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五章地域分异规律.ppt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五章地域分异规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五章地域分异规律.ppt(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地域分异规律(理论),主要内容第一节 地域分异理论概述第二节 纬度地带性规律第三节 地理环境的经度地带性规律第四节 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带性规律第五节 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第一节 地域分异理论概述-3个问题:含义、形成过程、特点,一、地域分异理论的含义1、地域分异规律的有关概念地域分异理论:是关于地球表面组成成分或综合体空间分化和差异的理论。与整体性相反。地域分异规律:反映地球表层各组成成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分异的客观规律,又称空间地理规律。既是规律它就带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地位: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环境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作用的综合,是地理环境及其各要素分布与分异的规律,是地理学的第一规律。,2
2、、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按涉及的内容分,地理环境的分异因素有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几种表现。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中各自然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沿一定方向的分化现象及表现形成。这是经济、社会文化地域分异的背景,对经济、文化、社会等分异有制约作用(不是决定作用)。研究自然地域分异规律是研究整个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理论基础。经济分异:沿海经济与内陆经济;东部与西部的差异。社会分异:河流文明(古老、保守)与山区文明(边远、新兴);南北方差异;东西方差异。文化分异: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差异,地方方言差异,地方民居。,3、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按涉及的规律分,纬度地带性:太阳能在纬度间的分布的分异,导
3、致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以及整个自然综合体沿纬线方向延伸和递变,引起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干湿地带性):海陆相互作用引起从海岸向大陆中心的干湿度递变。垂直地带性:山地的高度引起垂直带的分异。非地带性:大地构造、地貌、地面植物、地下水埋深等引起局部性分异。,4、地域分异规律的广义与狭义理解地域分异规律可分为:地带性与非地带性规律。一般理解,未界定狭义广义或分成:纬度地带性、非纬度地带性规律。狭义理解地带性或: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广义理解地带性或:水平地带性(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折中理解,地域分异规律也可以按地域分异因素来划分。地域分异因素:造成地域分化与差异(地域分异)
4、的各种原因及因素称为地域分异因素。它是造成地域分异规律的动力与原因。基本因素有2类:地带性因素(纬度地带性因素):太阳能按纬度分布不均,造成与之有关的许多现象按纬度变化作有规律的分异。地球内能(非纬度地带性因素):由地球内能所形成的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岩浆活动、构造作用等。,5、地域分异因素,二、地域分异规律理论的建立过程,早在公元前五世纪的禹贡中,就已经有了地带南北更替的思想。周礼地官说:“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太阳高度角与纬度成反比,纬度越高,射线与地面夹角越小,获得的能量越低。汉书晁错传写道:“胡貉(mo,四声,东北方的民族)之地,积阴之处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食肉而饮酩(
5、ming,四声),其人密理(皮肤粗糙,皱纹很多),鸟兽毳(cui,四声)毛,其性耐寒。扬粤之地,少阴多阳,其人疏理,鸟兽稀毛,其性耐暑”。这段短文概要地记叙了我国南北在气候,动植物、人种和民俗等方面的差异。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认识到地球表面的纬度差,将地球分为一个热带,两个温带,两个寒带,被称为“地理学之父”。19世纪初,德国AVon洪堡发现温度的垂直差异和大陆东西岸差异,发现植物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被称为“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l 9世纪中叶德国FVon李希霍芬第一次提出自然分异的术语。19世纪末,俄国BB道库恰耶夫在研究土壤地带性基础上发展了自然地带性学说,划分出苔原地带、森林地带、森林
