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检验.ppt
《白细胞检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细胞检验.ppt(1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白细胞检验,第一节 白细胞生理概要,外周血常见白细胞的种类与功能 白细胞的寿命和归宿,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学习目标,1.叙述白细胞显微镜计数法的原理、试剂组成、注意事项2.学会白细胞显微镜计数法的操作方法3.准确识别外周血常见正常和异常白细胞形态4.学会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外周血常见白细胞的种类与功能,(一)外周血常见白细胞的种类1.白细胞的形态:无色有核,球形,直径7m25m。2.白细胞的种类(形态分类):三类五种-,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中性粒细胞(N)粒细胞 嗜酸粒细胞(E)嗜碱粒细胞(B)白细胞 淋巴细胞(L)单核细胞(M),返回,上一页,下一页,白细胞的发育,
2、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返回,上一页,下一页,白细胞的功能,中性粒细胞:具有较强的运动能力和吞噬活性。胞内酶有复杂的杀菌系统。嗜酸粒细胞:可作变形运动,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灭活组织胺减轻过敏反应。嗜碱粒细胞:与IgE具有较强的结合力,脱粒释放组胺导致速发性变态反应。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单核细胞:有强大的吞噬功能,传递抗原信息。,返回,上一页,下一页,白细胞的寿命,粒细胞:1015天 淋巴细胞:数天20余年 单核细胞:数月,返回,上一页,下一页,白细胞的归宿,衰老的粒细胞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清除,也有一部分从口腔、气管、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排出。B淋巴细胞经抗原刺激后分化为浆细胞
3、,产生特异性抗体,参与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经抗原致敏后,可产生多种免疫活性物质,参与细胞免疫。粒-单核系祖细胞在骨髓经分化成原始单核细胞后发育为成熟单核细胞,释放入血液。,返回,上一页,下一页,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学习目标,1.叙述白细胞显微镜计数法的原理、试剂组成、注意事项。2.学会白细胞显微镜计数法的操作方法 3.准确识别外周血常见正常和异常白细胞形态。4.学会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返回,上一页,下一页,显微镜计数法,【原理】用白细胞计数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红细胞后,混匀充入计数池中,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容积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返回,上一页,下
4、一页,显微镜计数法,【器材】1.显微镜(目镜10;物镜10)2.微量吸管(Hb吸管)传统的Hb吸管玻璃上有10l和20l(误差1%)两个刻度。使用前应经严格校正。橡胶乳头提供负压,返回,上一页,下一页,Hb吸管的消毒清洗,每次使用后,应经2/过氧乙酸浸泡2消毒。然后依次用蒸馏水冲洗,0.95/乙醇除脂脱水,乙醚干燥后,才能再次使用。注意清洗的顺序不可颠倒。,返回,上一页,下一页,显微镜计数法,3.计数池,返回,上一页,下一页,显微镜计数法,3.计数池 各池刻划有92面积的刻度,分为 9个大方格,每格长、宽各1,面积12,体积为 0.1,容量 0.1l。,返回,上一页,下一页,计数白细胞的四个大
5、方格,四个角的大方格都用单线划分为16个中方格,为计数密度小的(白)细胞用。容量:0.1l/大方格,返回,上一页,下一页,计数红细胞的五个中方格,中央的一个大方格,用双线划分为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被单线划分为16个小方格,共有400个小方格,供计数密度大的(红)细胞用。容量:0.1l/大方格 0.004l/中方格,返回,上一页,下一页,.盖玻片,特制的计数池专用盖片,要求玻璃表面平整光滑,有一定重量,不被细胞悬液所抬浮,厚度应为0.40.7。盖玻片两面的平整度是:0.002以内,大小:24mm20mm0.6mm。,返回,上一页,下一页,显微镜计数法,【试剂】白细胞稀释液 冰乙酸 2.0
6、10g亚甲蓝(或结晶紫)数滴 蒸馏水加至100,返回,上一页,下一页,稀释液中各组分的作用,蒸馏水 低渗溶解红细胞,乙 酸 可加速红细胞溶解,同时乙酸能固定核蛋白,使白细胞核显现,便于辨认。染 料 使核略着色,且易与红细胞稀释液 区别。,返回,上一页,下一页,显微镜计数法,【操作】取小试管支,加入白细胞稀释液0.38。用微量吸管准确吸取外周血20ul。擦去管尖外部余血,立即将吸管插入盛有稀释液的试管底部,轻轻将血放出,并吸取上清液漱洗吸管次次,注意每次不能冲浑稀释液,最后用手振摇试管混匀。,返回,上一页,下一页,操作,.充液 将计数板和盖玻片擦净,盖片盖在计数池上,用毛细滴管或玻璃棒取已混匀的
