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九章.ppt
《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九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九章.ppt(1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九章 疾病与人类健康9.1 肿瘤与癌症癌(cancer)是一群不受生长调控而繁殖的细胞,也称恶性肿瘤。与此相对应的良性肿瘤是一群仅局限在自己的正常位置,且不侵染周围其它组织和器官的细胞。因此,绝大多数癌是由肿瘤细胞经过一系列突变转化而来的。,经典单基因病。至今已发现6,000余种,主要病因是某个基因位点上产生了缺陷等位基因。多基因病。涉及多个基因及调控这些基因表达的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多数人类疾病,特别是危害较大的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精神及神经病等,都属于这一范畴。,获得性(acquired)基因病。主要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传染病,虽然不符合经典的“世代遗传”方式,但基本上是
2、病原微生物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相互作用的结果,都涉及基因结构与表达模式的改变。,癌基因(oncogene):促进细胞增生,这类 基因往往常发生功能 突变。抑癌细胞(tumor suppressor gene,TSGs):抑制细胞生长。抑癌 基因的活性下降(功 能缺失突变)是引起 癌变的另一个原因。,9.1.1 反转录病毒致癌基因Rous在1910年发现带有单链RNA肉瘤病毒(一种反转录病毒)的鸡肉瘤无细胞滤液能在鸡体内诱发新的肉瘤。,该病毒基因组为6-9kb,RNA上的基因数目很少,被包裹在由gag和env两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外壳中,其中env基因指导外壳蛋白的合成,gag基因则指导“鞘”蛋白的
3、合成,这些“鞘”蛋白好像“道钉”一样“箍”在外壳的表面,维持外壳蛋白结构的稳定性。,该反转录酶再以病毒RNA为模板,转录出单链DNA分子,利用宿主DNA聚合酶指导合成第二条DNA链,以双链DNA形式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被整合的反转录病毒DNA分子称为原病毒(provirus),它能指导病毒mRNA的合成,并利用宿主细胞中的蛋白质合成机器,翻译生成病毒外壳蛋白等,最后组装成病毒颗粒。,图9-2 反转录病毒颗粒示意图,DNA病毒包括乙型肝炎病毒、SV40和多瘤病毒、乳头瘤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和痘病毒。RNA病毒主要是反转录病毒。反转录病毒致癌基因(retrovirus onc)可能是研究最多
4、的病毒基因,它们能使靶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反转录病毒的复制是由其自身基因组上pol基因编码的反转录酶指导完成的。当该病毒感染细胞时,pol基因就被宿主的RNA聚合酶II转录,产生pol mRNA,并在宿主核糖体上合成包括反转录酶、整合酶等多个病毒复制和整合所需要的酶类。,图9-3 反转录病毒基因结构示意图,该反转录酶再以病毒RNA为模板,转录出与病毒RNA序列互补的单链DNA分子,并以此为模板,利用宿主DNA聚合酶指导合成第二条DNA链,以双链DNA形式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图9-4 反转录病毒插入引起c-myc基因活化的几种可能途径。,最早研究的致癌基因可能是劳斯氏(Rous)肉瘤病毒中
