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波谱分析核磁共振.ppt
《有机波谱分析核磁共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机波谱分析核磁共振.ppt(50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有机波谱分析,第三章 核磁共振氢谱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与元素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等方法结合,已成为化合物结构测定的有力工具。目前核磁共振已经深入到化学学科的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络合物化学、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环境化学、食品化学及与化学相关的各个学科,并对这些学科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核磁共振的现象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F.Block和哈佛大学的于1945年同时发现的,为此他们荣获了195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51年Arnold等发现了,乙醇的核磁共振信号是由三组
2、峰组成的,并对应用于分子中的CH3、CH2和OH三组质子,揭示了NMR信号与分子结构的关系。1953年,美国Varian公司首先试制了NMR波谱仪,开始应用与化学领域并逐步推广。此后的几十年,NMR技术的发展很快,理论上不断完善,仪器和方法不断创新,特别是高强超导磁场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仪器的灵敏度和分辨率,使复杂化合物的NMR,谱图得以简化,容易解析。脉冲傅立叶变换技术的应用,使一些灵敏度小的原子核,如13C、15N等的NMR信号能够被测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多脉冲激发方法的应用及由此产生的二维谱、多维谱等许多新技术,使许多复杂化合物的结构测定迎刃而解,使NMR成为化学研究中最有用的方法之
3、一。,通过核磁共振谱可以得到与化合物分子结构相关的信息,如从化学位移可以判断各组磁性核的类型,在氢谱中可以判断烷基氢、烯氢、芳氢、羟基氢、胺基氢、醛基氢等;在碳谱中可以判断饱和碳、烯碳、芳环碳、羰基碳等;通过分析偶合常数和峰形可以判断各组磁性核的化学环境及与其相连的基团的归属;通过积分高度或峰面积可以测定各,组氢核的相对数量;通过双共振技术(如NOE效应)可判断两组核磁的空间相对距离等。核磁共振测定过程中不破坏样品,一份样品可测定多种数据;不但可以测定纯物质,也可测定彼此信号不相重叠的混合物样品;不但可以测定有机物,现在许多无机物分子结构也能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测定。,3.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4、3.1.1 原子核的磁矩 核磁共振研究的对象是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原子核是带正电荷的粒子,其自旋运动将产生磁矩。但并非所有同位素的原子核都,具有磁矩。具有自旋运动的原子核都具有一定的自旋量子数(I),I=1/2n,n=0,1,2,3(取整数)。(1)核电荷数和核质量数均为偶数的原子核没有自旋现象,I=0,如12C、16O、28S等,这类原子是核电荷均匀分布的非自,旋球体,无自旋现象,也没有磁性,因此,不成为核磁共振研究的对象。(2)核电荷数为奇数或偶数,核质量数为奇数,I为半整数的原子核,如1H、13C、15N、19F、31P等(I=1/2);11B、33S、35Cl、37Cl、79Br、81B
