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疮肾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ppt
《狼疮肾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狼疮肾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狼疮肾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狼疮肾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2,1 引 言,SLE可累及全身各组织和器官,其中以肾脏受累最为常见。SLE患者发生蛋白尿和(或)管型尿可诊断为狼疮肾炎。肾炎的严重程度直接与SLE预后有关,肾衰竭是SLE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狼疮肾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介绍如下。,狼疮肾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3,2 发病机制,SLE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甚明了。大多数病人的发病可能是具有一定遗传因素(可能存在一种或多种与疾病相关的易感基因)的人由于在某些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紫外线照射、药物等)和(或)性激素(主要为雌激素)作用下,发生了异常的免疫应答,持续产生
2、致病性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最终导致本病的发生。虽然狼疮肾炎的发病机智错综复杂,但目前已公认狼疮肾炎是一种免疫复合物介导肾炎。有学者认为,狼疮肾炎的发展至少包括四个环节:B细胞产生具有致病性的抗DNA抗体等自身抗体;辅助性T细胞参与激活B细胞;抗DNA抗体和免疫复合物质导肾脏损伤;体内核小体增多或异常核小体的出现。,狼疮肾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4,2 发病机制,抗DNA抗体(特别是抗双链DNA抗体)是SLE的标志性抗体。大量的实验核临床研究证实血清抗双链DNA抗体核SLE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并不是所有的抗DNA抗体均有致病性,其是否具有致病潜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电荷、是否同型、亲和性、交
3、叉反应性、独特性等。抗DNA抗体诱导肾损害可能通过两种机制:抗DNA抗体首先和循环中的DNA、核小体、组蛋白等形成中等分子量的免疫复合物,经过血循环沉积于肾小球,这些免疫复合物根据其分子量的大小分别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上皮下、内皮下及基底膜;循环中DNA或组蛋白对肾小球基底膜有较高的亲和力,它们可再吸引抗DNA抗体于原位形成免疫复合物。,狼疮肾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5,2 发病机制,此外,近年研究发现,某些针对肾脏本身的自身抗体也能在肾脏原位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自身抗体包括抗肾小管上皮细胞抗体、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其抗原为层黏蛋白和IV型胶原)等。抗DNA抗体还与肾小球基地膜硫酸肝素糖蛋白有
4、交叉反应性。沉积于肾小球的免疫复合物通过激活补体,致使炎症介质释放,出现单核巨噬细胞浸润,损伤肾组织,同时肾脏固有细胞的细胞因子分泌增加,进一步介导炎症损伤,最终形成不同的组织病理改变。最终的动物模型研究发现,引起狼疮肾炎的IgG型免疫复合物(具有致病性的免疫复合物绝大多数属于此类型)沉积于局部组织后,能否引发免疫炎症反应发生,关键在于能否激活IgG Fc受体及其细胞内信号事件的发生。,狼疮肾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6,2 发病机制,抗DNA抗体等自身抗体的产生固然与多种因素有关,但目前认为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存在内源性B细胞的过度活化。近年来在狼疮小鼠和SLE患者的体内外的研究均证实了这一点。
5、T细胞在B细胞的活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过去认为,抑制性细胞功能或数量上的缺陷是导致B细胞过度活化的原因,而目前则认为,辅助性T细胞的“病态”活化方是促使B细胞多克隆激活的主要原因。辅助性T细胞发生病理性激活的原因尚未弄清,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T细胞存在普遍性耐受缺陷;T细胞对染色质成分耐受的选择性丧失;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类型等因素有关。,狼疮肾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7,2 发病机制,B细胞内源性多克隆激活,主要见于狼疮发生的早期阶段,其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影响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递呈自身抗原给辅助性T细胞,然后经过重链转换及体细胞突变,致使高亲和性的抗双链DNA抗体等中身抗体的产生。B细胞过