7、细胞悬液1滴,充入计数池与盖玻片间的缝隙中,静置2min3min,待白细胞下沉。,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镜下白细胞形态,似成熟蚕卵,中央核深染,胞质色淡。,返回,上一页,下一页,显微镜计数法,5.计数方法 用低倍镜依次计数四角的四个大格内的白细胞数。对于压线的白细胞,应采取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左、上计入,右、下弃去)的原则,保证计数域的一致性,使计数准确。,返回,上一页,下一页,让我们共同计数下列大格的细胞,返回,上一页,下一页,让我们再试一次:,返回,上一页,下一页,显微镜计数法,【计算】四个大格白细胞数白细胞数 10 20 106 4 式中:得每个大格(即 0.1l)内白细胞平均数 1
8、0 因一大格容积为0.1l,换算为1l 20 血液稀释倍数。106 将1l换算为 1。,返回,上一页,下一页,稀释倍数的确认,稀释倍数(溶质溶剂)/溶质注意:体积单位需一致后方能运算。,返回,上一页,下一页,请您练习,求以下操作的稀释倍数:稀释液(ml)血液(l)稀释倍数 0.38 20 0.48 20 0.39 10 2.00 10,20,25,40,201,返回,上一页,下一页,请您练习,按常规取血稀释后数得4个大格共有白细胞280个,求白细胞计数结果?,解:WBC280/41020106,14109/L,返回,上一页,下一页,请您练习,取血40ul加入稀释液0.36ml,镜下计数了8个大
9、格共有白细胞320个,求其白细胞计数结果?,答案:稀释倍数(36040)40,WBC 32081010106,10,4109/L,返回,上一页,下一页,白细胞计数计数误差,1.技术误差:由于操作不正确和仪器不精确造成的误差。2.固有误差:因每次白细胞分布不可能完全相同所造成的偏差属固有误差,也称计数域误差。,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常见技术误差:,血液凝固 稀释倍数不准 充液不当 识别错误 器材不符合要求,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固有误差(计数域误差),根据统计学研究,白细胞在计数池内的随机分布符合泊森分布。从计算公式中可以看出计数范围越大,计数的细胞越多,计数域误差越小。,返回,上一页,下一页,
10、注意事项,1、稀释液要过滤使用,试管、计数板等均须清洁。2、计数池内细胞分布要均匀。总数在参考范围内,每个大方格间白细胞数不得相差8个以上,两次重复计数误差不得超过10%,否则要重新充液计数。3、遇白细胞数太低者、白细胞数太高者稀释倍数应灵活掌握。4、当外周血出现大量有核红细胞时应予以校正除去。,返回,上一页,下一页,总 结,1.白细胞的种类按形态分类包括:三类五种2.显微镜法计数原理:用稀乙酸溶液将血液稀释并破坏红细胞后,混匀充入计数池中,在镜下计数一定容积中的白细胞数,经换算求得每升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返回,上一页,下一页,总 结,3.计数池的结构:分为 9个大方格,每个大方格长、宽各1
11、,面积 2,体积为 0.1,容量 0.1l。4.稀释液中各组分的作用为:蒸馏水低渗溶解红细胞;乙酸加速红细胞溶解同时固定核蛋白,使白细胞核显现,便于辨认;染料使核略着色,且易与红细胞稀释液区别。,返回,上一页,下一页,总 结,5.Hb吸管的清洗顺序是:蒸馏水冲洗95%乙醇脱水除脂 乙醚干燥 6.镜下计数时要遵循一定顺序,对于压线的白细胞,应采取: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左、上计入,右、下弃去)的原则计数。,返回,上一页,下一页,总 结,计算公式 四个大格白细胞数白细胞数1020106,4,返回,上一页,下一页,第三节 白细胞分类计数,一、外周血常见白细胞的形态二、白细胞分类计数,返回,上一页,
12、下一页,学习目标,1.叙述外周血常见白细胞的形态.分析白细胞在血涂片上的分布,正确选择分类计数区域.述说显微镜白细胞分类计数法,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一、外周血常见白细胞的形态,经瑞特染色后外周血中常见各种成熟白细胞形态如下:,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一)中性粒细胞,返回,上一页,下一页,胞体呈圆形,直径1015,约为红细胞的倍。胞质量丰富染粉红色,含大量细小均匀的紫红色中性颗粒。细胞核染色质粗糙不匀,排列紧密成小块状染深紫红色。根据核的形状分为中性杆状(带状)核粒细胞和中性分叶核(多节核)粒细胞两种。,(一)中性粒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的核分叶叶或更多叶,以叶叶为常见叶间以核丝或核桥相连。分
13、叶的大小、形状和排列各不相同。,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的核,返回,上一页,下一页,杆状核和分叶核的划分标准,胞核完全分离或核间以丝状相连,或核叶重叠,使核的轮廓看不清,划分为分叶核粒细胞。胞核细长多样,弯曲盘绕,可呈C型、S型、V型或不规则型,划分为杆状核粒细胞。为不完全成熟细胞。,返回,上一页,下一页,杆状核粒细胞的核形,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二)嗜酸粒细胞,圆形,直径13m15m,略大于中性粒细胞。胞核常分两叶,似眼镜形。也可见叶叶者。核染色质粗。染紫红色。胞质中充满粗大、均匀、整齐、紧密排列的橘红色嗜酸性颗粒。偶见少许淡蓝或无色胞质。嗜酸粒细胞较易碎,破碎后颗粒多散在胞
14、核附近。,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三)嗜碱粒细胞,圆形,直径10m1m,较其他粒细胞小。胞核常被颗粒遮盖,核染色质粗着色较浅,分叶常不明显形态不规则,清楚时可见叶叶。胞质量较少,常呈淡红或淡紫红色,含少量粗大,但大小不均、排列不规则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常盖于核上。嗜碱性颗粒易溶于水,故染色时易被溶解消失,而呈淡红色空穴状。,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四)单核细胞,呈不规则的圆或椭圆形,为外周血中最大的细胞直径15m 25m。细胞核大呈不规则圆形、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分叶有时折叠卷曲。染色质细致疏松如网状,染淡紫红色。胞质量丰富染淡蓝、灰蓝色不等,常呈毛玻璃样半透明。胞质内含有大量细小灰尘样紫红
