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下条形基础箱基和筏基.ppt
《柱下条形基础箱基和筏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柱下条形基础箱基和筏基.ppt(10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3章 柱下条形基础、筏形和箱形基础,3-1 概述,3-2 弹性地基上梁的分析,3-3 柱下条形基础,3-4 筏形基础与箱形基础设计简介,3-1 概 述,3-1-1 3类基础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 3-1-2 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的共同作用 3-1-3 常用地基模型,当结构的体型较小,或地基的差异变形对结构的内力分布不会产生显著影响时,也没有必要完全按照共同作用的思想进行设计,在设计中把上部结构一基础一地基按静力平衡条件简单分割成独立的三个部分,设计的结构内力和变形误差不大,通常偏于安全。第2章介绍的方法属于常规设计方法,这就是所谓的常规设计方法。考虑3者共同作用的设计方法,通常计算工作量很大,所
2、以目前仅用于重要和大型的建筑物。本章介绍的三类基础的平面尺寸均比高度大得多,从力学上看均属于柔性基础,而且由于基础的平面尺寸很大,基础的变形状态对于地基反力的分布有重要影响,故不应采用常规方法设计。在实际工作中,为了简化计算,对大量建筑物通常采用简化方法进行设计,即计算时只考虑地基和基础的共同作用,而在构造措施上体现整个系统共同作用的特点。,3-1 概 述,上一章讲述了刚性基础与扩展基础的设计,在实际工程中,当荷载较大、地基较软或上部结构对基础的整体性有较高要求时可将柱下独立基础或墙下条形基础连接起来,形成柱下条形基础和筏形基础,当需要进一步增强基础的整体刚度时,可将基础在立面上设置成一层或若
3、干层,这就成为了箱形基础。与柱下独立基础相比,柱下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和箱形基础具有更好的整体性、更高的承载力和更强的调节地基基础变形的能力。筏形基础和箱形基础还可结合考虑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然而这3类基础的设计较为复杂,施工难度相对较大,造价也相对较高。3类基础适用于规模大、层数多、结构和地基条件较为复杂的工程。,3-1-13类基础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3-1-2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的共同作用,上部结构、地基和基础是建筑体系中的3个有机组成部分。在荷载的作用下,3者不但要保持力的平衡,在变形上也必须协调一致。也就是说,这3部分之间不但要满足力的平衡关系,也需要满足变形协调条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4、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它们的刚度。通过对共同作用问题分析,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问题:(1)建立能较好反映地基土变形特性的地基模型及确定模型参数的方法(2)建立上部结构、地基和基础共同作用理论与分析计算方法,一、上部结构与基础的共同作用,1、假设地基是变形体,基础底而反力均匀分布,若上部结构为决定刚性体,例如浇剪力墙结构,基础为刚度较小的条形或筏形基础。当地基变形时,由于上部结构不发生弯曲。各柱均匀下沉,约束基础不发生整体弯曲。仅在支座间发生局部弯曲;2、若上部结构为柔性结构,例如框架结构,基础也是刚性较小的条、筏基础,这时上部结构对基础的变形没有或仅有很小的约束作用。因而基础跨间受地基反力产生局部弯曲
