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可能性》例3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与可能性》例3教学设计.docx(1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运用有序搭配列举出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的结果。2、会判断事件的可能性的大小,体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过程与方法:经历事件可能性结果的探究分析过程,体验列举分析问题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游戏的公平性,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教学重难点:会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引出新知1、出示单元主题图:回顾击鼓传花游戏中的公平性。说明:要判断游戏是否公平,关键是看男女生获得表演节目的可能性是否相等。2、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1、出示图,提出问题:(1)图中的小朋友在玩什么游戏呢?(跳房子
2、)(2)他们用什么游戏来决定谁先跳?(玩石头、剪子、布)2、通过游戏方式理解游戏规则。两名学生玩“剪子、石头、布”的游戏感受这种游戏的多种情形。3、判断游戏是否公平:(1)你认为用“石头、剪子、布”决定谁先跳公平吗?(2)怎样判断这个游戏是否公平呢?(3)在例2的学习中,我们看图就能发现男、女生表演节目的可能性是十八分之九,那在这幅图中你能直接看出他们获胜的可能性吗?4、自主探究,验证规则公平性。(1)小组讨论:一共有多少种可能的结果?讨论之后,完成表格。分页代码(2)汇报交流。你罗列出了几种可能的结果?(多生汇报)哪9种?指名汇报。(根据学生填表情况汇报交流)预设:A无序排列的所有可能的结果
3、B有序排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结合课堂生成,灵活处理。(3)说明:像这样有序思考,能很快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结果,并能做到既不重复、不遗漏。(4)观察表格,一共有多少种可能的结果?小丽获胜的结果是几种?小丽获胜的可能性是多少?小强呢?这个游戏规则公平吗?5、对比例2与例3,今天学习的可能性与例2有什么不同?小结判断游戏公平性的方法和步骤。三、应用、拓展。1、教材第103页“做一做”(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预设:1、列举法2、直觉判断。2、拓展:练习二十二第1题。四、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一、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2、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数按因
4、数个数进行分类。二、学习重难点:重点:质数、合数的意义。难点: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三、利用课程资源:课件教学流程教学思考一、激趣定标1、谈话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因数和倍数,并且学会了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想一想,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几,最大因数是几,因数的个数是有限多还是无限多,每个数的因数又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探讨这些问题。2、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2)、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因数个数分类。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1、互动一自学质数、合数的概念:(I)写出112的所有因数。(2)汇报学生说出1-12的因数。教师同时出示1-T2
5、的因数表。(3)观察因数的个数,说说自己的发现。(小组讨论)(4)从因数的个数中,我们发现因数的个数有的是一个,有的是两个,还有的是三个以上的,那么,我们可以把O除外的自然数分为哪三种呢?(学生回答)师出示因数分类个数表。(5)师明确概念: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叫做质数(素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三个或三个因数以上的),叫做合数。(6)讨论:从因数的个数看1属于什么数呢?(学生讨论后回答)(7)师明确: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8)再次出示112的所有质数、合数和1。从表中你能找出最小的质数、最小的合数吗?(学生回答)(9)自然数按是不是2的倍数分为几类?自然数(0除外)按因数
6、的个数分为几类?(小组讨论并汇报,师同时出示汇报果)(10)说一说既然知道了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那么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是看什么?2、互动二出示教材第24页的例1。(1)你能用已学的方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吗?(师生交流)师:如果用找因数的方法找100以内的因数,同学们都可以找,但要花很多的时间,那么,如何找更为简便呢?(师生交流)(2)师:请同学们试着保留1和10以内的质数(2,3,5,7),划去2,3,5,7的倍数,再找出剩下的数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小组合作并汇报)(3)出示100以内的质数表。(全班齐读)3、数学知识一一分解质因数。(1)让学生自学教材第24页“你知道吗
7、”的内容。(2)说一说你还了解哪些有关分解质因数的知识。4、教师点拨:(1)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及寻找质数和合数的方法。(2)、讲述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图示分解法和短除法)。(3)分解质因数的书写格式。三、测评训练1、填一填(1)质数有()个因数,合数至少有()个因数。(2)最小的质数是(),最小的合数是()。(3)()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4)在自然数1-20中:奇数有()偶数有()质数有()合数有()。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X”)(1)所有的奇数都是偶数。O(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O(3)在自然数中,除了质数就是合数。O(4)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O3、下面各数中,哪些是
8、质数?哪些是合数?73、64、3、97、1、23、6、59、17、10、89、420四、全课总结: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教学内容:第十册第7页一第9页教材分析: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是在知道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之后,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而来,只要明确长方体的长、宽和高,然后分别求出六个面的面积,再把六个面的面积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即:长方体的表面积二长X宽X2+长X高X2+宽X高X2或者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X高)20课标有关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
