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基因工程载体及其构建.ppt
《植物基因工程载体及其构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基因工程载体及其构建.ppt(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八章植物基因工程载体及其构建,第一节植物基因工程载体种类第二节根癌农杆菌Ti质粒的结构与功能第三节Ti质粒基因转化机理第四节Ti质粒的改造及载体构建第五节常用选择标记和报告基因,植物基因转化系统,l 1.载体转化系统(Ti质粒转化载体、Ri质粒转化载体、病毒转化载体)l2.DNA直接导入转化系统(原生质体、基因枪)l 3.种质转化系统(花粉管通道法、生殖细胞浸泡法、胚囊子房注射法)。载体转化系统是目前植物基因工程中使用最多、机理最清楚、技术最成熟的、最重要的一种转化系统,其中又以Ti质粒转化载体最为重要。,第一节 植物基因工程载体种类,根据其功能和构建过程,可分为以下种类。(1)目的基因克隆
2、载体:其功能是保存和克隆目的基因。与微生物基因工程相似,通常是由多拷贝的E.Coli小质粒为载体。(2)中间克隆载体:是构建中间表达载体的基础质粒。是由大肠杆菌质粒插入T-DNA片段、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等构建而成。(3)中间表达载体:是含有植物特异启动子的中间载体。是构建转化载体的质粒。(4)卸甲载体:是解除武装的Ti质粒或Ri质粒,是构建转化载体的受体质粒。(5)植物基因转化载体:是最后用于目的基因导人植物细胞的载体,亦称工程载体。它是由中间表达载体和卸甲载体构建而成。,第二节 根癌农杆菌Ti质粒的结构与功能,一、Ti质粒的遗传特性、结构及功能二、T-DNA的基因结构与功能三、Vir区操纵子
3、的基因结构与功能,一、Ti质粒的遗传特性、结构及功能,1.Ti质粒的遗传特性及类型l Ti质粒是根癌农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共价闭合的环状DNA分子,其分子量为95156106D,约有200kb组成。l 根据其诱导的植物冠瘿瘤中所合成的冠瘿碱种类不同,Ti质粒可以被分成四种类型:章鱼碱型(octopine)、胭脂碱型(nopaline)、农杆碱型(agropine)和农杆菌素碱型(agrocinopine)或称琥珀碱型(succinamopine),2.Ti质粒的功能区域,Ti质粒可分为四个区。(1)T-DNA区(transferred-DNA regions):T-DNA是农杆菌侵染
4、植物细胞时,从Ti质粒上切割下来转移到植物细胞的一段DNA,称为转移DNA。该DNA片段上的基因与肿瘤的形成有关。(2)Vir区(virulence region)该区段上的基因能激活T-DNA转移,使农杆菌表现出毒性,故称之为毒区。T-DNA区与Vir区在质粒DNA上彼此相邻,约占Ti质粒DNA的三分之一。(3)Con区(regions encoding conjugations)该区段上存在着与细菌间接合转移的有关基因(tra),调控Ti质粒在农杆菌之间的转移。冠瘿碱能激活tra基因,诱导Ti质粒转移,因此称之为接合转移编码区。(4)Ori区(origin of replication)该
