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PPT课件.ppt
《植物保护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保护PPT课件.ppt(1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单元五,单元五 作物主要虫害,水稻主要虫害,概述 水稻是四川省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病、虫、杂草的危害,是影响水稻高产优质的重大障碍,现已查明水稻虫害350余种,较重要的害虫有吸食稻株汁液的飞虱类、叶蝉类、蝽类、沫蝉类、蚜虫类和蓟马类;蛀食茎或心叶生长点的螟虫类和蚊蝇类;咬食叶片或潜食叶肉的卷叶虫类、夜蛾类、弄蝶类、稻蝗类、甲虫类和蝇类;取食稻根的甲虫类、蚊蝇类和石蚕类;传播水稻病毒的叶蝉类和飞虱类。据估计一般年份因病虫危害,损失稻谷10左右。,水 稻 螟 虫 水稻螟虫俗名“钻心虫”。四川省危害水稻的螟虫主要有:二化螟、三化螟、大螟、还有部分稻区零星发生的褐边螟和台湾螟。均属鳞翅目
2、。除大螟属夜蛾科外,其余种均属螟蛾科。近一、二十年来省内多数稻区以杂交稻作一季中稻栽培后,二化螟成为优势种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化螟在一些双季稻和再生稻区,又有不同程度回升,危害严重。稻螟幼虫蛀食水稻茎杆主要造成枯心、白穗,是水稻的历史性大害虫。,三化螟是单食性害虫,只食水稻。二化螟和大螟寄主范围广。除危害水稻外,尚可危害玉米、高梁、茭白、小麦、蚕豆、稗等作物。,一、形态特征(一)三化螟、成虫 体长8-13mm,前翅长三角形。雌虫体较大,淡黄色,前翅中央有一明显的小黑点,腹部末端有一束黄褐色绒毛,雄虫体较小,淡灰褐色,除有上述黑点外,翅尖至翅中央还有一条黑褐色斜纹。、卵 由几十至几百粒
3、分层排列的卵粒组成卵块,卵块椭圆形,表面被有黄褐色绒毛,像半粒发霉的黄豆。、幼虫 初孵幼虫灰黑色,称蚁螟。以后各龄乳白色或淡黄绿色,背面中央有一条透明纵线。腹足不发达。、蛹 长圆筒形,褐色,长1213mm。后足特长,雌的伸展达腹部第五至第六腹节,雄的伸展达第八腹节处。,(二)二化螟、成虫 体长1015mm,灰黄褐色。前翅近长方形,外缘有个小黑点。雄蛾较雌蛾稍小,体色和翅色较深。、卵 由多个椭圆形扁平的卵粒排列成鱼鳞状卵块,外覆胶质。、幼虫 淡褐色,背面有条棕褐色纵线。腹足较发达。、蛹 黄褐色,前期背面可见条深褐色纵线,后足末端与翅芽等长。,(三)大螟、成虫 体较肥大,长1115mm。雄蛾较瘦小
4、。灰褐色,前翅宽短,自翅基部向外缘有一条暗褐色纵纹,此纵纹上下各有个黑点。、卵 卵粒扁球形,顶端稍凹,表面有放射状细隆线,多产在寄主植物叶鞘内侧,排列成2-3行。、幼虫 体肥壮,背面紫红色。腹足发达。、蛹 较肥大,黄褐色,头胸部分常有白色粉末状物。,二、生活史及习性(一)三化螟 三化螟在我省一年发生34代,每年发生的代数因气候条件不同而异,由南向北或从平原到高原逐渐减少。在成都地区第一代盛蛾期为月上旬前后,第二代盛蛾期为月底至月上旬,第三代盛蛾期为月下旬至月中旬,全年以第三代幼虫害最重,主要为害晚稻、迟中稻、再生稻、杂交稻秋制种田,造成枯心和白穗。三化螟以老龄幼虫在稻桩内越冬。翌年气温回升到1