6、草原地带、草原地带、干草原地带、荒漠地带、潮湿森林地带,对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做出新的贡献。20世纪中叶,德国地理学家C特罗尔提出了“三维地带性”的概念,在山地自然地理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三、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特点:3个基本特点,1、多级性自然地理环境是多级镶嵌体系,决定了其应该具有不同等级的地域分异规律。关于多级性与尺度,目前有不同的认识(认识不统一)。英美地理学家:全球尺度(global scale)区域尺度(regional scale)局地尺度(local scale)苏联伊萨钦科:区域性水平;局部性水平,景贵和:四级 全球性规模 大陆大洋规模区域规模(大区域、中区域)地方规模(小区域
7、)刘胤汉:四个等级全球性等级 大陆大洋等级区域等级(大区域、中区域)地方等级(小区域)陈传康:五种尺度全球尺度全大陆全海洋尺度区域性尺度中尺度小尺度(地方尺度),2、三维性三维地带性对垂直地带性进行概括而提高到理论水平的是洪堡。德国地理学家C特罗尔在20世纪中叶,提出了关于地球表面地理实体、景观型和生态系统三度空间排列的比较地理学观点,在高山研究中引入“三维地带性”的概念,在山地自然地理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任何一个地方的垂直自然带都是纬向、经向和高度变化因素对自然环境共同影响和作用的结果。因此,就一个山地或高原而言,“三维地带性”的概念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三维分异”,即任何一个地带可以同时
8、沿纬度、经度和垂直递变方向分异,其空间分异是三维的,水平地带和垂直地带同处于一个三维空间中。二是“三位一体”,即一个地带所处的带谱,是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共同作用的产物。这种相互联系和差别,是自然界对立与统一的反映。“三维结构”:S=f(W,J,G)。即:任何一个地点的自然地理环境,应该是纬向变化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W),经向变化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J)和高度变化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G)的函数。,3、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现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地带性现象和非地带性现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是形成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形成机制的统一性。地带性现象和非地带性现象是地球内动力和外动力共同作用的产
9、物。发生作用的统一性。每一个地点都有纬度、经度和高度,都有特定的地质基础,都受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影响。春城昆明位于北纬25,东经102,海拔1900米。北纬25,东经102,海拔1900米三个条件相加形成四季如春的昆明气候,缺一个条件都会变样。如果纬度向南或者向北偏10经度向东或者向西偏10,高程升高或者降低1000米,都不可能有这样好的环境。研究北京,不能离开北纬40,东经116,高程50米三个条件。西安:3420,10855,400-500M。霍普司金定律:美国地理学家霍普司金在研究北美洲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相互关系后指出,在北美地区,当其它因素相同时,纬度北移1,经度东移
10、59,高程升高120米,植物发育日期,春末夏初推迟4天,晚夏初秋提前4天。后人称这一地带性的相互联系为霍普司金定律。相互关系的叠加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有互相叠加的关系。纬度地带性是基础。经度地带性是第一次叠加。垂直地带性是第二次叠加。位于热带的高山,可以观察到从热带到寒带的温度变化。,第二节 纬度地带性规律3种表现:自然环境、人种、社会经济的纬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规律是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一、自然环境的纬度地带性自然环境纬度地带性是地带性学说的基础。气候、土壤、动植物、陆地景观、海洋水文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1气候的纬度地带性周礼地官说:“日南则景短多暑,日
11、北则景长多寒”。太阳高度角与纬度成反比,纬度越高,射线与地面夹角越小,获得的能量越低。气候的纬度地带性是其他要素纬度地带性的基础。2陆地景观的纬度地带性 陆地景观自然带、自然地带都具有纬度地带性规律。3.海洋的纬度地带性从大洋表层到200米深度范围内,受纬度地带性的强烈影响。大洋由北至南可以分为七个纬度带:北极带、北温带、北热带、赤道带、南热带、南温带、南极带。北温带见到的动物在南温带也可以见到,这种现象称两极性分布。,二、人种的纬度地带性,人种是遗传上有共同体质特征的人类群体。人种的体质特征是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产物。例如:皮肤黑色素大致与阳光强度成正相关。大多数人类学家把人类分成黑、黄、白三