9、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中得到结论。学情分析:学生在低年级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在前面几册教材中还学习了一些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本节课是在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前面平面图形面积的学习对这节课有一定帮助,所以继续延续知识的迁移进行学习,学生会很快掌握。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在探
10、索学习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初步合情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共同研究问题的习惯。4、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5、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并从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教学重点: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教学难点: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宽是多少。教具学具:剪刀、长方体盒子、尺子、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前几天我们结识的朋友一一长方体,它要去做客,请同学们帮它设计一件漂亮的外衣,你们能帮助长方体实现它的愿望吗?(能。)追问:做外衣等于求长方体的什么呢?(所有面的面积)提问:长方体的面可以
11、分为哪几对?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求所有面的面积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表面积”)提问:可以怎么求?预设:把长方体拆开分别求。这个主意不错,可是你知道要用多大纸吗?你会算吗?(会,计算它的表面积)哪一个同学能拿着这个模具指给大家看?什么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二、活动新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的表面积。1、教学表面积的意义。(1)学生看长方体,按一对一对的顺序说说是哪几个面。(按顺序将长方体的6个面展开)。按上一前一左一右一下一后的顺序将长方体的6个面展开,贴在黑板上。你能按顺序说这里展开的面中,每个长方形分别是原来长方形的哪几个面吗?(写出每个
12、面是哪一个面)展开的这个图形的面积包含原来长方体原来几个面的总面积?(板书:6个面的面积和)(2)我们现在看到,展开的每个图形的面积,都是长方体表面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完成表面积意义的板书)请同学们拿出你的长方体,摸一摸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哪6个面的总面积。(3)找准长、宽、高,并进行标注(4)实践:同学们,长方体的表面积该怎样计算?我们可以用计算面积方法和利用桌面上的长方体、剪刀,开动脑筋想一想,看看能不能通过剪一剪、摆一摆,找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分小组合作操作,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操作)汇报结果各小组学生交流并汇报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预设汇报一:把长方体纸盒
13、6个面剪开,并把相对的面摆放在一起组成三大部分。要求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只要把这三大部分面积相加,第一部分面积为“长X宽X2“,第二部分面积分为“宽X高X2”,第三部分面积为“长X高X2”,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X宽X2+宽X高X2+长X高X2o预设汇报二:把长方体纸盒剪成面积相等的两大部分。只要把这两大部分的面积相加,就可以求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第一大部分面积为“长X宽+长X高+宽X高”,而第二大部分面积与第一大部分面积相等,只要把第一大部分面积乘2,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X宽+长X高+宽X高)2o预设汇报三:分页代码把长方体纸盒的六个面剪成上下面和四周两大部分。只要把这两大部分相加
14、就可以求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第一部分面积为(长X2+宽X2)X高+长X宽X2,并说明“长X2+宽义2”可以表示这个长方体的底面周长。预设汇报四:用填补法,把长方体的六个面填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减去填上的部分这四个公式都可以用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你们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实用,为什么?(因为我们计算的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有时候不能把它的表面展开,所以第3、4种方法就有些困难。)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常都会用第1、2种方法,而第3、4种比较少用,所以在做题时,你应该选一种最适合的方法做。三、迁移练习一)基本练习P9页,例11、生独立练习2、适当点评二)巩固练习数学医院门诊
15、部,接待四位病人,其中有两位装病,请各位聪明的小医生帮我找出来行吗?一个长方体纸盒,底面是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高4厘米,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门诊号临床表现病因1号(22+24+22)22号(2422+24)23号224+2424号244+222三)开放题1、谁能做设计能手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两个牙膏盒,现在要将这两个盒子包装起来,请大家给它设计一个包装方案,并在小组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做?2、小金鱼搬家小金鱼长大了,它想搬新家,这个新家的一个长方体的鱼缸,长0.6米,宽0.35米,高0.4米,你们说做这样一个鱼缸至少要用玻璃多少平方米?3、小明要给一本书加一封皮,如图,这本书厚1.5厘米,这
16、本书的封皮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纸?四、小结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你今天有什么收获?想一想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求?你能借助今天的方法自己探究出来吗?五、作业10页2、3题,11页4题,思考12页7题六、教后反思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分子分母的含义。2、在操作、观察、思考、辨析等活动中,体会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3、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愿望和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教学难点:在比较辨析中体会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数1、你们都学过哪些数?(整
