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狭窄的流行病学研究.ppt
《颅内动脉狭窄的流行病学研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颅内动脉狭窄的流行病学研究.ppt(8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颅内动脉狭窄的流行病学研究,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 李作汉,颅内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约10%29%的脑缺血发作是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美国每年有万万新发作的卒中患者与颅内动脉狭窄有关,占10%0左右。亚洲国家颅内动脉狭窄是卒中发作或再发作的主要原因。,我国每年新发作卒中患者约200万,其中70%为缺血性卒中,而缺血性卒中中30%70%与颅内动脉狭窄有关,我国大概每年有40万0万新发的卒中患者与颅内动脉狭窄有关,是美国的10倍。,Marzewski等在平均随访3.9年内,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患者脑缺血发生率为27.3%,其中卒中发生率为15.2%,缺暂性脑缺
2、血发作发生率为12.1%。与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相比,颅内动脉狭窄有更高的卒中或死亡危险性。,一、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种族的关系,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病变分布存在种族差异,白种人多倾向于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而黑人倾向于弥漫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影像学和病理检查证实,欧美人颅外动脉狭窄多见,而亚洲黄种人、黑人和西班牙裔则以颅内动脉狭窄多见。在白种人群中,20%30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存在颈内动脉颅外狭窄或闭塞。,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亚洲黄种人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经脑血管造影对照研究发现,85%美国白种人有严重的颅外颈动脉狭窄,而83%日裔黄种人存在严重的颅内动脉狭窄。,在华裔黄种人
3、和白种人缺血性卒中或iA患者的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华裔黄种患者大脑中动脉主干狭窄的发生率为24%,而白种患者的发生率仅为14%。,我国颅内动脉狭窄的流行病学研究,北京宣武医院2001年5月2005年5月15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的脑血管造影显示,颅内动脉狭窄850例(56.7%),其中大脑中动脉狭窄250例,占全部颅内动脉狭窄的29.4%。,北京协和医院对96例TiA患者进行TCD,颈动脉彩超和DSA检查,发现51%患者存在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而颅外血管病变仅为19%。,在香港随机对114例各种原因死亡的香港人进行尸检,发现31%存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且颅内血管病变较颅外血管更为严重,缺血
4、性卒中或TiA患者则颅内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更高。,在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2000)收治的705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检查发现,47%有大动脉闭塞,其中37%有颅内动脉病变,而颅外动脉病变仅为2.3%。,在台湾卒中患者中,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病变仅占卒中病因的8%,而颅内血管病变发生率是颅外段的倍。,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存在种族差异,其可能机制:1、不同种族的遗传易感性不同。2、环境因素,如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种族是唯一与动脉粥样硬化部位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但种族差异不是绝对的,近年来我国颈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狭窄的发生率较过去有所提高,已逐步接近欧美国家水平,这可能与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
5、改变有关。,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卒中家族史、心脏病史是颅内动脉狭窄常见的危险因素,几种危险因素并存可使动脉狭窄的危险性明显增加。,血脂代谢异常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DL-C)下降。由于血脂代谢异常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颅内动脉狭窄更常见于同时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显示,收缩压升高或高血压状态与伴有II型糖尿病的无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呈显著相关。,北京宣武医院资料显示颅内动脉狭窄单纯伴有糖尿病者27%,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占39%,高血脂症占21%,原因不明占
6、47%,其中45岁以下患者原因不明者占78%。,徐安定等(2004)通过对一组高血压伴有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研究表明,血脂代谢异常是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高TC、TG、LDL-C、Lp(a)、apoB水平,低apoA/apoB比值是促动动脉粥样硬化因素。,研究显示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组病人血TC、TG、LDL-C、apoB水平明显增高,apoA/apoB比值明显降低。有的研究发现吸烟年限是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改变了凝血系统功能如升高纤维蛋白元,增强血小板聚集性,降低HDL-C等。,动脉粥样硬化斑形成过程,1、各种高危因素如高血脂症、高血压和高血糖可导致血管内皮
7、损伤,炎症细胞和过量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聚集于受损的内皮处。2、单核细胞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内皮进行浸润。,3、单核细胞转化为巨噬细胞,摄取过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并最终转化为泡沫细胞。4、泡沫细胞形成动脉壁脂纹基础,随着更多的脂质、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加入,斑块逐渐增大。,5、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包含一个脂核心,其表面由纤维帽覆盖,具有较薄的纤维帽的斑块容易破裂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分为两类: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特点是:脂核大于50%,纤维帽薄,平滑肌细胞与胶原蛋白少,泡沫细胞数量多于稳定斑块的2-3倍,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含量多。反之,则为
8、稳定斑块。,斑块的稳定与否和斑块的大小无关,即造成血管70%狭窄的斑块与造成50%狭窄的斑块之间,前者不一定比后者不稳定。不稳定斑块易破裂导致临床症状的最终出现。,不稳定斑块破裂的原因分为内外两大类因素,常见的外在因素,如血压升高、血管痉挛,而内在因素,则认为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造成斑块破裂的主要原因。,泡沫细胞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经典细胞,在整个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泡沫细胞分泌MMPs,降解基底膜,使平滑肌细胞迁移,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泡沫细胞通过分泌MMPs,降解纤维帽,使斑块破裂,引起一系列相关临床事件。,三、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自然史,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累及全身的进
9、展性疾病。血管壁上可见到脂纹、纤维斑块、粥样溃疡、混杂斑块等各种病理改变,以及局部血栓、钙化和斑块内出血。,这些病理改变可导致同侧脑组织低灌注而产生一过性脑缺血,或由于易损斑块产生的小栓子脱落引发脑栓塞。当病理变化已经存在,而未发生临床症状的,称之谓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仅在血管狭窄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轻度狭窄通过远端血管扩张、降低血管阻力等血管自动调节机制使rCBF保持基本恒定,但随着狭窄的不断加剧和末梢灌注压的不断下降,最终失代偿发生脑梗死。,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一般人群中,65岁以上者约5%存在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75岁以上则高10%。无症状性颈动脉狭
10、窄50%的发生率约2%8%,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80%的发生率约1%2%。,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同侧卒中发生风险约为1%3%。在一项长期研究中,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0%49%的患者10年和15年的同侧卒中风险分别为5.7%(95%CI,1%18%)和8.7%(95%CI,1%17%)。,但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50%99%的患者同侧卒中风险分别为9.3%(95%CI,1%18%)和16.6%(95%CI,1%32%)。,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是TiA的独立危险因素,管腔狭窄程度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斑块的厚度与斑块内出血、粥样溃疡、血栓形成或表面不规则性相关。斑块越厚,超声回声越低,越呈高脂肪含量的异质
11、性,脑血管事件频率越高,越易形成较大的栓塞。无回声斑块的脑血管事件发病频率较回声性斑块高2-4倍。,狭窄程度很可能增加了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卒中的风险。欧洲颈动脉外科试验(ECST)中,狭窄0%29%、30%69%和70%99%的患者,3年同侧卒中发生风险分别为1.8%、2.1%和5.7%。,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NASCET)中,对有对侧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患者5年的观察发现,狭窄50%、50%59%、60%74%和75%94%的患者,其中5年同侧卒中发生的风险分别为7.8%、12.6%、14.8%和18.5%。,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50%的患者心肌梗死和非卒中性血管性死亡内的风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动脉 狭窄 流行病学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62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