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工作冯礼斌.ppt
《植物保护工作冯礼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保护工作冯礼斌.ppt(1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业作物病虫害防治,2009年12月 冯礼斌,植物保护工作主要内容,植物病虫草鼠害及防治植保机械使用及维护农药的研发及使用,植物病虫草鼠害,植物病害:植物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了能够忍受的程度,使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这种偏离了正常状态的植物就是发生了病害。植物病害发生的条件:环境、寄主、病原物,既“病害三要素”。病原生物的种类:主要属于6个界,既细胞生物(5个)界,非细胞生物(1个)界。动物界(线形动物门的线虫);原生生物界(原生动物门的鞭毛虫);植物界(菌藻植物门的寄生藻,双子叶植物门的寄生性种子植物);菌物界(真菌门
2、5个亚门的真菌;原核生物界:薄壁菌门和厚壁菌门的细菌,软壁菌门的螺原体和支原体);病毒界(病毒和类病毒)。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上可分为三种:1、植物自身的遗传因子异常,2、不良的物理化学环境条件,3、有病原生物参与的“病害三角”,植物病原真菌,真菌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类生物,估计约有10万种,大多是腐生、少数是寄生,农作物病害主要是真菌病害,约占植物病害总数的80%以上,所有高等植物都受一种或几种真菌的侵染。真菌的形态:真菌在生长过程中表现多种多样的形态特征,有具有营养功能的营养体,也有由营养体转变或分化形成的进行生殖功能的繁殖体。主要有以下类型:1
3、、一团裸露的原生质团,细胞多核,如粘菌、壶菌。2、单细胞或具假根的单细胞,如酵母、壶菌。3、菌丝体,菌丝体可生成许多其它的功能器,如吸器、假根、菌核、菌索、子座等等。4、孢子(无性的有:节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有性的有:休眠孢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真菌的生活史:指真菌从一种孢子开始,经过孢子萌发,生长和一定的发育阶段,形成并发育成同一种孢子,其间所经历的时间就是生活史。包括两个时期,即不完全时期(产生无性孢子)和完全时期(产生有性孢子),但有些真菌缺少或未发现其中的一个时期,还有的不形成孢子。,植物病原真菌,真菌的生理:真菌和其它生物一样需要各种营养,大多数真菌要求95
4、%或以上的相对湿度(真菌吸收营养必须以流体状态存在),大多数真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而在35-40下不能生长,高温对真菌的杀伤力很大。真菌最适PH值是5-6。真菌的主要类群: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半知菌亚门。,真菌的主要类群,鞭毛菌亚门:是一类较低等真菌,多数具水生或土生习性,潮湿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菌生长,营养体为单细胞或无隔菌丝体,无性繁殖产生游动孢子,有性生殖产生休眠孢子或卵孢子。如莴苣霜霉菌、葡萄霜霉菌。接合菌亚门:营养体为有隔菌丝,无性繁殖产生孢子囊,有性生殖产生接合孢子,陆生,孢子经气流传播,大多腐生,少数寄生。红薯软腐病(根霉属)。子囊菌亚门:大约有1
