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主要传染病的防控措.ppt
《猪主要传染病的防控措.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猪主要传染病的防控措.ppt(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猪传染病流行与防控对策,荆州职业技术学院 刘万钧,目前,我国猪群中发生的疫病,由于存在多种病原(病毒、细菌、寄生虫)混合感染,加之病原发生变异,毒力增强;各种免疫抑制因素广泛存在;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造成霉菌毒素中毒;滥用抗生素,诱发病原体抗药性的增高;不合理不科学的乱打疫苗,造成免疫失败;以及饲养环境的污染与病死猪只的流动等,致使猪病的疫情越来越严重,病症越来越复杂,发病率与死亡率至高不下,防控的难度越来越大,对养猪生产造成重大的威胁。如何做好目前的猪疫病的防控工作?应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技术措施,是可以防制目前猪疫病的发生与流行的。现将防控猪疫病的主要技术措施介
2、绍如下,供大家参考。,1、猪传染病流行状况,1.1 蓝耳病 2009年阳性猪场的检出率为27.3%,阳性猪群为23%,与往年相比,发病率趋于缓和。但是,由于当前蓝耳病(PRRS)病毒流行毒株呈现多样化趋势,变异加剧,不同毒株之间出现重组,抗疫苗毒株与流行毒株重组,将会加重我国蓝耳病的复杂性与控制难度。,生产母猪和后备母猪隐性带毒、持续性感染并长期向外排毒,导致疫病长期在猪群中存在。免疫抑制,疫苗质量不稳定,病毒免疫的滞缓性与抗体依赖性,以及其他因素的存在。本病仍然是常年发生,局部地区可能发病严重,大多数地区仍呈现散在地发生,爆发性流行的可能性小。,1.2 猪瘟 猪瘟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疫情呈全
3、国性分布,散发病例常年不断,典型猪瘟经常爆发,并有上升的态势。其表现在典型临床病例增多,感染强度增强,病死率增高。2009年检测猪群中的阳性感染率为15.3%,猪瘟抗体合格率为77.8%。成年猪与母猪隐性带毒,持续性感染;仔猪先天感染,呈现免疫耐受。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同时存在一个猪群或一个猪舍内反复、交替的进行传播,形成了猪瘟感染的恶性循环链,造成猪场猪瘟持续性感染的长期存在。,猪瘟牛睾丸细胞活疫苗出现了严重的粘膜病病毒(BVDV)污染,脾淋苗由于掺假也出现了污染。用污染疫苗接种猪只,BVDV不仅会干扰猪瘟疫苗的免疫,抗体量低;而且BVDV还可以引起猪只发病,仔猪于24周龄发病,表现为贫血、被
4、毛粗乱、生长缓慢、消瘦、结膜炎、关节炎、腹泻,多数发生死亡。剖检可见心外膜、肾脏及淋巴结有多量出血点,胃、结肠、盲肠粘膜溃疡,有多量的扣状肿,类似慢性猪瘟的病变,仔猪发病率为50%。BVDV也能引起母猪繁殖障碍,诱发流产、产死胎等。,1.3 圆环病毒病 圆环病毒在我国猪群中普遍存在;2009年检测阳性猪场为60%,猪群阳性率为53.3%。亚临床感染与隐性感染非常严重。也存在持续性感染与免疫抑制。PCV2呈现多基因型态势。PCV2b的毒力远远大于PCV2a,将会使疫病的控制更为复杂。蓝耳病与圆环病毒常呈现双重感染,并共同造成免疫抑制,增大其他病原的混合感染与续发感染,造成严重的损失。,1.4 猪
5、口蹄疫 口蹄疫的威胁越来越严重,今年第一季度在全国各地发病的情况就充分的表现出来了。近年来O型口蹄疫发生变异称为O型口蹄疫变异中国株(新出现的猪毒株),当前使用的O型口蹄疫疫苗保护力低。2009年检测口蹄疫免疫合格率:青海为61.86%,安徽、陕西、四川及广东等省不到80%。山东、江苏、北京、河北检出亚型I型口蹄疫;新疆等地牛、羊、猪中检出A型口蹄疫,猪场将面对亚洲I型、O型与A型三型口蹄疫的威胁、疫情更为严峻。发病率与病死率只会增大,不会减轻。,1.5 猪流感 我国猪群中存在甲型流感H1N1、H3N2、H9N2的感染,其中福建省猪群中感染H1和H3亚型流感病毒非常普遍H1阳性率为47%,H3
