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成油形成环境与成烃机理.ppt
《煤成油形成环境与成烃机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成油形成环境与成烃机理.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煤成油形成环境与成烃机理,(1)引言(2)煤和含煤岩系的生油潜力(3)煤成油的地球化学特征(4)煤成油形成机理与成烃模式,2、煤成油形成环境与成烃机理,(1)引言,吐鲁番盆地七克台油田油砂与煤系间互露头,2、煤成油形成环境与成烃机理,(1)引言1、概念:煤成油(“Oil from coal”或“Oil derived from coal”)系指煤和煤系地层中集中和分散的陆源有机质,在煤化作用的同时所生成的液态烃类(石油)。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从煤系烃源岩中排驱出来并聚集成藏,甚至形成大油田。2、问题的提出:从60年代后期以来,在世界一系列盆地发现了一批与中、新生界煤系地层有关的重要油气田,
2、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研究的主要问题是:(1)各种煤及各种显微组分的成烃潜力;(2)在煤化作用中煤系地层的成烃演化特征和煤成油的物理化学特点;(3)煤系地层的生物标记化合物的特征、生源分析和油源对比;(4)煤和各种显微组分的加水或无水热解生烃模拟及其与自然演化的比较;(5)煤和煤系地层中烃类的排驱和运移及其影响因素。3、意义:继陆相生油之后又开拓了“煤成油”和在煤系地层中找油的新领域。4、效果:80年代以来,在我国煤系地层中取得了很大实效。准噶尔盆地东部、塔里木盆地北部、酒东盆地、三塘湖盆地、焉耆盆和吐哈盆地在煤系地层中发现了大规模的油田。,(2)煤和含煤岩系的生油潜力1,
3、1、烃源岩的类型及特征(1)烃源岩类型 煤型烃源的类型一般以煤岩学为基础,可划分为:腐殖煤:腐殖煤 主要由高等植物物质组成。残殖煤 由等植物中壳质组分富集 而成,一般含量5060%。腐殖腐泥煤:两者过渡类型 腐泥煤:由低等生源物质构成,显微组分的特征1,胶质镜质体和结构镜质体1,胶质镜质体(橙红)充填于细胞腔内,细胞排列规则。浑源,P1s,透射光125X,均质镜质体,红色,宽条带,具角质体镶边,有时可见垂直条带的内生裂隙。浑源,P1s,透射光200X,大孢子镜质体(中部),伊24井,P1s,透射光125X,丝质体,细胸排列规则,腔空,东胜,J1-2y,透射光125X,大孢子体,黄色,荧光性强,
4、薄壁,具纹饰,孢子壁呈花斑状结构,浑源,P1s,反射兰光600X,小孢子体,黄色,扁环状,薄壁,无纹饰,密集成群,浑源,P1s,透射光 160X,显微组分的特征,角质体,荧光性强,内部细微结构特征清楚,府谷,P1s,反射兰光激发 600X,树皮体2,橙黄色,半透明似叠砖状木栓细胞结构排列规整,乐平,P2,透射光 200X,树脂体,充填在结构镜质体细胞腔内,府谷,P1s,反射兰光激发 600X,结构藻质体,藻类结构清楚,群体的外缘不规则,可见中央空间空隙,橙黄色荧光较强,浑源,P1s,反射兰光激发 800X,基质沥青体(中部),褐色荧光,无定形基质,与角质体共生,鱼河堡,J1-2y,反射兰光激发
5、 600X,渗出沥青体,充填于裂隙内,荧光性较强,富5井,T3y,反射兰光激发 490X,显微组分的特征,渗出沥青体,充填于菌类体腔内,浑源,P1s,反射兰光 380X,荧光体,黄绿色荧光,粒状,富5井,T3y,反射兰光 480X,油质体,兰光照射下沿基质镜质体裂隙溢出,并逐渐扩散成条带状,呈黄色荧光,富5井,T3y,反射兰光 380X,壳屑体,碎屑10,与小孢子体相伴生,伊24井,J1-2y,反射兰光 600X,显微组分的特征,1、角质体,七克台乡煤矿南大槽煤层,J2x,QS-2,紫色反射荧光,160X3;2、孢子体,三缝孢,恰1井,J2x2,H74,蓝色反射荧光,320X3;3、树脂体,具
6、氧化边,七克台乡化工厂煤矿南大槽煤层,J2x,QH11,蓝色反射荧光160X3;4、木栓质体,弱荧光,七泉湖红星煤矿红灰槽煤层,J1b,HXH10,蓝色反射荧光,160X3,显微组分的特征,5、碎屑稳定体,七克台乡煤矿南大槽煤层,J2x,QS2,紫色反射荧光,160X3;6、藻类体,柯柯亚煤矿南大槽煤层J1b,KMD1,蓝色反射荧光,320X3;7、沥青质体,柯柯亚煤矿南大槽煤层,J1b,KND1,蓝色反射荧光,160X3;8、基质镜质体B(腐泥镜质体)、角质体与不发荧光的惰质体,柯柯亚煤矿南大槽煤层,J1b,KND1,蓝色反射荧光,160X3,显微组分,1、I型油滴(外溢),221兵团煤矿东