5、的V-Src基因,编码被称为p60Src的蛋白质。该蛋白是514个氨基酸的磷酸化蛋白,其C端250个氨基酸是活性区域,负责将磷酸基团移到酪氨酸残基上,可使多个靶蛋白发生磷酸化而影响其功能,加速细胞癌变的过程。,图9-5 劳斯氏肉瘤病毒基因结构及c-Src原癌基因的转变,V-onc基因的起源研究发现,反转录病毒基因组中所带有的onc基因并非来自病毒本身,而是这些病毒在感染动物或人体之后获得的细胞原癌基因。动物或人原癌基因经病毒修饰和改造后,成为病毒基因组的一部分并具有了致癌性,其作用的靶分子也往往发生改变。,癌基因(oncogene)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病毒癌基因(viral oncogene,
6、V-onc),编码病毒癌基因的主要有DNA病毒和RNA病毒。第二类是细胞转化基因(C-onc),它们能使正常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这类基因与病毒癌基因有显著的序列相似性。,根据反转录病毒转化细胞的能力,可分为:1、急性转化型1)感染动物后,很短时间(几天或几周)就出现实体瘤或白血病。2)所带的癌基因一般位于病毒基因组内部,也可位于基因组的3端,但不会插入结构基因内部。3)具有体外转化细胞的能力。,2、非急性转化型。感染寄主后,需要较长时间(几个月,几年或数十年)才会致癌。,研究发现,反转录病毒基因组中所带有的onc基因并非来自病毒本身,而是这些病毒在感染动物或人体之后获得的细胞原癌基因。在肿瘤细
7、胞中,“生长控制点”不起作用,所以瘤细胞一直处于细胞周期循环之中。,细胞数量,培养时间(天),癌细胞+血清生长因子,癌细胞-血清生长因子,正常细胞-血清生长因子,正常细胞+血清生长因子,图9-6 上表皮癌的发生过程示意图,9.1.2 原癌基因(细胞转化基因)产物及分类除病毒感染诱发细胞癌变外,许多非病毒因子(如放射性物质、化学试剂亚硝酸、烷化剂等)也能诱导细胞转化。这些因子没有把致癌基因或其他致癌的遗传信息带入细胞,而通过某种激活机制改变了细胞内原有的遗传信息,使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研究证明,致癌因子导致基因突变。,图9-7 黄曲霉素(aflatoxin)导致细胞发生癌变的分子机制,根据原癌基因
8、产物在细胞中的位置,分为3类:1、与膜结合的蛋白,主要有erbB、neu、fms、mas和Src基因产物;2、可溶性蛋白,包括mos、sis和fps基因产物;3、核蛋白,包括myc、ets、jun和myb等。,根据这些蛋白的功能,它们又常被分为6大类,即蛋白激酶类、生长因子类、生长因子受体类,GTP结合蛋白类、核蛋白类和功能未知类(表9-2)。,9.1.3 原癌基因的表达调控原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通常以单拷贝形式存在,只有低水平的表达或根本不表达。在很多情况下,原癌基因的结构发生了点突变或插入、重排、缺失及扩增等,改变其转录活性。,图9-8 细胞中原癌基因转变为癌基因的主要途径,1.点突变研究发
9、现,ras基因编码了一个分子量为2.1104癌蛋白(p21),从人类膀胱癌细胞系T24 DNA中克隆的Ha-ras基因能够诱发NlH/3T3细胞转化,而从正常细胞DNA中克隆的该原癌基因没有这种功能。,人类肺癌细胞系Hs242的转化基因与Ha-ras高度相似,在这个基因中导致转化活性的遗传损伤是第二个外显子中引起p21蛋白第61位谷氨酰胺被亮氨酸所替代的一个点突变,进而引起蛋白质构象的改变,使细胞获得转化活性。,图9-9 ras基因的点突变及转化活性分析。,2.LTR插入。LTR是逆转录病毒基因组两端的长末端重复序列(long terminal repeat),含有强启动子序列,当LTR插入原
