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docx
《《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docx(1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学目标: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2、引导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进行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熟练分数的简便运算。教学难点:会用运算定律对分数进行简便运算。教具准备:自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回顾学习过的乘法运算定律。(1)请学生说一说已学过的乘法运算定律,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2)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251348(9+12.5)125X242、下面的每
2、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样的关系?1/2X1/30131/2(1423)35O14(2/3X3/5)(121/3)Xl/50121/5+1/3X1/53、在学生发表自己的发现后,教师明确指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也适用于分数乘法。二、探究新知1、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1) 各组观察复习第2题的每组中两个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2) 各组发表本组同学的发现。2、应用(1) 教学例5.计算351/6X5.清试着做一做.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有的学生是按运算顺序计算的;有的是按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的。)比较:哪一种方法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跟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351/
3、6X5=35516(应用乘法交换律)=1/2分页代码(2) 教学例6.计算(1/10+1/4)4让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想一想,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学生计算完后,请学生说一说计算中应用了什么定律?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板书:(1/10+1/4)4=l104+l44(应用乘法分配律)=2/5+13、小结在学生交流后,强调以下两点:(1)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2) 在计算中,要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合理的运用定律,使计算简便。(3) 巩固练习1、学生在书上直接.完成练习三的第6题。请学生说一说每个题目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2、完成第10页“做一做”。其中的第2小题教师可
4、作适当指导。(可以把87看作“86+1”来计算)(4) 课堂作业完成练习三的第7、8、9题。五、总结通过这节棵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六、板书设计: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乘法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例5计算3/5X1/6X5例6计算(1/10+1/4)435165(1/10+1/4)4=35516(应用乘法交换律)=l104+l44(应用乘法分配律)=1/2=2/5+1=1.4用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所需时间课内6课时课外3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圆”主题单元结构包括“相关概念”、“探究性质”、“简单应用”三部分,教材的编写顺序
5、按照是“圆的认识”、“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圆的应用一设计运动场”顺次展开,教学时,可以把主题图作为认识圆的起点来讲授,如可把主题图制成多媒体课件,然后点击凸现其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利用圆的基本特性(如易滚动、外形美观等)来理解这些物体设计成圆形的道理;也可结合后面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穿插进行教学,如车轮、花坛的周长,喷水池的面积等,都可以作为后面相关教学内容的素材。帮助学生可以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思维能力。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圆的
6、周长和面积,理解圆的周长、面积与半径的关系;2、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3、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4、让每位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动手操作能力,自主学习经历认识新知的思维全过程。过程与方法:1、认识圆:利用生活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认识观察总结圆的概念。2、圆的周长: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察,比较)一引导探索、展开新课(动手操作,猜想、讨论、实验、计算、观察、归纳、概括:用直尺量一滚动法量一绳绕法量一没法量)一拓展练习(自主学习、合作交流)3、圆的面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察,比较)一引导探索、展开新课(动手操作,猜想、讨论
7、、实验、计算、观察、归纳、概括:圆一切割法一拼接法一长方形)一拓展练习(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2、初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思维方法;3、借助动手操作,初步体会以直代曲的转化思想。感受人类探索精神对应课标1 .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2 .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3 .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4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圆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
