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概论课件.ppt
《比较文学概论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文学概论课件.ppt(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比 较 文 学 概 论,第一讲 绪 论,一、“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崭新领域 文学研究领域通常划分为三个方面: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这三门学科的每一种虽然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内容和任务,但它们之间却有着极密切的联系,三者互相包含。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文学研究出现了另一层面上的划分,即国别文学、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国别文学研究一国本身的文学。总体文学研究强调从多种文化的文学文本来研究某种共同的文学现象。比较文学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各种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是超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研究。,由于多方面文化交流的频繁,比较文学早已超出了原来的双边交流的局限,向总体文学发展。比
2、较文学有着自己独立的范畴、目的、方法和历史,它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有区别又有联系:1、从研究对象看,它们都是把文学诸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但在时间、空间上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范围小于比较文学。2、从方法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虽然也使用对照、比较的研究方法,但不是主要手段。3、从目的上看,只有比较文学是为了寻求两国或两国以上的文学的共同规律,并为探求人类文学普遍规律的总体文学的综合研究做准备工作。,由于研究的对象都是文学,比较文学同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这些学科的基础相同,所以比较文学又与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较文学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
3、之间的各种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是超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研究,它本身就有理论、历史和批评的分类,而从性质方面来说,比较文学可以说是文艺理论的比较或文学发展史的比较或是文学批评的演变和涵义的比较。,二互识、互证、互补,“互识”是对不同文化间文学的认识、理解和欣赏。“互识”是对不同文化间文学的认识、理解和欣赏。“互补”包括几个方面,其一是在与“他者”的对比中更清楚一了解并突出自身的特点。其二是指相互吸收,取长补短,但决不是把对方变成和自己一样其三是以原来存在于一种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去解读(或误读)另一种文化的文本,因而获得对该文本的全新的阐释和理解。其四“互补”还包括一种文化的文本在进入另一种
4、文化之后得到新的生长和发展。,三、文化转型与比较文学的新发展,1、文化转型与文化多元 文化转型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如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魏晋六朝和五四时期。促成文化转型的原因:其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其二,殖民体系的瓦解和冷战的结束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其三,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新视野。2、文化危机和人文精神 文化危机和科学的新挑战呼唤新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要超越只对一已的关心,而致力于寻求一个更适合于人类生存,更有意义的人类生活环境。新的人文精神以沟通和理解为主要途径,强调人与人之间、
5、科学与人文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在动态的沟通和理解中寻求有益于共同生活的最基本的共识。,四、比较文学对未来文学的意义,第一、比较文学有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第二、比较文学有助于扩展人们的精神世界;第三、比较文学有助于从他人的观点更好地理解自己;第四、比较文学有助于从他人的观点更好地理解自己;,第二讲 比较文学的历史、发展和学科定位,一、比较文学的历史1、学科产生历史条件 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对象由一个民族文学扩展到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文学的学科,其诞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民族文学的建立及充分发展,二是跨文化视域的形成。十九世纪后半期,这两个条件已基本形成。就前者而言,中