5、,还要随结构的变形产生整体弯曲,两者叠加将产生较大的变形和内力,3、若上部结构刚度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在地基、基础和荷载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上部结构刚度的增加基础挠曲和内力将减小,与此同时,上部结构因柱端的位移而产生次生应力。,二、地基与基础的共同作用,地基的刚度就是地基抵抗变形的能力,表现为土的软硬或压缩性。1、若地基土不可压缩,则基础不会产生挠曲,上部结构不会因基础不均匀沉降而产生附加内力,这种情况,共同作用的相互影响很微弱,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三者可以分割开来分别进行计算,2、对于压缩性大的地基或非均匀性地基,考虑地基与基础的共同作用就很有必要。基础将上部结构的荷载传递给地基,在这一过程
6、中,通过自身的刚度,对上调整上部结构荷载,对下约束地基变形,使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形成一个共同受力、变形协调的整体,这是可以研究两种特殊情况:绝对刚性和绝对柔性的基础,二、地基与基础的共同作用,1、上部结构和基础的刚度都很小,这时可把上部结构和基础一起看成是“绝对柔性基础”。绝对柔性基础不具备调整地基变形的能力,基底反力分布与上部结构和基础荷载的分布方式完全一致,地基变形按柔性荷载下的变形发生。由于上部结构和基础均缺乏刚度,因此不会因地基变形而产生内力。,二、地基与基础的共同作用,2、当绝对刚性基础具有很大的调整地基变形的能力,在荷载和地基都均匀的情况下发生均匀沉降,在偏心荷载、相邻荷载下或地
7、基不均匀时发生倾斜,但不会发生基础的相对挠曲。,刚性基础地基反力特点:(1)刚性基础对荷载的传递和地基的变形要起约束与调整作用。在其上方作用有均布荷载,为适应绝对刚性基础不可弯曲的特点,基底反力将向两侧边缘集中,强使地基表面变形均匀以适应基础的沉降。基底的反力分布将呈抛物线形。(2)地基土仅具有很有限的强度,基础边缘处的应力太大,土要屈服以至发生破坏.部分应力将向中间转移,基底反力不再与荷载分布一致,而是向沉降较小部位转嫁,呈马鞍形分布。(3)在荷载较大时,基底边缘附近的土发生塑性破坏的范围扩大,基底反力继续向从边部向中间转移,形成钟形或抛物线形分布。(4)由于基础上的荷载和基底反力分布完全不
8、同,基础产生内力,二、地基与基础的共同作用,三、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若把上部结构等价成一定的刚度,叠加在基础上,然后用叠加后的总刚度与地基进行共同作用的分析,求出基底反力分布曲线,这根曲线就是考虑上部结构一基础地基共同作用后的反力分布曲线;将上部结构和基础作为一个整体,将反力曲线作为边界荷载与其它外荷载一起加在该体系上就可以用结构力学的方法求解上部结构和基础的挠曲和内力。把反力曲线作用于地基上就可以用土力学的方法求解地基的变形。原则上考虑上部结构一基础一地基的共同作用,其关键问题是求解考虑共同作用后的基底反力分布。求解基底反力分布问题的关键是能建立能较好反映地基土变形特性的地基模型
9、及确定模型参数的方法。,3-1-3常用地基模型,考虑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关键是确定地基模型。所谓地基模型是指地基表面的荷载强度与地基表面的沉降之间的关系。目前使用的地基模型主要是线性弹性地基模型。下面介绍3类有代表性的线性模型,其中主要是Winkler地基模型。,1.Winkler地基模型,Winkler,将地基视为在刚性基座上由一系列侧面无摩擦竖直的土柱组成,并略去了土柱之间的剪力,也就是将地基离散为一系列互不相干的弹簧。每一土柱的变形仅与作用在土柱上的竖向荷载有关,由此得出了地基表面的沉降与压力成正比,而且地基表面各点之间互不相干的结论。Winkler地基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p=