5、r、39K、63Cu、65Cu等(I=3/2),17O、25Mg、27Al、55Mn、67Zn等(I=5/2)。这类原子核有自旋现象。,(3)核电荷数为奇数,核质量数为偶数,I为整数的原子核,如2H、14N、6Li(I=1),58Co(I=2)、10B(I=3)。这类原子核也有自旋现象。可见I0的原子核都有自旋现象,其自旋角动量(P)为,(3.1),式中:h普朗克常量具有自旋角动量的原子核也具有磁矩,与P的关系如下=P式中:磁选比(magnetogyric ratio)或旋,磁比(gyromagnetic ratio),它是原子核的特征常数。I=1/2的原子核在自旋过程中核外电子云呈均匀的球形
6、分布,见图3-1(b),核磁共振谱线较窄,最适宜于核磁共振检测,是NMR主要的研究对象。I1/2的原子核,自旋过程中电荷在核表面非均匀分布,见图3-1,(c),核磁共振的信号很复杂。一些常见原子核的核磁共振性质见表3-1。由表3-1数据可见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元素13C、1H、15N、19F、31P等都有核磁共振信号,且自旋量子数均为1/2,核磁共振信号相对简单,已广泛用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许多无机金属元素如59Co、119Sn、195Pt、199Hg等也有核磁共振现象,,也在适当的条件下被用于测定无机物或络合物的分子结构。然而,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弱是与被测磁性核的天然丰度和旋磁比的立方成正比的
7、,如1H的天然丰度为99.985%,19F和31P的丰度均为100%,因此,它们的共振信号较弱,容易测定,而13C的天然丰度只有1.1%,很有用的15N和17O核的丰度也在1%以下,它们的,共振信号都很弱,必须在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FT-NMR)谱仪,经过重复多次扫描才能得到有用的信息。自旋在磁场中的取向和能级 具有磁矩的核在处磁场的自旋取向是量子化的,可用磁量子数m来表示核自旋不同的空间取向,其数值可取:m=I,I-1,I-2,,-I,共有2I+1个取向。例如,对,1H核来说,I=1/2,则有m=+1/2和m=-1/2两种取向。m=+1/2取向是顺磁场排列,代表低能态,而m=-1/2则是反向
8、磁场排列,代表高能态。对于I=1的原子核,如2 H,14N而言,m值则有m=+1、0、-1三种取向,代表三个不同能级,见图3-2。同理当I=3/2时,如33S、35Cl、37Cl等,m值有+3/2、+1/2、-1/2、-3/2四种取向,表示裂分为四种不同能级。,根据电磁理论,磁矩在外磁场中与磁场的作用能E为,(3.3),式中:Bo磁场强度。作用能E属于位能性质,故核磁矩总是烽求与外磁场方向平行。由图3-2和式(3.3)可见,外加磁场越强,能级裂,分越大,高低能态的能级差也越大。,313 核的回旋和核磁共振 当一个原子核的核磁矩处于磁场Bo中,由于核自身的旋转,而外磁场又力求它取向于磁场方向,在
9、这两种力的作用下,核会在自旋的同时绕外磁场的方向进行回旋,这种运动称为Larmor进动(图3-3)。,原子核在磁场中的回旋可用玩具陀螺作比喻,陀螺的旋转可比喻核的自旋,陀螺在旋转时,它的自旋轴虽然有了倾斜,但在地心吸力的作用下并不改变它的倾斜度而出现旋进现象,这和磁矩在磁场作用下的旋进是一样的。当1H核置于外磁场Bo中,它要发生能级裂分,从式(3.3)可求得相邻能级间的能量差为,(3.4),如果用一频率v射的射频波照射磁场中的1H核时,射频波的能量为,E射=hv射(3.5),当射频波的频率与该核的回旋频率回相等时,射频波的能量就会被吸收,核的自旋取向就会由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即发生核磁共振。此