17、数、小数、分数)把你知道的分数知识说出来,让我们大家分享一下好吗?预设:(1)分数有分母、分子、分数线(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取一份就是1/2(3)分数的比较大小2、关于分数,你还想知道什么呢?预设:(1)分数加减法(2)约分、通分看来大家的求知欲很强,今天咱们就继续研究分数二、实践操作,研究新知(一)认识单位“1”出示:1/41、你能举例说明1/4的含义吗?把它画下来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先完成的同学再举举其他的例子3、汇报交流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预设:(1)我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四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块蛋糕的1/4板书:平均分强调:是谁的1/4(2)我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四份,这样的
18、一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1/4(3)我把一米平均分成四份,这样的一份就是一米的1/4(4)我把四根小棒平均分成四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四根小棒的)1/4这一份是谁的1/4啊?(这四根小棒的)也就是说把这四根小棒看成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四份,这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你们知道这个整体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吗?(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这一份就是(单位“1”)的1/4上面这些图中,把谁看做单位“1”?分别说一说4、你还能把多少图形平均分,也能用1/4表示其中的一份?(5)我把八根小棒平均分成了四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八根小棒的1/4这是把谁看成一个整体?(八根小棒),那么八根小棒就是(单位1
19、”)这样的一份就是(单位“1”)的1/4(6)我把12根小棒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四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单位“1”的1/45、请同学们观察我们操作的结果,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都是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意义相同不同:单位“1”不同,有的是把一个物体进行平均分,有的是把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分多个物体时,1/4一会表示1根,一会表示2根,一会表示3根6、通过观察你现在认为1/4与它们所分的物体的(个数)无关,也就是与(单位“1”无关)。无论物体的个数是多少,1/4的分母“4”,始终表示把它们平均分成四份,分子“1”始终表示其中的一份。只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四份,其中
20、的一份就可以用1/4表示7、每一份出现数量不同是因为(单位“1”不同)8、如果把他们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两份呢?(2/4)你能说说它表示的含义吗?三份呢?四份呢?分页代码(二)抽象出分数的意义1、刚刚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用不同数量的物体找到了1/4,下面以小组合作的方式(1)、把12个图形平均分一分,你可以得到哪些分数?(2)、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操作,思考有几种分法。根据操作过程填写记录单。说清每个分数的含义。把O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O份,表示这样的()份是()的(),是()个图形。记录单: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方法四画图表示用分数表示()()()()()()()()与分数对应的个数2、小
21、组汇报,根据汇报情况,学生质疑、解答。结合表格或图说一说,每个分数中,分母表示的是什么?分子表示什么?这个分数表示什么含义?2、教师:这样的2份、3份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几个图形那也就说既可以平均分成若干份,又可以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3、归纳概念:刚才大家开动脑筋,得出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能结合刚才的学习活动,结合表格试着总结出什么叫分数吗?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概括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它的一份或几份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探究的内容一一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三、简单应用,生活中解释意义1、分数不仅在我们的课堂中,而且还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22、。淡水资源占全球水资源的6/100,我国人均占有水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北京市的人均占有水量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8。学生自主阅读,结合具体情境说说每个分数的意义。谈谈你读后有什么感受。(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2、用分数表示下面个图中的涂色部分。3、判断并说明理由。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有哪些收获?教学目标: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画图的方式,使学生找到打电话的最优方法。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4、感受猜想与验证的重要性。体会理论上的最
23、优与实践中的最优的区别。教学重点:理解打电话的各个方案并从中优化出最好的方案。教学难点:突破“知识本位”,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优化的思想。教学流程:一、提出问题(板课题)(谈话引入)今天,我们学习打电话,你会打电话吗?那我看看你们到底会不会?李老师刚接到学校紧急通知,要合唱队的15人去参加演出,怎么可以尽快地通知到这15个队员呢?”同学们帮忙想想办法吧!这个帮忙转告,怎么个转告法?你想让几个人去转告?没有别的方法了吗?猜一猜:哪种方法快?比如平均分成3组和平均分成5组比,哪种快。是不是分的组数越多就越快?我们怎样才能比较出哪种方法最快?为了更好地研究今天的这个问题,我们假设每
