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管综合症.ppt
《腕管综合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腕管综合症.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腕管综合症,柳百智,概述,腕管综合征,又名腕管狭窄症、正中神经挤压征或腕管狭窄性腱鞘炎,是一种由于正中神经在腕管中受压而引起的以手指麻痛为主的综合征,是最常见的一种周围神经卡压症。临床中较为多见,但只考虑正中神经受损,而不探究其病源,使该病常被误诊或漏诊。在未被认识之前,往往当做风湿病、末稍神经炎、正中神经炎,甚至还被当做癔病来治疗。,概述,外科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有可靠的疗效,但创伤较大。近年来在腕管两端各切一口,通过内窥镜手术治疗也取得了成功,但其操作复杂、设备昂贵。根据对该病病因病理的分析和对手术治疗原理的研究,以局部解剖结构特点为依据,通过巧妙的设计,采用针刀闭合性手术治疗,亦取得了较满
2、意的效果。该治疗方法操作简单,痛苦小,患者易于接受,可尽早诊治,适宜于基层医院开展。,局部解剖,腕管是由腕管沟和腕横韧带共同组成的骨性纤维隧道,管断面呈椭圆形,可容纳一个手指(如图1)。腕骨一共有8块,由于腕骨掌面窄,背面宽而形成的掌侧凹陷,称为腕骨沟。,局部解剖,腕横韧带为臂深筋膜特殊增厚的强韧纤维束,起自舟状骨结节和大多角骨桡侧隆起,止于腕豆骨和钩骨钩尺侧,宽约1.5-2Cm,长约2.5-3.0Cm,中央部厚约2mm,两侧及近端和远端厚约1mm。其浅面由近端前臂筋膜、掌长肌和掌部远端筋膜组成。腕管的内容物包括屈指浅肌(4根肌腱)、屈指深肌(4根肌腱)、拇长屈肌(1根肌腱),共9条肌腱及其滑
3、膜与正中神经(如图2)。,局部解剖,正中神经在前臂远端行于屈指深浅肌肌腹之间,而后至掌长肌与桡侧屈腕肌之间于腕横纹上5Cm,自桡侧发出掌皮支,支配大鱼际肌及掌根部的感觉。正中神经主干下行自腕横韧带下方进入腕管,居于浅层,穿行于肌腱与腕横韧带之间,沿中指的长轴方向延伸出腕管。,局部解剖,出腕管后,正中神经分为内、外侧束。外侧束发出鱼际返支、拇指固有神经(拇指桡侧感觉)、拇指掌侧总神经(至远侧掌横纹分为拇指尺侧、示指桡侧指固有神经,支配相应部位的感觉);内侧束分出示指、中指掌侧总神经,在掌横纹处分别发出两支固有神经,支配示指尺侧、中指桡侧以及中指尺侧、环指桡侧(如图3)。,局部解剖,尺神经和尺动脉
4、在腕横韧带的浅面通过,位于钩骨钩的尺侧。尺神经和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之间存在交通支(如图4)。,病因病理,腕管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比较复杂,已知腕管部神经受压与多种因素有关。常见的有腕部外伤和劳损引起的腕管绝对狭窄和相对狭窄,如外伤引起的腕部骨折、脱位、扭挫伤等,引起管内各肌腱周围组织水肿、增厚。,病因病理,屈腕尺偏固定时间过长,如夜间手腕不自主屈曲位固定;反复的屈、伸腕关节及手指的活动,上肢反复振动,如打字员、乐器演奏员、电钻工等使腕横韧带增厚,或者腕管内有脂肪瘤、腱鞘囊肿等软组织肿块,引起腕内容物增多,使腕管压力增加,正中神经受压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病因病理,慢性腕管综合征一般根据轻重不同分
5、早、中、晚三期。早期无正中神经病理形状的改变;中期正中神经出现外膜和束膜水肿,此期神经病变是可逆的,减压后可以恢复正常;晚期正中神经的病理变化为,内膜水肿、神经内纤维化,部分脱髓鞘变和轴突退行性变,此期的病理变化部分是不可逆损害。,临床表现,起病缓慢隐匿,最早出现的症状是手腕部不舒服,在劳动之后和夜晚手放被窝内,由于局部温度增高,腕管内的组织充血或肿胀,使管内压力增高,从而使症状变得明显或加重,所以此时的患者睡觉时常将患手放在被窝外。寒冷季节患指可有怕冷、发凉,出现紫绀等现象。患手腕关节疼痛桡侧4个手指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是常见的症。,临床表现,早期病程在一年以内,患者的上述症状较轻,不持续,仅
6、在夜间或做特殊动作时出现症状。早期,麻木和感觉障碍持续存在,无大鱼际肌肉萎缩或仅见轻度萎缩。患者可有夜晚麻醒史,醒后行甩手或搓手等活动后症状可好转,腕部的不适、疼痛可向前臂、肘部,甚至向肩部放射。有时举手拿电话、梳头或拿报纸等活动即可引起手部麻木加重。,临床表现,拇指不灵活,患手握力减弱,握物端物时,偶有突然失手的情况,到了晚期,症状进一步加重,大鱼际萎缩,手指运动和感觉障碍。出现精细动作受限,如拿硬币、系纽扣困难。病程长者,可有皮肤干燥、脱屑、指甲脆变等现象。,诊断,1、有外伤史或长期手工劳动史,多发于中年女性,40-60岁好发。2、拇、食、中指及环指桡侧疼痛和麻木,夜间加重。,诊断,3、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综合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63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