5、6左右时,开始化蛹羽化。三化螟白天潜伏于稻苗基部,黄昏后飞出活动,有强趋光性。特别是气温超过20,风力在级以下闷热的黑夜,扑灯量最多。螟蛾羽化的当晚即交尾,翌日开始产卵,以第二、三天产卵最多。每一雌蛾产卵15块,产卵两块的为多。每个卵块含卵50-100粒。雌蛾多选择稻苗生长旺盛,分泌稻酮较多,处于分蘖盛期和孕穗末期、水层偏深的稻田,在距稻叶尖端6-10cm处的叶面或叶背面产卵。,蚁螟孵出后,有的沿叶片下爬,有的爬到叶尖吐丝下垂,随风飘散,约经半小时左右,即选择适当部位蛀入茎内为害。水稻分蘖期、孕穗末期到破口吐穗期,最适合蚁螟侵入,称危险生育期。在分蘖期为害,一般从稻株基部离水面cm左右咬蛟孔蛀
6、入,取食稻茎,使心叶纵卷,发黄枯萎,造成枯心苗;在孕穗末期到破口吐穗期为害,蚁螟多由剑叶苞缝隙或咬孔蛀入,先取食稻花,45天后即转移到柔嫩的穗颈部分,咬孔蛀入,逐步向下蛀食,再过35天,蛀穿茎节,咬断稻茎,造成白穗。同一个卵块孵出的蚁螟,常在附近的稻株上为害,能造成数十根甚至一百余根稻株枯心或白穗,称枯心团(塘)或 白穗团。通常一株苗内只有条幼虫,为害一株后能转入另一健株为害。龄末期以上的幼虫能转株为害灌浆期稻株。茎秆粗壮的品种,不易被幼虫咬断而造成虫伤株。幼虫老熟后,转入健株茎内在茎壁咬一羽化孔,仅留一层表皮薄膜,然后化蛹。羽化后,蛾破膜而出。如积水超过羽化孔位置,水不会侵入茎内,蛹仍正常发
7、育,羽化后,蛾穿过水层浮出水面,爬上稻茎。,(二)二化螟 在我国一年发生15代,在四川一年发生23代,在川西北第一代盛蛾期在月上旬,第二代盛蛾期在月中下旬。川东南发生期比川西北早1015天,第一代幼虫为害秧苗及早栽中稻,造成枯鞘、枯心;第二代为害杂交稻、迟中稻,造成白穗和虫伤株。二化螟以幼虫在稻桩、稻草中越冬,也有部分在其他寄主茎秆内或杂草丛中越冬。抗寒性强,龄以上幼虫即可安全越冬。翌年气温回升到11时,末龄幼虫开始化蛹。1516时,羽化为成虫。未老熟的越冬幼虫则在土温上升到时,开始转移到麦类、蚕豆和油菜等越冬作物的茎秆内继续取食,直到老熟羽化蛹。由于越冬场所和虫龄不同,因此个体发育有早迟,出
8、蛾有先后,以致越冬代蛾羽化期长达个多月,并出现个高峰。,二化螟蛾羽化后天交尾产卵,趋光性较弱,喜欢趋嫩绿。晚上产卵最多。在水稻苗期和分蘖期多产卵在叶面距叶尖36cm处,拔节后多产卵在距水面cm和叶鞘上。每雌产卵23块,每块有卵4080粒。蚁螟孵化后,先群集在叶鞘内为害,蛀食叶鞘组织,造成枯鞘。枯鞘内幼虫的多少,视植株叶鞘大小而定。龄开始分散转移,如遇水稻正在分蘖,则造成枯心苗;正在孕穗、抽穗,则造成枯孕穗、白穗和虫伤株。幼虫转株为害比三化螟频繁,各种被害株也成团出现。幼虫经68龄老熟,在稻株下部茎内或叶鞘内侧化蛹,通常距水面厘米左右。,(三)大螟 在省内年发生34代,第一代盛蛾期月下旬至月下旬
9、,第二代盛蛾期在月上旬,第三代盛蛾期在月中旬。第一代幼虫主要为害春玉米,造成枯心;第二代幼虫成为夏制种田的主要害虫之一;第三代为害秋玉米和晚稻、杂交稻秋制种田的父本,造成枯心和白穗;第四代主要危害迟栽粳稻型双季晚稻。一般以第三代幼虫危害最重。以幼虫在稻桩及玉米、高梁、茭白等残株中或杂草根际越冬。老熟幼虫在翌年温度达10时开始化蛹,15时羽化,末老熟的越冬幼虫则在春暖时转移到麦类、油菜等越冬作物上取食为害,完成发育。所以,越冬代蛾的发生期较三化螟和二化螟早而不整齐,时间很长。多在春玉米和杂草上产卵为害。螟蛾趋光性较三化螟和二化螟差,喜选择植株高大、秆粗壮、叶色浓郁、叶鞘抱合不紧密的水稻产卵。特喜
