1)是否需要其他专业人员参加,如兽医学、昆虫学、环境学等;(2)是否需要实验室人员参加;(3)需要什么资源,当地能提供什么资源;(4)谁对调查进行指导和监督;(5)各种资料如何分头收集,谁负责收集;2.成立现场调查组 根据协商结果,按需要由各类专业人员组成,为了有效地调动资源,组长可由行政领导担任。3.准备应急装备。如:采样器材、消毒杀虫药品和器械、预防治疗
15、用药品及个人防护用品、调查表、执法文书、参考资料、宣传资料、调查取证工具(如照相机等)等。,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组织(2),调查阶段 抵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后,现场调查组应保持正确的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现场调查组在现场是提供帮助,而不是总管,是参谋,而不是或不一定是指挥员,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调查组与当地卫生部门的关系,这是调查成功与否的关键。1.召开首次会议,认真听取情况介绍,了解已经开展的调查情况及已采取的措施和结果,特别要注意向首诊医生了解首例病例的情况,了解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敏感问题。在充分听取当地的观点和意见后,再提出自己的初步看法、思路和计划。2.将本调查组成员按职责分工,与当
16、地相应的专业人员组成若干个小组,如流调组、消杀组、信息综合组、宣传组等,每天列出必须完成的任务清单,每天都要召开各小组的汇报会,检查进度,分析疫情。3.根据现场需要,寻求其他专业的帮助或调集物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组织(3),总结阶段1.在现场调查工作结束、完成了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初步分析后,应召集反馈会。请当地重要官员、业务负责人、专业人员到会,向大家汇报调查及初步分析结果,提出建议,并对当地的支持表示感谢。2.后续工作计划:进一步分析资料,评估调查质量,评价控制措施,向自己的上级提交正式报告等。,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过程(1),(一)确定是否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1.首次疫情报告的受理(1)诊断
17、方法:疫情报告的受理者首先必须了解本次疫情的诊断方法,如属传染病是根据症状做出的临床诊断呢,还是以病原体检出为依据的实验室诊断,这是判断诊断的可信程度的标准。因此,需仔细询问。有时接到的报告是某种症状(如发热、腹痛等),因其实际上可能是某种传染病食物中毒群体臆症等以及其他未能预见的情况,故更需详细了解。如报告者为什么觉得需要报告,报告者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等等。(2)流行分布:不管报告的是什么疫情,都必须了解它的三间分布,什么时候、怎样发病;哪些地方、什么样的人发病;病人有什么特点等,这些都是现场流行病学工作者在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需掌握的基本信息。根据情况有时还需进一步了解发病前的旅行史、郊
18、游史,与特殊人群(病人、吸毒人员)的接触史等。(3)应对措施:应向报告者了解(或要求疫情发生地);为了防止疫情扩大已(需)采取哪些对策。,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过程(2),(一)确定是否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2.确定是否公共卫生事件 要确定是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从三个方面考虑;(1)发生率与平时相比是否增加?要与过去数年(月、周)进行比较,与最高值、平均值比较。(2)是否“真正地”增加?诊断标准的改变,新诊断方法的引进报告要求的改变等都可能会造成病例的突然增加,某些特殊情况也可能造成表面上的病例数增加,如在洪涝严重时因强调对钩端螺旋体病的警惕,使基层医院将大量发热者临床诊断为钩端螺旋体病患者,而在平时
19、对发热者多考虑为感冒。(3)是否属于“即使只有1例或少量病例也应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病种,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有些病种如:鼠疫、霍乱、脊灰、SARS、炭疽等,即使是只发生1例,也须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处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过程(3),(二)确定病例的诊断标准 所谓病例,即是当前已成为问题的疾病或状态,明确病例的诊断标准,是在突发事件应对全过程中判断形势,研究和评价对策的基础,如果不能及时定义病例或对病例的定义措词暧昧,将对事件处理的质量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流行病学医师更注重的是特异性病原学诊断,包括血清学和病原体的分离鉴定等,但并不是每一例病人都须经特异性病原学诊断。一