15、色嗜天青颗粒。核凹陷处胞质染色较淡偶见无颗粒胞质是伪足样伸出。,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五)淋巴细胞,按其个体可有大小之分。小淋巴细胞:呈圆形,直径6m 10m。胞核圆形。偶见凹陷,染色质粗糙紧密,排列均匀,无空隙。常有隐约成块现象,核周常有染色质浓集,核膜明显,有时可见潜在核仁。胞质量极少,仅在核的一侧出现一线天蓝或深蓝色,有的甚至完全不见。胞质中一般无颗粒存在,偶见几颗大小不等的紫红色嗜天青颗粒。,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大淋巴细胞:,体积较大直径10m 15m,胞核染色质比小淋巴细胞疏松,胞质量丰富,呈透明的淡蓝色,常有少量大小不等的嗜天青颗粒。,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五种白细胞鉴别要点,
16、返回,上一页,下一页,点评,三种粒细胞主要依据胞质中颗粒形态和染色性质去相互鉴别;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则重点根据细胞核的特征去区别。,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二、白细胞分类计数,步骤 1制备血涂片 2血涂片染色 3白细胞分类 4计算百分率,返回,上一页,下一页,白细胞总数与分类白细胞数的关系,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二、白细胞分类计数法,由于各种白细胞大小不同在血片中分布不很均匀。一般体积较小的淋巴细胞在头、体部较多而尾部和两侧以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较多特别是异常大的细胞常常在片尾末端出现。,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二
17、、白细胞分类计数,分类最好是在血膜体尾交界处由血膜边缘向中央依次上下呈曲线向血膜中间移动,计数不同区域的白细胞,以免重复计数缩小因细胞分布不匀的误差。,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二、白细胞分类计数,3.白细胞分类记录方法(1)分类计数器法(2)完全记录法,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二、白细胞分类计数,4.各类细胞所占百分率乘以白细胞总数/即得每升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浓度数(习惯称绝对值)。某种白细胞数某种白细胞白细总数,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二、白细胞分类计数,5.血片中如有幼红细胞也应逐个计数,不列入白细胞总数,而是报告分类计数100个白细胞的过程中见到的幼红细胞数,并应注明其所属阶段。,返回,上一页
18、,下一页,二、白细胞分类计数,6.如发现幼稚或异常白细胞应分类鉴定,包括在白细胞分类百分率中。此外还应注意血涂片中有无异常红、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大体数量分布情况及寄生虫等。,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二、白细胞分类计数,注意事项 1.在血涂片选择适宜的分类部位进行细胞分类。2.移动血涂片的顺序一定要有规律。3.分类时不能人为地抛弃个别细胞,不能确认者应单独记录比例并用文字描述其形态特征。,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二、白细胞分类计数,注意事项 4.法线幼稚白细胞应包括在%内,若细胞形态异常也应加以说明。5.发现有核红细胞(幼红细胞)不计入白细胞%内,而报告“计数个白细胞时发现幼红细胞个,同时要对白细胞计
19、数结果进行校正。,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二、白细胞分类计数,注意事项 6.如患者WBC少,一张血涂片上分类计数不足100个细胞时可在两张涂片上连续完成。实在有困难时可按“/50个白细胞”报告(但本法误差大)。,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二、白细胞分类计数,镜检中,对细胞形态力求掌握最根本点,如核形、核染质结构、胞质色泽、颗粒等反复对比。由于染色条件不可能使每一张涂片完全一致,因此细胞大小,染色深浅,色调等变化不是绝对不变的,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主要矛盾。在注意细胞比例关系变化的同时,更要注意细胞形态有无异常改变。发现特殊变化要及时报告。,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作业,1.瑞特染色白细胞核