10、癌基因启动子区域或邻近部位后,可从根本上改变基因的正常调控规律。LTR插入到c-myc 5上游启动子附近,使c-myc的转录水平大大增加。,3.基因重排。正常情况下,c-myc定位于8q24,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IgH)定位于14q32,轻链基因(Ig)定位于22q12,轻链k基因(Igk)定位于2p11,。在Burkitt淋巴瘤中,c-myc易位至IgH、Igk或Ig的位点,使Ig基因与c-myc相连在一起,Ig基因启动子使原来不表达的c-myc高表达。,在正常人体细胞中,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基因abl位于第9号染色体上,表达量极低,不会诱发癌变。在慢性骨髓瘤病人细胞中,该基因却被转移到第
11、22号染色体上,与bcr基因相融合,表达量大为提高。,图9-10 abl原癌基因通过选择性染色体重排转变成细胞癌基因,4.缺失。很多原癌基因5上游区存在负调控序列,一旦该序列发生缺失或突变,就丧失抑制基因表达调控的能力。如Burkitt淋巴瘤中C-myc可因负调控序列的缺失或LTR插入破坏其结构而增强表达。5.基因扩增。使每个细胞中基因拷贝数增加,从而直接增加可用的转录模板。,9.1.4 基因互作与癌基因表达1.染色体构象对原癌基因表达的影响。基因表达不仅取决于基因本身及其相邻区域的一级结构,也取决于其空间构象,即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空间排列和染色质的结构。当两个基因相距太近时,往往不易形成有利于
12、高效转录的空间结构。,基因与基因之间的间隔距离被定义为“基因领域”(gene territory)。同一DNA链上两个具有相同转录方向的基因间隔小于一定长度时,影响有效转录所必需的染色质结构的形成,从而使这两个基因中的一个或两个均不能转录或转录活性显著降低,产生所谓基因领域效应(gene territorial effect)。,正常人c-myc定位于第8号染色体,在其两侧分别存在强表达的基因,使c-myc处于两面受夹击的地位。在Burkitt淋巴瘤中,由于发生基因重排,使c-myc基因一侧的强表达基因消失,从而消除了对c-myc的基因领域效应,使后者的转录活性增强。,小鼠细胞中,c-myc的
13、5上游区域也存在一个强表达基因,全长15kb,距c-myc只有3kb。很显然,这一间隔距离太短,与基因有效转录应有的最小距离相差甚远,c-myc受基因领域效应的影响非常大,表达受抑制。在小鼠乳腺癌细胞中,上述间隔距离被显著拉长,激活c-myc转录。,2.原癌基因终产物对基因表达的影响。癌基因产物通过介质传递生长刺激信号的部位有3处:癌基因产物本身模拟了生长因子,因而与相应的受体作用,以自分泌的方式刺激细胞生长;癌基因产物模拟了已结合配体的生长因子受体,从而在无外源生长因子时提供了促进细胞分裂的信号;,癌基因产物作用于细胞内生长控制途径,解除此途径对外源刺激信号的需求。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
14、GF)与猴肉瘤病毒(SSV)的V-ras癌基因产物,上皮生长因子(EGF)与Src及V-erb癌基因产物之间都存在着极高的相似性,表明生长因子与癌基因转化有关。,3.抑癌基因产物对原癌基因的调控。因为抑癌基因产物能够抑制细胞的恶性增殖,所以它被认为是一种隐性癌基因。当细胞内由于某种原因造成这些基因的表达受抑制时,原癌基因就活跃表达,引起细胞癌变。,p53基因,Guardian of the genome1990年,科学家首次发现p53是一个肿瘤抑制基因。缺失该基因时,患Li-Fraumeni Syndrome。此外,病人极易患乳腺癌,脑癌和白血病。,p53基因在星形细胞癌、乳癌、肺癌、肠癌及骨
15、肉瘤中都有高频率缺失现象。从癌细胞中得到的p53基因,其保守序列区有单一位点的突变,推测可能由于这一突变导致p53基因产物结构与功能的改变,失去抑癌活性。,p53基因中最常见的单碱基突变所造成的氨基酸改变.,p53基因与细胞癌变a.正常情况下,细胞分裂与p53基因无关;b.如果细胞中受损,p53基因被激活,使细胞受阻于阶段直到被修复或 启动细胞凋亡程序;c.如果细胞中p53基因的两个拷贝同时被破 坏,细胞可能死于有丝分裂过程中,也 可能带着损伤继续分裂,导致恶性肿瘤,Rb基因是从视网膜纤维瘤中克隆到的另一个抑癌基因,其功能是阻止处于G0/G1期的细胞进入S期,从而控制细胞增殖。正常Rb基因的表