10、好杂交稻。卵多产于叶鞘内侧,以近田埂米以内最多。雌蛾羽化后24天即可产卵,每雌产卵200-300粒。,初孵幼虫在苗期常聚集在原叶鞘内侧蛀食,两天后叶鞘变黄,幼虫第一次分散到同丛其他稻株上为害,造成枯鞘,并零星出现枯心苗,五、六天后,幼虫已成龄,第二次分散到同丛及附近稻株上,造成枯心增多;再经四、五天,幼虫已成34龄,第三次转移为害,造成大量枯心苗。在孕穗期,产在剑叶鞘内卵块所孵化的幼虫可直接为害幼穗,取食颖壳和花粉。抽穗后,幼虫从剑叶鞘向里钻蛀,造成白穗。产在剑叶下叶鞘内的卵块所孵幼虫,先在原叶鞘内取食23天,然后向上转移,从穗苞破口处侵入,未抽穗的造成枯孕穗,已抽穗的直接从剑叶鞘钻孔侵入稻茎
11、,造成白穗。龄以上幼虫大量分散,白穗大量出现。通常,一条幼虫能造成46株枯心苗。一个卵块孵化的幼虫能造成4080株的成团枯心或1020株白穗、枯孕穗和若干虫伤株。由此可见,大螟为害的突出特点是转株次数多,虫孔大,有大量粪便排出孔外,易于与三化螟和二化螟相区别。末龄幼虫在寄主基部枯鞘缝隙内、茎内或稻丛株间化蛹。,三、发生条件 多年来的治螟经验证明,耕作制度的变革、水稻品种的更新。年度间气象因素的变化、天敌种群的盛衰和大面积药剂防治,是影响螟虫种群消长和螟害发生的个重要因素。(一)耕作制度 水稻容易遭受螟虫为害的生育期(分蘖期、孕穗到抽穗期,特别是孕穗末期到抽穗初期)与螟卵孵化盛期相吻合,种群兴旺
12、,则螟害重。错开则螟害轻,种群凋落。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大面积推广杂交稻,长江流域单季双季稻并存地区(三化螟每年发生代),淘汰了双季稻,恢复单季稻,双季稻区(三代螟每年发生代)后季种杂交稻,缩短了生长期,整个长江流域三化螟种群全面下降,二化螟普遍回升成为优势种群。水稻耕作制度由单纯改向复杂,三化螟种群则趋向繁荣,二化螟种群随着趋于凋落。反之,水稻耕作制度由复杂变为单纯,二化螟种群则趋向繁荣。,近年来,三化螟种群在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现行的不合理水稻耕作制度,大量的虫源田和桥梁田是造成三化螟种群回升的主要原因。农户之间种植的水稻品种杂乱,移栽期和成熟期不同,管理水
13、平和防治要求地各异,这为三化螟提供了充足的食料和转主为害的桥梁田。越冬虫源未能很好的清理,冬后未及时翻耕和迟熟油菜的种植都扩大了虫源基数。此外,稻田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后改变了稻株的形态和机理,使原不利于三化螟发生的秧苗期变为有利,虫口密度大幅度上升。当前,随着旱育秧、抛秧的推广,对螟虫发生很有利。,(二)水稻品种 水稻品种对稻螟的抗性和耐性不同也影响到螟害的轻重。抗螟品种一般茎壁较厚,髓腔较小,维管束之间距离及叶鞘气腔均较小,维管束两侧常有硅化细胞,叶绿素含量偏低。杂交稻茎粗、叶绿,根系发达,吸肥力强和稻株内营养丰富等生物学特点通常适于螟虫的发生,特别是二化螟和大螟。,(三)气象因素 温