10、k s(1-4)公式中各符号的含义见p.25。Winkler地基模型适用于地基土软弱或压缩层较薄的情形,其厚度不超过基础短边的一半,荷载基本上不向外扩散的情况,因为这两种情况与模型的假设条件比较近似。Winkler地基模型只有一个参数k,称为基床系数。k可由地基载荷试验求得,没有资料的情况下也可参照表3-4取值。,Winkler 地基模型,Winkler 地基模型与真实地基的比较,2.弹性半空间地基模型,该模型将地基视为均匀的弹性半无限体,当地基表面一点作用有竖向集中荷载F时,地基表面任意点的竖向位移为:式中各符号的含义见p.26。当地基表面作用有矩形分布荷载时,如图1-16,以荷载的中心点为
11、坐标原点建立坐标系,则任意微元面积上的荷载用作用于微元中心点上的集中力Pj表示,在地基表面任意微元引起的沉降可改写为:,(3-1),图1-16,xj,yi,xi,2.弹性半空间地基模型,yj,2.弹性半空间地基模型,2.弹性半空间地基模型,对于均匀分布在矩形面积内的荷载,通过积分,可求的角点处的变形值为:,3.有限压缩层地基模型,天然地基不但在水平方向不均匀,在竖直方向还是成层分布的。分层地基模型能考虑土的上述特点。考虑地基表面作用有分布荷载,如图3-17,将荷载作用区域分为若干个小块,每一小块的荷载可以合并起来形成一个小的集中荷载,而集中荷载作用下地基中的应力已有弹性解答。由此可以得到地基中
12、的附加应力分布,于是可以用分层总和法求出地基表面任意点的沉降。以此为基础利用叠加法可以求得所有荷载同时作用时地基表面各点的沉降。这就是有限压缩层地基模型的基本思想。,zj,图3-17,考虑地基表面作用有分布荷载,荷载分块,第j 块荷载的强度为pj,所形成的合力为Fj,则在地基表面i(x,y)点产生的沉降可以表示为:式中:这就是分层地基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分层地基模型的假设更加接近实际,因而其计算结果更加可靠。但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模型的计算工作量很大,而且真实地基中的应力状态与分层总和法的假设有一定差距。,(1-10),(1-9),3.有限压缩层地基模型,3.有限压缩层地基模型,ij是反映作用在
13、微元j 上的单位荷载对基底 i 点的变形影响。因此称为变形系数或柔度矩阵的元素。在整个基底范围内。作用着实际的荷载,那么在整个基底所引起的变形可以用矩阵表示为:,4.地基模型参数确定,在上述三种地基模型中。弹性半空间地基模型的模型参数是土的变形模量E和波松比。有限压缩层地基模型的模型参数为土的侧限压缩模量Es,。这些参数都是物理概念明确,可以采用现场试验或室内土工试验直接测定的指标。文克尔地基模型参数为地基抗力系数k可以按以下方法确定:,4.地基模型参数确定,其它方法:其中实用价遭较大的是太沙基于1955年提出的通过现场荷载板实测的方法。在现场用0.30.3的荷载板进行载荷试验,测得沉降一位移
14、关系的p-s曲线、选该曲线上直线段上两点P1、P2:和相应的沉降值s1和s2根据地基抗力系数的定义.这种情况的地基杭力系数k为:,4.地基模型参数确定,注意:1、式3-14把有限压缩土层当成无限深土层,且不考虑变形模量随深度变化,因而使计算变形量比实际的大,也即求得的地基抗力系数k值比实际的小。它是一定基础形状和尺寸下的地基抗力系数,用于其它形状和尺寸的基础要经过修正。,4.地基模型参数确定,柱下条形基础内力分析,(1)静定分析法(2)倒梁法(3)文克尔地基上梁(4)链杆法,3基础梁纵向内力分析,通常可采用静定分析法、弹性地基梁法和倒梁法。其中弹性地基梁法已在前面作了论述,下面主要介绍静定分析
