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保护.ppt
《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保护.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保护.ppt(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4章 现代农业建设与农业保护,1,第1节 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化的表述何谓“现代化”?它是一种事物转变成某种事物或状态。国际上的看法 过程论 国际学术界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把现代化作为一种变化过程。这种变化不是单一因素的,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多因素综合变化。对于现代化内涵的表述,学术界既有共同之处,又有较大差别。例如:台湾:21世纪世界彩色百科全书提出:,一、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现代化与变迁密切相关是随着愈来愈复杂以及相关连的人类生活在整个文化背景、工艺、经济和生态方面的综合变迁他是一种适应的过程,适应经常多变的环境”。这种表述强调现代化是各个领域的变迁过程,人们要适应这种多变换环境。
2、日本:“现代化是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变化过程,通过这种变化,一种发达社会转变为更为发达社会特点的社会。表述的特点是强调社会的发达程度,提出要有多种模式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种社会变化过程,依靠这种变化使欠发达社会具有更加发达社会所共有的特点。这种表述的特点是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分析现代化,,同时强调了经济增长的作用。总的说来,现代化是经济、政治、社会诸多方面的综合变化过程。那么这个过程的特征是什么呢?学术界较为普遍的看法是:从使用人力、畜力转变为使用非生物动力,从使用手工工具到使用机器作为进行生产活动的基础,这意味着财富增长、技术多样化、分化与专业化,从而导致一种新型的劳动分工,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有
3、些学者既把现代化看作是一个过程,又看作是一种产物。有的认为,现代化就是传统社会像西方先进国家那样向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的社会的总体过渡。从我国看:在我国对现代化内涵的理解虽然,学术界也持有“过程论”的观点,但从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看,大都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发展战略来看待。评价:看作是一个变化过程,既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也就是“过程论”更适合。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改革前:50年代和60年代,我国曾将农化概括为“四化”,即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70年代“七化”,即土地园林化、操作机械化、农田水利化、品种优良化、栽培科学化、饲养标准化和农村工业化。,改革后:定义的主要观点:技术论:农
4、业现代化说到底是最新的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普遍应用。从根本上讲是技术的发展问题。生产力论。农业现代化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作为一个目标,它是四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过程,是农业生产力按照一定规律 不断发展的过程,无论从哪方面看,农化都属于生产力范畴。全面论。农业现代化不仅是生产力现代化的问题,而且也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现代化问题。从内容上考察,农化是用现代工业设备和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使农业既能满足人类不断发展的需求,又能维护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的永续利用,由传统农业转化为开放式现代农业的历史过程。本课程认为,农化应有以下内涵:要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
5、术武装农业,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农化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农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农化的实质应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旨在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转化效率以及农产品产品率、农业环境质量,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综上所述,农业现代化可概括为:运用现代生产手段和技术及现代科学管理方式,实现集约经营,有效的配置、利用、保护农业资源,改善环境,实现农业高效持续发展,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资源转化率以及商品率,将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农业的历史过程。,二、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亦有不同观点,主要有三:观点一: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
6、面的现代化。观点二:农业现代化归纳起来可概括为 三方面: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或高级化、农业生产环节的一体化。观点三: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物质装备现代化、技术现代化、经济管理现代化、农民素质现代化、资源环境优良化。,本课程认为: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即用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即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武装农业,在农业生产上广泛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化学技术、耕作与栽培技术、饲养技术等。经营管理现代化。即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农业。农民素质现代化。即培养一代新型农民,使之有较高的文化科技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资源环境优良化。即用可
7、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农业。,三、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一)广泛采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手段和具有较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二)广泛采用现代生物、化学技术和具有较高的土地生产率;(三)广泛采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和具有较高的农产品商品率;,(四)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使之成为具有经营管理才能的现代商品生产者;(五)通过农业产业化,形成较高的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六)有良好的资源生态环境,并有较高的资源转化率。,四、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之一蒋建平主编的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理论、道路与模式(山东科技出版社,1996年6月)一书中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主体指标7项,群体指标22个。农民收入与消
8、费水平 农民人均纯收入 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 农民人均食物消费支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农村人均社会总产值,农村人均农业总产值 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重农业生产发展水平 农业净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农业商品率 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 人均肉类产量 林牧渔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投入 百公顷农机总动力 有效灌溉面积比重,化肥有效成分施用量 农业生产技术与文化教育 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劳动力比重 初中以上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重农村组织建设与经营管理 乡镇一级科技服务三站普及率 乡(镇)村二级农业服务人员数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 农业资源与环境条件,森林覆盖率 自然灾害成实率 21 水土流失面积