14、度对发生期的影响较大。螟虫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温度,达不到这个温度,越冬幼虫就不能正常化蛹、羽化。三化螟要求温度较高、二化螟次之、大螟最低,所以发生期各不相同。当年春季气温偏高,越冬代螟蛾发生较早,反之推迟。湿度和雨量对稻螟发生量影响较大。三化螟越冬幼虫化蛹期间及其以前个月左右,如多雨,稻桩中的三化螟因缺氧窒息,或因病原微生物繁殖、寄生,并随径流而蔓延感染,或因水源充足,浸水溶田进度快,淹没稻桩而大量死亡,则发生量少。再如雨量特少,发蛾量也会显著减少。二化螟和三化螟盛孵期间,如经常下雨,稻叶、稻茎上布满水滴,能阻扰蚁螟爬行侵入,雨冲水淹,蚁螟大量死亡,则螟害减轻。,(四)天敌因素 稻螟的天敌很多
15、,螟卵有赤眼蜂、黑卵蜂、啮小蜂的寄生;幼虫的天敌属寄生性的有小茧蜂、姬蜂、病原真菌、细菌及线虫,属捕食性的有青蛙、蜘蛛、隐翅虫、步行虫及虎甲等;有的还寄生蛹,有的也捕食成虫。能在短期内一次能使稻螟死亡率高达90以上,目前发现两种。一是三化螟越冬幼虫和蛹的病原微生物,二是二化螟卵期的稻螟赤眼蜂。,四、虫情调查 对于大田治螟,常检查枯鞘率来确定该类型田是否进行药剂防治。调查枯鞘率的方法是按稻型、品种、栽插期不同,选择有代表性的稻田3-5块,采取平行跳跃方法,取样200丛,检查枯鞘株数,同时随机检查20丛稻株,记载分蘖总数或有效穗总数,计算枯鞘率。在分蘖期枯鞘率达35时,孕穗期达0.5-1,则应立即
16、对该类型田进行药剂防治。,五、防治方法 采取农业防治为基础,栽培避螟品种与科学用药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一)栽培避螟 选用生长期长短适宜的水稻良种改单、双季稻共存为大面积双季稻或一季稻,尽量消除有利螟虫生存的“桥梁田”。同时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种,使两头小中间大;大量种植生长期长短适宜的良种,适时栽插,合理管理,使螟虫的盛发期和水稻的分蘖期和孕穗期错开。(二)消灭越冬虫源 水稻收割后,及时灌水,淹没稻桩,杀死越冬幼虫。各种田要尽量拣尽外露稻桩,次春羽化前灌水灭蛹,同时处理寄主稿秆。,(三)保护和利用天敌 选择对天敌杀伤小的农药品种,改进施药方法,可以起到保护天敌的作用。用于防治螟虫的生
17、物源农药有杀螟杆菌、Bt9201菌剂等。(四)适期药剂防治 在二化螟为主的地区,药治策略是“一代狠治秧田,二代挑治本田,压上控下兼治其它稻虫”,在以三化螟为主地区,应采取“挑治一、二代,狠治三代”的策略。,根据四川省螟虫发生及水稻栽培制度,川西北第一代以防治二化螟为主,狠抓秧田治螟,约在月中、下旬。本田治螟约在月底至月初;第二代重点,防治二化螟兼治大螟约在月中、下旬防治。川东南地区,第一代秧田治螟在月上、中旬,本田治螟在月下旬,约比川西提早10天左右;第二代主要是三化螟为害迟栽早稻的孕穗期和迟中稻的分蘖期;第三代主要是三化螟和大螟为害迟中稻的孕穗期和晚稻分蘖期,当达到防治指标,应在各代螟卵盛孵
