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8.ppt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8.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8.ppt(1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内容提要,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第五节 尿生成的调节 第六节 清除率 第七节 尿的排放,肾脏的功能1、泌尿功能 正常人尿量 12L/24h,平均1.5L/24h。多尿:每日尿量2.5L 少尿:每日尿量0.40.5L 无尿:每日尿量0.1L,概 述,2、分泌生物活性物质:肾素、前列腺素、活性维生素D3、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排除机体的大部分代谢终产物以及进入 体内的异物;调节细胞外液量和渗透压;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肾脏泌尿功能的意义,尿生成
2、的基本过程,(1)肾小球的滤过(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3)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一、肾的功能解剖,泌尿系的组成,肾单位是肾的基本功能单位,它与集合管共同完成泌尿功能。每个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部分。,(一)肾单位的构成,集合管不包括在肾单位内,但在功能上和远球小管密切相关,它在尿生成过程中,特别是在尿液浓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每一集合管接受多条远曲小管运来的液体。许多集合管又汇入乳头管,最后形成的尿液经肾盏、肾盂、输尿管而进入膀胱,由膀胱排出体外。,肾单位的分类,肾单位按其所在部位不同,可分为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髓旁肾单位)两类。,两类肾单位比较,(
3、二)球旁器,球旁细胞,致密斑,球外系膜细胞(间质细胞),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1.球旁细胞:内含分泌颗粒,分泌肾素 2.球外系膜细胞:吞噬和收缩功能3.致密斑:感受小管液中Na+的变化,调节肾素释放。,球旁器的功能,(三)滤过膜的构成,滤过膜示意图,滤过膜的三层结构:组成机械屏障 内皮细胞上的小孔(窗孔70-90nm)防止血细胞通过。基膜:是主要的屏障。微纤维网的网孔(2-8nm)允许水和部分溶质通过。肾小囊的上皮细胞:滤过裂隙膜上有直径4-14nm的孔,是滤过的最后一道屏障。,1.窗孔:7090nm,2.网孔28nm,滤过能力决定于:滤过物的分子量与 所携带的电荷。,3.滤过裂隙膜:,人体
4、两侧肾全部肾小球毛细血管总面积估计在1.5m2以上,这样大的滤过面积有利于血浆的滤过。在急性肾小球肾炎时,有效滤过面积也因而减少,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结果出现少尿以致无尿(每昼夜尿量不到100ml)。,不同物质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能力决定于被滤过物质的分子大小及其所带的电荷。一般来说,有效半径小于2.0nm的物质,如葡萄糖(分子量180)的有效半径为0.36nm,它可以被完全滤过。有效半径大于4.2nm的大分子物质,如血浆白蛋白(分子量约69000)则几乎完全不能滤过。有效半径介于葡萄糖和白蛋白之间的各种物质,随着有效半径的增加,它们被滤过的量逐渐降低。,注:滤过能力(filterabilit
5、y)值为1.0表示该物质可自由滤过,0则表示不能滤过,用带不同电荷的右旋糖酐进行实验观察到,即使有效半径相同,带正电荷的右旋糖酐较易通过,带负电荷的右旋糖酐则较难通过。,肾交感神经主要从胸12至腰2脊髓发出,其纤维经腹腔神经丛支配肾动脉、肾小管和释放肾素的球旁细胞。肾交感神经末稍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调节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的重吸收和肾素释放。至今未发现肾有副并感神经支配。,(四)肾的神经支配和血管分布,肾脏血管分布及血液供应,肾脏血液分布的特点:有两套相互串联的毛细血管网。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压力高,有利于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压力低,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肾脏血液供应,
6、动画,肾的血液供应很丰富,但分布不均。正常成人安静时每分钟有1200ml血液流过两侧肾,其中约94%的血液分布在肾皮质层,5%-6%分布在外髓,其余不到1%供应内髓,通常所说的肾血流量主要指肾皮质血流量。,二、肾血流量的特点及其调节,(一)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表现为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仍然保持相对恒定。离体肾实验观察到,当肾动脉的灌注压(相当于体内的平均动脉压)由2.7kPa(20mmHg)提高到10.7kPa(80mmHg)的过程中,肾血流量将随肾灌注压的升高而成比例地增加;而当灌注压在10.7-24kPa(80-180mmHg)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又将随