10、时E射=E,所以,发生核磁共振的条件是,(3.6),或,(3.7),可见,射频率与磁场强度Bo是成正比的,在进行核磁共振实验时,所用的磁场强度越高,发生核磁共振所需的射频频率也越高。例如,在4.69T的超导磁场中,1H和13C共振频率分别为,而在7.05T的磁场中,1H的共振频率为300MHz,13C的共振频率为75.45MHz。同样可以根据所用仪器的频率(兆赫数)算出其磁场强度的大小。3.1.4 核的自旋弛豫 前面讨论的是单个自旋核在磁场中的行为,而实际测定中,观察到的是大量自旋核组成的体系。,一组1H核在磁场作用下能级被一分为二,如果这些核平均分布在高低能态,也就是说,由低能态吸收能量跃迁
11、到高能态和高能态释放出能量回到低能态的速度相等时,就不会有静吸收,也测不出核磁共振的信号。但事实上,在热力学温度0 K时,全部1H核都处于低能态(取顺磁场方向),而在常温下,由于,由于热运动会使一部分的1H核处于高能态(取反磁场方向),在一定温度下,处于高低能态的核数会达到一个热平衡。按照Boltzmann分配定律计算,低能态的核数占有极微弱的优势,(3.8),当EkT时,式(3.8)可写成,(3.9),式中:n+处于低能态的核数;n-处于高能态的核数;,E 高能态的能量差;K 玻耳兹曼(Boltzmann)常量;T 热力学学温度。对于1H核,若在300K,200MHz的仪器中测定,则低能态的
12、1H核数仅比高能态的核数多百万分之十左右。对于其他旋磁比r值较小的核,比值还会更小,因此核磁共振是一种不灵敏的方法。,如果低能态的核跃迁到高能态后,不能有效的释放出能量回到低能态,则低能态的核数会越来越少,高能态的核数会越来越多,进而达到饱和,不再有静吸收,也就测量不到NMR信号。事实上,只要选好测定条件,NMR信号是可以连续测定的,高能态的核可以通过自旋弛豫过程回到低能态,以保持低能态的核数占微弱多数的状态。,弛豫过程可分为两种类型:自旋-晶格弛豫和自旋-自旋弛豫。自旋-晶格弛豫(spin-lattice-relaxation):自旋-晶格弛豫也称为纵向弛豫,是处于高能态的核自旋体系与其周围
13、的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过程。当一些核由高能态回到低能态时,其能量转移到周围的粒子中去,对固体样品,则传给晶格,如果是液体样品,则传给周围,的分子或溶剂。自旋-晶格弛豫的结果使高能态的核数减少,低能态的核数增加,全体核的总能量下降。一个体系通过自旋-晶格弛豫过程达到热平衡状态所需要的时间,通常用半衰期T1表示,T1是处于高能态核寿命的一个量度。T1越小,表明弛豫过程的效率越高,T1越大则效率越低,容易达到饱和。T1值的大小与核的种类,样品的状态,温度有关。固体样品的振动、转动频率较,小,不能有效地产生纵向弛豫,T1较长,可以达到几小时。对于气体或液体样品,T1一般只有10-4102s。自旋-自旋弛
14、豫(spin-spin relaxation):自旋-自旋弛豫也称横向弛豫,一些高能态的自旋核把能量转移给同类的低能态核,同时一些低能态的核获得能量跃迁到高能态,因而各种取向的核的总数并,没有改变,全体核的总量也不改变。自旋-自旋弛豫时间用T2来表示,对于固体样品或黏稠液体,核之间的相对位置较固定,利于核间能量传递转移,T2约为10-3s。非黏稠液体样品,T2约1s。自旋-自旋弛豫虽然与体系保持共振条件无关,但却影响谱线的宽度。核磁共振谱线宽度与核在激发状态的寿命,成反比。对于固体样品来说,T1很长,T2却很短,T2起着控制和支配作用,所以谱线很宽。而在黏稠液体样品中,T1和T2一般为1s左右
15、。所以要得到高分辨的NMR谱图,通常把固体样品配成溶液进行测定。,32 核磁共振仪与实验方法 高分辨率的核磁共振仪的类型很多,按所用的磁体不同可分为永久磁体、电磁体和超导体。按射频频率不同(1H核的共振频率)可分为60MHz、90MHz、100MHz、200MHz、300MHz、600MHz等,目前国际市场已有800MHz的仪器供应。按射频源和扫描方式不同可分为连续,波核磁共振谱仪和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谱仪。3.2.1 连续波核磁共振谱仪 连续波核共振谱仪(continuous wave-NMR,CW-NMR)的主要组成部件是磁体、样品管、射频振荡器、扫描发生器、信号接收和记录系统(图3-4