6、世纪的欧洲是一个统一的拉丁世界,到文艺复兴时期民族意识才开始觉醒,经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欧洲各民族文学均已建立并获得充分的发展。就后者而言,文艺复兴不仅使各民族文学得以确立,而且作为第一次全欧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也使已经确立起来的各民族文学之间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交流,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作为文艺复兴的进一步延续和深入,使这种交流汇通的倾向进一步加强。,总之,民族文学的确立和充分发展使比较文学有了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内在根基,跨民族和跨文化交流所导致的研究视域的扩大,使比较文学的建立和发展有了广泛的基础和保障,这两个因素的结合,使长期以来即隐含着的比较的方法得以系统化,使一直处于蕴涵和萌芽
7、状态的比较文学在十九世纪终于发展成为一门有自己独特理论的方法论的学科。,2、比较文学产生的理论依据(1)比较方法和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最引人注目的方法特征即为比较,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与人类思维中早已存在的比较的方法在具体操作上并没有根本的差异,然而,比较文学又并非单纯的比较,又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比较,比较文学中的比较具有某种特异的东西。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有自己的发展史,有自己独立的研究范畴等。进行比较文学研究,需要处理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之间的关系,而比较方法作为人类认识的一种工具,则具有普遍性,人们总是在认识的每一阶段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比较文学不是为了比较而比较的,比较不是目的,而
8、是手段。通过各国文学之间,特别是中国文学与其它国家文学之间的比较,东方与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探讨规律性的东西,以利于我们借鉴,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传统中的精华。,(2)比较与参照 比较往往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而要素间又往往可以转化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人们认识“自我”较之于认识“他者”要艰难许多。人在认识自身利益之外的他性事物时很容易找到自身经验作为立足点,而认识自己却很复杂。如何认识自己,方法除从自我内部认识自我外,借助一个外在的参照来反观自我也是一种方法。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外在视点、外在参照物对自身的重要作用。这是比较文学学科得以产生并获得蓬勃发展的内
9、在理论根据。,一、比较文学学派 1 比较文学发端和名称 2、比较文学学派 比较文学教科书一般都认为,自从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以来,就鲜明地呈现出两个历史阶段,形成两个学术派别,即以法国为中心的法国学派和以美国为中心的美国学派。又把法国学派简化为影响研究,美国学派简化为平行研究。法国学派的基本观点是:(1)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是国际文学关系史;(2)比较文学只能研究各国作家及作品之间确实存在的关系;(3)不用美学观点去解释作品,或探讨不同作品之间的美学关系。美国学派的基本观点是(1)比较文学是超越国界的文学研究;(2)比较文学还研究文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中国学者的意见:第一,比
10、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越民族界 限,跨越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第二,比较文学在性质上是文学研究的一 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只 是一种研究方法。第三,比较文学具有开放性、宏观性和理 论性的特征。,三、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 从时代要求而言,比较文学要定位于现代人文精神和文化生态,人文环境的改造与建设上;从学科自身发展而言,要求它既要提高又要普及,从显学走向大众,沟通大众,为大众接受和欢迎;从教育发展而言,要求它从大学课堂的边缘课,选修课到主流课,必修课。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比较文学最本质、最重要的特点是:开放性、前卫性、综合性和跨越性。,第三讲 差别 类同 流变,一、“和而不同”是研究比较文
11、学的重要原则“和而不同”首先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年中记载的公元两千多年前齐国大臣晏婴和齐候的一段对话。“和”的主要精神就是要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使各个不同事物都能得到新的发展,形成不同的新事物。既保障对个体的尊重和个人的平等权利,同时又要求个人有同情和尊重他的义务;既保障不同个人社群民族国家之间的各种差异,又要求彼此对话、商谈,和谐并进,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既保障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又避免本位主义的封闭和孤立。这正是比较文学所追求的真精神。,二、主题学与“流变”1、题材、题旨与主题 2、题材研究的特点:题材研究主要考察一种题材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流传演变或者某种类似的题材在不同文化语