7、灌注压的长高而增加。,自身调节机制(了解),关于自身调节的机制,目前用肌源学说和管-球反馈来解释。肌源学说认为,当肾灌注压增高时,血管平滑肌因灌注压增加而受到牵张刺激,这使得不滑肌的紧张性加强,血管口径相应地缩小,血流的阻力便相应地增大,保持肾血流量稳定;而当灌注压减小时则发生相反的变化。在10.7kPa(80mmHg)以下和24kPa(180mmHg)以上时,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便不能维持,肾血流量将随血压的变化而变化。只有在10.7-24kPa(80-180mmHg)的血压变化范围内,入球小动脉平滑肌才能发挥自身调节作用,保持肾血流量的相对恒定。如果用罂粟碱、水合氯醛或氰化钠等药物抑制血管平
8、滑肌的活动,自身调节便消失。,管-球反馈(tubulogomerular feedback)是指当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时,到达远曲小管致密斑的小管液的流量增加,致密斑将此信息反馈至肾小球,使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恢复至正常。相反,当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减少时,流经致密斑的小管液的流量就下降,致密斑将信息反馈至肾小球,使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至正常水平。这种小管液流量变化影响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酌现象称为管球反馈。通过肾血流量自身调节,使肾小球滤过率不会因血压波动而改变,从而维持肾小球滤过率相对恒定。,肾交感神经活动加强时,引起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都能使
9、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血管升压素和血管紧张素等也能使肾血管收缩;前列腺素可使肾血管扩张。在通常情况下,在一般的血压变化范围内,肾主要依靠自身调节来保持血流量的相对稳定,以维持正常的泌尿功能。在紧急情况下,全身血液将重新分配,通过交感神经及肾上腺素的作用来减少肾血流量,使血液分配到脑、心脏等重要器官,这对维持脑和心脏的血液供应有重要意义(移缓济急)。,(二)肾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循环血液经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包括少量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可以滤入肾小囊的囊腔而形成滤过液。,肾小球滤过:指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分和小分子溶质,从毛细血
10、管到达肾小囊囊腔的过程。,利用显微操纵仪将外径6-10m的微细玻璃插入肾小体的囊腔中。用微细玻璃管直接抽到囊腔中的液体进行微量化学分析。分析表明,除了蛋白质含量甚少之外,各种晶体物质如葡萄糖、氯化物、无机磷酸盐、尿素、尿酸和肌酐等的浓度都与血浆中的非常接近,而且渗透压及酸碱度也与血浆的相似,由此证明囊内液确是血浆的超滤液。,滤过证明:微穿刺法。,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据测定,体表面积为1.73m2的个体,其肾小球滤过率为125ml/min左右,两侧肾一昼夜从肾小球滤出的血浆总量将高达180L。此值
11、约为体重的3倍。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例称为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经测算,肾血浆流量为660ml/min,所以滤过分数为:125/660100=19%。滤过分数表明,流经肾的血浆约有1/5由肾小球滤过到囊腔中。肾小球滤过率大小决定于滤过系数(Kf)(即滤过膜的面积及其通透性的状态)和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像其它器官组织液生成的机制那样,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由于肾小囊内的滤过液中蛋白质浓度较低,其胶体渗透压可忽力略不计。因此,肾小球毛细血管血
12、压是滤出的唯一动力,而血浆胶渗透压和囊内压则是滤出的阻力。,一、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出球端:有效滤过压=6.0-(4.7+1.3)=0 Kpa,入球端:有效滤过压=6.0-(2.7+1.3)=2kPa,有效滤过压=6.0-(3.3+1.3)=1.4Kpa,在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由于不断生成滤过液,血液中血浆蛋白浓度就会逐渐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也随之升高。因此,有效滤过压也逐渐下降。当有效滤过压下降到零时,就达到滤过平衡(filtration equilibrium),滤过便停止了。由此可见,不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全段都有滤过作用,只有从入