15、法和倒梁法。(1)静定分析法 静定分析法是一种按线性分析基底净反力的简化计算方法,也就是刚性基础基底压力的简化算法,其适用前提是要求基础具有足够的相对抗弯刚度以及上部结构对于地基的差异变形不敏感。该法假定基底反力呈线性分布,求得基底净反力pj,基础上所有的作用力都已确定(图3-7),并按静力平衡条件计算出任意截面上的剪力V及弯距M,由此绘出沿基础长度,方向的剪力图和弯距图,依此进行肋梁的抗剪计算及配筋。静定分析法没有考虑基础自身的变形以及与上部结构的相互作用,与其他方法比较,计算所得基础不利截面上的弯矩绝对值一般偏大。此法只宜用于上部为柔性或简支结构、且基础自身刚度较大的条形基础以及联合基础。
16、,(2)倒梁法 倒梁法把柱脚视为条形基础的支座,支座间不存在相对竖向位移,并假定基底净反力(bpj,kN/m)呈线性分布,且柱作用于基础的荷载已求出,于是可按倒置的普通连续梁计算梁沿纵向的内力(图3-8),例如采用力矩分配法、力法、位移法等。,应该指出,该计算模型仅考虑了柱间基础的局部弯曲,而忽略了基础全长发生的整体弯曲,所以基础最不利截面的计算弯矩较小。另外,用倒梁法求得的支座反力一般不等于原柱作用的竖向荷载,可理解为上部结构的整体刚度对基础整体弯曲的抑制作用,使柱荷载分布均匀化。实际上,如荷载和地基土层分布比较均匀,基础将发生正向整体弯曲,当上部结构的刚度较小时,靠近基础中间的一些柱将发生
17、较大的竖向位移,而边柱位移偏小。当上部结构的刚度较大时,各柱的竖向位移将趋于均匀。倒梁法求得的支座反力一般不等于实际结构各柱的作用荷载,实践中常采用所谓“基底反力局部调整法”进行修正,其方法是将支座处的不平衡力均匀分布在本支座两侧各1/3跨度范围内求解梁的内力和支座反力并与前面求得的结果叠加,如此反复多次,直到支座反力接近柱荷载为止。,考虑到按倒梁法计算时基础及上部结构的刚度都较好,基础两端部的基底反力会比按直线分布算得的反力有所增加。所以,两边跨的跨中和柱下截面受力钢筋宜在计算钢筋面积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般可增加1520。用倒梁法计算柱下条形基础的步骤如下:1)用刚性基础基底压力的简化算法计
18、算地基反力,并将其转化为线荷载;2)按图3-8的模式计算梁的内力和支座反力;3)比较各支座反力和柱的竖向荷载,计算支座处的不平衡力;4)将不平衡力按前述原则均匀地反向分配到支座附近的局部梁段上,按连续梁计算由不平衡力引起的支座反力;5)将第4)步得到的支座反力和以前计算所得的支座反力叠加,计算不平衡力,如果该值小于容许误差,转入第6)步,否则转入第4)步;6)将上列循环过程得到的支座附近局部梁段的各次均布荷载与第1)步算得的地基反力叠加得到最后的地基反力,按连续梁计算梁的内力并进行截面强度检算和配筋。,3-2 弹性地基上梁的分析,3-2-1 弹性地基上梁的挠曲微分方程及通解 3-2-2 几种典
19、型情况下梁的计算,3-2-1弹性地基上梁的挠曲微分方程及通解,设弹性地基上的梁在荷载作用下产生如图3-1所示的变形,按变形协调和静力平衡条件可以列出梁的基本微分方程。由于方程中涉及到地基反力,而地基反力又取决于地基模型,故问题的求解较为复杂。目前对于弹性地基上的梁通常采用Winkler地基模型,而且只有简单条件下的解答。对图3-1的梁建立坐标系。对任意微段进行力学分析,由静力平衡关系,可以写出,3-2-1弹性地基上梁的挠曲微分方程及通解,(3-1),由材料力学,有:,将上列关系带入(3-1),得到:对上式引入Winkler地基模型,得到 写为标准形式 当q=0时,上式成为4阶常系数齐次微分方程
20、(3-4),式中的为基于Winkler地基模型的参数,它综合表达了梁土体系抵抗变形的能力,的表达式为:,(3-2),(3-3),的单位为m-1,其倒数1/称为梁的特征长度,而l 称为梁的柔度指数。微分方程(3-4)的通解为 式中的C1C4为待定常数,决定于梁的边界条件。,(3-5),梁的类型划分标准 划分梁的类型是为了求解的方便。梁的类型对求解过程的影响很大。根据分析的结果,实用中可按下述标准划分梁的类型(p.117表3-8):1)无限长梁荷载作用点距梁两端的距离均大于或等于/的梁;2)半无限长梁荷载作用于梁的一端,长度大于或等于/的梁;3)有限长梁长度大于或等于/(4),但小于/的梁;4)短