16、达几乎可抑制所有培养细胞的分裂。,CDK4/cyclin D复合物使pRb磷酸化,非活性转录调控因子,转录调控因子有活性,基因表达,细胞顺利通过一个细胞周期,靶基因,4.外源信号对原癌基因表达的影响。细胞外信号(包括生长因子、激素、神经递质、药物等)作用于靶细胞后,通过细胞膜受体系统或其它直接途径被传递至细胞内,再通过多种蛋白激酶的活化,对转录因子进行修饰,然后激活一系列基因转录。,图9-11 许多原癌基因参与细胞信号转导过程,9.2 人免疫缺损病毒HIV人免疫缺损病毒(HIV),俗称艾滋病毒(AIDS),诱发人类获得性免疫缺损综合症。该病毒在分类上属反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慢
17、病毒属中的灵长类免疫缺损病毒亚属。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Montaginer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Gallo等人首次证实HIV是艾滋病的病因。,HIV I是从欧洲和美洲分离的毒株,与猴艾滋病毒只有约45%的相似性,它的致病力很强,是引起全球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病原。HIV研究主要针对HIV I。HIV II与猴艾滋病毒的相似性高达75%,其毒力较弱,引起艾滋病的病程较长,症状较轻,且主要局限于西部非洲。,9.2.1 HIV病毒粒子的形态结构和传染艾滋病病毒粒子是一种直径约为100nm的球状病毒,包被着由两层脂质组成的脂膜,这种结合有许多糖蛋白分子(主要是gp41和gp120)的脂质
18、源于寄主细胞的外膜。蛋白质p24和p18组成其核心,内有基因组RNA链,链上附着有反转录酶。,HIV依靠血、血制品以及人体分泌的奶液和精液等传播,主要感染T淋巴细胞,也感染B淋巴细胞和单形核细胞等。HIV感染形成多核巨细胞,并导致细胞死亡。HIV病毒可以通过所感染细胞扩散到全身,已在淋巴细胞、脑、胸腺、脾等组织发现了该病毒。自然界广泛存在着突变株。,图9-12 HIV-I病毒粒子结构模型图,9.2.2 HIV基因组及其编码的蛋白1.HIV基因组结构HIV基因组由两条单链正链RNA组成,每个RNA基因组约为9.7kb。在RNA5端有一帽子结构(m7G5GmpNp),3端有多聚(A)尾巴。由5末端
19、LTR、结构蛋白编码区(gag)、蛋白酶编码区(pro)、具有多种酶活性的蛋白编码区(pol)、外膜蛋白(env)和3未端LTR组成。,HIV I基因编码区有很多重叠,尤其在基因组的3端。HIV基因组中的部分基因如Tat和Rev是不连续的,被插入的内含子分隔成两个外显子。HIV I至少有4个功能性的剪接供体位点和6个受体位点。,图9-13 HIV-I基因组结构及所编码的主要蛋白质,2.HIV编码的蛋白质及其主要功能 HIV的结构蛋白主要包括3个基因。gag基因编码病毒的核心蛋白,翻译时先形成一个5.5104的前体(p55),然后在HIV蛋白酶的作用下被切割成p17、p24、p15三个蛋白。P2
20、4和p17分别组成HIV颗粒的外壳(CA)和内膜蛋白(MA),p15进一步被切割成与病毒RNA结合的核衣壳蛋白(NC)p9和p7。,Pol基因编码病毒复制所需的酶类包括逆转录酶p66、整合酶p32。从pol和gag基因重叠区内起始的一段序列为pro基因,它编码蛋白酶p22,在切割HIV蛋白前体的过程中起作用。env编码8.8104的蛋白质,经糖基化后其相对分子质量增至1.6105,是HIV包膜糖蛋白Gp160的前体,可进一步被切割成Gp120和Gp41。,Gp120是外膜蛋白,感染细胞时可与细胞的CD4受体蛋白相结合,并与G蛋白偶联受体(GPCR)家族中的一个跨膜蛋白发生相互作用。Gp41是跨