20、般而言,当大多数病人的临床表现与诊断相符时,15%以上的病原学阳性就能做出实验室确诊的结论。另外,对病例的定义,还需考虑其时间、场所、患者的特征,即所谓“现场诊断”标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过程(4),(二)确定病例的诊断标准 通常在给病例下定义时,都会设定确诊标准和疑似标准,在调查阶段,我们采用疑似标准以尽可能不遗漏病例,在分析阶段,我们则多采用确认标准,特别是为查明感染途径和原因而进行病例一对照调查时,大家常选很典型的确诊病例,以便最大限度地发现其与对照的不同点。对于原因不明的新发疾病,开始时尚不了解疾病的全部特征,难以确定病例的诊断标准,需根据已掌握的典型特征,制定出诊断标准或病例收集的执
21、行标准。以后随着对疾病特征的不断认识,在事件处理的不同时期,逐步修改和完善诊断标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过程(5),(三)调查准备 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前,需考虑以下方面:1.调查内容:为了追溯原因,制定紧急控制措施,需收集哪些信息,向什么对象,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是否需要采样检验?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通常需要尽快制定和实施控制措施,因此在不影响信息收集量的情况下,调查内容宜精不宜多。冗长的调查内容会使调查者和对象都疲惫,难以集中精力,有时反而会得到虚假信息。对一个调查对象的询问时间应尽量控制在30分钟之内。在调查表(问卷)制作出来后,要反复斟酌;可要可不要的尽量不要,但对于一些关键项目则必须
22、清楚地收集到位,必要时甚至为了几个项目进行二次、三次调查。2.估计收集和分析资料及检验,体检等工作量,所需各方面人员数及时间,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以在必要时得到支持。,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过程(6),(四)调查实施1.发生场所与环境的调查(1)场所的观察和信息的收集 发生食物中毒时,需尽速取得菜单、配餐记录和付款记录,并通过这些记录搜索出参与用餐的人。要询问、了解有无装修或停电之类的特殊情况,此外,还须考虑和观察上水、井水、下水、土壤、昆虫、动物等方面的情况。发生院内感染时,要收集检验记录、医疗记录、病房及病床的设置,病人及探视家属的出入情况、手术室内配置、护理和医疗手技及工作程序,特别要注意各类
23、消毒液的配置、消毒方法和程序等。调查者应尽可能按过去的记录,结合细致的观察,掌握事件发生前的状况。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时,要根据其传播途径,观察和了解疫区内上水、下水、井水的配置和走向及其与厕所、垃圾场等污染场所的距离和地形(高低)、地质(渗透性),蚊、蝇等媒介生物的孳生场所和种群密度。特别要注意患者聚集地的周围环境、摊贩及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和人员聚流情况。(2)检测样品的采集从环境采集样品,最重要的是:从什么地方采?怎样采?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才能得到有代表性的结果。,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过程(7),(四)调查实施 3.核实和查找病例 在应对较大规模疾病流行,特别是原因不明疾病流行时,为了准确地把握
24、流行态势,描述流行特征,需要不断提高疾病发生率的分子(病例)的质量。(1)核实病例:随着对疾病特征的逐步认识,可能会修改和完善诊断标准。这样,就需要不断地对以前报告的病例按更新的认识去加以核实。对疑似病例也需随着其病程推移,临床特征凸现,或肯定或否定,给予明确诊断。(2)查找病例:正常的疫情报告系统所报告的病例,只是容易被发现的病例,具有典型症状或重症病例。因此,需要积极地查找症状不典型的轻症病例,以避免这些轻症病例混迹于人群之中作为传染源衍生出下代病例,阻滞疫情的控制进程。,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过程(8),(五)描述三间分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应急处理的基本点就是了解疫情在时间、场所、人群中的
25、分布特征。1.时间分布 以时间和新发病例数为横轴和纵轴,可以描绘出流行曲线,通过流行曲线,可以判断本次疫情是单一暴露,还是持续暴露;流行态势是在逐渐缩小,还是在继续扩大。同时在单一暴露的情况下,可以判断是否出现了二代病例。在持续暴露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潜伏期推测感染时间,或在应对原因不明的新发传染病时,反过来根据较为确定的感染时间推断疾病的潜伏期。流行曲线的时间单位如何确定是较为重要的。原则上潜伏期短的疾病时间单位幅度短,反之则可长一些。例如毒素型食物中毒属于潜伏期较短的疾病,如果时间单位定得长,就容易使人把持续暴露看成单一暴露。通常在绘制流行曲线时,设计几个不同的时间单位,这样可以较为明白的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场 流行病学 调查 方法 实例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92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