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E.ppt
《中国传统文化E.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E.ppt(18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E主讲人:黄有东,一、授课时间:4-15周。二、授课方式:三名老师讲授(4+3+3)。三、授课内容:绪论、文、史、哲、艺等。人文。四、考核:平时成绩(30%、考勤、作业)+卷面成绩(60%开卷)。,绪论 一、文化(一)“文化”在中国的意义生成1、“文化”的古典意义2、“文化”的现代意义(二)“文化”在西方的意义生成1、“文化”的古典意义2、“文化”的现代意义(三)“文化”释义二、中国文化(一)中国文化与汉学(二)中国文化圈三、中国传统文化(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和主体内容(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国学,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创造主体活动的自然环境 一、孕育中国文化创造主体的自然环境特点(一
2、)地理(二)气候二、中国文化的文化组成(一)游牧文化(二)海洋文化(三)农耕文化 三、中国地域文化(一)齐鲁文化(二)秦文化(三)楚文化(四)岭南文化 四、中国水文化(一)黄河文化(二)长江文化(三)珠江文化,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创造主体:士、农、工、商、兵、游民 一、士与中国文化(一)“士”的起源与分野 1、读书人 2、战士(二)“士”的文化涵养与成“士”必备 1、知识修养:文史哲、琴棋书画 2、哲学支撑:五经四书(三)“士”的文化理想与价值追求 1、士的文化理想 2、士的价值追求(四)“士”的生存之道 1、人生哲学 2、为官之道,二、“农”与中国文化(一)“农”的起源与分野 1、读书人 2
3、、耕读传家(二)“农”的文化涵养与成“农”必备1、知识修养2、哲学支撑:农家(三)“农”的文化理想与价值追求1、农的文化理想2、农的价值追求(四)“农”的生存之道1、人生哲学2、农民运动,三、“工”与中国文化(一)“工”的起源与分野 1、工匠、手工业 2、技术人员(二)“工”的文化涵养与成“工”必备1、知识修养2、哲学支撑:墨家(三)“工”的文化理想与价值追求1、工的文化理想2、工的价值追求(四)“工”的生存之道1、科学不足2、技术发达3、手艺:师徒,四、“商”与中国文化(一)“商”的起源与分野1、奸商2、儒商3、红顶商人(二)“商”的文化涵养与成“商”必备1、知识修养2、哲学支撑:墨家(三)
4、“商”的文化理想与价值追求1、工的文化理想2、工的价值追求(四)“商”的生存之道1、官商勾结2、商人规则3、徽商、晋商,五、“兵”与中国文化(一)“兵”的起源与分野 1、起源 2、来源 3、分野(二)“兵”的文化涵养与成“兵”必备 1、知识修养 2、哲学支撑:兵家(三)“兵”的文化理想与价值追求 1、兵的文化理想 2、兵的价值追求(四)“兵”的生存之道 1、兵匪一家 2、军功 3、英雄,六、“游民”与中国文化(一)“游民”的起源与分野 1、灾难:天灾人祸、战乱 2、分野:侠、贼、乞丐(二)“侠”、“贼”与“丐”的文化涵养与成“侠”、“贼”与“丐”必备 1、知识修养 2、哲学支撑:墨家(三)“侠
5、”、“贼”与“丐”的文化理想与价值追求1、“侠”、“贼”与“丐”的文化理想2、“侠”、“贼”与“丐”的价值追求(四)“侠”、“贼”与“丐”的生存之道1、“侠”:维护正义2、“贼”:掠夺3、“丐”:无力乞讨,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过程:五阶段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婴儿期:先秦(一)中国民族的形成(二)中国文化元典的形成(三)文化中国的形成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童少年期:秦汉魏晋(一)中国民族的融合格局的形成(二)中国文化元典的诠释学路径的形成(三)文化中国的形成与考验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青年期:隋唐代(一)文化视野(二)文化心胸(三)文化气质,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壮暮年期:宋元明清(一)中国民族的
6、融合格局的加强(二)中国文化元典的诠释学登峰造极与末路(三)文化中国观念的加强五、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生与复兴:晚清以来(一)中国传统文化危机之始(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成果:文化体系 一、语言体系 二、宗教体系 三、哲学体系 四、伦理体系 五、艺术体系 六、政治体系 七、法律体系 八、经济体系 九、科学体系 十、技术体系,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一)内涵、类型、特质(二)形成、发展阶段、特点(三)现代审视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一)和谐理念的内涵(二)和谐理念的由来和发展(三)中国传统和谐观
7、的基本内容(四)和谐理念的评价,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式(一)“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类型(三)“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质(四)“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现代转换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一)内涵:人文、人文主义、人文精神(二)基本内容(三)思想特质(四)现代审视 五、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何谓文化精神(内涵、内容、对象、范围、特质)(二)何谓中国文化精神(内涵、内容、对象、范围、特质)(三)何谓中国民族精神(内涵、内容、对象、范围、特质),第六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复兴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之始(一)宋代文化转型的缺失(二)明代文化启蒙运动的
8、不幸(三)清代的文化偏执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批判(一)西方文化的强势进入中国(二)“五四”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清算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一)“五四”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二)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归 1、国学热 2、复古浪潮 3、汉学热,第一讲 文化“文化”的英法文名是Culture,德文名是Kultur。罗威勒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用字来概括它的意义,这正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着我们去寻找文化时,它除了不在我们的手里以外,无处不在。”吴修艺:“文化部门主管文化,主要指领导艺