24、一次通话要一分钟,每个学生都在家。那么你估计一下你最少要几分钟?(学生可自由猜测)二、探索比较1、每个同学独立思考,把你所知道的方法都列出来,并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最好,想一想,从刚才的比较中,你领悟到什么了没有?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3、反馈。学生分别说出自己找到的最好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所说的摆出磁铁。并追问,你刚才比较了几种方法?方案1要15分钟。这样肯定太慢了。那么用分组的方法怎么样呢?请用分组的同学说说你们的方案。方案2(1):5组,每组3人(要7分钟)方案2(2):3组,每组5人(要7分钟)这两种方案与之前你猜想的结果怎么样?是不是组分得越多就越快?有什么想说的吗?所以在
25、猜想上,我们要大胆,要想出你尽可能的答案,然后再验证。如果每组分的人数不同呢,结果会怎样?方案2(3):4组(4、4、4、3)(要6分钟)方案2(4):3组(6、5、4)(要6分钟)这两种方法与前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时间会缩短?(每个组长都不会闲了)方案2(5):5组(5、4、3、2、1)(要5分钟)老师、组长和组员都不闲着,应该怎样设计方案呢?小组讨论,汇报结果。每分钟通知的人数用不同颜色的笔表示。并让学生讲解。分页代码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6页。教学目标:1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2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3 .
26、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4 .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1 .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2 .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教学难点: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教学过程:一、创设游戏情境,引入新课互动游戏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玩过掌中宝游戏机吗?都玩过什么游戏?生举例。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游戏,想玩吗?出示:“俄罗斯方块”游戏画面一师:如果现在让你来玩,你准备怎么操作?生:把黄色的图形顺时针旋转90。,放在右边的角落。师:用手示范一下怎样就是顺时针旋转呢?生示范。师:(用手做
27、出示范)那与之相反的是什么旋转呢?生:逆时针旋转。(出示动画:黄色图形顺时针旋转90。后下落)出示:“俄罗斯方块”游戏画面二师:这次又怎么操作呢?生:把紫色的图形逆时针旋转90。,放在左边角落里。(出示动画:紫色图形逆时针旋转90。后下落)出示:“俄罗斯方块”游戏画面三:师:这次谁来玩?生:把蓝色的图形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出示动画:蓝色图形逆时针旋转90。后下落)1 .揭示课题师:刚才,我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大家反复地提到一个词“旋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旋转”。板书课题。2 .联系生活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生:风扇、陀螺、旋转木马、钟表、车轮(出示动画:几种旋转现象)师
28、: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很多,我们就从与我们关系最密切地钟表开始研究吧!二、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与性质(一)认识线段的旋转,理解旋转的含义1 .观察、描述旋转现象出示:钟表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出示动画:(指针从12指向1)师: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描述一下刚才的这个旋转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叙述完整)生:指针从“12”绕点0顺时针旋转30。到“1”。板书:指针从“12”绕点O顺时针旋转30o到“1”(出示动画:指针从1指向3)师:这次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生:指针从i(r绕点O顺时针旋转60。到“3”。(出示动画:指针从3指向6)师:同桌互相说一说。师:如果指针从“6”继
29、续绕点。顺时针旋转180。会指向几呢?生:12(出示动画:指针从6指向12)1 .小结,明确旋转的要素师:我们描述了这么多旋转现象,想想看,要想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说哪些方面?生:旋转物体、起止位置、绕哪一点、旋转方向、旋转的度数板书:点方向角度师:对!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是什么在旋转,它的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二)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究旋转的特征和性质2 .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师:指针的旋转我们都见过,看看下面这个图形的旋转你见过吗?(出示动画:呈现由线段一三角形一风车图案的全过程)师:这是什么图案?生:风车。师:看!在风的吹动下
30、,风车就要旋转起来了。(出示动画:风车从图1绕点0逆时针旋转90。到图2)3 .小组活动师:从图1到图2,风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共同来解决报告单上提出的问题。(1)从图1到图2,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度。分页代码(2)你是怎样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的?生小组讨论。4 .小组汇报:(实物投影展示)(1)图1到图2,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2)组1,根据三角形变换的位置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3)组2,根据对应的线段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4)组3,根据对应的点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5 .小结(教师边做小结边演示)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是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逆时
31、针旋转了90。(闪烁),而且,每条线段(闪烁),每个顶点(闪烁),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6 .揭示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师:从画面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风车旋转后,每个三角形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那么什么是没有变的呢?7 1:三角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变。8 2:点。的位置没有变。9 3:对应线段的长度没有变。10 :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师:如果我们将风车在图2的基础上,继续绕点0逆时针旋转180。,那么黄色的三角形应该转到什么位置?这条线段(师用鼠标指明)应该转到什么位置?生上台指明。出示动画:(风车从图2绕点O逆时针旋转180o到图3)三、绘制图形,体验图形旋转的过程1 .自主画图师:现在,我们
