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交试验设计法.ppt
《正交试验设计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交试验设计法.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正交试验设计法,研发部 李增友,正交试验设计法,基本概念,简介,1,2,3,4,5,概念,产生和发展历史,应用实例,主要解决的问题,正交试验设计法,1 概念 正交试验法是用正交表来安排和分析多因素问题试验的一种数理统计方法。优点:试验次数少、效果好、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效率高。用途:在工农业生产和其他科学研究领域中得到广泛地应用,效果显著。,正交试验设计法,2 产生和发展历史 2.1 产生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英国罗隆姆斯特农业试验站,首先从大量的试验中挑选适量的、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试验点来合理的安排田间试验排列问题。2.2 系统总结 1925年费歇尔在研究工作中的统计方法一书中,曾对试验设计
2、加以系统论述。由于此法行之有效,很快被英、美等军事工业和科研部门所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2 产生和发展历史 2.3 推广 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出版了正交试验应用实例,介绍了应用成果。于是正交试验设计法相继传到世界各国。2.4 发展 1949年以日本人田口玄一博士为首的一批研究人员用正交表安排试验方案。1952年田口玄一在日本东海电报公司,运用正交表进行试验取得了全面成功,之后正交试验设计法在日本的工业生产中得到迅速推广。2.5 在我国的推广 五十年代开始研究,很快受到工农业生产部门和科研单位的重视和欢迎。八十年代被列为现代管理方法在经济管理中广泛应用。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正交试验法作为多因
3、素试验优化的一种科学方法,必将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正交试验设计法,3 基本概念 3.1 常用名词 3.1.1 指标 在试验中需要考察的效果的特性值,简称为指标。其与试验目的是相对应的。目的是提高产量,则产量是试验要考察的指标;目的是降低成本,则成本是试验要考察的指标。指标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正交试验需要通过量化指标以提高可比性,所以通常把定性指标通过评分等级等方法转化为定量指标。,正交试验设计法,3 基本概念 3.1 常用名词 3.1.2 因素 也称因子,是试验中考察对试验指标可能有影响的原因或要素。通常用大写字母A、B、C等来表示。因素又分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而对不可控因素要尽量保持
4、一致。这样在进行试验结果数据的处理过程中,就可以忽略不可控因素对试验造成的影响。,正交试验设计法,3 基本概念 3.1 常用名词 3.1.3 水平 试验中选定的因素所处的状态和条件称为水平或位级。例如加热温度为70、80、90这3个状态,可分别用1、2、3来表示。同理一个因素可分为4水平、5水平或更多水平,可以此类推。分别用1、2、3、4、5等来表示。,正交试验设计法,3 基本概念 3.2 基本工具 正交表,它是一种依据数理统计原理而制定的具有某种数字性质的标准化表格。以基本的L4(23)正交表为例:L:正交表代号(Lation Square)2:因素水平数(本表为2水平,每个因素分2个档次)
5、3:纵列数(3个纵列能安排3个因素)4:横行数(4个横行,每行为1个试验方案),正交试验设计法,3 基本概念 3.2 基本工具 表1 L4(23)表:该表是一个3列4行的矩阵,每一个因素占用1列,该表最多能考查3个因素,每个因素分为2个水平,共有4个横行,也就是4个试验方案,每1行是1个方案。,正交试验设计法,再以L9(34)为例:表2 L9(34)表,正交试验设计法,通过认真分析这两个正交表,可以发现:每1个纵列中,各种数码出现的次数相同 在L4(23)表中,每列“1”出现2次,“2”出现2次;在L9(34)表中,“1”“2”“3”各出现3次。正交表中,任意两列,每1行组成1个数字对,有多少
6、行就有多少个这样的数字对,这些数字对都是完全有序的 各种数字出现的次数必须相同,这是正交表必须满足的的两个特性。其他正交表如:L8(27)、L12(211)、L18(37)、L32(49)、L25(56)等都满足这两个特性。,正交试验设计法,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时间,明确影响试验 指标各因素的主次顺序,迅速找到优化方案,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或尽量使生产按最佳工艺条件运行,D,通过试验结果分析 可以进一步指明试验方向避免盲目性,4、主要解决的问题,正交试验设计法,5 应用实例 某化工厂为了开发某种产品,经初步试验确定了生产配方和工艺流程为了提高该产品的转化率,特安排正交试验,经分析,影响转化率的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正交 试验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76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