13、球小动脉端到滤过平衡这一段才有滤过作用。,滤过平衡越靠近入球小动脉端,有效滤过的毛细血管长度就越短,有效滤过压和面积就越小,肾小球滤过率就低。相反,滤过平衡越靠近出球小动脉端,有效滤过的毛细血管长度越长,有效滤过压和滤过面积就越大,肾小球滤过率就越高。如果达不到滤过平衡,全段毛细血管都有滤过作用。,二、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一)有效滤过压(二)肾血浆流量 主要影响滤过平衡的位置(三)滤过系数(Kf)Kf有效通透系数 x 滤过面积,1、肾小球毛细血管压2、血浆胶渗压3、囊内压,小结,肾单位的组成、分类,球旁器的组成及功能,滤过膜的构成及其通透性;肾血流量的特点及其调节;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
14、的概念及正常值;有效滤过压的表示;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功能,人两肾每天生成的肾小球滤过液达180L,而终尿仅为1.5L。这表明滤过液中约99%的水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只有约1%被排出体外。不仅如此,滤过液中的葡萄糖已全部被肾小管重吸收回血;钠、尿素等被不同程度地重吸收;肌酐、尿酸和K+等还被肾小管分泌入管腔中。,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包括重吸收和分泌。重吸收是指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分泌是指上皮细胞本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肾小球滤过液进入肾小管后称为小管液。物质通过细胞的转运包括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被动转运是指溶质顺电化学梯度通过
15、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过程。渗透压之差是水的转运动力。水从渗透压低一侧通过细胞膜进入渗透压高一侧。,一、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方式,主动转运是指溶质逆电化学梯度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 的过程。,肾小球滤过液流经近端小管后,滤过液中67%Na+、CI-、K+和水被重吸收,85%的HCO3-也被重吸收,葡萄糖、氨基酸全部被重吸收;H+则分泌到肾小管中。近端小管重吸收的关键动力是基侧膜上的Na+泵;许多溶质,包括水的重吸收都与Na+泵的活动有关。,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在近端小管前半段,Na+与HCO3-和葡萄糖,氨基酸(同向转运、与H+逆向转运)一起而被主动重吸收;而在近端小管后半段,Na+主要与
16、CI-同被重吸收。水随NaCI等溶质重吸收而被重吸收,因此,该段小管液与血浆渗透压相同,是等渗重吸收。,(一)Na+、CI-和水的重吸收,1、近端小管 重吸收约70的Na、CI和水,其中约2/3经跨细胞转运,主要发生在近端小管的前半段;约1/3经细胞旁路被重吸收,主要发生在近端小管的后半段。,由于Na+泵的作用,Na+被泵至细胞间隙,使细胞内Na+浓度低,细胞内带负电位。因此,小管液中的Na+和葡萄糖与管腔膜上的同向转运体结合后,Na+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管腔膜的同时,释放的能量将葡萄糖同向转运入细胞内。另一部分的Na+经Na+-H+交换而主动重吸收。小管液中的Na+和细胞内的H+与管腔膜上的交换
17、体结合进行逆向转运,使小管液中的Na顺浓度梯度通过管腔膜进入细胞的同时,将细胞内的H+分泌到小管液中;进入细胞内的Na+随即被基侧膜上的Na+泵泵至细胞间隙而主动重吸收。分泌到小管液中的H+将有利于小管液中的HCO3的重吸收。进入细胞内的Na+即被细胞基侧膜上的Na+泵泵出至细胞间隙。,Na实际重吸收量=Na主动重吸收量Na回漏量,在近端小管后半段,NaCI是通过细胞旁路和跨上皮细胞两条途径而被重吸收的。由于HCO3-重吸收速率明显大于CI-重吸收,CI-留在小管液中,造成近端小管后半段的CI-浓度比管周组织间液高20%-40%。因此,CI-顺浓度梯度经细胞旁路(即通过紧密连接进入细胞间隙)而
18、重吸收回血。CI-通过细胞旁路重吸收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而Na+通过细胞旁路重吸收是顺电位梯度进行的,因此,NaCI重吸收都是被动的。,跨细胞途径:Na-H交换,CI-HCO3逆向转运,水的重吸收是被动的,是靠渗透作用而进行的。水重吸收的渗透梯度存在于上皮细胞和细胞间隙之间。这是由于Na+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管腔膜进入细胞后,细胞内的Na+被基侧膜上的Na+泵泵至细胞间隙,使细胞间隙渗透压升高。在渗透作用下,水便不断从小管液进入上皮细胞,并从细胞不断进入细胞间隙,造成细胞间隙静水压升高;加上管周毛细血管内静水压较低,胶体渗透压较高,水便通过周围组织间隙进入毛细血管而被重吸收。,近端小管液流经髓袢过
19、程中,约20%的Na+、CI-,15%的水等物质被进一步重吸收。髓袢升支粗段的NaCI重吸收在尿液稀释和浓缩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髓袢升支粗段CI-是逆电化学梯度被上皮细胞重吸收的。有人提出Na+:2CI-:K+同向转运模式来解释升支NaCI的继发性主动重吸收。,2、髓 袢,髓袢升支粗段上皮细胞基侧膜上的Na+泵,将Na+由细胞内泵向组织间液,使细胞内的Na+下降,造成管腔内与细胞内Na+有明显的浓度梯度;Na+与管腔膜上同向转运体结合,形成Na+:2CI-:K+同向转运体复合物,Na+顺电化学梯度将2CI-和K+一起同向转运至细胞;进入细胞内的Na+、2CI-和K+的去向各不相同:Na+由Na