18、期进行药剂防治。主要农药种类和使用方法为:、杀虫双:有强内吸作用,可兼治稻蓟马、稻苞虫和稻纵卷叶螟等。25杀虫双水剂,每亩用150-200ml;5杀虫双大粒剂,每亩撒施11.5kg。杀虫双洒滴剂,每亩200250ml,此为新一代改进剂型,使用效果好,省工、省力,对蚕区的蚕桑也安全。、92杀虫单粉剂亩用35g。,、锐劲特浓悬浮剂,亩用3560ml,有胃毒、触杀、内吸作用及增产效应,还可兼治其它水稻害虫。、三唑磷,亩用75-100ml,有杀虫、杀卵作用,对水稻螟虫有特效。以上药剂除杀虫双大粒剂外,任选一种,按每亩用药量加水75kg常量喷雾或加水7.5-10kg低容量喷雾。施药时,田中保持3-5cm
19、水层。此外,采用25杀虫双水剂400倍液,40乐果乳油800倍液浸秧苗分钟,随后堆闷小时,能杀死秧苗所带幼虫和卵,效果显著。,作业根据当地二化螟、三化螟的为害特点,制定综合防治措施。,稻 飞 虱 稻飞虱俗名火蠓、响虫、火旋、稻虱子等。属同翅目、飞虱科。四川省稻飞虱常见的有三种: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稻飞虱在盆地边缘和金沙江及支流河谷稻区为常发区,常年危害成灾。而其它地区为间歇危害。三种飞虱以褐飞虱为主,白背飞虱次之,灰飞虱更次之。这类害虫在一般年份危害,可使水稻减产成以上,大发生年可减产2-3成。稻飞虱以刺吸式口器刺入稻株组织吸取汁液,造成各种不规则的白色或褐色条斑,并以产卵器刺伤叶鞘、嫩
20、茎和叶中脉等组织,产卵于其中,使稻株枯黄或倒伏,严重为害时,可在短期内导致全田叶片焦枯,状似火烧,稻丛基部变黑发臭,常引起烂杆倒伏。秕谷粒增加,千料重显著下降,群众比喻为:“远看似火烧,近看禾杆倒,镰刀割不起,吊吊轻飘飘”。褐飞虱只为害水稻。而白背飞虱和灰飞虱除为害水稻外,尚可为害麦类、甘蔗、玉米、茭白、紫云英、稗草、看麦娘和游草等。灰飞虱还能传播水稻矮缩病和条纹叶枯病、小麦丛矮病和玉米矮缩病等。,一、形态特征 稻飞虱体小,长度均在mm以下。触角短小、锥状,后足胫节末端有一可活动的大距,善跳,易与稻叶蝉相区别。一生中有卵、若虫、成虫个虫态,成虫有长翅和短翅两种类型。(一)褐飞虱 长翅型成虫体长
21、45mm,体黄褐色或黑褐色。前胸背板和小盾片都有条明显的凸起纵线。短翅型和长翅型相似,但翅短,长度不到腹部末端,体型粗短,长约3.5-4mm。卵前期丝瓜形,后期弯弓形,1020粒成行排列,前部单行,后部挤成双行,卵帽稍露出产卵痕。若虫初孵时淡黄白色,后变褐色,近椭圆形,龄若虫腹部第三、第四腹节背面各有个白色“山”字形纹。若虫落于水面后足伸展成一直线。,(二)白背飞虱 长翅型成虫体长。淡黄色具褐斑,前胸背板黄白色,小盾片中间淡黄色,雄虫两侧黑色,雌虫两侧深褐色。短翅型雌虫体肥大,灰黄色或淡黄色,体长3.5mm左右,短翅仅及腹部的一半。卵前期新月形,中后期长辣椒形,3-10余粒单行排列,卵帽不露出
22、产卵痕。若虫橄榄形,初孵时乳白色有灰斑,龄后灰白色或灰褐色,落于水面后足平伸成“一”字形。,(三)灰飞虱 长翅型雌虫体长4-4.2mm,短翅型。全体淡黄褐或灰褐色,小盾片中央黄白色、土黄色或黄褐色,两侧各有个半月形褐色斑纹。短翅型雌虫翅伸达腹末。长翅型雄虫体长,短翅型,色较雌虫深,小盾片黑色。卵前期为香蕉形,中后期为长茄子形,通常35粒到20余粒排列成串、成簇,前部单行,后部挤成双行。若虫近椭圆形,12龄时乳白或黄白色,3龄后灰褐相嵌,落于水面后足向后斜伸成“八”定形。,二、生活史及习性 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在四川一年发生4-6代,川西平原1-4代的发生期,分别为、10月份。两种飞虱在四川均不能越