6、阳性率为28%,其中H1占绝对优势,连续两年检测阳性率都在50%左右。由于禽流感病毒是产生新的人流感病毒变异毒株的基因库,禽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又可通过不同的受体进入猪体细胞内,在猪体内复制病毒,通过基因重组,产生新的流感病毒,猪成为“混合器”。2005年从广东分离出5株H3N2亚型人流感病毒和4株H3N2亚型猪流感病毒。本病常有发生,多见混合感染,常与蓝耳病、猪瘟、环病毒或伪狂犬病毒混合感染,并继发多种细菌感染。,1.6 猪伪狂犬病 2009年检测,猪场阳性率为46.7%,猪群感染率为43.4%,猪只感染后可终生带毒,成年猪隐性感染,哺乳仔猪发病多见,死亡率100%。本病常年散在发生,但总的
7、疫情较稳定。,1.7 细菌性疫病普遍存在 2009年检测报告,从送检材料中检出:链球菌占41.5%,副猪嗜血杆菌占14.3%,巴氏杆菌占22.5%,沙门氏菌占21.2%。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附红细胞体、巴氏杆菌、支原体、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弓形虫等已成为常见多发病原,危害越来越大。细菌来源于外源性感染与内源性感染二个方面。,1.8 霉菌毒素中毒危害甚大 2009年检出霉菌毒素:呕吐毒素占92.4%,赤霉烯酮占56.3%,烟曲霉毒素占48.6%,黄曲霉毒素占25%,赤者曲毒素占5.7%。南方各地猪场发病多见,尤其是高热潮湿的季节,饲料易发霉变质,北方相对轻微。,2、防控
8、对策,2.1 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全面落实各项生物安全措施,防制疫病的发生与流行搞好“三管”:管理好饲养人员:饲养员进出生产区要淋浴,要更换工作服;定向流动,不准串舍、不准随意带入非生产物品进入猪舍;搞好饲养与消毒和保健工作。,管理好猪群:猪群要实行分群隔离饲养(后备舍、配种妊娠舍、产房、保育舍、育肥舍、种公猪舍、隔离舍),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防制疫病交叉传播。当一批猪只全部出舍后,要及时清扫猪舍,安装好饮水器与料槽,修理好损坏的门窗、猪栏、猪圈、保温箱、天棚、墙壁、地面、通道及排污沟等。然后用高压水枪冲洗2次,干燥后用1:800卫康、1:800消毒威、1:300菌毒敌、1:100
9、0百毒杀或0.2%过氧乙酸溶液等交叉反复消毒3次,空舍3天后再进入下一批猪只。,管理好饲养环境:清除猪舍内外的各种杂物、杂草、污物、污水、定期消毒,建筑沼气池,改变养猪的生态环境,确保猪只健康的生长。外环境每月消毒一次,猪舍每周1次,发生疫情时每日1次。可选用卫康、消毒威、菌毒敌、消灭威、强力消毒灵、百毒杀或火碱与过氧乙酸等进行交叉临换消毒。,2.2.1.2 猪舍要保证“三度”(保证猪舍内的正常温度、湿度与饲养密度)、保持“两干”(舍内要清洁干净与干燥)、坚持“一通”(舍内四季通风,空气流动)。猪只生长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一般为2226(仔猪出生时要求30)、相对湿度为60%70%。天气炎热与寒冷
10、要防止热应激与冷应激,避免高热综合征与呼吸道综合征的发生。,2.1.3 做好“五定”:定期消毒、定期驱虫,定期灭鼠、定期杀虫、定期对疫病进行检验与监控。2.1.4 猪场只养猪,不要养犬、猫、牛、羊等动物,防止相互传染各种疫病。犬与猫可传播猪流感与伪狂犬病等。2.1.5 种猪的配种,母猪的分娩、转群、接产,仔猪出生后断尾、剪牙、去势、断奶、免疫接种等环节,要注意降低各种应急反应,保持猪只的自体稳定,可避免诱发猪只各种疫病的发生。,2.2 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供给猪只的饲料一定要营养全价,科学搭配,保证有足够的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和各种维生素,确保猪只各个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这是保障猪只的