9、占国土面积比重 22 耕地污染面积比重本课程认为比较好的指标体系:,五、国际现代农业发展理论,有机农业理论 何谓有机农业?1980年美国农业部一个考察组把它描述为“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牲畜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制度。有机农业的主要内容是采用豆科作物、绿肥、作物桔秆、牲畜粪肥、有机废物和作物轮作来保持土地肥力,并对病虫害应用生物防治方法。我们认为,有机农业强调保护环境、有益健康的观点是可取的,对收入较高阶层来说有机农产品也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针对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而农产品总需求不断增大的矛盾,有机农业不可能成为今后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因此不可能替代现代农业的发
10、展。生态农业理论 生态农业于1971年首先由美国土壤学家W.Albrecht提出,目的在于通过增加腐殖质、少施化肥、禁施农药,来改变土壤条件和避免环境污染。生态农业的主要内涵是建立生态上能自我维持的、低投入的、,经济上有生命的小型农业系统(M.K.Worthington),具体地说,就是尽量减少能量投入,通过发展畜牧业,使用农家肥,实行作物轮作等途径,实现农业内部的自我循环。自然农业理论 自然农法最早在日本出现,其创始人为世界救世教教祖冈田茂吉。自然农法是在日本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他针对农药和化肥污染环境、造成食物中毒以及牲畜粪便等公害问题,提倡采用轮作、绿肥、间套作、堆
11、肥、地表覆盖、物种共生、天敌治虫、天然饲料、低密度养畜等措施,主张不耕地、不施肥、不用农药、不除草。,我们认为自然农法强调保护土壤、防治食物污染,具有积极意义,但自然农法绝对顺应自然,要求“四不”是行不通的,自然农法的内涵实质上属于有机农业体系,但相比之下显得更加绝对化,因而不可能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持续农业理论 关于持续农业的内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88年联合国粮食组织提出的一种表述:持续农业是“持续满足目前和世世代代的需要”,能够保护好资源,“不造成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当,经济上有活力,而且社会上能接受”的农业。,我们可以简单地说,持续农业是经济、社会、技术同环境协调发展的农业。它于80
12、年代末在我国开始发展,并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重视。总的看来,我们认为,持续农业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科技、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并于农村发展相结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深远影响与广阔发展前景。,六、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理论,现代农业基础产业论我们认为,十分有必要将原来的“农业基础论”转变为“现代农业基础产业论”,用来指导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农业基础产业论”的主要内涵是:第一,突破农业仅提供初级原料的局限性,按产供销一体化的要求,把中国农业建设为强大的现代基础产业。第二,突破工农、城乡的分离,按价值规律和比较利益原则,实现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公平交换与分配,促进二者协同发展,
13、把农业建设成为高度商品化的现代基础产业。,第三,突破封闭的、低效的传统农业局限性,按高产值、高效率、高效益的发展方向,把农业建设成为科学化的现代基础产业。第四,突破部门分割的局限性,按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农业建设成为国家宏观调控市场、市场调节产业与资源配置的现代基础产业。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论 现代农业之所以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绝不是孤立地发展起来的,而是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的结果。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协同发展,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和必由之路。农业与非农产业发展协同论的主要内涵是:,第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与工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首要一点是理顺工农业发展关系,调整好发展速度,同时把
14、农机、化肥、农药、塑料薄膜、饲料、食品、能源、建材等作为重点工业,加以扶持和发展,从而不断加强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和综合生产能力,分类、分区、分步骤地完成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建立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第二,在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加快农民与土地以外的生产要素结合,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实行以工补农、以工建农,走农村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路子。,第三,在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协同发展中,要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工业化的一个主导产业,走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的路子。第四,依托非农产业的发展来拓宽乡镇企业的发展领域,进而推动城镇建设,
15、加速城市化、现代化的步伐,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农民主体论 农民是现代农业基础产业的建设者,是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奉献者,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组织创新者,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农民主体论的主要内涵是:第一,从战略高度出发,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维护农民的权益,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人翁作用并以此作为国家政策的立足点和目标,规范各级政府行为,为农民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宏观环境。第二,走以农民为主体,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拓宽农民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第三,从发挥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作用出发,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公司、企业、协会等不同形式的联合,引导农民自愿地组织起来,把分散的
16、小农经营纳入产供销一体化的轨道,朝着经营企业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实现传统的小农经营向现代企业规模经营的转变。,第四,建立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农业科学技术体系,采取各种不同形式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文化与科学素质。农业现代化建设势位差与梯度推进论 总的看来,东部地区经济基础雄厚,研究与开发能力强,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快,因而处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高势位。中部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较单一,农业比较效益低于东部。而西部地区长期处于“边缘地区”区位,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商品经济发展滞后,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均较缓慢。因而农化应由东向西梯度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势位差与梯度推进论的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农业 发展 农业 保护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89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