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史讲稿量子力学.ppt
《物理学史讲稿量子力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学史讲稿量子力学.ppt(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量子力学发展概况,主讲人:新尼根 副教授内蒙古民族大学物理与机电学院,一、早期量子论的发展 经典物理学大约经过近三百年的发展,到十九世纪末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理论。这就是以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以麦克斯韦方程组和洛仑兹公式表述的电磁场理论;而对于热现象则有以热力学三大定律为基础的宏观理论,又有用统计物理学所描写的微观理论。因此到十九世纪末,不少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理论的骨架已经完成,今后的工作,只不过是扩大这些理论的应用范围以及提高实验的精确度。开尔文说:“十九世纪已将物理大厦全部建成,今后物理学家的任务就是修饰、完美这所大厦了”。但这位绝对温标创始人在欢庆物理大厦完成的同时
2、,仍为当时已发现的一些与经典物理结论矛盾的实验事实担忧。他在贺词中又提到,在物理学的天边,还有两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乌云,一朵是热辐射的“紫外灾难”,另一朵是迈克尔逊莫雷实验。,1.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说 所谓“紫外灾难”是指按经典理论研究黑体辐射时会得到在短波长区域辐射无限大能量的困难。这与实验结果也是矛盾的。对黑体辐射的研究得到了两个实验定律。第一个是斯特藩(18351893)玻耳兹曼(18441906)定律。这个定律表明一个黑体每秒所发射的电磁辐射能量与它的温度四次方成正比。第二个是维恩(18641928)位移定律。这个定律表明,随着黑体温度 T的升高,它所发射的辐射中最强波长m将会变短。19
3、00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18421919)和琼斯(18771946),根据经典物理学中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原理,利用经典电磁理论和统计物理得到一个黑体辐射能量密度的公式,普朗克公式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18581947)为了与实验结果相符,在维恩和琼斯公式之间利用内插法建立一个普遍公式解决了“紫外灾难”的困难。1900年10月19 日普朗克在德国物理学会上报告了所得到的公式,得到了与会者普遍承认。普朗克明白:“即使这个新的辐射公式能证明是绝对精确的,但是如果仅仅是一个侥幸猜测出来的内插公式,那末它的价值也是有限的。”1900年12月24日德国物理学会上提出了如下能量子假说:(1)黑体的
4、腔壁是由无数带电谐振子组成。这些谐振子不断吸收和辐射电磁波与腔内辐射场交换能量。(2)这些谐振子具有的能量是分立的,它们只能取当振子与腔内辐射场交换能量时,能量改变值也只能是的整数倍。,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说是对经典物理学的一个巨大突破,竖起了量子革命的旗帜。宣告了量子物理的诞生。他是量子理论的奠基人,为此,荣获191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说时已经42岁。他受过严格的经典物理学教育,对经典物理学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他是不愿意作出违背经典物理学的假说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经典理论给了我们这样多有用的东西,因此必须从最大谨慎对待它,维护它。”他之所以提出与经典物理不相容的能量子假说,
5、是迫于实验事实从“形式上引入的假设”,而并没有意识到能量子是一个现实的客观存在;十年之后,普朗克还试图将能量子概念纳入经典物理学的轨道。他提出了振子发射电磁辐射是量子过程,而其吸收则是连续的等等。因而使他对量子论的认识经历了一条曲折道路,未能对量子理论的创立作出更多贡献。但无论如何,普朗克的功绩是不应抹杀的,他的名字将与量子论的诞生联在一起。,二、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 1887年,赫兹(公元18571894)首先发现了光电效应现象。勒纳德(公元18621947)等人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当X射线照到金属表面时,有电子从表面逸出。但仅当光的频率大于一定值时,才会产生光电效应;从金属中逸出的电
6、子能量只与光的频率有关,而与光的强度无关;光的强度只影响逸出的电子的数目。这些实验结果,经典理论是无法解释的。爱因斯坦从普朗克能量子假说中受到了启发。但普朗克认为腔内辐射场在本质上仍是连续的,仅在与腔壁发生能量交换时才显出量子性,他用的是经典麦克斯韦理论。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题为关于光的产生和转换的一个启发性观点的论文。他指出:“运用连续三维函数的光的波动理论极其圆满地解释了各种纯光学现象”。“可是我们应当记住,光学观测所得出的是对时间的平均值,而不是瞬时值”。“当运用三维函数的光的理论到光的产生和转化等现象时,它势必导致与经验相矛盾。”因此他明确提出光量子概念:光波是由一个个光量子组成