5、5000多种,属最多,有腐生、寄生,营养体少数单细胞,大多数为有隔多细胞,菌丝体可以形成菌核、菌索、子座,有性生殖形成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通常8个形成于子囊内,子囊形状有袋状、棒状、园形,子囊壁单层或双层,大多数子囊外面有一层包被。如小麦白粉病、油菜菌核病、担子菌亚门:属高等真菌,营养体为双核菌丝体,双核菌丝中的核在分裂前在菌丝隔膜处可以产生琐状联合的结构,无性繁殖大多不发达,有性繁殖产生担子和担子孢子。如小麦锈病半知菌亚门:有近15000种,其生活史中没有有性阶段或暂时未发现有性阶段,只知道其无性阶段。如水稻稻瘟病、玉米大斑病、柑桔炭疽病。,真菌病害的特点,鞭毛菌亚门真菌致植物病害的主要特点:
6、1、组织增生,2、幼苗猝倒,3、植物各部分的腐烂,4、叶片局部枯斑或枯焦,5、花序、花梗畸形。主要病征为棉絮状物、霜霉状物、白锈状物等。接合菌所致植物病害的主要特点:引起植物病害的接合菌种类不多。主要病状为:1、幼苗烂根,2、花器及贮藏器官腐烂等。主要病征是初期为白色、后期灰黑色的霉状物,霉层上可见黑色小点。造成植物病害常为软腐、褐腐、根霉和黑霉等病。,真菌病害的特点,子囊菌与半知菌所致植物病害的主要特点:虽然半知菌不全部是子囊菌的无性阶段,但子囊菌的无性阶段全部都是半知菌,所以,子囊菌病害与半知菌病害的症状基本相似。这两类真菌所致的病害的主要病状有:1、叶斑,2、炭疽,3、枝枯,4、溃疡,5
7、、腐烂,6、肿胀,7、萎蔫,8、发霉等。主要病征是白粉、烟霉、各种色泽的点状物(以黑点为主)与霉状物,颗粒状的菌核、根状菌索等。有时还产生黑色的刺毛状物,白色棉絮状的菌丝体。,真菌病害的特点,担子菌所致植物病害的主要特点:主要病状是:1、斑点,2、斑块根,3、立枯,4、纹枯,5、根腐,6、叶腐,7、肿胀和瘿瘤等;主要病征是黄锈、黑粉、霉状物、粉状物、颗粒状菌核或粗状菌索。,植物病原细菌,细菌的一般形态: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体形很小,其基本形状有球形、杆状、螺旋状三种,而植物病原细菌全部为杆状细菌。细菌的鉴别染色:可分为格兰氏阳性和阴性,植物病原菌细菌除棒状杆菌为格兰氏阳性外,其余为格兰氏阴
8、性。细菌的繁殖:细菌没有营养体和繁殖体的分化,是用细胞裂殖方法进行繁殖。在适宜条件下,每20分钟可以分裂一次。细菌的生理特征:A、光能自养型、B光能异养型、C、化能自养型、D、化能合成异养型。植物病原细菌都属化能合成异养型。,植物细菌病害的症状,植物病原细菌都非专性寄生菌,但少数专化性较强。细菌在接触感病植物后,通过伤口或植物表面的自然孔口侵入植物,细菌分泌各种酶,分解寄主细胞或组织。植物细菌病害症状有:1、萎蔫,2、枯萎,3、叶斑,4、溃疡,5、软腐,6、肿瘤。主要病征:病害组织维管束有菌脓流出。,植物病毒,病毒定义及形态:是包被在蛋白或脂蛋白保护性外壳中,只能在适合的寄主细胞内完成自身复制
9、的一个或多个基因组的核酸分子,又称分子寄生物。植物病毒的基本形态为粒体,大部分粒体为球状、杆状和线状,少数为弹状、杆菌状和双联体状等。只有在放大数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植物病毒的传播:介体传播:昆虫介体(蚜虫、叶蝉和飞虱),土壤中的介体(线虫、真菌);非介体传播:机械传播、无性繁殖材料传播、种子和花粉传播。,植物病毒病的诊断,病毒病害初步识别:1、病毒病有发病中心或中心病株,早期病株点片分布。2、发生病毒病的植株为系统感染,症状分布不均一,新叶新梢上症状最明显。3、病毒病有传染性。4、病毒病往往表现为花叶、黄叶、矮缩、丛生等,少数有脉带、环斑、耳突、斑驳、蚀纹等特征性症状。随着气温的变
10、化,特别在高温条件下,时常发生隐症现象。病毒病在植物上绝无病征。实验室诊断;鉴别寄主诊断、传染试验、显微镜观察、血清学技术、核酸杂交及PCR技术、物理化学特性。,植物病原线虫及原生动物,植物病原线虫的形态与结构、生活史、生态寄生性与致病性:植物病原线虫是专性寄生,少数寄生在高等植物上的线虫也能以真菌的菌丝为食。植物线虫对植物都有致病性,有的能造成毁灭性损失。植物病原线虫的分类:线虫的种类和数量很多,全世界有50多万种,植物病原线虫主要分布在垫刃目和矛线目两个目内。,植物线虫病虫的诊断,任何一种植物上都有至少一种(甚至多种)植物寄生线虫,但只有那些在寄主植物根围有很高的群体密度,并且大量的侵入寄
