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勘探与地质评价.ppt
《油气勘探与地质评价.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气勘探与地质评价.ppt(1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盆地分析与评价(10学时),第1节 盆地描述的内容及方法第2节 盆地早期评价内容及技术要求第3节 盆地评价内容及技术要求第4节 盆地分析模拟技术要求第5节 盆地(凹陷)排队优选技术要求,本章重点,1盆地描述的内容及方法。2盆地早期评价的目的、主要地质任务、条件、基础资料、评价过程、评价内容及成果要求。3盆地评价的主要地质任务、评价程序、评价内容、资料质量要求、成果要求。4盆地资源量分类、分级及其计算方法。,第一节 盆地描述的内容及方法盆地普查的部署原则,盆地分析描述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各种地质.物化探.钻井.测井等资料,分析研究盆地的各种地质特征,建立现今盆地的地质模型,是对盆地特点的
2、认识与归纳过程,是盆地模拟的基础的。与其要在计算机技术支持下,在石油地质理论指导下,对已有钻井和联网地震测线的三维数据体,进行人机联作解释研究,建立现今盆地各种地质特征模型,并随着勘探的进展和资料的积累,及时对模型进行修改。,盆地地层特征,盆地基底和边界特征,盆地构造特征,盆地构造单元的划分,盆地构造变形研究,盆地类型,Raymond V.Ingersoll(1988、1995)盆地类型,离散背景大陆裂谷:大陆壳内的裂谷,一般有双模式火山作用原始大洋裂陷槽:底板为新洋壳的原始大洋两侧为年轻的裂陷的大陆边缘大陆隆起和台地:陆海界面上,板块内成熟的裂陷的大陆边缘大陆提:构成裂陷大陆边缘边部进积沉积
3、堆夭亡裂谷和拗拉槽:不活动的大陆裂谷碰撞谷:在构造汇聚过程中可能重新活动并形成与造山带高角度相交的拗拉槽。内克拉通盆地:轴带以夭亡裂谷为底板的广阔的克拉通盆地大洋盆地:离散板块边界上以洋壳为底板的盆地,与岛弧海沟系无关 大洋岛,无震洋脊和海台:大洋内部而非岩浆弧环境中形成的沉积裙和沉积台地汇聚背景海沟:洋壳俯冲形成的深槽沟坡盆地:俯冲带上形成的局部构造拗陷弧前盆地:俯冲带与岩浆弧间形成的盆地弧间盆地和弧后盆地:洋内岩浆弧之间和弧后的洋盆和大陆边缘岩浆弧后的大陆盆地,无前陆褶皱逆冲带弧后前陆盆地:大陆边缘的岛弧海沟系大陆侧上的前陆盆地残余洋盆:碰撞大陆间和(或)岛弧间形成的萎缩的洋盆,最终在缝合
4、带内消失或变形边缘前陆盆地:地壳碰撞边程中卷入俯冲带的裂陷大陆边缘上的前陆盆地背驮式盆地:运动中的逆冲席体上形成和携带的盆地前陆山间盆地:前陆背景中以基底为核隆起中的盆地转换背景平移伸展盆地:沿走滑断层系伸展作用形成的盆地平移挤压盆地:沿走滑断层系挤压作用形成的盆地平移旋转盆地:走滑断层系内地块围绕垂向轴旋转形成的盆地混合背景陆内扭断盆地:由于远处碰撞作用大陆壳内或壳上形成的各种盆地继承盆地:当地造山活动停止后山间环境中形成的盆地,沉积岩相特征,钻井地质剖面的研究与对比,地震地层学研究,1、外部反射体形态;2、内部反射结构特征;划分地震相的标志,主要由外部几何形态.内部反射结构.以及频率.振幅
5、.连续性等。,层序地层学研究,1层序分析1)露头层序的分析2)钻井资料的层序分析步揍与内容,2地震层序综合分析,生烃岩和储集岩特征,盆地水动力分析,盆地水动力类型研究,盆地水动力类型研究中应注意问题,盆地水动力和水化学综合分析与含油气预测,盆地的温度压力特征分析,盆地的温度状况研究,盆地的地层压力特征研究,盆地普查的部署原则,盆地普查阶段有三个最显著的特征:一是勘探范围的区域性;二是勘探任务的基础性;三是勘探阶段的初始性。一、从区域出发,整体解剖,着重查明区域地质构造概况和石油地质基本条件 二、以油气分布的源控理论为指导,重点研究油气的生成条件 三、因地制宜地选择工种,加强综合勘探“边缘出科学