6、度激活的原因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由于辅助性T细胞的耐受性发生普遍性或选择性丧失,致使辅助性T细胞转变成具有致病性的T细胞,促进B细胞活化并选择性地分泌抗DNA抗体;细胞因子的作用,如白介素6、白介素10能多克隆激活B细胞,现已证实,SLE患者表达白介素巧、白介素-10水平升高;用白介素-10单抗治疗SLE模型小鼠可推迟其狼疮肾炎的发生;可能与狼疮个体B细胞本身免疫耐受及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存在缺陷有关。,狼疮肾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8,2 发病机制,近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DNA并非是引起狼疮肾炎的唯一抗原,而由组蛋白和DNA组成的核小体很可能是狼疮肾炎发病中最为主要的自身抗原,启
7、动最终的自身免疫反应。体内外实验发现,核小体还可多克隆激活B细胞,与抗组蛋白-DNA抗体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游离的核小体特别是带正电荷的组蛋白还可直接和肾小球基底膜结合,再与循环中抗组蛋白DNA抗体结合形成原位复合物而致病。目前研究已经证实,狼疮肾炎患者外周循环中核小体水平明显升高,而且还发现了异常核小体。狼疮肾炎患者体内增多的核小体或出现的异常核小体从何而来,至今尚未清楚,有人认为可能与狼疮肾炎患者体内淋巴细胞的凋亡异常有关。尽管有不少文献报道,狼疮肾炎小鼠存在Fas受体基因突变异常,狼疮肾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Bcl-2表达也增高,但细胞凋亡在狼疮肾炎发病机制的作
8、用和地位目前仍不清楚,需待进一步研究。此外,近年亦有研究发现,狼疮肾炎患者可能在清除体内凋亡细胞和免疫复合物方面存在缺陷。,狼疮肾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9,3 治 疗,20世纪50年代之前,SLE被认为是不治之症,2年生存率仅50。随着肾川泉皮质激素(激素)和以环磷酰胺为代表的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SLE的生存率和预后明显改观,10年生存率已超过90,以致德国学者Euler等近来提出了治愈SLE的概念。临床实践表明,免疫抑制药物联合激素治疗较单纯应州激素治疗者疗效要好得多。,狼疮肾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10,3 治 疗,311 环磷酰胺 在众多的细胞毒性药物中,环磷酰胺是最为广泛用于治疗狼疮
9、肾炎的药物,用大剂量激素1 mg(kgd)加环磷酰胺治疗狼疮肾炎患者,对保存肾功能较单纯使用激素治疗效果更好。重复肾活组织检查(肾活检)显示,使用激素加环磷酰胺治疗的患者其肾脏狼疮活动指数和慢性指数均低于单纯应用激素的患者。激素治疗失败的患者加用环磷酰胺也常能取得良效。近年有资料显示,大剂量环磷酰胺静脉冲击治疗对肾脏的保护效果比口服为好,并且各种不良反应更轻。环磷酰胺静脉冲击疗法国外多采用每次0.51.0g/m2,每月1次,用6次后改为每3个月1次,共2年,同时口服小剂量泼尼松。我们为了适合中国国情,用改进的环磷酰胺冲击疗法治疗狼疮肾炎,取得良好疗效。方法是在标准激素治疗的同时,予以环磷酰胺1
10、620 mgkg加人生理氯化钠200 mL中静脉滴注,滴注时间超过1小时,病情较重者每隔2周冲击1次,一般4周冲击1次,至累积总量为150 mg/kg后,改为每3个月冲击1次,直至病情稳定1年后可考虑停止环磷酰胺冲击治疗。,31 免疫抑制药物,狼疮肾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11,3 治 疗,近年已有学者探索应用大剂量的环磷酰胺而不需移植造血干细胞获得成功,其理论依据是:骨髓干细胞可表达高水平的醛脱氢酶,而这种酶能保护细胞免受环磷酰胺破坏,因此,骨髓干细胞可以耐受环磷酰胺的细胞毒作用。Brodsky等于1998年报道,应用大剂量环磷酰胺(每日50mgkg,连用4日)静脉注射,不需移植造血干细胞,
11、只用重组人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8例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2例SLE)均获得成功,全部患者获得长期缓解。尽管迄今为止,应用大剂量环磷酰胺治疗严重SLE的文献报道不多,且其中还有诸多理论和临床上的问题没有解决,但上述研究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即大剂量环磷酰胺化学治疗可以改善SLE的远期预后。今后继续深入研究大剂量环磷酰胺在SLE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将有助于进步改善SLE的长期预后。,31 免疫抑制药物,狼疮肾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12,3 治 疗,312 硫唑嘌吟 有资料显示,激素加口服硫唑嘌吟治疗与激素加静脉用环磷酰胺治疗具有相同的疗效,而且不良反应更少。但对本药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有
12、待进步观察。唯硫唑嘌呤对急性或严重SLE患者的疗效不及静脉用环磷酰胺。近年来多主张环磷酰胺冲击治疗6 8次后改为口服硫唑嘌呤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考虑撤药。在常规免疫抑制药量(每日 2-2.5mg/kg)下,长期应用硫唑嘌岭的不良反应少见,甚至在妊娠期应用也安全。,31 免疫抑制药物,狼疮肾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13,3 治 疗,313 环孢素 目前环孢素越来越多用于治疗SLE,特别是治疗狼疮肾炎,能缓解症状,减少蛋白尿,改善肾脏病理和肾功能,我们曾报告环孢素与环磷酰胺冲击疗法总体疗效相似,环孢素能早期诱导狼疮肾炎临床缓解,减少激素和环磷酰胺用量及其相应的不良反应。在临床中对某些激素加环磷酰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狼疮 肾炎 发病 机制 治疗 进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88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