8、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什么是圆,它与其他图形有何区别?5 .圆的重要线段有那些?如何画圆?6 .如何计算圆的周长?7 .如何计算圆的面积?8 .学习了圆的相关概念及性质,如何应用于实际生活?专题划分9 题1:圆定义及相关概念及画法(课内1课时)10 2:探究圆的性质,理解圆周率性质,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课内4课时,课外2课时)专题3:应用:解决问题与实际应用(课内1课时+课外研究性学习)专题一圆定义及相关概念及画法所需课时课内1课时分页代码专题学习目标1 .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2 .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3 .初步学会用圆
9、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4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专题问题设计L怎样给圆下定义?5 .圆有那些重要线段?6 .圆的画法?4.圆的对称性?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信息化资源几何画板课件常规资源作图工具(直尺,圆规,量角器等)教学支撑环境有电子白板系统的网络教室或多媒体教室,几何画板软件其他纸笔等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圆的认识活动1:说说生活中的圆生活中哪里有圆形?说说你对圆的认识.圆对学生来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认识有的来自以前的文化课学习,有的来自对生活的观察.通过说一说的活动,既可让学生梳理自己的经验和认识,也可受到他人的启发.此处重在让学生开口、唤起参与愿望,激发兴
10、趣,没有标准答案.活动2:尝试给圆下定义【活动步骤】1.圆的定义及表示方法;(1)每个学生思考什么是圆;(2)小组合作,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3)教师组织班内交流,明确定义及表示方法:活动3:我认识到的圆【活动步骤】1 .说一说什么是圆,它有哪些重要的线段?2 .思考:圆不同于其他的图形的特性?3 .小组交流4 .班内交流【技术应用】在几何画板中动态演示圆的形成过程.5 动4:圆的对称性【活动步骤】6 师点拨:如何把圆分割为均匀4的扇形?圆折叠后会不会重合?学生发言,互相启发.教师总结,正反例认证,形成共识.【技术应用】几何画板演示圆的折叠.评价要点L能否用严格的数学语言描述圆的概念.2 .能
11、否借助工具准确画出圆及其重要线段.3 .从圆的认识中评价其方法的独特性、多样性和思维的发散性.专题二探究圆的性质,理解圆周率性质,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所需课时课内3课时+课外1课时专题学习目标知识技能:1、理解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并能正确的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已有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动手实践,推导、归纳出圆的周长与面积计算公式。2、渗透极限、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积极与他人合作解决数学活
12、动中的难题,体会圆的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理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专题问题设计L圆有哪些不同于其他图形的性质?2 .圆内线段有何联系?3 .如何量出圆的周长?4 .如何测算出圆的面积?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信息化资源几何画板课件常规资源作图工具(直尺,圆规,量角器等)教学支撑环境有电子白板系统的网络教室或多媒体教室,几何画板软件其他纸笔等分页代码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圆的性质活动:探索圆的性质【活动步骤】1.如何画一个圆吗?教师组织学生用教具实验.5 .圆有哪些不同于其他图形的性质?6 .圆的重要线段
13、有什么联系吗?学生观察、猜想,教师组织学生交流.7 .用文字或式子表述你发现的结论.【技术应用】在几何画板中画一个圆,观察它的线段有哪些联系?活动2:如何量出圆的周长活动:探索圆的周长【活动步骤】1.小组探讨周长的测量方法如果是直线的话,我们可以用直尺来测量,可是曲线要怎么测量呢?8 .探索测量方法,用规范的推理步骤表达你的推证过程.方法1:绕线法方法2:滚动法方法3:软尺测9 .班内交流证法,思考证明方法的本质和关键.【技术应用】(1)探索结论时,计算验证;(2)探索证明方法时,动态体现转化过程.第二课时:探索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活动步骤】1 .自主学习,探索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2 .组内交流
14、结论和方法;3 .学以致用,用刚得到的结论,推出圆的周长公式;4 .开阔思路,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技术应用】圆周率:试验操作得到的结果.怎样求圆的周长?即又因为d=2r所以由此我们得出圆的周长公式:或第二课时:探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活动步骤】1 .自主学习,探索圆面积与半径的关系;2 .组内交流结论和方法;3 .学以致用,用刚得到的结论,推出圆的面积公式;4 .开阔思路,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技术应用】活动一:探究图形面积的转化1 .提出问题:(1)求圆的面积就是求哪哪部分的面积?(2)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用什么方法推导出它们的公式呢?(3)今天我们能否运用转化
15、的方法研究圆的面积呢?2 .指导学生探究,交流。课件动态演示学生汇报的方法学生回忆:然后交流汇报生1: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割补法)生2: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合拼法)生3: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合拼法)活动二:推导圆的面积公式1.课件出示:分成16等分的圆。图:教师:圆是个曲线图形,想想它可能转化为什么图形呢?你是怎样想的?2、操作验证教师指导:(1)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学具,选择其中一个圆形纸片(16等份或32等份),剪开,独立或与同伴合作拼成一个学过的平面图形。A、B、C、D、3 .学生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课件出示:32等分的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图:4、问题与推断那么拼出来的这
16、个近似的长方形和圆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课件出示:a、拼成近似长方形和原来的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b、近似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哪一部分?c、近似长方形的宽又是圆的哪一部分?5、得出圆的面积公式评价要点1 .圆的性质是否清晰规范.2 .推出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是否清晰.3 .在探索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评价其方法的独特性、多样性和思维的发散性.专题三所需课时(说明:课内共用几课时,每周几课时;课外共用几课时)专题学习目标(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专题问题设计(说明:设计一系列能引领本专题学习的问题)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说明:在此列出本专