6、,综合上水平”,这是科学研究与探索的普遍规律,油气勘探工作也不例外。第一,由于不同的勘探技术手段建立的理论基础不同,决定了它们之间具有不同的技术优势和技术缺陷,不同方法的联合使用,可以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第二,在不同的地质及地表条件下,不同油气勘探方法在解决问题时的可靠性、工作速度也有所差别。第三,盆地普查的范围一般都非常大,许多基本的问题都没有认识清楚。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达到既节约成本,又提高效益的目的,我们应该采用“合适”的配套技术,既要反对只采用单一工种的现象,也要反对不分重点平均使用各种方法。,第2节 盆地早期评价内容及技术要求,前言 盆地早期评价石以盆地.或坳陷为对象,以石油地质理论
7、为指导,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利用地面地质.重力.磁力.电法.化探所获得的各项参数,描述盆地的地层.构造.沉积,生储盖组合等各种地质特征。选出油气勘探最有利的盆地.坳陷或凹陷,给地震勘探或者参数井位的布置提出科学依据。,盆地早期评价内容,盆地早期资源评价的工作内容:1)利用地面出露地层资料和重磁电资料,研究构造运动,不整合情况,岩浆岩活动情况,建立从老至新完整的地层综合剖面。2)利用地层出露厚度,钻孔厚度和重.磁.电揭示成果,确定各大套地层厚度,特别是目的层的厚度及分布情况。3)根据重磁电揭示成果,综合分析和研究盆地基底岩性.时代.埋深.基底断裂。编制综合基底成果图。4)根据盆地基底性质和区域地
8、质资料,分析盆地的边界条件,分析盆地成因机制,盆地类型。5)划分盆地各级构造单元。6)根据重磁电局部异常,预测局部构造,并计算它的面积.幅度.顶界和中心埋深.解释推断其成因。7)用居里面和高导层资料,估算地温梯度。8)预测火成岩分布及埋深。9)用烃源岩分析化验资料和重磁电揭示成果,计算盆地.凹陷.坳陷的生烃量。,10)恢复盆地沉积史和构造发育史。11)用地震层速度资料换算密度;地震资料与重磁电资料对比,建立正演模型,控制重磁电定性解释和定量计算;分析地震反射层与电性层,密度界面,磁性界面的定性.定量关系。12)用钻孔电测井资料,计算各套地层视电阻率。井旁电测深曲线与钻孔资料对比,建立钻孔地层分
9、层。和电性与地面电测深的对应关系。13)利用声波测井,中子伽马测井资料,换算地层密度。14)化探异常与断裂和局部构造对比,确定可能油气分布区。15)预测岩性变化。16)综合各项资料及成果,进行盆地对比.分类排队,优化出最有利的盆地.凹陷.坳陷.局部构造,编制综合评价图。17)作出总体勘探部署设计,提出地震和参数井的布置意见。,盆地油气资源早期评价的技术要求,早期评价的目的 以盆地.凹陷.坳陷为对象,用地面地质.重力.磁力.电法.化探所获得的各项参数为依据,用石油地质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利用各种参数描述盆地的地层.构造.生储盖组和等各种地质特征。选出油气勘探最优区带和区部构造,给地震
10、勘探和局部构造,给出地震勘探或者钻井位的布置提供科学依据,以达到降低风险,节约资金,加快发现油气田的目的。,早期评价条件,早期评价的基础资料,第3节 盆地评价内容及技术要求,盆地评价内容,一、主要 地质任务 二、评价程序三、收集资料四、野外地质调查五、非地震物化探六、地震概查和普查七、参数井和区域探井钻探八、综合评价与总结,1、2盆地优选 从多个盆地中优选出具有含油气远景的盆地并预测资源量,1、3定凹选带 对优选出的盆地确定出有利的生油凹陷,选择出有利的含油气区带,定量计算资源量。,1、1搞清基本地质问题(1)基底岩石性质、时代、埋藏深度及起伏状况、盆地周边的 地质情况。(2)沉积岩的 时代、