12、境中表现形态的异同。题材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是神话题材的研究;例如:大禹治水的故事,挪亚方舟的故事都是神话体系中有关大洪水的描述。民间故事也是研究的主要对象;如季羡林对柳宗元黔之驴的研究。3 主题学:主题学是比较文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着重研究同一主题、题材、母题、人物典型等跨国跨民族的流传和演变,研究不同的作家对它的不同处理,并探讨这种流变的文学、文化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主题学的研究类型 A.题材史的研究类型(一)各国文学间相同或相似题材的比较研究(二)各国文学中出现的同一人物形象的比较研究。B主题学的研究 一是各国文学所表现出的人类的永恒的经验。二是各国文学中所表现的人类与社会自然的冲突。
13、三是各国文学中出现的相似的人物类型。四是不同国家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自然现象及其体现的哲理比较研究。,主题学研究的意义一是通过探讨不同作家对同一或相似主题的处 理,来窥视不同作家的创作思想和创作个性。二是通过不同作品的相似的主题呈现的差异,来分析文体的艺术特征。三是通过同一或相似的主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表现,可帮助我们认识、了解各国社会、历史、文化的特征。四是通过主题学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文学规律,进而认识人类的共同性。,三、意象、象征、原型 1、意象:意象就是当人在以审美理想观照事物时意识中所呈现的形象,也就是“意中之象”。它是具有某种特殊文化意蕴、文学意味的物象。它存在多种层次,其中最
14、主要的是文化意象和个人意象。2、象征:象征是以外在的、可见的事物,暗示一种抽象的、普遍的意义。象征所强调的不是直接的象征物,而是它所暗示的普遍意义。3、原型:原型是一种更为宏观的研究,一般指在世界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一些基本现象,包括题材、题旨、主题、意象等等。原型批评就是对这些重复的现象作世界性的综合的宏观分析。,第四讲 接受 影响 交流,一、接受理论 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研究、接受方法,是本世纪60年代西方文学研究中一种新兴的方法论。因为它首先产生于德国南部的康斯坦茨,又称康斯坦茨学派。接受理论在德国兴起后,很快传播到了英语国家的瑞士、波兰、法国和前苏联,其后又传到了英、美等国。近年来,我国对这种
15、理论也进行了评介和运用。接受理论主要阐述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强调读者对作品接受理解的意义,它自觉地有理论地把读者在鉴赏文学作品过程中的创造性提高到与作者创作过程中的创造性同等的高度,并把创作过程和鉴赏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联系,互为条件、彼此影响推进的完整的文学过程。,接受理论主要观点可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1)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通过 阅读才能实现;(2)读者在完整的文学过程中不是被动的反应环节,而 是积极地、能动地反作用于作家作品。一方面,作 家为读者创作作品,作品影响读者;另一方面,读 者在鉴赏过程中表现出种种信息又反馈给作家,从 而创造作家、影响作
16、家。(3)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要受到作品的制约,又要受 到读者自身主观条件的制约,这两种制约表现在审 美的全过程。(4)接受理论把文学的接受分为社会性接受和个人接受 两种形态。,二、影响研究1、定义:所谓“影响”,就是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发生作用,引起后者的反应或反响。2、影响研究的范围:影响研究的范围可大可小。大则可以研究一个民族文学或者一种思潮和运动给予另一个民族文学的影响。小则可以研究一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对另一个民族作家和作品的影响。3、影响的过程,“启发促进认同消化变形艺术表现”是影响的全过程。影响,有时表现为全过程,有时表现为其中的某些环节。4、影响的分类(1)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2
17、)正影响与负影响 5、影响的方式:个体对个体;个体对群体;群体对个体;群体对群体。,三、接受理论与影响研究 1、接受和影响是同一过程的两面。首先,由于“接受屏幕”和“期待视野”不同,来自影响者的文学作品或现象在接受者的文化环境中会被选择、改造和重新定位,使其发生超越原先的文化境遇的畸变和新的生长。其次,对外国作品的接受往往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反映出接受者的不同个性。2、接受和影响的模式:目前我国比较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接受和影响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X作家和Y作家,或X作家在Y国。,第五讲 诠释 理解 翻译,一、诠释及诠释的多样性 简单地说,诠释就理解并解释一件事,一句话或一个字,对其意义进探讨。对
18、意义进行探讨是一门学问,在西方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叫“诠释学”或者“阐释学”。阐释学所要探究的,一方面是阐释者与阐释对象之间的关系大而言之,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具体到文学研究而言,则是读者与文本(包括书面文本与口头文本)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文本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在人文研究领域,文本与意义之间并没有一一对应的确定关系。读一部作品,往往有不同的方式,方式不同读出来的意义也就不同。第一种方式是传统的方式,即首先了解作者的社会环境和他的心态。第二种方式是新批评派的方式,即认为作者并不重要,读者很难完全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的完全相信作者的解释,因为“原意”,他自己也很难说清楚,况且许多作家的创作过程