5、区段基因调控Ti质粒的自我复制,故称之为复制起始区。,3.Ti质粒的生物学功能,Ti质粒的功能可归为以下7个方面:参与寄主细胞合成植物激素吲哚乙酸(IAA)和一些细胞分裂素的活动。诱发植物产生冠瘿瘤并决定所诱导的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和冠瘿碱成分。赋予寄主菌株具有分解代谢各种冠瘿碱化合物的能力。赋予寄主菌株对土壤杆菌所产生的细菌素的反应性。为农杆菌提供附着于植物细胞壁的能力。决定寄主菌株的植物寄主范围。有的Ti质粒能够抑制某些根瘤土壤杆菌噬菌体生长与发育,即具有对噬菌体的“排外性”。,二、T-DNA的基因结构与功能,1.T-DNA的发现 Chilton等人(1982)利用同位素标记的Ti质粒做探针发
6、现,加入高浓度烟草肿瘤细胞的DNA后,Ti质粒DNA的复性速度有加快的趋势。这表明肿瘤DNA中有Ti质粒的顺序,但该顺序不多,而且没有检测到完整的Ti质粒。以后这些作者将章鱼碱型的Ti质粒B6-806用内切酶Sma I分解成19个片段,分别用同位素标记做成探针,然后与肿瘤DNA进行分子杂交,结果有二段Ti质粒的DNA(3b和10c。)能和肿瘤DNA杂交,也就是Ti质粒中这两段DNA是与肿瘤DNA同源的部分。进一步研究证明,这部分DNA是从质粒DNA上切割后,转移到肿瘤细胞,故称之为转移DNA(transferred-DNA)。这是首次证明在高等植物的细胞内存在有微生物的DNA顺序。,2.T-D
7、NA的结构特点,lTi质粒T-DNA区的长度约为23kbl T-DNA仅存在于植物肿瘤细胞的核DNA中;T-DNA含有激发和保持肿瘤状态所必需的基因;T-DNA和植物DNA之间没有同源l 在T-DNA的5端和3端都有真核表达信号。如TATAbox、AATAAbox及polyA等。lT-DNA的两端左右边界各为25bp的重复序列,即边界序列(border sequence),分别称之为左边界(BL或TL)和右边界(BR或TR)。(图8-4)。该25bp边界序列属保守序列,但通常右边界(TR)序列更为保守,左边界(TL)序列在某些情况下有所变化。其核心部分是14bp,可分为10bp(CACGATA
8、TAT)及4bp(GTAA)两部分,是完全保守的。左边界(TL)缺失突变仍能致瘤,但右边界(TR)缺失则不再能致瘤,这里几乎完全没有T-DNA的转移,这说明右边界(TR)在T-DNA转移中的重要性。,3.T-DNA上的编码基因及功能,T-DNA的转录有下述共同点:T-DNA的两条链都是有意义链,即都能被转录。T-DNA上每个基因都有各自的启动子。基因的转录由植物细胞RNA聚合酶完成。T-DNA具典型的真核生物RNA合成起始和终止的调节信号,在其5端转录起始处有TATA和CAAT盒。同时AATAAA加尾信号也在同一条链上发现,故T-DNA的转录机理可能与真核生物相同。植物或农杆菌中可能有甲基化或
9、去甲基化的调节基因活性。,T-DNA区基因的功能,研究方法:用遗传学方法在T-DNA区中引入转座子,使特定的基因发生突变,从而在肿瘤细胞中T-DNA的一个或多个转录产物也随之消朱。基因突变后不能转录出它所编码的 mRNA,这时可观察到带有突变基因的T-DNA的植物细胞的表型,从而确定这些基因转录产物的功能。用这种方法证明了编码两类转录产物的基因序列:,T-DNA区编码的基因,第一类是编码冠瘿碱合成酶及分解代谢基因。第二类是致瘤基因,前两个基因被称作为生长素基因(Aux)。Aux基因突变将诱导肿瘤细胞茎芽产生,因此Aux基因后来被称作Tms(tumour morphology shoot)基因,
10、即肿瘤形态茎芽基因或Shi(shoot induction)基因,即茎芽抑制基因。目前已查明,实际上Aux基因包括两个基因,一个是Aux-l(Tms-1),编码色氨酸单加氧酶(typtophan mono-oxygenase),将色氨酸转变成吲哚乙酰胺(indol acetamid,IAM),故现在也称为Iam基因;另一个是Aux-2,编码吲哚乙酰胺水解酶,将IAM转变成乙酸吲哚IAA,现称为iaaH基因。第三个基因是细胞分裂素基因(cyt),其突变将引起易生根特性。故称为Tmr(tumour morphology root)基因,即肿瘤形态根基因或Roi(root induction)基因,