20、不着色或仅呈极浅蓝色是何原因?怎样校正?2.下列细胞组应重点从哪方面区分:(1)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2)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3)单核细胞-大淋巴细胞,返回,上一页,下一页,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学习目标,1.白细胞总数和各类白细胞分数的参考区间 2.白细胞总数和各类白细胞分数的生理变化和病理变化3.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的意义4.白细胞变化与疾病预后的关系,返回,上一页,下一页,第四节 中性粒细胞常见的形态变化,一、核象变化二、毒性变化三、退行性变化,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一、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核象-指粒细胞的成熟程度,核象变化反映疾病的病情发展和预后。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
21、化分为核象左移与核象右移两种。左、右移的区分线在杆状与分叶核之间。,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一、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一、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中性粒细胞核象左移 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和杆状核阶段以前的幼稚细胞出现称为核象左移。,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一、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1)再生性左移-核象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多者。表示机体迫切需要骨髓能释放大量粒细胞至外周血。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大出血等。,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一、核象变化,(2)退行性左移或变质性左移-核象左移,但白细胞总数不增加或降低者。表示骨髓释放功能受抑制。常见于严重感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
22、,加伤寒、败血症等。,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一、核象变化,核象左移根据其程度可分为:(1)轻度核象左移:仅见于杆状核粒细胞 增多,6()中度核象左移:杆状核粒细胞 10,伴少数晚幼粒、中幼粒细胞。()重度核象左移(类白血病反应):杆状核粒细胞25,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并常伴有明显的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核变性等质的改变。,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一、核象变化,中性粒细胞核象右移 核右移-外周血中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同时分5叶核以上的细胞3时(正常时多为3叶核)。这是造血功能衰退或造血物质缺乏的表现,核象右移常伴白细胞总数的减少。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和用抗代谢药物,炎症恢复期可出现
23、一过性右移。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右移,提示预后不良。,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二、毒性变化,在重症传染病、各种化脓性感染、恶性肿瘤、中毒、大面积烧伤、放射性治疗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毒性变化。具体表现为中毒颗粒、细胞大小不均、空泡、杜氏小体、核棘突。,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二、毒性变化,1.细胞大小不等:指中性粒细胞体积大小悬殊的情况而言。常见于炎症。其发生机理可能是在内毒素的作用下,骨髓内幼稚中性粒细胞发生不规则的分裂增殖所致。,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二、毒性变化,.中毒颗粒 瑞特染色后,中性粒细胞胞质内出现深紫蓝色或紫黑色的粗大而分布不均匀的颗粒有时也较小或稀疏散在于中性颗粒中。常
24、见于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二、毒性变化,3.空泡 细胞受损后胞质发生脂肪变性,染色后脂质溶解后的结果。可出现在核上或胞质中。,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二、毒性变化,4.杜氏小体 细胞严重毒性变时胞质中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二、毒性变化,5.核变性 包括核固缩、核溶解、核破碎等。核固缩指细胞核固缩为均匀而深紫色的块状;核溶解则可见细胞核膨胀,着色浅淡,伴核破碎的则核的轮廓不清。临床意义同空泡变性等。,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二、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6.核棘突 中性粒细胞核有各种形态的芽状突起,称为核棘突。正常人白细胞如大量出现此种现象,则预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白细胞 检验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65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