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史秦汉.ppt
《中国城市规划史秦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城市规划史秦汉.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城市规划史,咸陽城創建於戰國中期,秦孝文王時(250BC),宮館閣道相連30餘里。後來在統一的過程中,仿建六國宮殿,從咸陽城向東營建新宮,沿著渭水,達涇渭之交。,秦始皇大崇墳台,其陵墓是中國最大者。壘土為長方形,截去上部稱為方上,現存陵體為三層方錐形夯土台,東西長345公尺,南北長350公尺,高40餘公尺。,陵墓建築秦皇陵,陵墓建築秦皇陵周圍有夯土牆垣兩重,南北狹長呈回字型。內垣周長3公里,設東西北三門,外垣6公里,只設東門,陵墓在回字型城牆的南半部,呈座西朝東的規劃。,陵墓建築秦皇陵,汉长安城建于龙首原上,宫殿建筑在前,城垣建筑在后,并受渭河及其支流皂河的制约,北城垣呈与渭河平行的东北-
2、西南走向,并有折曲,即所谓“北斗”形状。南墙因受先于建造的长乐、未央二宫和高庙位置的影响,也不在一条东西直线上,中部外凸。城市平面不规则,后世附会为天象观念。,汉长安城西汉建都之初,利用秦代旧宫(长乐、未央),没有考虑修筑城墙。后因匈奴距长安仅数百里,轻骑一日一夜可到,威胁日紧。为安全计,公元前 194惠帝用五年时间加筑城墙。,汉长安城汉武帝时期,扩建汉高祖修筑的北宫,在其西侧新建桂宫,于长乐宫北新建明光宫,并在长安城西墙外营建巨大的建章宫。开凿昆明池及城市供水渠道。长安城虽然有城墙,但它并没有被当时的人看做都城活动的界限。汉武帝周回30里的建章宫更建在西墙之外,架设凌空阁道,跨越城墙,连通城
3、内的未央宫。显然汉武帝并不在乎城墙的限制和军事防御能力,而看中地形与供水。汉长安城选址于渭河南岸龙首原,城内的宫殿区均建围墙环绕,占据地势高的南部,主要殿宇又建于高台上,都是为了显示皇权的居高临下。,西汉长安城每边开三座城门,每门三个门道,中间是皇帝的御道(弛道)。城内垂直相交的大街分为若干职能区。宫殿:长乐宫初为皇帝视朝之所,后改为太后所居。未央宫为朝会之所。北宫、桂宫和明光宫为后妃之宫。武库:放置兵器,二宫之间。官署、贵宅:未央宫的北阙附近和长安城东北的宣平门内,故有“北阙甲第”与“宣平贵里”之说。,水陆交通便利,易集商贾。,长安城东西市长安城内商业区主要分布在城东北部和西北部,以西区最繁
4、华,是市场和手工业作坊区。三辅黄图卷二记载长安城有“九市”,“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此道即横门大街。于街中立市楼以监控、管理市场交易,市楼两侧分为东市和西市,其中西市在惠帝六年建城墙时已经存在。市场集中在西部是由于城东部为贵族聚居区,占地较多;城西临渭水,建有中渭桥和便桥,有横穿关中的东西大道跨越渭河的渡口,也是东来的西域行商进入长安城最近的地点。,皇家园林上林苑位于城外西南部,有数十处离宫别馆,取上游水源之便。并在西南郊开挖昆明池,既为操练水军,又能解决都城水源不足的问题。,汉长安闾里:长安城东北部地势最低,平民百姓所居,里是城市的基层行政组织。源自方里而井,居在公田之中的周礼所载土地、
5、人口的布局统计法。“长安城中八街九陌,闾里一百六十”。闾里的户数记载不一,四周筑墙垣。“里甲”里门不许临街,惟贵族甲第可,以示有别。长安城宫殿面积过大,这160闾里可能会有一部分设在城外。“东郭”,指宣平门外的居住区,反映当时人视长安城范围不限在城墙以内。,西汉墓葬移出城外,“陵旁立庙”,宫庙分离,宗庙退居次要。,西汉末年汉成帝及王莽在汉长安城南陆续建造礼制建筑,逐渐衍化出祭天于南郊的观念和制度。,汉长安符合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九经九纬,经涂九轨,面朝后市”;但因宗庙移至城外帝陵之侧,不存在“左祖右社”的制度。,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
6、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国即指国都,为每边长九里的方形城址,每边开三个城门;城中南北、东西向的街道各九条,街宽能容九轨之辙;面南而王,王宫所建坐北朝南,其左侧(东)建祖庙,右侧(西)立社稷坛;王宫南方面对上朝之廷,背后(北)开设市场,市场面积相当一夫之地,即方百步。,长城烽燧的比较西汉用夯土筑,唐代改用土坯垒砌新疆轮台县西24公里拉依苏河畔,汉代夯筑烽燧,边长67米,残高8米;唐代烽燧土坯垒筑,边长13米,残高14米。附近建边堡7050米。,固原秦长城,戰國時,各國在邊境築城牆防禦。秦統一天下後,將秦、趙、燕在北方邊境,防止游牧民族南侵所建的城堡貫串在一起,西起臨洮(甘肅岷縣),東到遼東