9、术、文博、图书馆等单位,这种习惯性概念,与教育、学术等有区别;再扩一点的理解,便是再理论研究中经常使用一般的文化定义,指观念形态,就是说,除了政治、经济、军事等,都可以说是文化;更广的定义,则是文化学者所使用的文化概念,里面无所不包,政治、经济、军事的问题都涉及,一部文化史,几乎就是通史的同义语。”(中国文化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一、“文化”概念在中国的普遍意义生成 1、“文”的意义生成:从自然形式进于精神道德内容 在中国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1)作为“自然形式”的“文”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凡文之属皆从文。”易系辞下
10、:“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国语郑语:“物一无文,声一无听”。毛诗序:“声成文,谓之音”,孔颖达毛诗正义就释为:“使五声为曲,似五色成文。”,“文”与“化”合成整词,本义是“以文教化”。在我国古代,最早将“文化”二字连在一起的是西汉时的著名学者刘向,这里的文化是指“文治教化”之意。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南朝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设神教以暴俗,敷文化以柔远。”其“文化”一词也为文治教化之意。昭明文选卷19补亡诗由仪:“文化内辑,武功外悠。”,(二)“文化”概念在中国的现代阐释 关于文化即文治教化、礼乐典章
11、制度的理解,在我国一直保持至近代。1、早期文化定义 梁启超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易言之,凡人类心能所开创,历代累积起来,有助于正德、利用、厚生之物质和精神的一切共同的业绩,都叫做文化。”蔡元培说:“文化是人生发展的状况”。梁漱溟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胡适说:“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式。”,阎焕文说:“文化是人类的生命力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的交流,历史的传授,发扬所产生的有生命的东西。”贺麟说:“所谓文化,乃是人文化,即是人类精神的活动所影响、所支配、所产生的。”钱穆说:“我认为文化只是“人生”,只是人类的“生活”。”又说:“文化即是长时期
12、的大群集体公共人生。”又说:“文化即是人类生活之大整体,汇集起人类生活之全体即是文化。”,黄文山说:“文化是人类为生存的需求,在交互作用中,根据某种物质环境,由动作、思想、和创造产生出来的伟大的丛体或体系。”又说:“文化是人类为着满足生存的需要,凭藉语言系统,技术发明,社会组织与习惯,累世承袭创建出来的有价值的工具实在(Instrumental Reality)。”简单一点,亦可以说:“文化是人类为满足生存需要,创建出来的工具。”,陈序经:在中国文化的出路说:“文化可以说是人类适应时境以满足其生活的努力的工具和结果。”又在文化学概观中说:“文化既不外是人类适应各种自然现象或自然环境而努力于利用
13、这些自然现象或环境的结果,文化也可以说是人类适应时境以满足其生活的努力的结果。”,张岱年等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和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韦正通说:“文化实包涵人类一切的活动,以及这一切活动所产生的总成绩。”李宗桂说:“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其理论思维水平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又说:“文化是具有特定民族特色的,反映其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理想人格、国民品性、精神风貌、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冯天瑜等说:“文化概念,其本质意蕴是人类化、自然的人化,它是人
14、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过程与结果。人类实现自然的人化,包括外在文化产品的创制和内在主体心智的塑造,因此,文化分为技术体系和价值体系两大部分。”又说:“文化是人的价值观念载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人类实现自然的人化,包括外在产品的创制和内在主体心智的塑造,因此文化分为技术体系和价值体系两大部类。”,中国艺术体系:文学 一、文学(一)文学涵义“兹不为文学立定义者,以文学如天童舍利,五色无定,随人见性,向来定义,既苦繁多,不必更参之鄙见,徒益争端。且他学定义均主内容,文学定义独言功用外则人事,内则心事,均可著为文章,只须移情动魄斯已歧矣!他学定义,仅树是非之分;文学定义,更严美丑之别,雅
15、郑之殊往往有控名责实,宜属文学之书,徒以美不掩丑,瑜不掩瑕,或则以落响凡庸,或乃以操调险激,遂皆被屏不得于斯文之列存在判断与价值判断合而为一,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凡此之类,恒情所息,此非专著,故勿论也。然如樊川所谓杜诗韩笔,有识共赏,不待寻虚逐微,立为定义,始得欣会其文章之美,是则文学虽无定义,固有定指焉。”中国文学小史序论钱锺书,1、古代的理解 中外古代都曾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孔门四科之一。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邢炳疏:“若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译为“熟悉古代文献的,子
16、游、子夏。”汉书董仲舒传:“重禁文学,不得挟书”。,学术,儒学。史记懦林列传:“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响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汉武帝为选拔人才特设“贤良文学”科目,由各郡举荐人才上京考试,被举荐者便叫“贤良文学”。“贤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的人;“文学”则指精通儒家经典的人。,文学与文章。汉书:“汉之得人,于兹为盛。文章则司马过、相如。”“孝宣承统,刘向、王褒以文章显。”,文与笔。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篇“庾以笔才途亲,温以文思益厚。”其总术篇又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亦指教贵族子弟的学科,宋书雷次宗传:“上留心艺术,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
