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外伤的CT诊断.ppt
《颅脑外伤的CT诊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颅脑外伤的CT诊断.ppt(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颅脑外伤的CT诊断,沈北新区中心医院放射科 王延辉,颅脑创伤,在颅脑创伤的急性期CT为首选检查方法在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应以MRI成像为主,第一节 颅内血肿,一、硬膜外血肿(EDH)形成机制 颅骨骨折(90%)致脑膜中动脉(71%-80%)或前动脉破裂出血,少数者系静脉窦或静脉破裂所致 血液聚集在硬膜外间隙形成局限性血肿,一般 不超过颅缝,但可越过中线,影像学表现,典型者为双凸透镜形,边缘整齐、锐利密度均匀;少数者不均匀,系再出血、CSF进入或有气体影急性期血肿CT为高密度;MRI/T1为等信号,T2为低信号亚急性/慢性期血肿T1及T2均为高信号,【硬膜外血肿的几个特点】,硬膜外血肿(EDH)、骨
2、折、脑膜中动脉撕裂(示图),大量硬膜外血肿继发改变(示图),硬 膜 外 血 肿,右枕部硬膜外血肿(EDH),枕部硬膜外血肿(EDH)越过中线,二、硬膜下血肿(SDH)形成机制 减速性损伤,头颅在快速运动中受阻,发生在着力点对侧称为对冲伤,约半数合并脑实质的挫裂伤 血液聚集在硬膜下间隙形成较广泛血肿,可覆盖整个大脑半球表 面、扩展至半球间裂沿大脑镰分布,但不能超越中线至对侧 60%,影像学表现,典型血肿为新月形,厚度较薄;亦可为带状影可因CSF进入或反复出血,致血肿密度不均匀大量SDH可引起弥漫性占位效应,致灰、白质界面内移,中线结构对侧移位,硬膜下血肿的分类,1、急性期:3天以内;2、亚急性期
3、:4天3周;分类:早中晚三期3、慢性期:3周以上。,急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典型表现,非典型表现1、血肿密度不均匀;2、血肿成梭形;3、血肿同侧脑室扩大,硬膜下血肿(SDH)、半球间裂、中线(示图),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弥漫性占位效应,硬膜下血肿演变,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诊断,1、多成梭形;CT值50-70Hu;2、内缘光滑锐利;3、急性期质地较均一;4、常有骨折;5、中线结构移位较轻;6、局限,不越过颅缝。,三、脑内血肿 形成机制:创伤性脑内血肿多发生在着力点 附近或对冲部位。可伴有脑挫裂伤,血液还可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亦可伴有脑外血肿 CT:可与高血压脑出血的密度变化相同,四、混
4、合性血肿 混合性血肿是指同一部位兼有EDH、SDH 或脑内血肿 多发性血肿是指一侧或两侧同时有两个以上 血肿 影像学表现:,外 伤 性 脑 内 血 肿,混合性血肿(EDH、脑内血肿),外伤性脑内血肿(同一病人)(亚急性或慢性期),第二节 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内出血,形成机制: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与脑室内出血、脑挫裂伤并存 外伤性脑内血肿直接破入蛛网膜下腔或溢入脑室 外伤性脑室内出血:可源于脉络丛挫伤、脑内血肿破入脑室内(少见)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室间孔附近室管膜下出血破入脑室 出血量较少时在脑室内可形成液体界面。,CT: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与其它原因引 起者表现相同 于脑沟、裂、池内出现高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颅脑 外伤 CT 诊断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71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