11、主体内寄生,对寄主造成明显的损害时才被重视并称为植物线虫病害。植物病原线虫的一般诊断要点:1、田间分布及症状观察:植物病原线虫在田间的分布一般是不均匀的,当观察到田间出现局部的植株黄化、矮缩以及根系生长不良等现象时,可以初步确定为线虫所致。2、线虫的分离及鉴定:采集有明显症状的标本,对大多数线虫需采集根系及根围土壤,通过对线虫的分离和鉴定做出准确的诊断。3、接种实验:如分离到两种以上的有口针的线虫,需要进行接种确定优势病原线虫。线虫常用的分离方法:1、贝曼漏斗法、2、浅盘法,3、过筛法,4、漂浮器分离法,5、直接解剖分离法。,植物病原原生动物,目前发现的较少,研究还不多,国外报道的有植生滴虫,
12、导致南美的椰子心腐病、哥伦比亚的油棕树速萎病。植生滴虫一般经嫁接和昆虫介体传染。,寄生性植物,按寄生物对寄主的依赖程度或获取寄主营养成分的不同可分为半寄生和全寄生。营寄生生活的植物约有2500种,在分类学上主要属于被子植物门的12个科,重要的有菟丝子科、樟科、桑寄生科、列当科、玄参科和檀香科的植物,其中桑寄生科约点50%,另一类是低等植物,即绿藻门的头孢藻等寄生藻类。,植物染病类型,非侵染性病害: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疾病,或由于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无病原生物、不相互传染。侵染性病害:由于病原物的侵入导到的病害。可分为局部侵染和系统侵染。,植物
13、病程,指病原物和寄主植物接触到发病为止的过程。分为四个时期,即接触、侵入、扩散(潜育期)、发病四个阶段。接触:病原物与植物接触,并不都是有效的,只有少数病原物的个体与植物的感病部位接触才能产生侵入。侵入:开始侵入到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为止。侵入的途径:伤口和自然孔口、直接侵入、引入病原物。侵入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外容物质等,以湿度的影响最大。扩散:绝大多数真菌以菌丝体在寄主细胞间或穿透寄主细胞在细胞内扩散,大多数活养寄生物的菌丝,是在寄主细胞间蔓延,长出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营养;细菌侵入寄主后,一般先在细胞间或输导组织中扩展,当细胞受损后进入细胞,有的可蔓延到维管束中;病毒侵入寄主后,给
14、活的细胞增加了一套信息物质,复制后通过胞间连丝向其它细胞蔓延;类菌质体侵入植物韧皮部后,可以通过筛管细胞而将菌体和菌体代谢物质送到植株其它部位。,病害循环(侵染循环),指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的一个生长季节中最初引起的侵染称为初次侵染;受初次侵染的植物发病后,有的产生孢子或其它繁殖体,传播后引起再次侵染称为再次侵染。许多植物病害在一个生长季中可能发生若干次再侵染,病害潜育期短的引起再次侵染的可能性越大。一种病害是否引起再次侵染,影响到这种病害的防治方法和防效。,病害循环,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指在寄主植物收获或
15、休眠以后,病原物以何种方式和在什么场所,度过寄主休眠而成为下一季节的初次侵染源。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与某一特定地区的寄主生长的季节性有关。病原物有各种越冬和越夏的方式,如病原真菌,有的以侵染菌丝或休眠菌丝在受侵染的病株内越冬或越夏,有的以休眠体(休眠孢子、菌核、子座等)在植物体内越冬或越夏,有的在病株和土壤中以腐生的方式生活;病原细菌都可以在病株收获的种子、块茎、和块根内越冬;病毒、类病毒、类菌原体大多只能在活的介体动物或植物体内存在;线虫可以卵、各龄幼虫、成虫、或胞囊的形态在土壤内或植物组织内外越冬和越夏。,病害循环,植物病原物的主要越冬和越夏场所:田间病株,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土壤,