11、即根抑制基因。Cyt基因编码异戊烯基转移酶(isopentenyltransferase),催化异戊烯基焦磷酸盐(isopentenylpyrophosphate)和AMP形成细胞分裂素即异戊烯基-AMP(isopentenyl-AMP),故现称为Ipt基因。,T-DNA区编码基因的功能,Aux基因突变将阻断肿瘤细胞生长素的大量合成,使细胞内的细胞分裂素与生长激素的比值升高。野生型肿瘤细胞中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比值为022,而突变型该值上升到14.4,因此有利于芽的形态发生。同时Cyt基因突变将会阻断细胞分裂素的大量合成,两者之间的比值下降到0.02,因此有利于根的形态发生。正是由于Tms和T
12、mr基因的表达,使转化植物细胞内激素平衡紊乱,冠瘿瘤细胞无限生长,形成激素自主性特性,引起癌变。Tms和Tmr基因是致瘤所必须的基因,因此又称它们为致瘤基因(onc gene)。,三、Vir区操纵子的基因结构与功能,1.Vir区操纵子的基因结构,除T-DNA外,Ti质粒的vir区也是农杆菌致瘤所必须的。Vir区仅位于T区DNA左侧。两者之间的距离常随Ti质粒类型不同而有差异:Octopine的间隔距离较大,而Nopaline间隔距离很小。Octopine Ti质粒的Vir区大小为40bp,含有VirA、B、C、D、E、F、G、H(旧称PinF)等8个操纵子(operon),共24个基因。它们协
13、同调节,形成一个调控子(regulon),起共调控作用(co-regulation)。而Nopaline有7个操纵子,比Octoppine少一个VirF操纵子。,2.VirA操纵子的诱导表达及功能,对VirA基因进行顺序分析发现,VirA是单个基因组成,分子大小为2.8kb,仅编码一条多肽。Vir基因在接受植物细胞产生的创伤信号分子后才能转录活化,其中首先是VirA编码一种结合在膜上的化学受体蛋白(membrane bound chemoreceptor protein,92kD),可直接对植物产生的酚类化合物感应,称为感应蛋白(sensor)。当AS与TM-2受体部位结合后,会使整个VirA
14、蛋白构象发生变化,其C端活化。VirA蛋白的胞质区有自激酶(autokinase)的功能,可在保守的组氨酸残基上磷酸化,从而VirA蛋白被激活。磷酸化的VirA蛋白具有转移其磷酸盐至VirG蛋白的能力,使VirG蛋白激活。,3.VirG操纵子的诱导表达及功能,VirG操纵子小于VirA,只有1.0kb,同样是单基因结构,只能编码一条多肽,被称为VirG蛋白,即DNA结合活化蛋白(DNA-binding activator protein)。它的C端已知有DNA结合活性。它的N未端部分具有磷酸化的酸性结构。当磷酸化的A蛋白将其磷酸基转到VirG蛋白(30kD)保守的天冬氨酸盐残基上时,使VirG
15、蛋白活化。活化的VirG蛋白可能以二体或多体形式结合到Vir区启动子的特定区域,从而成为其它Vir基因转录的激活因子,打开VirB、C、D、E、H等几个基因。并己证明,VirA或VirG突变后会减弱或完全失去对其它Vir位点活化的诱导。VirA及VirG的这种调控作用被称为双因子调控体系(two一component regu1atory system)。,4.VirH、F及Tzs操纵子的诱导表达及其功能,这些基因对质粒是特异性的,在Octopine中有VirF、VirH,在Nopaline中有Tzs。VirH:可能对植物产生的某些杀菌或抑菌化合物起解毒作用,从而使农杆菌的生长不受这些物质的抑制
