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雄对赋体文学讽喻.ppt
《杨雄对赋体文学讽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雄对赋体文学讽喻.ppt(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扬雄简介:(前53前18),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代表作:法言、太玄、方言 西汉后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核心原则,倡导文学创作必须合乎儒家文道,以圣人为榜样,以六经 为楷模(原道、征圣、宗经为原则)。以道、圣、经作文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原则。,法言吾子:“或曰:人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将谁使正之?曰:万物纷错,则悬诸天;众言淆乱,则折诸圣。或曰:恶赌乎圣而折诸?曰:在则人,亡则书,其统一也。”,(他认为人们的一切言论行动都应该以圣人为标准,从圣人书中找到言论行动的标准,圣人去世了,而他们的书还在,所以圣与经就合二为一了。),“舟航而济乎渎者,末矣;舍五经而济乎道者,末矣。
2、弃常珍而嗜乎异馔者,恶睹其识味也?委大圣而好乎诸子者,恶睹其识道也?”,(他认为只有儒家五经才代表正道,其他诸子都是末流,是不足为训的。),扬雄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批评,扬雄的“原道、征圣、宗经”的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原则,清楚地反映在他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批评中。同时,扬雄是第一个对屈原及其作品提出批评并表示对传统评价不满的人。,对屈原“如其智”为人的批评 扬雄认为屈原缺乏儒家明哲保身的态度,不够明智,不应该对朝廷采取弃绝态度,自沉汨罗江。他从儒家君臣之道出发,认为遇不遇是命运决定的,臣下不应该对君上表示不满,并自恃才高而以死表示抗议,因为,这是一种跨越臣道的言行,即不合“止乎礼义”的标准。,扬雄
3、对屈原作品的批评 扬雄认为屈原作品“过以浮”、“蹈云天”。所谓“过以浮”,就是文辞华丽,不质实,不像儒家经典那样质朴。所谓“蹈云天”就是屈原作品中上天入地的夸张描写、神话传说题材等,并不合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精神。,扬雄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肯定 扬雄同情屈原的遭遇,肯定他品德的高洁;他虽反对文章华美,但只反对华美无实者,而认为屈原作品“丽而有则”,是诗人之赋,而非“丽以淫”的词人之赋。扬雄对屈原及其作品评价的矛盾性,正典型地体现了儒家对文学本质的认识与对文学功利性强调的矛盾性评价。即一是求质而又不能无文,求文而又有害于其质;讽谏而又违礼,循礼而又不忠。,扬雄对赋体文学讽喻功能的认知和评价分为两个
4、时期:,1.早年喜爱汉赋,并给予较高评价2.晚年则多所批评,甚至趋于否定,扬雄对赋体文学的态度,汉书扬雄传:雄以为赋者,将以风之,必推类而言,极丽靡之辞,闳侈巨衍,竟于使人不能加也,既乃归之于正,然览者已过矣。往时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风,帝反缥缥有凌云之志。繇是言之,赋劝而不止,明矣。又颇似俳优淳于髡(kn)、优孟之徒,非法度所存,贤人君子诗赋之正也,于是辍不复为。,扬雄的赋,用的是讽的笔法,以此类推,用词靡丽,鸿篇巨制,竟然使读者不能追加一字,最后结尾进行对读者劝诫的时候,阅读者已经身临其境,忘记了文章本身的劝诫讽谏的意味。以前武帝喜好神仙之说,司马相如敬上大人赋,打算讽谏武帝,武帝
5、却因这篇文章产生了更加不切实际的幻想。反倒弄巧成拙,实际结果并不理想。他的文章又像是那些俳优(宫廷戏子一类的人物)淳于髡、优孟之类的人,不是正式法度所承认的,所以他们的赋也就比不上君子诗赋主要以劝解为主的文章了,于是扬雄也就不再创作赋了。,扬雄早年“心好沉博绝丽(沉博绝丽:沉,深长;博,渊博。指文章的含义深远,内容渊博,文辞美妙)之文”,很喜欢辞赋。汉代是封建帝国强盛时期,汉赋是反映其繁荣发展的。扬雄早年是颇有理想抱负的有志之士,自然也很热衷于辞赋创作,因为学习司马相如,辞赋写得很好,才被武帝召入宫廷为文学侍从。因而对辞赋的讽谏作用,在年轻时是充分肯定的。,扬雄晚年发现辞赋这种讽谏的尾巴并不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学 讽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70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