32、已经了解了一个图形旋转的全过程,想不想自己试着画一画呢?出示:例4方格图学生在方格纸上完成。2 .作品展示,交流画法:师: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你的作品?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实物投影出示)3 .小结画法师:我们在画一个旋转图形时,首先要确定它围绕的点,然后找到这个图形各个点的对应点,最后连线。(出示动画:线段OA顺时针旋转90。至OA一线段OB顺时针旋转90。至OB一连接ABz)四、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感受旋转创造出的美师: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旋转而来的。出示:师: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图形旋转而来的呢?生上台指明。出示动画:(随机演示图形的旋转)五、拓展延伸,感受旋转等图形变
33、换在生活中的应用1 .生活中的图形变换:师:图形的旋转变换和平移、轴对称变换一样,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看看认识这些地方吗?出示:逐一出示:师: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图标,说说它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生上台指明。(出示动画:随机演示图形的旋转和轴对称变换)2 .综合运用出示:(教师办公室窗户)师:这个地方你熟悉吗?这里面藏着很多图形变换的小秘密,看看你能找到吗?出示:生上台指明。(出示动画:随机演示图形的旋转、轴对称、平移)六、全课小结1 .回顾总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和体会呢?生:师:无论是旋转、平移还是轴对称,它们都象是一支神奇的画笔,只要我们善于运用这支画笔
34、,就能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更加多姿多彩!2 .课后设计出示:利用旋转画一朵小花总体说明: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小组活动的形式,来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师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再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最后让学生从教学活动中知道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课前调查:1、目的:(1)通过课前调查,使教师进一步掌握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
35、难点,学习教学方法,开拓教学思路,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2)通过课前调查,使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空间观念和感知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2、对象:依据目的,课前调查的对象为两方面。一是教学者一一教师,二是教学主体一一学生。3、内容:(1)教师的课前调查1、大纲分析分页代码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前调查,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很多学生在课前调查中要求通过自己动手作实验和自己动手作“体积单位”来自学本节课。教师也顺应学生的要求,例如让学生讲故事导入,设计了实验内容和自学内容
36、。以开放的课堂形式,极大地解放了学生手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材分析:1、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材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最后教材说明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2、目标:通过体积和体积单位本节课的教学,(1)让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3)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过程设
37、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认识“体积”的含义。2、掌握“体积单位”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二、教学重点: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三、教学难点:如何计量出物体的体积数。四、教学准备:烧杯、石块、体积单位、课件。五、教学策略:1、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采用实验法和自学法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3、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4、采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听乌鸦喝水的小故事。(二)揭题:师:你知道乌鸦是通过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吗?这蕴涵了什么道理?这
38、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出示课题)(三)新授:1、建立“体积”概念。师出示实验一,“把小石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师: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说明:物体占空间板书。师再出示实验二,“把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分别放入盛有高度相同水的两个烧杯中,你又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师: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水面上升的高度相同吗?这说明什么?(大的物体占的空间大,小的物体占的空间小)。说明:通过2个实验培养学生的小组学习、协作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物演示:火柴盒、铅笔盒、书包。师:观察这三个物体,
39、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小?书包与讲桌相比,谁占的空间比较大?引导学生得出:物体占空间有“大小:板书。生概括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分页代码生齐读。师:桌上这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你知道体积比书包大的物体吗?你知道体积比火柴盒小的物体吗?说明:体积的意义十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里的第一个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物体“占有空间”。再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学生形成“空间有大小”的鲜明表象,帮助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便于建立“体积”的概念。2、教学“体积单位”。师出示图,请生比一比谁的体积大?说明:教师通过两个长方体体积大小的比较,学