11、厚度、岩性、岩相及分布 状况,建立完整 的地层综合剖面。(3)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和区域构造发展史,主要二级构造发展史,主要二级构造单元和面积 较大的重点圈闭的 基本形态,上下构造层 的 关系及 主要断裂情况。(4)生油凹陷的分布,生油层的层位、岩性、厚度、生油能力。(5)储、盖层岩性、物性、厚度、沉积条件、分布状况和生、储、盖层组合情况。(6)地面、地下油气显示,油、气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区域水文地质条件。(7)含油气远景。,一、主要 地质任务,1、4下部勘探意见 依据评价结果,提出下阶段勘探意见及部署,并作出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二、评价程序,2、1 收集已有资料,补作必要的地质调查工作,进行
12、盆地初步优选。2、2 开展非地震物化探及地震勘查工作,进行盆地再次优选。2、3 进行高精度非地震物化探、地震普查和地质浅井、参数井钻探,优选有利的含油气区带。2、4 进行地震普查、局部地震详查,地质浅井和区域探井钻探,优选有利的含油气区带。2、5 盆地评价是一个反复认识过程,要及时把勘探新技术纳入到评价中去,以不断修正原来的认识。2、6 盆地评价 一般应遵循循序渐进,但依据评价成果可中止或超越基本程序。,三、收集资料,3、1主要地质任务 通过收集的地质调查资料,初步圈定盆地的范围,分析盆地内是否存在有利生、储油、气的地层,从多个盆地中优选出开展物探、化探工作的盆地。3、2主要资料内容(1)自然
13、地理资料。(2)不同波段的卫星、雷达和航空照片及其地质解释成果。(3)不同比例尺的区域地质测量报告及其附图。(4)水文地质、煤田地质、金属、非金属和其他矿产的地质调查报告及其相应的图件。(5)各单元已完成的不同比例尺重力、磁力、电法、地震等物探的化探资料。(6)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煤田地质,以及其他地质单元的钻探资料,包括钻孔分布图、钻孔柱状剖面图等。(7)石油地质调查,油气苗调查,以及油页岩等矿产调查资料。(8)各种分析鉴定资料。(9)其它科研、生产部门的勘探区完成的地层、构造、矿产分布等资料,以及勘探区附近的国内外有关资料。,3、3 提供的成果(1)编绘出计划开展油气勘探地区的勘探程度图,
14、反映出不同勘探工种、不同比例尺的供区范围、钻孔分布、油气苗位置和其他有参考价值的成果资料。(2)各盆地范围的分布状况,大区域和分盆地的地层剖面与生储油条件分析,基底性质,盆地类型等石油地质初步认识。(3)经过初步综合、整理的基础数据、图件和文字材料。,四、野外地质调查,4、1主要地质任务(1)观察、丈量主要沉积地层剖面。对地面露头和其他单位施工的钻孔岩心进行系统选样,提出分体鉴定项目,重点解决地层时代、生储油条件、岩石物性等问题。(2)进行油气苗调查,描述产出层位及地质构造特征,取得油气分析数据,研究油气苗形成原因。(3)对初步圈定的盆地边界进行踏勘,了解盆地及的老地层与主要沉积层的接触关系,
15、修订盆地边界。(4)参照卫星、航空照片的初步解释,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了解和鉴定主要断裂带的分布。(5)了解自然地理状况,为部署物探和化探工作作准备。,4、2施工设计与野外施工 按野外石油天然气地质调查规范实行。4、3资料整理与解释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取得分析化验资料后,结合已有资料对各盆地进行评价并按照其含油气远景进一步分类排队,提出初步优选结论。4、4下步勘探意见 依据评价成果提出转入非地震物化探部署或中止勘探的意见。,五、非地震物化探,5、1主要地质任务(1)进一步圈定盆地范围。(2)明确基底起伏、埋深、结构和性质。(3)确定各密度界面和磁性界面的起伏和内部构造。(4)划分一、二级构