17、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将文学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传统目录学:经史子集。古代文学:诗赋、词曲、小说、文章。(袁行霈),2.现代的理解 现代的文学专指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日常语言有所差别。科学语言是实指的;文学语言是感性的;日常语言是实用的、较随意的。艺术媒介:声音、线条、色彩、文字、泥巴。现代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体裁。,二、中国文学()中国文学的分类 1、代表时代成就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
18、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了解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二)中国文学的独立性问题 政治价值?社会价值?个人价值?“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大序)“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曹丕,典论论文),(三)中国文学的教化功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
19、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论语阳货)“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毛泽东,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界整风时发表了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怨刺说诗言志说文以载道说文以明道说风骨说兴寄说,(四)中国文学创作的职业化问题 1、第一位作家 2、退而为文 3、诗穷而后工 4、愤怒出诗人/发愤著书说,(五)中国文学的诗性特征 1、代表中国文学成就。2、抒情小诗,弱叙事。3、强调意境,写意。4、中国源头为小诗,高峰为诗。5、叙事文学诗化。世界最古老的史诗是巴比伦史诗
20、吉尔伽美什。中国的格萨尔王传、印度的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里亚特、奥德赛等都是著名的史诗。古希腊伟大的戏剧家索福克勒斯(Sopho-cles)(俄狄浦斯王)、同埃斯库罗斯(Aeschylus)(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欧里庇得斯(Euripides)(美狄亚(Medea))并称的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阿里斯托芬(喜剧):阿卡奈人。,第二讲 中国诗歌之诗经 一、何谓“诗”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诸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严羽(南宋)沧浪诗话说:“诗者,吟咏性情也。”喜、怒、忧、思、悲、恐、惊。
21、,二、中国“诗”的发展 二言诗: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吴越春秋)断竹,把竹子砍下来;续竹,把竹子接起来,作成弓箭;飞土,出发打猎了,尘土飞扬;逐肉,箭头追逐着动物,射到猎物了。把一个原始的狩猎场面写的多生动,多有气势!四六句:诗经;五言诗:古诗十九首;七言诗:绝句、律诗;长短句:词;自由诗:新诗、现代诗。,三、诗经(一)诗经概说 1、诗经名称、篇目及作者 诗经,原名诗:第一部诗歌总集。305篇。“诗三百”。“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墨子公孟)“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史记孔子世家)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论语为政),2、诗经六义:毛诗序:“
22、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ju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六义”:“风”、“雅”、“颂”、“赋”、“比”、“兴”诗经
23、按照音乐不同分为:“风”、“雅”、“颂”:“风”:地方音乐。15国风。“声调”。秦风、魏风,陕西调、山西调。一般黄河流域。乐歌。“雅”:“王畿之乐”。周王朝直接统治。“正也”。“正声”。乐歌。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专门用于宗教祭祀的音乐。乐歌。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诗经三种表现手法:“赋”:铺陈叙事。“比”:借物托情。譬喻。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诗经的比兴手法。比:就是譬喻,诗中运用譬喻,从而使诗歌形象更鲜明。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的开头,是诗歌一种特别的开端。比兴的结合,形成了中国诗歌独特的文化体系。,3、诗经的编集(1)采诗说 周代朝
24、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班固汉书食货志)“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2)献诗说 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国语召公谏弭谤)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有采集来的作品。,(3)删诗说“古者诗三千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25、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王充论衡正说),4、诗经的流传:四家诗,5、诗经的文学价值与艺术特点 从诗经开始,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此后,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它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文学史的光辉起点。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们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而诗经本身被简称为“风”。诗经以四言诗为主,讲究节奏和用韵;常有重章迭句,多用赋比兴手法;不少优秀的篇章形象鲜明、描写精彩;风格或慷慨雄壮,或朴素优美,或深沉凝重,富有艺术感染力,对后代文学影响深远。,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传统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68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