20、+泵泵至组织间液,2CI-由于浓度梯度经管周膜上CI-通道进入组织间液,而K+则顺浓度梯度经管腔膜而返回管腔内,再与同向转运体结合,继续参与Na+:2CI-K+的同向转运,循环使用;,Na+:2CI-:K+同向转运模式主要内容,由于2CI-进入组织间液,K+返回管腔内,这就导致管腔内出现正电位;由于管腔内正电位,使管腔液中的Na+等正离子顺电位差从细胞旁路进入组织间液,这是不耗能的Na+被动重吸收。,利尿剂呋塞米可抑制Na+:2CI-:K+同向转运,抑制NaCI重吸收,使肾髓质渗透压降低,阻止水重吸收,使尿量增多。,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大约12%滤过的Na+和CI-,分泌不同量的K+和H
21、+,重吸收不同量的水。水、NaCI的重吸收以及K+和H+的分泌可根据机体的水、盐平衡状况来进行调节。如相机缺水或缺盐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可增加水、盐的重吸收;当机体水、盐过剩时,则水、盐重吸收明显减少,水和盐从尿排出增加。因此,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和盐的转运是可被调节的。,3、远端小管和集合管,水的重吸收主要受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调节,而Na+和K+的转运主要受醛固酮调节。,在远曲小管始段,对水的通透性很低,但仍主动重吸收NaCI,继续产生低渗小管液。Na+在远曲小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是逆较大的电化学梯度进行的,是主动重吸收过程。远曲小管初段的小管液中,Na+是通过Na+-CI-同向转运进入细
22、胞的,然后由Na+泵将Na+泵出细胞而主动重吸收回血(图A)。,噻嗪类利尿剂可抑制Na+-CI-同向转运,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含有两类细胞,即主细胞和闰细胞。主细胞重吸收Na+和水,分泌K+,闰细胞则主要分泌H+,主细胞重吸收Na+主要通过管腔膜上的Na+通道。管腔内的Na+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管膜上的Na+通道进入细胞,然后,由Na+泵泵至细胞间液而被重吸收(如图 B)。,氨氯吡咪(阿米洛利)可抑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顶端膜的Na通道,减少NaCI重吸收。,(二)HCO3-重吸收与H+的分泌,1、近端小管,HCO3-的重吸收与小管上皮细胞管腔膜上的Na+-H+交换有密切关系。HCO3-在血浆
23、中钠盐(NaHCO3)的形式存在,滤过中的NaHCO3滤入囊腔进入肾小管后可解离成Na+和HCO3-。通过Na+-H+交换,H+由细胞内分泌到小管液中,Na+进入细胞内,并与细胞内的HCO3-一起被转运回血。HCO3-+H+H2CO3 CO2+水 CO2是高度脂溶性物质,能迅速通过管腔膜进入细胞内,在碳酸酐酶作用下,进入细胞内的CO2与H2O结合生成H2CO3。H2CO3又解离成H+和HCO3-。H+通过Na+-H+交换从细胞分泌到小管液中,HCO3-则与Na+一起转运回血。,肾小管重吸收HCO3-是以CO2的形式,而不是直接以HCO3-的形式进行的。如果滤过的HCO3-超过了分泌的H+,HC
24、O3-就不能全部(以CO2形式)被重吸收。由于它不易透过管腔膜,所以余下的便随尿排出体外。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1H+就可使1 HCO3-和1Na+重吸收回血,这在体内的酸碱平衡调节中起到重要作用。,2、髓袢 主要发生在髓袢升支粗段,其机制同近端小管。,3、远端小管和集合管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的闰细胞可分泌H+。,质子泵,H+-K+ATP酶,H,H,H,HCO3-H+H2CO3 CO2+水,HPO42-H2PO4-,H,NH3 NH4+,H+,Na+,H+,CO2+H2O HCO3 H+HCO3-,H+NH3 NH4+,H+,(三)NH3的分泌与H+、HCO3-的转运关系,NH3具有脂溶性,能通过细胞
25、膜向小管液周围组织间液和小管液自由扩散,扩散量取决于两种液体的pH值。小管液的pH较低(H+浓度较高),所以NH3较易向小管液中扩散。分泌的NH3能与小管液中的H+结合并生成NH4+,小管液中NH3浓度因而下降,于是管腔膜两侧形成了NH3浓度梯度,此浓度梯度又加速了NH3向小管液中扩散。由此可见,NH3的分泌与H+的分泌密切相关;H+分泌增加促使NH3分泌增多。,微穿刺实验表明,肾小球滤过的K+,6570%左右在近端小管重吸收回血,2530在髓袢重吸收,而尿中的K+主要是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有人认为,近端小管对K+的重吸收是一个主动转运过程。小管液中钾浓度为4mmol/L,大大低于细胞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八 生成 排出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85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