16、,可增强致瘤能力。Tzs:大部分Nopaline菌株的Ti质粒上均有Tzs基因,即转运玉米素合成酶基因(trans-zeatin synthease gene),在细菌中表达后将玉米素分泌到细胞外。该细胞分裂素被植物所吸收后,能促进农杆菌感染部位的植物组织脱分化和细胞分裂,提高植物对农杆菌转化的感受性。VirF操纵子编码一个23kD蛋白,它与任何数据库中所有蛋白质的序列无明显同源性。最近采用报告基因连接插入法研究发现,VirF在T-DNA运输时发挥作用。,第三节 农杆菌Ti质粒基因转化机理,已知农杆菌附着到植物细胞后,只留在细胞间隙中。T-DNA首先在细菌中被加工、剪切、复制,然后转入植物细胞
17、,并非整个Ti质粒都进入植物细胞。该基因转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遗传工程。,一、T-DNA的加工及转移,Vir基因操纵子系统被活化后,在农杆菌中可测到单链T-DNA(ss T-DNA,亦称T链或正链),T链的形成取决于VirD1及VirD2两种蛋白,这些蛋白一起决定内切酶活性,在边界重复序列的特定位点形成切口,产生单链断裂。因为T链的合成是从右边界至左边界,即53,若右边界缺失,则T链的合成便无法开始,故目前认为T-DNA是以T链形式向植物细胞转移的,而不是双链的T-DNA分子。左边界作为DNA合成起始点的效率比右边界低,这并不是因为左、右边界的核苷酸序列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在右边界的右边约17b
18、p的超驱动序列,它可使T链的形成大大增加,故被称作为“转化增强子(transfer enhancer或overdrive),除去增强子序列导致菌株致病力消失。T链的形成过程如图8-1示出。,1.T-DNA的复制,首先是在下链(或称底链bottom strand)25bp重复序列的右边界左起第3和第4碱基间缺口剪切,然后从缺口3端开始合成新的DNA链,并一直延伸到左边界第22碱基处,置换出原来的下链,形成ssDNA,即T链。Nopaline T-DNA在缺口剪切后形成包括左右边界在内的单一T链,但Octopine T-DNA在剪切后则可形成6种T链,即TL、TC、TR、TL-TC、TC-TR,以
19、及TL-TC-TR,这意味着边界序列的剪切是相互独立的。,2.VirD1及VirD2的功能,VirD1(16kD)及VirD2(47Kd)蛋白与T-DNA的加工有关,它决定在边界重复序列的特定位点上形成切口,产生T链断裂。VirD1及virD2突变,T-DNA边界便不能缺口剪切并形成T链。这种缺口剪切可分成两步:VirDl首先与25bp边界序列亲和结合,使边界序列松弛,然后使VirD2可在特异位点剪切。VirD2至少有两个功能,特异剪切,并与T链的5端共价结合,应当指出,农杆菌并非以裸露的DNA分子转入植物细胞,而是T链的5端与VirD2蛋白共价结合,这样可使T链的5端不受核酸酶的攻击。导向功
20、能。已知仅VirD2蛋白分子N-端的50%已足以缺口剪切,形成T链。VirD2蛋白分子的另一半即C端可作为核定位的信号,引导T链进到植物的细胞核,故称这为“向导”。这是因为C端含有特异的氨基酸序列(核靶序列,nuclear targetng sequence)之故。,3.VirC的功能,VirC编码两种蛋白VirC1及VirC2蛋白。VirC1蛋白可特异地与Octopine Ti质粒上的超驱动序列结合,从而促进T-DNA边界序列的缺口剪切。若VirC操纵子突变,则侵染性减弱。当VirD1、VirD2不足时,VirC1有促进T-DNA加工的作用,但当VirD1、VirD2高量表达时,则VirC1