16、造单元。对凹陷区的范围和沉积岩厚度作出解释。(5)对这个盆地和盆地内的各凹陷作出含油气远景评价。(6)发现和圈定不同规模的断裂带和构造带。,5、2施工设计 施工设计内容包括普查的工区范围,主要地质任务,施工方法,测网密度和比例尺等。5、3重力和磁力测量(1)方法选择 根据盆地的地质特点,一般在高精度航空磁测或地面重力测量中先开展一种,再根据测量结果,由针对性的部署另一种共种。(2)资料整理与解释 一般要在整理基础数据之后,结合地面地质、卫星、航空照片等资料,从已知区和岩石露区开始,建立各种典型地质体的解释标准,开展未知区和覆盖区隐蔽地质体的解释工作。(3)编绘图件 非地震物化探成果图件主要由三
17、类,及基础图、中间成果图和解释成果图。,5、4电法测量(1)主要地质任务 1、验证基底深度,特别是凹陷区的沉积岩厚度。2、探测断裂带位置及其延伸情况,进一步查明盆地的构造形态及其特征,修正、一、二级构造单元的划分意见。3、根据电测深曲线特征解释存在几套电性层和地层剖面特征,从而判断盆地内有利的生储油气相带的分布状况。4、对沉积盖层中的高电阻不均匀体分布范围作出解释,并了解高电阻层或大片火山岩覆盖的沉积言发育状况,进一步修正对盆地和盆地内各凹陷的评价。(2)方法选择 根据已初步掌握的盆地地质特征和前阶段工作程序,确定在部署地震普查以前有无必要开展电法勘探。若进行电法勘探,应认证采用工作方法(大地
18、电磁测探、电法剖面等)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根据解决地质问题的需要,电法勘探可以独立部署一套规则的测网,也可为验证或补充重、磁力测量成果部署点距、线距不统一的测网。,在已有中粒、磁力普查资料的情况下,要尽量使电法测线和测点通过主要凹陷区的最深部位,以及不同资料解释意见差异较大的关键部位,争取用较少的工作量,解决主要地质问题。(3)资料整理与解释系统整理基础数据,进行定性解释、定量解释和综合解释。(4)编绘图件 编绘出三类图件:基础图见;中间成果图件;解释成果图件。5、5化探测量(1)主要地质任务 1、搞清区域化探异常背景值。2、求准区域化探异常。3、作出地质解释。(2)方法选择根据不同地区和测量精
19、度原则合适的取样类型及分析参数。(3)资料整理与解释 作出区域化探的石油地质评价,对有效的地化探作出定性解释。(4)编绘图件编绘出化探异常和地质解释成果图。5、6综合评价 对非地震物化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继续将盆地分类排队,做好再次优选的准备。5、7下部勘探意见 非地震物化探各工程及竣工后,分专业提出下部勘探意见;综合评价后提出是否开展地震勘探的意见;综合评价后提出是否开展地质勘探的意见与部署。,六、地震概查和普查,6、1主要地质任务(1)基本搞清基底深度和基底以上各主要地震反射层构造的基本形态,主要段层分布,进一步划分区域构造及二构构造单元。(2)初步划分时间地层单元,作出各时间地层单元岩相
20、图,并预测有利的地震相带。(3)选出有利的生油凹陷和区带,进行含油气远景评价。6、2部署与设计(1)地震勘探部署要在航磁、重力、电法和地质调查等多种资料综合解释成果基础上进行。地震勘查可采用平行测线或正交测网;地震普查一般采用4km3km或4km4km测网。地震概查测线应尽量与其他非地震物化探剖面线叠合。地震概查(普查)部署图的比例尺为1:50000(或1:100000),背景为最新的非地震物化探和已有地震成果图。(2)施工设计应以地震部署任务书为依据,设计内容参照72执行。6、3资料采集(1)新去要分区反复进行试验,求得最佳施工参数后在施工。(2)取全从地表基岩顶面之间的各反射层资料。(3)
