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特点与培养策略.ppt
《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特点与培养策略.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特点与培养策略.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3.12.1,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特点与培养策略温州医科大学心理学系张国华 博士Email:,古有“孔融让梨”,如今。,幼儿不愿分享的原因,一是分享意识不足。二是缺乏分享技能。三是教育方式不当。,分享教育的价值,第一,分享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第二,在当前的独生子女时代,提倡分享教育有着特殊的价值和鲜明的时代意义。第三,分享是许多幼儿教师在实施教育时经常倡导的一种亲社会行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学会分享是社会领域的目标之一。,分享教育的意义,社会生活中,分享行为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共同劳动、共享劳动成果,是衡量一个人品德高低的标志之
2、一。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发展是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形成健康个性的基础。从长远发展来看,在物质和精神上与人分享的人,是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社会所需要的人。,主要内容,幼儿分享行为的概念解析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特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幼儿分享行为的案例分析结语,一、分享行为的概念分析,分享行为是一种把自己的物品分给他人使用,并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的社会行为。分享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儿童道德和社会性发展研究领域的重要主题,受到了国内外心理学者的高度重视。一般认为,分享即幼儿与同伴共享属于自己的东西,例如,与同伴分玩玩具、分吃食物、分享幼儿读物和生活经历等。,幼儿在分
3、享生日礼物和图书,从内涵来看,分享至少应具备以下三方面特征:一是主动、自愿;二是与他人共享;三是内心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从结果来看,分享行为最终导致资源的双方真正共有,而非把资源的所有权由一方简单地转给另一方。就个体层面而言,分享意味着个体开始摆脱自我中心意识,接受他人可以与我共有某物的事实。,分享行为的表现形式,感官分享即只给别人感知层次上的分享,包括给别人看、摸、嗅、听等。实质性分享即真正达到和别人共同分享快乐的分享,包括将食物给别人吃(尝)、玩具给别人玩(或一起玩)、荣誉物品分给别人(占有)三种行为;不分享即完全不让别人分享自己的物品,既没有实质性分享,也没有感官分享,自己独自享用自己的
4、物品。,分享的类型,根据幼儿分享行为的主动性,分为主动分享和被动分享;自愿分享、模仿同伴后分享、同伴要求后分享。根据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分为分享观念、分享行为两方面。其中分享观念是分享的认知基础,分享行为是分享的具体行为表现。,分享的原则,公平分享(遵循平等分配的原则);慷慨分享(不论是否从他人那里获得物品,都分享自己的物品);自我分享(自己多分,别人少分);不分享。多数幼儿在分享玩具的行为中遵循的是“轮流原则”和“平均原则”,独占比较少见;而在分享食品的行为中,遵循的是“成人分配原则”,即成人给我的就是我的,一旦接受成人给予的东西后,就不愿与其他幼儿分享。,如何正确认识分享行为?,在分享的性
5、质上,分享应当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利他行为。但不少孩子只是把分享理解为听从老师或家长的教导,被迫将自己的食品、玩具等分给其他小朋友。分享本质:把“小的”或“不好的”东西送给别的小朋友,大的、自己喜欢的东西留给自己;把自己吃剩的食物或玩坏的玩具送给别人;有的小朋友甚至强行要求别的小朋友与自己分享。这都是对分享本质的误解。,在分享的内容上,幼儿也是一知半解。不少小朋友认为,所谓分享就是把自己的玩具让别人玩一下,有了吃的东西就给别人一点点,这也有失偏颇。分享是一个复合概念,它并不局限于一种物态的分配,还包括精神的共享。分享最重要的特征是它的非功利性。如果幼儿习惯于为得到某种利益而付出,那么他的内在动机由