40、生发现不好比较,从而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从而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师:为了更准确的比较图中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把它们切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只要数一数,每个长方体包含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就能准确地比出它们的大小。请生数一数,告诉老师谁的体积比较大?学生汇报(注意让学生说出数的方法)。师:像计量长度需要长度单位,计量面积需要面积单位,我们计量体积也需要有“体积单位”。为了更准确地计量出物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像图中这样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请生读一读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出示自学要求,“?自学课文15页内容。?自学体积单位。用看一看(它是什么形体)、
41、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摸一摸(它有多大)、说一说(它的定义)、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这个体积单位来计量)的方法,小组之间开展讨论和交流。”请生分小组自学“体积单位”,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上台汇报自学成果。说明:教师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以小组自学的形式开展讨论和交流,并让学生自我展示自学成果,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协作能力。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并且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各有多大?今后,我们在计量物体的体积时,就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用合适的体积单位。3练习:(1)哪个是长度单位
42、,哪个是面积单位,哪个是体积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1厘米1平方厘米1立方厘米说明:通过比较,有利于学生强化对长度、面积、和体积计量单位的认识,更好地构建认知结构(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1)一个正方体,它的棱长是1厘米,它的表面积是6(),体积是1()。(2) 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6OO(3) 一台电视机的体积约是120()O(4) 一辆冷藏汽车冷冻箱的体积约是9()(5) 学”计量体积单位”的方法。师出示图。师:已知每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这个长方体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构成的?它含有多少个立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请生说一说。师(小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
43、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学生操作:请你用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还能摆成其它形状吗?它们的体积又是多少?说明:这里的操作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认识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二是可以通过摆小正方体看体积,为后面学习体积的计算做准备。(四)、课堂总结:师:学习了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七、板书设计: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教学分析】本节课为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134135的教学内容。是一节有关“图形的位置与变换”的复习课,属于“空间与图形”中的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教材主要帮助学生回忆平面图
44、形变换的有关方式、方法,包括: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图形中的轴对称现象。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图形变换的方法,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学生能熟练的用不同的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目标】1 .复习变换图形位置的方法。复习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按要求对图形进行平移、旋转以及放大缩小的操作。2 .能用数学语言有条理的描述图形的变换过程。3 .使学生能熟练的用不同的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4 .运用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进行一些简单的设计。【教学重点】按要求对图形进行平移、旋转以及放大缩小的操作。【教学难点】准确的操
45、作并用规范的语言描述图形的变换过程。【设计理念】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图形的轴对称以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掌握相应操作技能。运用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进行一些简单的设计,通过这样的设计活动,进一步体会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步骤】一、复习图形与变换:1.游戏导入,唤起旧知师:同学们!你们玩过“俄罗斯方块的游戏”吗?师: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请同学们边看边思考:游戏中用到了那些数学知识?(播放视频)问:游戏中用到了那些数学知识呢?生答师板书:平移、旋转师:平移和旋转是我们学过的图形与变换的知识。问:那么,除了平移和旋转以外,你还学过哪些有关图形与变换的知识?生答师板书:放大或缩小、轴对称图形问:什么叫轴对称图形啊?(指名说)2.操作体验,回顾梳理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怎样把一个图形进行这些变换呢?为了帮大家更好的回顾这些知识,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张作业纸,请大家根据要求先做一做,再结合这些图形想一想分别是怎样变换的。下面就请大家动手开始吧!展示汇报:谁能到前面来说一说你的方法?【平移】师:能不能具体说一说你是怎么平移的啊?(指名学生汇报)师:这位同学刚才汇报的时候,既说明了平移的方法,又说明了平移的方向和距离。说的非常具体,下面的问题也请你这样去说可以吗?【旋转】师:说的也不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70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