21、注意研究现场监视记录,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调整,如按照原设计施工发现还未到或一已过盆地边界,要适当延长或缩短剖面的起止点。6、4资料处理 要根据构造和岩性解释的不同需要,进行反复处理,达到能够满足多方面的需要,对剖面上异常部位要针对解释不同地质问题进行目标处理。,6、5资料解释(1)在测网较稀、资料较少的情况下,要深入研究剖面上的细微变化,以解决更多的地质问题。(2)要明确解释出从浅层到基岩顶面各主要反射层的构造起伏情况,以及较大的断裂在纵向上切割的层为和平面上的延伸情况。对各反射层可能相当的地质层位作出初步解释和判断,并较准确地圈定盆地边界和划分一、二级构造单元。(3)编绘出从浅层到基岩顶面各
22、反射层构造图、断裂叠合图和构造发育史图,要注意重力、磁力、电法资料与地震资料解释的构造符合程度。(4)对各反射层之间的地震相,大桃地层的岩型组合的沉积相带作出解释,包括砂岩、泥岩占地层厚度的比例,是否存在大段的火山岩、砂砾岩等。着重搞清有利于生储油气地层层位和不同岩性的分布状况编绘出分层段的岩性预测图。(5)通过多种方法的目标处理,对剖面上出现的特殊的地质现象以及可能由于含油气而引起的平点、亮点、暗点等现象作出解释判断。在论据还不充分的情况下,可以作出几种解释,并说明存在的问题。(6)解释出剖面中的高压异常带和进行地层压力预测,并进行生烃量的计算。,6、6综合解释(1)在地震概查和非地震物化探
23、资料解释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盆地进行再次优选,确定可继续进行工作的盆地。(2)提出下部勘探意见及部署。,七、参数井和区域探井钻探,7、1主要地质任务(1)建立盆地或凹陷的地层层序,为物、化探提供地质工程参数。(2)以建立地层古生物、生油评价、储层评价、地温和油气水纵向分布五个主要剖面为重点,对盆地或凹陷作出确切地评价,优选出最有利的凹陷开展区带和圈闭评价。,7、2井位及完钻井深设计,(1)要充分考虑航磁、中粒、电法、化探、地质调查、地质浅井等方面的资料,以地震概查、普查资料为主,相应拟定参数井、区域探井井位。(2)参数井井位拟定要从一个盆地或凹陷的勘探全局着眼,选择对这个盆地凹陷的含油气远景评
24、价有决定意义的部位,以建立盆地地层层序为主,兼顾其它任务。(3)区域探井井位拟定既要选择有利的生油凹陷,又要兼顾有利的构造圈闭及烃类检测异常部位。,7、3录取资料的主要要求1、以岩心为主,岩屑为补充,系统采集建立五个主要剖面的各项分析资料。2、钻井取芯进尺:参数井一般不低于设计井深的5%;区域探井一般不低于设计井深的3%。3、一般要进行综合录井仪录井,必须进行全套数控测井并增加中途完井测井,进行地层倾角和垂直地震剖面测井(VSP)。4、建立系统的地层剖面,特别要注意在预计地震反射层深度和地层分界深度附近岩性的变化。5、钻遇细相带要落实暗色泥岩的岩性特征、井段、厚度、化石和含有物并取得 生油指标
25、测定资料。6、钻遇油气显示时,要根据含油岩心产状、长度或含油岩心百分比、荧光特征、气测异常值等对含油气层的井段、厚度、性质和岩性特征等提出判断意见。要及时进行中途测试,了解油气水产能、性质和地层压力。7、岩芯、岩屑及其它分析样品要分多批选样、送样,以便尽早取得分析结果,利用岩心进行多种项目分析,以岩屑分析作为补充建立系统剖面。8、针对落实重点含油气层位和区的关键部位的地层岩性资料进行井壁取心。9、确定完井方法。,八、综合评价及总结,8、1研究课题1 专题研究2 方法研究3 综合研究,8、2 评价总结的主要内容1、盆地概况及勘探程度2、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3、资源预测与评价4、评价经验与勘探效果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油气 勘探 地质 评价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81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