11、免疫力与抗病力的物质基础,只有把猪只饲养好,“养重于防”,才能有效的防制各种疫病的发生。,目前饲料中存在霉菌毒素污染比较普遍,对猪只的健康生长造成严重威胁。据调查,动物饲料及其原料霉菌毒素污染率高达30%40%,南方各地还更为严重。霉菌毒素可溶解淋巴细胞,使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机能受到抑制;毒素能损害抗原呈递细胞和噬菌细胞的功能,减少抗体的产量;毒素还可以抑制免疫细胞的分裂和蛋白的分解,影响核酸的复制,降低机体的免疫应答等,致使猪只免疫力低下,抗病力下降。接种疫苗不产生抗体,诱发各种疫病的发生。,饲料霉变严重者应废弃,轻度霉变者可用清水冲洗3次,再用0.1%漂白粉水浸泡3小时,然后再用清水
12、冲洗3次,可除去毒素的60%90%。烘干或晒干后,粉碎并拌入除酶剂或脱酶剂再喂猪。只能喂育肥猪,不准喂种猪和哺乳仔猪。除酶剂或脱酶剂要使用复合型的防霉剂,不仅其吸附毒素的能力强,而且对猪无毒副作用,安全效果好。如大连三仪集团研发的生物脱霉素(益生菌代谢产物、纳米级凸凹石等,第四代脱霉技术,实现霉菌的“双向”清除,保育猪与育肥猪,每吨料中加入400-500克;种猪,每吨料中加500-600克,可长期使用,还可使用霉毒脱SP(每吨料中加入11.5公斤)、霉卫宝(每吨料中加11.5公斤),脱霉100、克霉霸和古博士吸霉灵等。,平时可在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如大连三仪集团研发的唯泰C231(育肥猪和种
13、猪用)、唯泰C211(仔猪专用)。200克拌料1吨,可长期饲喂,能有效的抑制肠道中有害菌的生长繁殖,保持肠道菌群平衡;提高机体对饲料的利用率与营养成分的吸收率,促生长,提前出栏;增加非特异性免疫力,增强机体抗病力;减少氨气与氮气以及硫化氢、吲哚、腐胺、组胺、酚等有害气体的排出量、降低其浓度而除臭,优化养猪的生态环境。,2.3 针对疫病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在猪病防控中要避免使用易造成机体免疫抑制于产生耐药性的各类抗生素药物,特别是不要滥用或长期使用劣质的抗生素,如氯霉素、痢特灵、链霉素、新霉素、四环素、土霉素、地塞米松、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糠皮质激素、泼尼松、可的松,雄激素、睾丸激素,磺胺类药物
14、等。,这些药物不仅对机体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而且易产生耐药性与药物残留,影响预防与治疗疫病的效果,威胁公共卫生的安全。因此,在猪病防控中,一定要根据病情科学合理的选择安全、优质、高效的抗生素对症使用。首先要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再对症的选择药物,最好是先做药敏试验,再根据药物的性质与作用选用最敏感的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或预防,方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妊娠母猪禁止使用磺胺类药物,抗菌增效剂、四环素、红霉素、替米考星、新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氟哌酸、环丙沙星,多粘菌素、制酶菌素、古霉素及硝基咪唑类等药物。,2.4 搞好免疫预防,提高猪群的特异性免疫力,2.4.1 制定科学