17、题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资源、常规资源等和各种支持资源)学习活动设计(说明:为达到本专题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应参与的学习活动。如本专题由几个课时组成,则应分课时描述每个课时的学习活动设计。清以活动1、活动2、活动3等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描述每个课时包含哪些学习活动以及每个活动的主要步骤。注意,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应通过对所设计的本专题的问题的探究完成学习任务)【教学目标】1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2 .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O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
18、分数的形式。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分析】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P68P70“认识比例1、例2及相应内容。在用比表示两个具体数量的关系时,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表示两个同类数量间的倍数关系,另一种是表示两个不同类的数量间的关系。教材编排两道例题,分别教学这两种情况,然后概括出比的意义。重点:理解比的意义难点: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已学过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分数的意义及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直接基础。但
19、是学生对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还未完全上升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个层次,认知结构对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完善,容易混淆“生活中的比”与“数学中的比”。【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本作品由AUthOrWear软件制作,通过视频、文字、表格、动画等形式,形象直观地展示了知识与概念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比1、电脑出示:老师带来3幅“中国最美丽的桥”一一扬州五亭桥的风景图片,想看吗?提问:哪幅图的形状看起来最舒服、最美观?讨论:3幅图是同一处景,为什么大家都认为第二幅
20、最美观呢?(太长或太窄,长和宽的比例不合适)小结:这3幅图长和宽的长度不同,所以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看来长和宽长度之间还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关系,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设计意图:以欣赏感受3幅图片的舒适、美观度切入,引发学生思考,既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又制造一种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惊奇之中有一种期待,这些图片与今天的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呢?)2、电脑呈现例1主题图。提问:“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
21、其实,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一一比(板书)。(设计意图:及时呈现例1主题图,让学生通过已有知识与经验,认识到用减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相差关系,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此时揭示课题,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二、探究发现,认识比(一)初步理解“比”1、启发谈话:其实,“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出示)。想一想,“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还可以怎样说?(出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2、介绍:读法、写法、各部分名称。说明注意点。3、明确比是有序的。提问:2比3是哪个量与哪个量
22、的比?3比2呢?追问:为什么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中2是比的前项,而在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中2又是比的后项了呢?总结:两个数的比是有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在比,不能颠倒位置顺序。(设计意图: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后,结合两个比的前后项的“不同”,巧妙帮助学生明确比是一个有序的概念,这样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显得层次清晰、条理有序。)4、完成“试一试”。(1)讨论:指图中的1:8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
23、体积之间的关系?分页代码(2)交流。(3)再认识:你知道第几瓶溶液最浓吗?(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关系的表示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既利于后面教学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比的意义的认识。)(二)深入认识比1、认识不同量之间的比。(1)电脑出示例2讨论完成表格,问:你是怎么求出他们的速度的?(2)交流板书: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O(3)提问:900:15表示什么?900:20呢?(速度)2、揭示比的意义。(1)观察:观察黑板上的几个比,讨论比与什么有关系?两个数的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分数 乘法 简便 运算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70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