16、)。,磁体的作用是对样品提供强而均匀的磁场,常用的磁体有永久磁铁、电磁铁和超导磁铁。样品管(内装待测的样品溶液)放置在磁铁两极间的狭缝中,并以一定的速度(如5060周s-1)旋转,使样品感受到的磁场强度平均化以克服磁场不均匀所引起的信号峰加宽。射频振荡器的线圈绕在样品管外,方向,与外磁场垂直,其作用是向样品发射固定频率(100MHz、200MHz)的电磁波。射频波的频率越大,仪器的分辨率也越大,性能越好。射频接受器线圈也安装在探头中,其方向与前两者都彼此垂直,接受线圈用来探测核磁共振时的吸收信号。扫描发生器线圈(也 称Helmholtz线圈)是安装在磁极上,用于进行扫描操作,使样品除接受磁铁所
17、提,供的强磁场外,再感受一个可变的附加磁场。在进行核磁共振测定时,若固定射频波频率,由扫描发生器线圈连续改变磁场强度,由低场至高场扫描,称为扫场;若固定磁场强度,通过改变射频频率的方式进行扫描则称为扫频。在扫描过积程中,样品中不同化学环境的同类磁核,相继满足共振条件,产生核磁,共振吸收,接受器和记录系统就会把吸收信号经放大并记录成核磁共振图谱。一般的仪器都有信号积分的功能,会把各种吸收峰进行面积积分,并绘出积分曲线。连续波核磁共振振谱仪具有廉价、稳定、易操作的优点,但灵敏度低,需要样品量大,只能测定天然丰度较大的,核,如1H、19F、31P谱,而无法测定天然丰度低,灵敏度低的核,如13C、15
18、N谱等。随着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的发展和普及,连续波波谱仪将逐渐被取代。3.2.2 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谱仪 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谱仪(pulse Fourier transfer-NMR,PFT-NMR)与,CW-NMR谱仪的主要差别在信号观测系统,即是在CW-NMR谱仪上增加脉冲程序器和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用PFT-NMR谱仪进行测定时,由计算机控制使其所有化学环境不同的同类磁核同时激发,发生共振,同时接收信号。脉冲发射时,样品中每种核都表现出对脉冲单个频率成分的吸收,当脉冲一停止,弛豫过程即开始,接受器就接收到宏观磁化强度,的自由感应衰减信号(FID信号)。FID信号是时间函
19、数F(t),多种核的FID信号是复杂的干涉波,计算机通过模数转换器取得FID数据,并进行傅里叶变换运算,使FID的时间函数转变为频率函数F(v),再经过数模变换后,即可通过显示器或记录仪显示记录通常的核磁共振图谱。,PFT-NMR有很强的累加信号能力,所以有很高的灵敏度,对于灵敏度很低的13C谱,只要累加n次,则信噪比(s/n)可提高n1/2倍。此类仪器已广泛用于测定天然丰度很低的磁核的核磁共振谱,在测定1H谱时,也可以大大减少样品的用量。例如,Varian公司出产的INOVA 500NB超导核磁共振谱仪,磁场强度为11.7T,可测1H、13C、15N、19F、31P等多种核的一维和多维谱,对
20、1H核的分辨率达0.45Hz,信噪,比大于600:1,在有机化合物、药物分、合成高分子、金属有机化合物、生物分子(糖、酶、核酸、蛋白质等)的结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3.2.3 样品的处理 非黏稠性的液体样品,可以直接进行测定。对难以溶解的物质,如高分子化合物、矿物等,可用固体核磁共振仪测定。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固体样品和黏,稠性液体样品都是配成溶液(通常用内径4mm的样品管,内装0.4mm的样品管,内装0.4mL浓度约10%的样品溶液)进行测定。溶剂应该不含质子,结样品的溶解性好,不与样品发生缔合作用,且价钱便宜。常用的溶剂有四氯化碳、二硫化碳和氘代试剂等。四氯化碳是较好的溶剂,但对许多化合物溶