12、个人种。人的肤色或动物毛皮色彩与大自然的色调有某些相似处。大自然色调变化的基本趋势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在动物界有类似的色调变化。北极活动的是白熊,温带活动的是黑熊、棕熊。东北虎的个体比华南虎大,色调比华南虎浅。人的某些体质特征,如体高,随着环境变化,有明显的变异。在一般情况下,肉食为主民族比素食为主民族高大,面食为主民族比米食为主民族高大。在过去100年内,德国人平均体高增加15厘米。再过100年,德国人的平均体高可达2米。在美国的黑人后代,比他们原居地增高快。在中国,由于城乡生活水平的差别,城市居民增高较快。这些现象说明社会经济环境,特别是饮食环境对人体特征有影响。北方人体型略高,肤色略浅,
13、头型短而宽,头发波状比例少,鼻型略长狭,嘴唇较薄,眼睛蒙古眼丹凤眼。南方人头型狭,肤色深,鼻型短而宽,嘴唇厚而上翘,体型矮瘦。马来眼 浓眉大眼。,三、社会经济的纬度地带性,1从长城走向到南北矛盾由于自然环境差异,长城是我国古代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分布的重要界线,是我国古代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主要接触带,也是我国古代民族冲突的主要接触带。因此,长城成了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界线和军事防卫界线。2经济文化中心的南北转移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济文化中心的迁移主要方向由北向南。古代我国人口重心在黄河流域,经济文化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晋朝到宋朝,出现两次人口经济和文化南移高潮。唐朝安史之乱是我国南北关系的
14、分界线。安史之乱前,北方的人口经济和文化仍高于南方。安史之乱后,南方开始超过北方。究其原因,主要是北方旱作农田在生产力较低时比较容易大规模开发。南方地势低洼,需要兴修水利开辟稻田,才能耕作。待到南方稻田大批开发以后,就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较强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我国北方与南方人口比重变化,结论: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济文化中心的迁移主要方向由北向南。纬度地带性转移是人类经济文化中心转移的重要形式。,3建筑园林的南北差异,由于气候等条件的差别,我国南北园林建筑风格迥异。南方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北方园林建筑平缓严谨,粗壮拙扑,内外空间界线分明。陈从周(别名梓室,
15、原名郁文,自称梓翁(19182000)中国闻名的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家、专家,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对南北园林风格有简要的概括:“南方为棚,多敞口。北方为窝,多封闭。前者原出巢居,后者来自穴处”。纵观我国民居屋顶坡度,从南到北逐渐减缓,到了河北平原,出现平顶民居。南方坡大,可防雨水渗漏,可隔太阳爆晒。北方坡缓,可节省建筑材料,兼作晾晒作物场地。,第三节 地理环境的经度地带性规律5种表现:海陆、世界文化、东亚、中国、东西部,一、海陆分布与经度地带性二、世界文化地理与经度地带性 1东半球与西半球的文化地理差别(1)人类起源于东半球。根据考证,西半球的印第安人在四至五万年前由亚洲迁入,人种上与
16、黄种的蒙古人接近。(2)中国、印度、巴比伦、埃及都分布在东半球的北部。(3)西半球的现代文明在地理大发现后由东半球输入。虽然西半球出现过玛雅文化,印加帝国,与东半球文化相比,毕竟相去较远。东半球与西半球的文化地理差异主要由海陆分布引起的。,2欧亚大陆东部和西部的文化地理差别,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东亚文化与东亚季风和内陆相关。东方文化是东亚文化群体的简称。东亚文化取决于自然环境:东亚季风区高温多雨+大河流域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孕育着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漫长的封建社会和东方文化的核心华夏文化。东亚季风区面积辽阔,四周有高山围绕和大漠阻隔华夏文化上下延续五千余年,一脉相承与埃
17、及、巴比伦和印度文化比较,有明显的差别。西方文化与海岸有关:欧洲位于欧亚大陆的西部,南面为典型的地中海气候中部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气候曲折的海岸线多样化的自然环境,,创造了优异的舞台:畜牧业、手工业、大机器工业、航海近代经济中心在继承希腊、罗马古文化的基础上,孕育了以西欧为核心的西方文化。,三、东亚崛起的文化地理背景,1东亚的经度地带与“雁行”理论“雁行”理论:处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国际贸易、技术转移、资金流通,形成类似大雁飞行的追踪形态。追踪的内涵顺序是从消费资料到生产资料,从轻工业产品到重工业产品,到高技术产品。例如,日本的造船业向韩国、中国台湾扩散。日本的电器向韩国、中国台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 自然地理学 理论 第五 地域 规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90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