21、梁长度小于/(4)的梁。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关于梁的类型划分的标准并不统一,各类型梁的名称也不一致。,1.集中力作用下的无限长梁 无限长梁承受集中荷载F0作用时,可将坐标系的原点设于F0处,从而可以利用对称性(图3-2)。于是边界条件可以写为:1)x时,w=0;2)由对称性,当x=0时,=dw/dx=0;3)由对称性和平衡条件,在x=0处的左右截面上的剪力的量值相等,均为F0/2。由1),得到C1=C2=0,于是,3-2-2几种典型情况下梁的计算,(3-6),对(3-6)微分后引入边界条件2),有 所以有 再由边界条件3),有C=F0/2kb,所以 这就是无限长梁承受集中荷载F0作用时的基本解答
22、。对(3-7)求导,利用微分关系,(3-7),可以求得梁在任意截面处的位移和内力,再由Winkler地基模型可以确定地基反力p=ks=kw,上式只适用于x0的情形,对于x0(即梁的左半段)的情况,应利用对称性求解,请见图3-2(a)。实际上,当x0 时,边界条件1)有所改变,公式(3-5)保留下来的是第1项,故得到的解答在形式上与(3-7)稍有差异。,挠度转角弯矩剪力地基反力强度,2.集中力偶作用下的无限长梁,梁上只作用力偶M0时,如图3-2(b),梁的边界条件为:1)x时,w=0;2)x=0时,w=0;3)由对称性和平衡条件,在x=0处的左右截面上的弯矩的数值相等,均为M0/2,但按材料力学
23、的规定,两者的符号相反。根据上述边界条件可以求得C1=C2=C3=0,C4=M02/kb,相应的解答如公式 与公式(3-8)的情况相同,(3-10)只适用于x0的情形,对于x0(即梁的左半段)的情况,应利用对称性求解,请见图3-2(b)。注意无限长梁上作用集中力和集中力偶时在对称性利用上的差别。,3.集中力作用下的半无限长梁 如图3-3(a),在半无限长梁的一端作用一集中力F0,将坐标系的原点选在梁的端部,梁的边界条件为:1)x时,w=0;2)x=0时,M=0;3)x=0时,V=-F0。,可以求得C1=C2=C4=0,C3=2F0/kb,得到相应的解答如p117(表3-7),式中的系数仍为p1
24、13公式(3-42)。4.集中力偶作用下的半无限长梁 如图3-3(b),在半无限长梁的一端作用一集中力偶M0,坐标系的原点选在梁的端部,梁的边界条件为:1)x时,w=0;2)x=0时,M=M0;3)x=0时,V=0。同样可以求得C1=C2=0,C3=-C4=-2M02/kb,得到的解答如p117(表3-7),式中的系数仍为p113公式(3-42)。,5.有限长梁 有限长梁的解答也可通过引入边界条件由公式(3-5)得到,但结果过于复杂。下面介绍应用叠加法求解有限长梁。按叠加法求解有限长梁的基本思想如下:设弹性地基梁的长度为l,其上作用有任意荷载,如图3-4的梁I,梁I的两端为自由端。为了利用叠加
25、法,假想将梁I的两端延伸到无穷远,成为梁II,于是可用前述方法求得相应于梁I两端点A、B处的内力Ma、Va、Mb和Vb。由于梁I在 A、B处的内力为零,为满足该条件,设想在梁II的A、B两点各加上一对虚拟的外力MA、PA、MB和PB,这两对力在A、B两点产生的内力应将梁II在A、B两点产生的内力抵消掉,以使得梁II在A、B两点内力为零。于是将需要施加的两对力称为边界条件力。按此条件可以得到公式(3-13)。求解(3-13)得到梁II在A、B两点应施加的外力MA、PA、MB和PB,将其施加到梁II上得到梁III。,(3-5),图3-4,求解梁III可以得到需要的解答(该解答只在梁I的长度范围内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条形 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73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