16、病株残体,肥料。病原物的传播:1、气流传播-距离一般较远,在1万-2万M的高空和离开海岸965。58KM的大洋上空都可以发现真菌的孢子;2、雨水和流水传播;3、生物介体;3、土壤和肥料传播;3、人为因素传播。,植物的抗病性,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的一类可遗传的特性。是植物普遍存在的、相对的性状。按照遗传方式的不同可将植物抗病性区分为主效基因抗病性和微效基因抗病性,表现为质量和数量性状。植物被侵染后的生理生化变化:1、呼吸作用、2、光合作用、3、核酸和蛋白质、4、酚类物质和相关的酶、5、水分关系。,植物病害的流行,植物病害的流行是植物群体发病的现象。植物病害的流
17、行学类型:单循环病害、多循环病害。植物病害流行的时间、空间动态:病害流行的因子:1、感病寄主植物、2、寄主植物大面积集中种植、3、具有强致病性的病原物、4、病原物的数量巨大、5、有利的环境条件。植物病害的计量:发病率、严重度、病情指数。,植物病害的诊断,诊断的程序:病害的诊断应从症状入手,全面检查,仔细分析,下结论要留有余地。一般应包括:1、症状的识别与描述,2、询问病史与查阅有关档案,3、采样检查;4、进行专项检测;5、利用逐步排除法得出结论。柯赫氏法则:是确定侵染性病原物的操作程序。法则表述为:1、在病植物上常伴有一种病原微生物存在;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
18、;3、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出现症状相同的病害;4、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其纯培养,性状与接种物相同。,病害诊断要点,侵染性病害:病原生物侵染所致的病害有一个发生发展或传染的过程,在病株的表面或内部可以发现病原生物体存在(病征),症状轻重不一。1、寄生植物引起的病害:在寄主植物上或根际可以看到寄生植物;2、线虫病害:在植物根表、根内、根际土壤、茎或籽粒中有线虫寄生,或者发现有口针的线虫存在;线虫病害表现为虫瘿或根结、胞囊、茎坏死、植株矮化、黄化或类似缺肥的病状。3、真菌病害:大多真菌病害都产生病征,有时稍加保湿培养即可长出子实体来。4、细菌病害:大多数细菌病害的症状有一定特点,初
19、期病斑有水渍状或油渍状边缘,半透明;病斑上有菌脓外溢,斑点、腐烂、萎蔫、肿瘤大多是细菌病害的特征。5、植原体病害:植株矮缩、丛枝或扁枝、小叶与黄化、少数出现花变叶或花变绿。6、病毒病害:症状以花叶、矮缩、坏死多见,无病征。7、复合侵染的诊断:首先要确认或排除一种病原物,对第二种做鉴定。,植物病害的诊断要点,非侵染性病害:若在病植物上看不到任何病征,也分离不到病原物,且往往大面积同时发生同一症状,没有逐步传染扩散的现象,则大体上可考虑为非侵染性病害。有助于诊断的病因:1、病害突然大面积同时发生。发病时间短,只有几天,大多为气候因素所致。2、病害只限于某一品种发生,多表现生长不良或表现有系统性的一
20、致症状,多为遗传性障碍所致。3、有明显的枯斑或灼伤,全多集中在植株顶部的叶或芽上,无既往病史,大多是由于农药或化肥使用不当所致。4、出现明显的缺素症状,多见于老叶或顶部新叶。,植物病害的防治原理,防治病害的措施很多,按其作用原理,通常分为回避、杜绝、铲除、保护、抵抗、治疗六个方面。每个防治原理下又发出许多方法和防治技术,分属于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抗病性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不同领域。,植物害虫,植物害虫属于无脊椎动物的节肢动物门,主要分布于昆虫纲、蜘蛛纲。世界上已发现的昆虫有100多万种,点整个动物界的四分之三,有益虫以有害虫。,昆虫的一般构造,昆虫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