21、解度不好。氘代,试剂有氘代氯仿、氘代甲醇、氘代丙酮、氘代苯、氘代吡啶、重水等,可根据样品的极性选择使用。氘代氯仿是氘代试剂中最廉价的,应用也最广泛,对不溶于CDCl3的极性较强的化合物,可选择CD3OD或CD3COCD3。标准物是用以调整谱图零点的物质,对于氢谱和碳谱来说,目前使用最理想的标准物质是四甲基硅烷(TMS)。,一般把TMS配置成10%20%的四氯化碳或氘代氯仿溶液,测试样品时加入23滴此溶液即可。除TMS外,也有用六甲基硅醚(HMOS),化学位移值H=0.07ppm,与TMS出现的位置基本一致.对于极性较大的化合物只能用重水作溶剂时,可采用4,4-二甲基-4-硅代戊磺酸钠(DSS)
22、作内标物。,324 核磁共振图谱 图3-5是乙醚的氢核磁共振谱,图中横坐标表明吸收峰的位置,用化学位移表示,纵坐标表示吸收峰的强度。图的右边是高磁场、低频率,左边是低磁场、高频率。图上有两组曲线,下面为共振谱线,有两组吸收峰,右边的三重峰为甲基质子信号,左边的四重峰为亚甲基质子的信号。上面的阶梯曲线是积分线,,记录出各组峰的积分高度,由此可得到各组峰代表的质子数比例。,3.3 1H的化学位移3.3.1 电子屏蔽效应和化学位移 当自旋原子核处在一定强度的磁场中,根据核磁共振公式 可以计算出该核的共振频率.例如,在磁场强度为1.409T时,氢核的共振频率为60MHz,磁场强,度为2.340T时,共
23、振频率为100MHz;磁场强度4.69T时,共振频率为200MHz等。一个化合物中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质子,如果它们的共振频率都相同,则核磁共振技术对研究化合物的结构将没有作用。而事实上,在恒定的射频场中,同一类核的共振峰的位置不是一定值,而是随核的化学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别,但差异很小,一般质子的共振磁场的差别在,10ppm左右。这个微小的差别是由于质子外围电子及附近基团的影响产生的屏蔽效应所引起的。这种由于分子中各组质子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而在不同的磁场产生共振吸收的现象称为化学位移。分子中的磁核不是裸核,核外包围着电子云,在磁场的作用下,核外电子会在垂直于外磁场的平面上绕核旋转,形成微电流,同时
24、产生对抗于主磁场的,感应磁场(图3-6)。感应磁场的方向与外磁场相反,强度与磁场强度Bo成正比。感应磁场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外磁场对磁核的作用。这种感应磁场对外磁场的屏蔽作用称为电子屏蔽效应,通常用屏蔽常数来衡量屏蔽作用的强弱。磁核实际感受的磁场强度称为有效磁场强度Beff,可用式(3.10)表示,(3.10),(3.11),同理,式(3.7)可改写为,可见,不同的化学环境的质子,核外电子云分布不同,值不同,核磁共振吸收,峰出现的位置也不同.以扫频方式测定时,核外电子云密度大的质子,值大,吸收峰出现在较低频,相反核外电子云密度小的质子,吸收峰出现在较高频。如果以扫场方式进行测定,则电子云密度大的
25、质子吸收 峰在较高场,电子云密度小的质子出现在较低场。3.3.2 化学位移表示法 因为化学位移数值很小,质子的化学位移只有所用磁场的百万分之几,所以要,准确测定其绝对值比较困难。同时,化学位移的绝对值与所用的磁场强度有关,不利于测定数据与文献值的比较。因而通常用相对值来表示化学位移,即以某一标准物质(如四甲基硅烷,TMS)的共振峰为原点,令其化学位移为零,其他质子的化学位移是相对于TMS而言的,化学位移化学位移公式为,(3.12),(3.13),或,式中:化学位移值,用 ppm(10-6)表示。,在TMS在边的吸收峰值为正值,在TMS右边的吸收峰值为负值。V样和vTMS分别为样品和标准物TMS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有机 波谱 分析 核磁共振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69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