21、膜蛋白(TM),嵌入病毒包膜脂质中,对HIV的侵染和致病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图9-14 HIV I感染小神经质细胞和巨噬细胞过程中信号传导及与其受体CD4和辅助受体相互作用示意图。,3.HIV膜蛋白主要功能区(1)主要抗原决定簇:包括V3区(第301-324位的环状肽段)的主抗原决定簇及若干个较弱的决定簇,其中有两个分别位于Gp41的616-632位和724-751位。,(2)T细胞决定簇:两个辅助性T细胞决定簇T2和T1分别在105-117位的C1区和421-436位的C4区,一个主要细胞毒T细胞决定簇位于第308-322位。另有3个较弱的细胞毒T细胞决定簇在Gp41上。,(3)CD4受体结
22、合区:该区位于423-427位(C4区)。在上述功能区以外的某些氨基酸突变也能影响gp120的功能,说明上述各功能区发挥作用还依赖于整个分子特定的空间构象。,9.2.3 HIV的复制HIV与受体结合后,病毒核心蛋白和两条RNA链进入细胞。反转录酶以病毒RNA为模板合成单链DNA,并由宿主细胞DNA聚合酶合成双链DNA(原病毒),经环化后进入细胞核并整合到染色体上,随细胞的分裂传代可长期潜伏。,主要过程如下:原病毒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无症状;原病毒利用宿主细胞的转录和合成系统转录产生病毒mRNA,其中一部分编码病毒蛋白,与基因组RNA组装成新的病毒颗粒,从寄主细胞中释放出来侵染其它健康细胞;寄主
23、细胞瓦解死亡。,图9-15 HIV-I在人体细胞内的复制和侵染过程示意图,HIV的感染及致病机理HIV感染人体后大量复制和扩散,血清中出现HIV抗原,从外周血细胞、脑脊液和骨髓细胞中均能分离出HIV,是HIV原发感染的急性期。大约70%以上的原发感染者在感染后2-4周内出现急性感染症状,包括发热、咽炎、淋巴结肿大、关节痛、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病变、皮肤斑丘疹、粘膜溃疡等,持续1-2周后进入HIV感染的无症状潜伏期。,无症状潜伏期(可长达数年)。此时无任何临床症状,外周血中HIV抗原含量很低甚至检测不到。随感染时间的延长,HIV重新开始大量复制并造成免疫系统损伤。临床上病人感染逐步发展到持续性全身
24、性淋巴腺病(PGL)、艾滋病相关综合症(APC)等,直至发展到艾滋病。,HIV除在细胞内大量繁殖造成细胞死亡外,还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导致免疫功能下降:HIV粒子表面的gp120蛋白脱落,与正常细胞膜上CD4受体结合,使该细胞被免疫系统误认为病毒感染细胞而遭杀灭;因T细胞CD4受体被gp120封闭,影响了其免疫辅助功能;,HIV的gp120蛋白可刺激机体产生抗CD4结合部位的特异性抗体,阻断T细胞功能;带有病毒包膜蛋白的细胞可与其他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而丧失功能。,9.2.4 HIV基因表达调控HIV的最大特点是含有许多调控基因,它们编码调控蛋白,在病毒RNA的转录、转录后加工、蛋白质翻译、包
25、装以及病毒颗粒的释放等各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除HIV自身的调控蛋白外,还有许多寄主细胞的调控蛋白也参与这个过程。因此,HIV复制的调控十分复杂。,1.LTR序列HIV基因组两端,在HIV I与HIV II及SIV之间的保守性达95%以上。LTR 5端含有HIV基因调控所必需的多个特定调控区(真核类增强子和启动子单位),现根据各区调控功能的异同分为调控单位、核心单位和反式激活效应元件单位,并已在LTR中发现了许多细胞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图9-16 HIV基因组LTR区中的DNA和RNA结合蛋白的作用位点。,包括:(1)核心调控元件。该元件从LTR起始延伸到-78位核苷酸,至少包含6个可与细胞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 分子生物学 第九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89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