19、都证明原来的设想在创作过程中常有很大的变化。第三种方式是结构主义分析,即把一个作品放在很多作品当中,撇开具体现象,找出其本质联系来寻找意义。第四种方式是叙述学方式。即小说家主要不能依靠色彩、音符、线条、节奏来表现,他惟一的手段就是语言,就是叙述。第五种方式是心理学分析,这种分析方法不仅重视对于潜意识的分析,而且还注意对于掩盖在表面文本深处的潜文本的发掘。,二、互动认知和双向阐释1、逻辑学认知和互动认知 逻辑学认知方式认同主体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离,认为客观事物与主体无关,一般说来,是一种内容分析,通过“浓缩”即归纳,将客观事物的具体内容抽空,概括为最简约的共同形式,最后归结为形而上的逻各斯或黑格
20、尔的绝对精神,再通过“演绎”,发展为不同的具体形式。互动认知与逻辑学认知不同,它研究的对象不是形式,不是从具体事物升华而来的归纳和演绎,而首先是具体事物,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存在、行动,感受着痛苦和愉悦的身体,它周围的一切都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这个身体的心情和视角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这种认知方式研究的空间是一个不断因主休的理智、激情、欲望、意志的变动而变动的、开放的、动态的空间。,1、文学对话和双向阐释 比较文学学科的存在前提,正是建立在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对话基础之上的,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基点,也正在于通过比较研究,考察乃至建立不同文学传统之间联系无论是历史的联系还是逻辑的联系,从而达成交流和对话的目
21、的。这是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双向阐释就是从自我的观点来阐释他者,再从他者的观点来阐释自我。作为一种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双向阐发概念的提出,包含着互相观照、互相理解乃至互为主体性的主旨。这是文学对话的深层意蕴,是比较文学的内在要求。对中国的比较文学发展而言,跨文化的文学交流和沟通,既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同时也是由侧重运用西方研究方式,向中西平等对话、互相发明演变的过程,中西文学研究之间的互相阐发、互为主体,将是比较文学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三、译介学 1、翻译的性质和要求 翻译是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翻译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词义的选择,二是语言的表达
22、。每种语言都有自身的系统,词汇的含义往往是交叉的,因此完全对应是不可能的。翻译实际上是在许多可能的词汇中选择取舍的问题,是一种求近似值的过程。具体到文学翻译,要真正激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还必须了解中西方人在民族心理、情感表达上的差异,在语言表达上不拘泥于原词而采用较灵活的译法,也许能比较准确地表达原作的意蕴。翻译绝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问题,要充分理解文本的深层内涵和文化底蕴,必须考虑语言需符合接受国的文化习惯。,二、译介学的研究对象(一)文学翻译史的研究(二)翻译大家及其译著风格的研究(三)译本的文化研究三、翻译在文学交流中的作用(一)影响时代风尚(二)产生新的词语(三)发展新的技巧与文体,第六
23、讲 比较文学视野中的诗歌、小说和戏剧,一、中西诗歌比较研究 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与历史传统的不同,使中西诗歌在内容、情趣、美感、主题、题材等方面都呈现为各具特色的差别 西方语言精确,汉语更具有模糊性,更加含蓄。中国诗歌的传统是以抒情为主,西方最早的诗篇是叙事诗。中国诗词善于写景抒情,以写景烘托气氛或造出意境,而英美诗歌则注重描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西方古代哲人持“天人相分”的哲学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故努力明确事物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中国古代哲人持“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偏重于统一,偏重整体、直观的把握,而忽视了精密和抽象的逻辑分析、归纳,是一种典型的“以物观物”的
24、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明显不同于西方的“以我观物”的方式。,二、中西小说比较研究一)、中西小说情节结构比较 从结构布局上看,中西在小说情节结构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中国小说多是线性结构,强调故事性;而西方小说则多是团块结构,注重场面描写。从叙述角度上看,中西方的古典小说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人随事转”的过程;中西方小说进入到近、现代成熟期以后,重情节轻人物的倾向开始改变。二)、中外小说人物描写比较 中国古典小说多从人物动态过程中选取、提炼写人的动作细节西方小说,特别是西方19世纪下半叶以后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则多从人物的心理、意识中选取、提炼人物的情感细节,形成与中国古典小说区别明显的写人物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比较文学 概论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78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