7、的,每个光量子不仅具有能量,也有动量p,并满足关系:h 这就是爱因斯坦光量子理论。1926年,刘易斯(18751946)将光量子命名为“光子”。,按照光量子理论,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光的能量被金属中的电子吸收。电子从全属表面逸出,一部分能量用来克服表面逸出功W,另一部分则成为电子动能。由能量守恒,有关系式:这就是爱因斯坦方程。由此,爱因斯坦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并主要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当时很多物理学家反对光量子理论。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公元18681953)化了十年时间企图从实验否定这一理论,但总是得出相反的结果。他于1915年宣布,他在实验中证实了由光量子理论得到的h值和普朗
8、克公式中的 h值完全一致,从而证实了爱因斯坦光电效应公式。1923年,康普顿(公元18921962)用光量子理论解释了X射线被金属散射的散射光谱。又一次证明了光量子理论的正确性。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不仅解释了光电效应,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揭示了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使人们对光的本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节 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 对氢原子光谱和原子结构的研究,促进了量子论的重要发展。玻尔(公元18851962)在卢瑟福(公元18711937)的原子模型加上了量子论,解释了氢原子光谱,进一步证实了量子化概念的正确性,从而奠定了量子力学的思想基础。到十九世纪末,光谱学已
9、积累了大量原子光谱的数据资料。当时已提出了一些描述光谱线的经验方程,如巴尔末(公元18251898)公式。要找到这些公式的理论解释,就必须提出正确的原子结构模型。勒纳德在1902年开始作了一些实验。1904年,长冈半太郎(公元18651950)发表了论文用粒子系统的运动学阐明线光谱、带光谱和放射性。他仿照麦克斯韦的土星卫环理论,提出了原子结构的“土星模型”。汤姆逊(公元18561940)干1904年发表了论文论原子构造:关于沿一圆周等距分布的一些粒子的稳定性和振荡周期的研究。他假设,正电荷均匀分布在球形的原子内,而电子则浸在其中某些固定的位置上,当电子偏离这个平衡位置时,就要受到正电荷的准弹性
10、力作用而作简谐振动。这就是正电子球模型。,1909年,汤姆逊的学生卢瑟福指导他的助手盖革(公元18821947)和马斯登(公元18891945)作粒子的大角度散射实验。结果发现粒子产生的大角度散射的百分比要远远比由汤姆逊模型计算得到的多。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卢瑟幅又用长冈半太郎的土星模型进行计算,结果与实验基本符合。这样在1911年他发表了题为物质的和粒子的散射和原子结构的论文,提出了有核模型:“一切原子都有一个核,它的半径小于10-12厘米,原子核带正电,它的电荷是+Ze,原子的半径为10-8厘米,电子的位置必须扩展到以核为中心,以10-8厘米为半径的球内或球面上,为了构成平衡,电子必须象行星
11、一样绕核旋转。”但这个模型与经典物理学的理论发生尖锐的矛盾。根据经典电磁理论,当电子绕原子核旋转时,要向外辐射电磁波,因此电子的能量不断减少,导致电子绕核运动的半径不断减小,这一方面使电子绕核转动的频率连续发生变化,发射光谱应为连续光谱,这与原子实际上的线光谱不符,另一方面电子最后终会落到核上,这与原子的稳定性相矛盾。,玻尔1885年10月7日出生于丹麦的哥本哈根。1903年,玻尔进入哥根哈根大学学习物理学,并于1911年以论文金属电子论探讨获得博士学位。1911年秋,玻尔赴剑桥大学,并在JJ汤姆逊指导下在卡文迪许实验室从事原子物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1912年4月,他又到曼彻斯特大学,在卢瑟福
12、实验室从事了4个月的射线散射的实验工作。他的主要工作是原子、分子和原子结构理论,并作出许多重大贡献。玻尔坚信卢瑟福的有核模型的正确性。他在仔细研究了光谱数据和经验公式,并分析了卢瑟福模型所面临的矛盾后,于1913年在哲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在这篇文章中,玻尔把光的量子论引入原子系统,提出了两个著名的假设:玻尔理论很好地解释了氢和类氢原子的光谱,并预言了氢和氯的一些新谱线的存在。;不久这个理论就被弗兰克赫兹的实验证实。由于这一杰出的成果,玻尔获得1922年诺贝尔物理奖。但玻尔的理论不能解释氦原子及更复杂原子的光谱,不能解释谱线的强度等问题,他的量子化假设没有从理论上作出适当的解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理学 讲稿 量子力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86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