23、冬,其虫源来自南方稻区。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是迁飞性害虫,盆地边缘东南部稻区,月中旬至月中旬随西南、东南季风迁入稻田,盆地内月中旬至月迁入稻田,全年以78月危害最重,严重危害乳熟期早稻和中稻。灰飞虱在省内一年发生代,以3、4龄若虫在麦田及游草等禾本科杂草上越冬。四川盆地短翅期型成虫,一般在稻田月开始出现,月下旬发生数量较多,全年以月上旬第三代若虫期口数量最多,严重为害乳期量稻。月下旬后,因气温高,虫口数量下降。三种飞虱田间混合发生,一般以灰飞虱发生最早,白背飞虱次之,褐飞虱最晚。三种飞虱都具有趋光性、趋嫩绿性和喜阴湿。成、若虫喜在稻丛下部叶鞘上取食、产卵、栖息,最喜在孕穗至扬花期的稻株上产卵,成虫
24、产卵痕初为黄白色,后变为褐色条斑。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具有趋稗产卵性。,三、发生条件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属迁飞性害虫,影响发生的首要条件是迁入虫量的多少。如果虫源基地有大量虫源,迁入季节又雨日频繁,雨量大,降落的虫量就多。一般初见虫源到主要为害期有50-60天,以主害期前10-20天迁入虫量最多。灰飞虱则主要靠当地虫源。在一定的虫源基数下,充足的食料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飞虱的大量繁殖。害虫天敌和良好的栽培管理技术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一)生育期与品种 发生量与水稻生育期关系密切,水稻孕穗至开花期对褐飞虱繁殖为害最为有利,而白背飞虱则以分蘖和拔节期为其繁殖盛期。成熟期和苗期不适于成虫繁殖。水稻品种不
25、同,对飞虱抗性有明显差异,抗性品种不利于飞虱的取食繁殖。(二)气象因素、温度:褐飞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26-28,高于30或低于20对成虫繁殖、若虫孵化和存活有不利影响。长江流域,如遇盛夏不热,晚秋温度偏高的年份,则有利于发生。白背飞虱对温度适应范围广,15-30的温度范围内都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灰飞虱耐低温,但夏季高温影响其生存和繁殖。、雨量和湿度:多雨高湿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发生有利,每年月份降雨过程与飞虱迁入关系极大,各个迁入峰几乎都是伴随着降雨天气过程。湿度偏低有利于灰飞虱的发生。,(三)栽培管理技术 重施或偏施氮肥,密植和长期灌深水等,都有利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植物保护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74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