7、槽煤层,J2x,DHS14,紫色反射荧光,16X3;2、型油滴(串珠状),孢子体,柯柯亚煤矿正槽煤层,J1b,KZ3,紫色反射荧光,64X3;3a、串珠状型油滴,七泉湖红星煤矿红灰槽煤层,J1b,HXH15,蓝色反射荧光,128X3;3b、型油滴,葫形,七克台化工厂煤矿南大槽煤层,J2x,QH2,紫色反射荧光,64X3;4a、油滴,七克台化工厂煤矿南大槽煤,J2x,QH2,紫色反射荧光,128X3;4b、同4a,可见牛顿晕环,干物镜白反射光,128X3,显微组分,5、裂缝中型油滴(褐灰色),柯柯亚煤矿南大槽煤层,J1b,KND1,蓝色反射荧光,205X3;6、基质镜质体B中渗出的油,雁3井煤,
8、J2x1+2,H96,蓝色反射荧光,160X3;7、裂纹中渗入丝质体细胞腔内的油滴,地湖南大槽煤层,J2x,DH15,紫色反射荧光,160X3;8、裂纹中的油滴,哈密县一矿6号煤层,J2x,HS61,紫色反射荧光,160X3,(2)煤和含煤岩系的生油潜力2,1、烃源岩的类型及特征(2)有机质丰度、类型 有机质丰度:总有机碳一般都20%,高达70%通常以岩石显微组分统计表示。具有异常高的可溶有机质含量和总烃浓度。有机质类型:实质上是以占有机质绝大部分的镜质组、惰性组、壳质组和腐泥组等组分构成来确定的。,1、烃源岩的类型及特征(3)可熔有机质的地化特征 不同类型的源岩,族组成特征有比较明显的差别:
9、腐泥煤:总烃上相对较高,常达40%左右,饱/芳值略大于1;族组成特片大致接近于非煤型型有机质,反映 了低等水生生物和细菌的生源贡献。残殖煤:富集了大量富氢显微组分,可溶有机质中总烃含量较高,可达45.4%,甚至略高于通常的陆源 型有机质;残殖煤的芳烃含量明显大于饱和烃,其饱/芳值仅为0.6%左右,大大低于陆源 型有机质(饱/芳值1.46)典型腐殖腐泥煤:可溶有机质特征明显与煤化程度相关。R00.5%时,总烃含量仅29.3%,饱/芳比值0.4,随成熟度增高,总烃含量增加,但饱/芳比值却随之下降;即使总烃含量与湖相的有机质相当时,低的饱/芳比值也可与之区别。,煤可溶有机质:饱和烃组分一般以C22+
10、正烷烃为主;姥鲛烷常高于植烷(姥/植比大于3),以二萜类和三萜烷较为丰富为特征;细菌生源的补身烷系列和藿烷系列也是主要的生物标志物,孕甾烷、甾烷和三环萜烷不发育。芳烃组分中可见芳构化的二萜类和倍半萜或芳构化陆源三萜类占优势的现象;但在成熟阶段则以萘系列含量高、芴系列化合物发育为特征。,(4)有机质的演化特征1 煤在持续一段时间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将发生煤化作用 首先,煤的热演化在总体上表现为增碳过程。在R00.7%时,有机碳平均为54.59%;在R0为0.70%0.82时,有机碳增至65.80%;在R0为1.06%1.83%时,有机碳达到76.80%;与烃源岩演化过程相反。在含煤地层中,可溶有机
11、质对成烃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以1600cm-1计富芳香结构,以1460cm-1计脂族基团,以1700cm-1计含氧基团。由图中可以清楚看到脂族基团的减少。,其次,有机质的热演化过程也是有机质本身的成岩和变质作用过程,这种有机/有机相互作用体系造成煤型烃源岩有机质生烃和初次运移的特殊性。,(5)有机质的演化特征2 煤及其显微组分在演化过程中的变化特征见表,(5)有机质的演化特征3 煤及其显微组分在演化过程中的变化特征见图,(5)有机质的演化特征4 煤系有机质成熟演化过程的化学变化可以大致归纳为:,脱水作用;脱羧基作用;脱烷基作用,特殊情形之一为脱甲基作用;缩聚作用:脱烷基作用最显著的范围是“液
12、态窗”,这时的反应产物均系原油范畴内化合物。,2、影响油/气比分配的地球化学因素(1)显微组分组成(2)煤化作用过程的油气分异(3)排烃和运移过程的油气分异,3、煤成油的实验模拟 烃源岩生烃的实验模拟已成为石油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实验技术之一。(1)开放体系热模拟,(2)封闭体系热模拟 下图是在水介质下热模拟轨迹与自然界演化轨迹基本一致。,4、烃源岩评价标准 煤层烃源岩尚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石勘院黄第藩等参考Tissot和Welte的生油岩生烃潜力分级(1979,1984),对含煤地层S1+S2与有机碳含量、氯仿沥青量和烃含量分别进行了相关性研究,确定了各项指标的对应关系和生油岩的评价标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煤成油 形成 环境 机理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83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