15、合理的免疫程序,不要盲目接种疫苗免疫预防要根据疫病监测情况、疫病流行的规律,结合当地的动物疫情和疫苗的性质与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符合本场实际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实施免疫接种。不要盲目的使用疫苗,不要把疫苗接种看成是万能的。疫苗接种的种类过度、接种的次数频繁、超大剂量的长期使用疫苗接种,都有可能造成猪体产生免疫麻痹或免疫不全,疫苗相互之间产生干扰,而导致免疫失败。,2.4.2 疫苗接种参考程序2.4.2.1 猪瘟的免疫2.4.2.1.1 猪瘟脾淋活疫苗(兔源)仔猪:2328日龄首免,每头肌注1头份;6570日龄2免,每头2头份。后备种猪:发情配种前10天加强免疫1次,每头2头份。,生产母猪:产
16、仔后10天加强免疫1次,每头2头份。种公猪:每年春秋各免疫1次,每次每头肌注2头份。妊娠期间不接种猪瘟弱毒疫苗。由于大耳白兔满足不了脾淋疫苗生产的需要,少数厂家在猪瘟脾淋苗中掺入污染粘膜病毒的细胞苗,2009年中国兽药监察所用ELISA方法检查22批猪瘟脾淋苗,发现其中有5批掺入了污染的弱毒细胞苗。,2.4.2.1.2 猪瘟弱毒活疫苗(牛睾丸细胞苗),免疫程序与猪瘟脾淋苗相同。我国牛群感染粘膜病病毒(BVDV)几乎达100%,很少检出阴性牛群。使用牛睾丸细胞生产猪瘟疫苗,非常容易造成BVDV污染,用污染的细胞苗给猪接种,不仅能干扰猪瘟疫苗抗体的产生,造成免疫失败;而且BVDV还可引起母猪发生繁
17、殖障碍,病毒通过胎盘传给仔猪,引起仔猪发病,发病率高达50%,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猪瘟十分相似,鉴别检测非常困难。2009年中国兽药监察所用PCR方法对23个批次的猪瘟牛睾丸细胞苗进行了检测,发现有5批疫苗污染有BVDV,污染率为21.74%。许多猪场使用猪瘟细胞苗免疫猪只后,仍然发生猪瘟,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2.4.2.1.3 ST猪瘟传代细胞活疫苗免疫程序与猪瘟脾淋苗相同,其特点是病毒滴度高,生产工艺稳定,质量易控制;批间差异小;免疫效力高;安全、效果确切;无外源病毒污染,减少了其他病毒混合感染的干扰作用。,2.4.2.2 兰耳病的免疫2.4.2.2.1 兰耳病弱毒活疫苗仔猪:14日龄
18、首免,每头肌注1头份;2周后2免,每头1头份。后备种猪:第一次发情前3周加强免疫1次,每头肌注2头份。生产种猪:每四个月免疫1次,每次于配种前15天免疫,每头肌注2头份。妊娠母猪不准接种兰耳病弱毒活苗。,2.4.2.2.2 兰耳病灭活疫苗保护力低、产生抗体时间长,免疫效果不佳,尽可能不使用。免疫时注意:兰耳病弱毒活疫苗能干扰猪瘟疫苗产生抗体,影响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两个活疫苗不能同时接种,应间隔5-7天分别接种,即可避免其干扰作用。同时兰耳病弱毒疫苗又受圆环病毒的干扰,当猪群中存在隐性感染圆环病毒时,接种兰耳病弱毒疫苗,其免疫效果也受到影响。,2.4.2.3 猪伪狂犬病的免疫伪狂犬病双基因缺失
19、活疫苗:仔猪:出生后2日龄滴鼻免疫,每个鼻孔滴0.5毫升。35日龄加强免疫1次,每头肌注1头份。后备种猪:第一次发情配种前7天免疫1次,每头2头份。生产母猪:每4个月免疫1次,每次肌注2头份,可一刀切。妊娠初期15天,产前15天,不免疫,其他时间都可接种,对母猪和胎儿无影响,安全。种公猪:第一次配种前10天免疫1次,以后每四个月接种1次,每次每头肌注2头份。发生本病时,可用本疫苗进行紧急接种,小猪每头2头份,大猪每头3头份。,2.4.2.4 猪口蹄疫的免疫2.4.2.4.1 口蹄疫O型高效灭活疫苗:仔猪:40-45日龄首免,每头肌注1毫 升;100日龄2免,每头肌注2毫升。种猪:每3个月免疫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主要 传染病 防控措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88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