21、腹三个部分。并多数具有四翅、六足、二触角。头部着生口器和1对触角,1对复眼和0-3个单眼;胸分前、中、后3个胸节,各节有足一对,中、后一般各有1对翅。腹部大多由9-11个体节组成,末端具有外生殖器,有的还有1对必须。,昆虫的一般构造,昆虫头部的基本构造,昆虫头部由6个体节构成,昆虫的头部由于口器的着生部位不同,分为下口式(如蝗虫)、前口式(如步甲)、后口式(如蚜虫)昆虫的触角:由柄节、梗节、鞭节三部分组成,是重要的感觉器官,具有嗅觉和味觉的功能。触角的类型有刚毛状、丛状、锯齿状、念珠状、栉齿状、棍棒状、锤状、具芒状、鳃叶状、双栉齿状、膝状、环毛状。是识别昆虫种类和区分性别的重要依据。昆虫的眼:
22、一般分为单眼和复眼。复眼不但能分辨近处物体的物像,特别是运动着的物体,而且对光的强度、波长和美色等有较强的反应,并呈现趋性。单眼它是复眼中的一个小眼,通常用单只能辨别光的方向和强弱,不能形成物像。昆虫的口器:一般分为咀嚼式和吸收式,后者又因吸收方式不同,又分为刺吸式、虹吸式和锉吸式等几种变态的类型。,昆虫胸部的构造,胸部由三个体节组成,分别为前、中、后胸;各胸节的侧下方生有1对足,分别为前、中、后足;中、后胸背面两侧,许多种类各着生1对翅,分别为前翅、后翅,足和翅是昆虫主要的运动器官,胸部是昆虫的运动中心。胸足: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构成,可分为步行足、跳跃足、捕捉足、开掘足、
23、游泳足、抱握足、携粉足。,昆虫的翅,昆虫的翅是由背板向两侧扩展演化而来,为双层的膜质表皮合并而成,在两层表皮之间分布着气管,翅面在气管的部位加厚形成翅脉,借以加固翅的强度。一般多为膜质,呈三角形,翅上有褶纹;翅的变异较多,有膜翅、鳞翅、毛翅、缨翅、覆翅、鞘翅、半鞘翅、平衡棒。这是识别昆虫种类的重要特征之一。,昆虫的腹部和体壁,腹部一般由10-11节组成,其体节没有侧板,腹节1-8节的侧面有气门,在腹部第8节和第9节上着生外生殖器。昆虫的体壁:由表皮层、皮细胞层、底膜组成;表皮层由上表皮、外表层、内表皮组成;上表皮又由护蜡层(类脂、鞣化蛋白、蜡质)、蜡层(蜡质、脂类)-不透性、多元酚层(多元酚)
24、、角质精层(脂蛋白类)。外表皮由骨蛋白、脂类-坚韧性。内表皮由几丁质、节肢蛋白组成-延展曲折性。体壁与药剂防治的关系:首先让药剂接触虫体,药剂进入虫体,由于昆虫上表皮的亲脂疏水性,因此,同一种药剂的不同剂型,其杀虫效果不同。如油乳剂,因其溶剂能穿透蜡层,其防效好于粉剂,而昆虫的外表皮和内表皮又呈亲水性,所以理想的杀虫剂既应有一定的脂溶性,又必须有一定的水溶性。有此昆虫体表有蜡质分泌物,一般的药剂不易穿透,如选用腐蚀性的强碱性松脂合剂等,就能获得较好效果。近年开发的新型生长调节剂类农药如灭幼脲、扑虱灵、抑太保等,其作用机制是破坏表皮中的几丁质的合成,幼虫在脱皮过程中,不能形成新表皮而死。,昆虫的
25、体腔和内部器官,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略,昆虫生物学,主要指生殖方式、发育和变态、习性和行为、世代和生活史。一、生殖方式:两性生殖、孤雌生殖(一般无雄虫或雄虫极少,如某些粉虱、介壳虫、蓟马等)、卵胎生(如蚜虫、捻翅目昆虫等)和多胚生殖(以是孤雌生殖的一种,但受精卵发育成雌体,未受精卵发育成雄体如茧蜂科、跳小蜂科等)等。变态类型:全变态-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阶段。不全变态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如蝗虫、叶蝉、飞虱等)。,昆虫生物学,昆虫的习性:食性(植食、肉食、腐食、杂食)、假死性、趋性(趋光、趋化)。保护色及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植物保护 工作 冯礼斌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74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