6、分享带来的愉悦感就很难达到,从而也就不会做出真正的分享行为。,二、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特点,(1)年龄特点(2)性别差异(3)代际差异,(1)年龄特点,研究表明,幼儿在3 岁前的分享行为没有表现出随年龄而增加的趋势;46 岁幼儿的分享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不过也有研究表明,46 岁儿童的分享行为虽然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但儿童对偶得物品的分享最少。小班和中班幼儿以被动分享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主动分享的人次有所增加,且主动与别人共玩、互换玩具的人次增加幅度较大。,小班幼儿向同伴提出分享要求的较少,大多数都倾向于独自游戏。而大班幼儿更关注集体的秩序,中班幼儿处于两者之间。大班幼儿也有争抢玩具的行为发生
7、,但是他们抢到玩具后并不是将玩具占为己有,而是送还到玩具所有者手中。大班幼儿的分享行为是维持秩序的一种手段,其遵守秩序的真正目的是在公平的前提下保证自己能够玩到玩具。,年幼的幼儿陈述的分享原因,以自利、自我情绪的认识为主。例如,分给别人玩具是因为“我可以玩别人的玩具”;分给别人糖吃是因为“糖吃了牙齿会坏的”、“我觉得糖不好吃”等;把自己的奖励分给别人是因为“小红花不好玩”等。年龄大一些的幼儿则认为,分享是为了同伴之间的团结友爱、他人感受等。,(2)性别差异,大多数教师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女孩的分享行为多于男孩。在物质分享方面,同年龄段中女孩主动分享的比率高于男孩。但近期一项研究表明,男孩的分享行
8、为明显多于女孩。这可能是因为男孩和女孩对不同物品的分享行为有所差别。,(3)代际差异,不同社会时代背景下,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与00 代幼儿相比,10 代幼儿表现出相对较高的主动施予性分享行为,而对来自于同伴的给予则保持相对较低的预期;10 代的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分享时,其规则意识更为明确;女孩比男孩更倾向于认同他人具有分享行为的潜质和愿望。,三、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分享物品的特点(价值、数量和性质、分享物品的心理所有权)接受者的特点(种族、家境、同伴关系)分享者的特点(人口学变量、个性等),分享物的特点:分享物品的价值和喜欢程度,不管与谁分享,幼儿都更愿意分享价值低或
9、自己较不喜欢的物品。,分享物的特点:分享物品的数量,在玩具数量等于幼儿人数的情况下,幼儿的分享行为随着年级(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大班幼儿做出分享行为的人数显著多于小班和中班幼儿。当玩具数量少于幼儿人数时,幼儿做出分享行为的人数明显多于玩具数量等于和多于幼儿人数的情况。玩具数量多于幼儿人数时,做出分享行为的幼儿人数反而很少。为什么?,分享物的特点:分享物品的性质,研究发现,3-6岁幼儿分享糖果的行为没有本质的年龄差异,而分享玩具的行为则有随年龄下降的趋势。还有研究发现,儿童对通过努力获得的奖品分享最多,自带的玩具次之,意外获得的食品分享最少。此外,儿童对自己拥有的物品表现出较少的分享行为,而对班
10、级公共玩具则表现出较多的分享行为。,分享物的特点:心理所有权,所谓心理所有权,是个人感觉到物品(或者其中的一部分)归自己所有,是人们对物品所产生的拥有感。对所有权的正确理解,不仅包括对所有者拥有的特殊权利的认知,同时还包括认识到所有权是可以发生转移的,而且只有通过合法的转移才能够拥有所有权,如买卖或赠送。相反,非法转移(如偷窃)则不存在所有权的转移。,接受者的特点,大多数研究表明,儿童更愿意与处于弱势的另一方(如年龄更小、黑人小朋友、家境比较贫穷的小朋友等)进行分享。,分享者的特点,年龄大的儿童更愿意分享或更为慷慨,女孩比男孩更多地做出分享行为等。,四、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幼儿分享意识与分
11、享行为的产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来说,早期幼儿一般都是“自我中心主义”者,一切以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等为转移,心中没有别人的位置。随着年龄的增大,会逐渐跳出“自我中心”的怪圈,心中留下了别人的位置,也就是说孩子从自己想到了他人,既考虑自己也考虑别人,这是孩子心理发展方面的一个飞跃。但要实现这一飞跃并不容易,需要有一个发展的过程,需要老师和家长从多方面进行认真而科学的教育与引导。,(一)幼儿分享行为培养方法,(1)榜样训练:通过树立分享行为的榜样形象,对榜样以鼓励、表扬、奖励,进行正面强化,让幼儿自觉模仿榜样的行为,以形成分享行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等人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幼儿 分享 行为 发展 特点 培养 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63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