21、对T链的形成无作用。VirC2蛋白的功能尚不清楚。其它Vir基因产物与边界缺口剪切及T链形成无关。,二、T链蛋白复合体的形成及VirE的功能,T链必须横向跨越细菌细胞膜、细菌细胞壁、植物细胞壁、植物细胞膜及核膜,才能整合进植物基因内。在此全部转动过程中,链必须避免被核酸降解,因此链可能以一种DNA-蛋白复合体(简称T链复合体或T复合体)的形式存在。目前已知至少有两种Vir特异蛋白即VirE2及VirD2与T链复合体的形成有关。VirE2的功能:编码ssDNA结合蛋白,该蛋白(60.5kD)可非特异地与任何ssDNA结合。通达与链非共价结合,VirE2可包被T链,形成细长的核-蛋白丝,因而可能在
22、T-DNA转移过程中起保护T 链的作用,使ssDNA抗3和5外切核酸酶和内切核酸酶。VirE2与ssDNA结合后,可使ssDNA解折叠和伸长(约50%),形成一种很细的蛋白。故VirE2不仅保护ssDNA,而且T使链形变成一种可转运的形式。,三、T链复合体的转运及VirB的功能,如上所述,T链复合体至少包括T链,VirD2及VirE2。VirD2及VirE2可能已足以保护链并对链的转运起导向作用,但链的转运无疑还需要其它活性物质。这种活性物质可能来自蛋白质,可以是细菌和/或植物的特异蛋白。若为细菌蛋白,则可能是VirB蛋白。因为链转运的第一步是通过细菌细胞膜,因此首先必须形成跨膜孔道,需有跨膜
23、或膜结合蛋白的参与。,1.跨膜或膜结合蛋白有两个主要特性,(1)穿膜通常需在蛋白质的N端有一信号肽序列,这种蛋白可能独立地或在类似伴随蛋白受体帮助下穿越细菌内膜(IM),特异肽酶在N端信号序列处剪切,产生成熟蛋白,并停止继续转运。(2)有富含疏水残基的约20个氨基酸的密接伸长段(contiguous stretches)。向IM转运的蛋白质可以(但非必须)在其N端含剪切的信号序列,但疏水伸长段则有锚式功能,使蛋白质驻留(1odging)在膜上。,2.VirB的功能,对Ti质粒的VirB操纵子序列分析表明,VirB操纵子有11个基因组成,其中绝大多数编码跨膜蛋白或膜结合蛋白。VirB蛋白中的10
24、个基因产物具有很好的跨膜拓扑特性,其中3个已被确定为外膜蛋白,一个为内膜蛋白。因此这些蛋白可能一起在膜上形成一种类似于细菌接合转移时从供体菌转至受体菌所必需的结构,即接合孔(conjugative pole)或性毛(sex pilus),T-DNA通过这种孔由细菌进入植物细胞。同时,VirB也可能起运输和提供能量的作用。已知VirB7在Vir蛋白中最小,含信号肽,无跨膜区,它却能通过细菌内膜,至外膜定位,它也可能是一种裂解蛋白(lysisprotein),起部分裂解农杆菌的作用,使T复合体从细菌细胞中运出,或因其定位在外膜上,可促进与植物细胞表面相互作用。VirB11基因上有ATP结合位点,最
25、近发现VirB11蛋白确有ATP酶活性,因此它可能在T-DNA转移中起提供所需能量的作用。,四、T链复合体靶向植物细胞核,目前已知VirD2及VirE2上有核定位信号(nuclear localizing signal,简称NLS)。前已指出,VirD2端50%已足以特异的剪切T-DNA的边界序列,C端50%则含NLS。在VirE2中也有类似的序列,将其与Gus融合作为报告基因,证明virE2可使融合蛋白导向植物细胞核,但VirE2与VirD2相比,其核定位功能较弱。综上所述,VirD2可能以一种极性方向,首先将T复合体定向至核孔,而vir E2则作为一种促进因子,保证很长的T复合体在进入核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植物 基因工程 载体 及其 构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75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