7、(浿水),長五千餘里,漢代又向東西加建。,秦漢時的土木工程長城,烽隧用蘆葦、沙石修築的漢長城,秦漢時的土木工程長城長城的施工與材料乃因地制宜。黃土高原使用板築或土墼,漢代玉門關一帶用砂石和蘆葦層層堆疊,赤峰一帶無土則以石塊砌成,遇溪谷又用木石混造。,长城起源于战国时诸侯间相互攻战自卫。地处北方的秦、燕、赵为了防御匈奴,还在 修筑长城。素统全国后,西起临洮,东全辽宁遂城,扩建原有长城,联成3000余公里的防御线。秦时所筑长城至今犹存一部分遗址,以后,历经汉、北魏、北齐、隋、金等各朝修建。现在所留砖筑长城系明代遗物。,秦漢時的土木工程靈渠219BC秦始皇為軍事所開鑿,214BC建成。位於今廣西興安
8、,又稱興安運河,海拔212米,攔河壩(即大小天平)壩高2.4米長30餘公里,開鑿在湘江與灕江之間距離最短的地方,溝通長江與珠江兩水系。,靈渠和萬里長城、都江堰、鄭國渠等齊名,而靈渠與春秋時代吳國所修的邗溝,同為世上最古老,現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西汉长城遗迹1,西汉长城遗迹,长城沿线边城,地图、画像砖、陶器反映的汉代城市生活,汉代地方城址位于桑干河谷的代郡(代王城),代王城,关于东汉洛阳城的布局,班固东都赋:增周旧,修洛邑傅毅洛都赋也说:分画经纬,开正轨涂,序立兆庙,面朝后市。平城门,正阳之门,与宫连,郊祀法驾所由从出,门之最尊者也。”后汉书:“建武二年,立太社稷于洛阳,在宗庙之右。”洛都
9、赋:“近则明堂辟雍灵台之列,宗祀扬化,云物是察。”,东汉都城雒阳城内占主要面积的仍然是皇室宫殿,南宫位于全城中部稍南,北宫居城市北部,两宫外建有围墙,两宫相距1里,有复道相连。学者认为南宫的前身可能是成周时代的王宫,周秦时代就存在南、北两宫制了。史记高祖本纪:“帝置酒洛阳南宫”,又汉书王莽传:“司徒王寻将十万屯洛阳,填南宫”,可知在西汉时洛阳已有南宫,朝廷的重大礼仪多在南宫举行,是比较重要的朝宫。管子:“凡仕者近(公)宫,不仕者与耕者近门,工商近市”。东汉雒阳的市场分布在城门附近。,小结:秦汉城市的变化及特点1 秦汉都城以宫殿为城市主体的结构很突出,宫殿与宗庙分离,都城以宫殿为城市中心,宗庙移
10、出城外,退居次要地位。2城墙的军事防御作用明显,但是早期城墙的功能并不仅仅着意于防御性,是城市的标志;市民居住的闾里和商业市场被正式纳入城市规划中,市场有了固定的位置,居民由血缘社会转为地缘社会。3前朝后寝的宫殿配置与联系,对中国王朝前期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产生了重要影响。4 秦汉城市大多依托前代旧城或宫殿而建,尚没有明确的规划思想;注意城市供水渠网的建设。5 伴随着郡县制地方行政体系的建立,确立了地方城市层级网络;秦汉地方城市形态多方形轮廓。自秦代之后,中国城市规划已渐渐脱离多元化的自在发展的局面,受到古代帝王专制权力和迷信思想的影响,开始蒙上一层专权神秘主义色彩,这种思想,与汉代以后提倡的“
11、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结合在一起,遂形成适应于封建社会的一套城市规划方法,一直延续了200D多年。,总体规划1.城市总体规划,必须服从城市建设宏观规划体制的约束。按照区域性宏观规划要求,作出具体安排。特别是作为经济分区城市群组织中各层次之中心城市的总体规划,更须遵循宏观规划的分工要求,来布署本城,并搞好相邻之间的城际配合协调,充分发挥其在群体组织中应有的作用。2.城廓应有分工,一般以城充作政治活动中心区,廓作经济活动中心区,并兼为城的外围防护。倘不建外廓,则可综合城廓分工的规划概念,将两个中心区统纳于一城之内,形成两个大综合分区。视城之主导职能,以决定主体综合分区。3.城可建外廓,也可不建外廓,
12、以发展郊县(区)办法,取代外廓功能,以利适当约制城市的膨胀,加速郊区发展。城廓配置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一般大体上可分为环套,半环套及并列等形制。,4.宫是首都城市的主体,宫廷区是总体规划的核心。按择中立宫的规划传统,宫廷区应置于全城规划主轴线,亦即南北中轴线上。但也可以不设于此,而凭借“以高为贵”、“以多为贵”、“以大为贵”的封建礼制规划观念,来实现突出以宫为主的要求。郡县城可仿此格局,以郡县治所为核心来安排城市的总体布局。5.按照各功能分区性质及相互关系,合理利用地形,布置各种功能分区,不为旧的礼制规划秩序所约束。6.一般城市的总体布局应重视扩展规划境界,通过道路、河道、桥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城市规划 秦汉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82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