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ppt课件.ppt
《脑血管疾病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血管疾病ppt课件.ppt(8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概述,脑血管疾病:由于各种脑部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脑功能缺损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发病率高:120-180/10万致残率高:75%死亡率高:100万/年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脑血管疾病的分类,按起病缓急:急性和慢性脑血管疾病。按性质,出血性,缺血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TIA,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复习脑血液循环,脑血液供应,复习脑血液循环,脑底动脉环,复习脑血液循环,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眼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供应大脑半球的前3/5血液,供应大脑半球的后2/5血液小脑和脑干,
2、大脑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上动脉,脑桥支、内听动脉,大脑血管结构特点,脑动脉:内膜层厚,有较发达的弹力膜,中层和外层壁较薄,没有弹力膜,脑动脉几乎没有搏动,这样可避免因血管波动影响脑功能。脑静脉:腔大壁薄弹性差;无静脉瓣;大多不与动脉伴行;静脉窦,静脉血及脑脊液经此血流缓慢。特点:1、长、弯曲度大,缺乏弹性搏动,不易推动和排出随血液来的栓子,故易患脑栓塞。2、因脑动脉壁薄,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又容易导致脑出血。,脑的血流及其调节,正常脑血流量800-1000ml/min1/5流入椎基底动脉4/5流入颈内动脉脑的平均重量1400g占体重的23,脑血流量占全身1520。,脑血流量的
3、调节 平均动脉压60160mmHg可自动调节,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可干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TIA或脑卒中病史其他:肥胖、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酗酒、吸烟、抗凝治疗、脑动脉炎等,不可干预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基本病因1、血管壁病变1)高血压性脑细小动脉硬化2)脑动脉粥样硬化为最常见3)血管先天性发育异常和遗传性疾病4)各种感染和非感染性动、静脉炎5)中毒、代谢及全身性疾病导致的血管壁病变2、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细菌性心内膜炎、心房纤颤等3、其他原因:血管内异物如空气、脂肪等,脑血管疾病的病因,促发因素1、血液动力学因素:1)血压过高或过低:如高血压、低血压、血压
4、的急骤波动。2)血容量的改变:血容量不足或血液浓缩可 诱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3)心脏疾病:如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 可诱发脑梗死。2、血液成分改变:如血液粘稠度增高、凝血机制异常。,脑血管病三级预防,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TIA概述,概念:颈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但反复发作的供血障碍,导致供血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一般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24小时内完全恢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好发于5070岁,男性多于女性。TIA患病率为180/10万。,TIA病因和发病机制,微栓子学说脑血管的狭窄、痉挛或受压血液动
5、力学因素血液成分改变,TIA临床表现,TIA基本临床特征 发作性 短暂性,症状24小时内完全缓解;可逆性,症状可完全恢复,一般不留 神经功能缺损 反复性,每次发作出现的局灶症状符 合一定的血管供应区 年龄多在50岁以上,TIA临床表现,颈内动脉系统:病灶对侧单肢无力或不完全性瘫痪,对侧感觉障碍.眼动脉缺血:短暂的单眼失明优势半球缺血:可有失语,椎基底动脉系统:以眩晕为常见症状 一般不伴耳鸣 特征性的症状:跌倒发作 短暂性全面遗忘症,治 疗,病因治疗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药: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噻氯吡啶 抗凝药物:肝素 钙通道阻滞剂:血管扩张剂 外科治疗,护理诊断及措施,知识缺乏1疾病知识指导:
6、积极治疗原发病 释疾病知识,帮助病人消除的恐惧心理。生活规律,根据身体情况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戒烟少饮酒,定期门诊复查。应避免各种引起循环血量减少、血液浓缩的因素,如大量呕吐、腹泻、高热、大汗等,以防诱发脑血栓形成。2饮食指导:给予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饮食,忌刺激性及辛辣食物,避免暴饮暴食3用药指导:在抗凝药物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及时测定出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一旦出现情况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坚持按医嘱服药,不可随意停药或换药,,脑 梗 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概述,是指局部脑组织由于血液供应中断而发生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在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占609
7、0%。临床最常见的类型: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脑 血 栓 形 成,cerebral thrombosis,CT,概 念,指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因各种原因而发生狭窄或闭塞,在此基础上形成血栓,引起该血管供血范围内的脑组织梗塞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病 因,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常与动脉硬化并存 颈动脉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脱落引起的栓塞称血栓-栓塞其次为各种病因所致的脑动脉炎、红细胞增多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等,发病机制,血栓形成机制,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膜炎,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黏附,白色血栓,TXA2、5-HT、PAF,红色血栓,管腔狭窄、闭塞血流缓慢、停止,发病机制,脑梗死
8、形成机制 脑血流障碍 脑血流降至20ml/(100g脑组织*min)时,脑细胞电活动停止。脑血流降至10ml/(100g脑组织*min)时,神经细胞膜功能完全衰竭 脑血流完全阻断5-10min,神经细胞膜则发生不可逆损害。因此,要挽救脑组织就必须在不可逆损害发生前的极短时间内恢复血流。,发病机制,脑梗死形成机制脑血流障碍神经细胞缺血性损害 能量代谢障碍和酸中毒、自由基损伤、缺血性脑水肿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好发于中年以后,多见于5060岁以上的病人起病:较缓,常在安静或休息状态下发病,1-3天达高峰先兆:部分病人在发作前有前驱症状(头痛、头晕等)约25%人有TIA发作史多数病人无意识障碍及生
9、命体征的改变,临床表现,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病灶对侧偏瘫 偏盲 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失认等,临床表现,椎-基底动脉系统 眩晕、呕吐、共济失调 交叉性瘫痪等。,临床表现(分型),1、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RIND)时间超过24小时,但在1-3周内恢复,不留任何后遗症。2、完全型:起病6小时症状即达到高峰,为完全性偏瘫,病情重,甚至出现昏迷,多见于血栓-栓塞。3、进展型:局灶性脑缺血症状逐渐进展,阶梯式加重,可持续6小时至数日。4、缓慢进展型:症状在2周以后仍逐渐发展,多见于颈内动脉颅外段血栓形成。,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脑脊液CT和MRI 脑CT扫描:在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MRI:可在数
10、小时内检出脑梗死病灶。,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要点,年龄、病史发病情况:在安静休息的情况下起病症状、体征CT、脑血管造影等,治疗要点,一、防止血栓进展及溶栓治疗1.抗血小板聚集 小剂量阿司匹林、抵克力得、潘生丁等2.抗凝防止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 肝素:50-100mg静点,3天左右,用于进展性卒中,有出血倾向者禁用,随时观察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时间 速避凝、法安明、立迈青等3.降纤使纤维蛋白原降解而清除 蝮蛇抗栓酶、降纤酶、克栓酶、普恩复等4.溶栓促进纤溶系统活性,治疗要点,一、防止血栓进展及溶栓治疗4、溶栓 适应症:年龄小于70岁 无意识障碍 CT排除出血且无低密度病灶 血压低于200/120m
11、mHg 近期无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大手术史 非出血体质 溶栓时间窗:6小时内 常用制剂:尿激酶、东菱克栓酶、链激酶、t-PA等 用法:50-150万单位冲击治疗,监测凝血相,治疗要点,二、增加局部脑血流,改善微循环1.调整血压、扩容:使血压维持在临界高血压水平,避免脑血流量减少加重梗塞。扩容制剂有低分子右旋糖苷、代血浆、甘露醇、白蛋白等。2.扩张血管:急性期不宜使用血管扩张剂 原因:1)引起颅内盗血 2)加重脑水肿使颅内压增高 3)易导致出血性梗塞 4)使血压下降 故应在超早期及恢复期或症状轻微、病灶较小时使用,治疗要点,二、增加局部脑血流,改善微循环3.血液稀释:可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脑血管 疾病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81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