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第一章外部形态园艺专.ppt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第一章外部形态园艺专.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第一章外部形态园艺专.ppt(1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学 昆虫部分,总学时数:72学时,理论44学时,实验28学时,教学实习2周(10天),两学期完成,分为病害、虫害部分各36学时。本学期:28学时,理论:20学时,实验8学时,教学实习:5天考核形式:考查,主要内容,绪 论第一章:昆虫的外部形态第二章:昆虫的内部解剖生理第三章:昆虫的生物学第四章:昆虫分类学第五章:昆虫生态学,昆虫学,参考书,参考书:,李照会主编园艺植物昆虫学韩召军等主编园艺昆虫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彩万志等编的普通昆虫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农业大学主编果树昆虫学西北农业大学主编农业昆虫学第二版北京农业大学主编的昆虫学通论南开大学等五校合编 1980 昆虫学
2、(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严毓骅植物保护总论(二)普通昆虫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9年。,绪论,一.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地位二.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三.昆虫学简史四.昆虫学的内容与范围,昆虫学,一、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地位,分类地位:昆虫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中的一个纲昆虫纲(Insecta)蛛形纲(Arachnidea)甲壳纲(Crustacea)唇足纲(Chilopoda)重足纲(Diplopoda)结合纲(Symphyla)昆虫纲和其它纲的区分(蝎子、蜘蛛、虾、螃蟹、蜜蜂、蚕、跳蚤、蟑螂、蜈蚣),昆虫学绪论,具铗亚门(Chelicerata)和具颚亚门(Man
3、dibulata):三叶虫纲(Trilobita)、蛛形纲(Arachnida)/甲壳纲(Crustacea)唇足纲(Chilopoda)重足纲(Diplopoda)寡足纲(Pauropoda)结合纲(Symphyla),具铗亚门,具顎亚门,昆虫纲,三叶虫纲,蛛形纲,甲壳纲,唇足纲,重足纲,寡足纲,结合纲,节肢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的特征是为:,1、体躯由一系列体节组成;2、整个体躯被有一层含几丁质的外骨骼;3、多数体节上生有成对的分节附肢;4、体腔即为血腔,循环器官背血管位于消化道的背面,以大动脉开口于头腔内,开管式血液循环;5、中枢神经系统由一系列成对的神经节组成,脑位于头内消化道的背面,腹神
4、经索位于消化道的腹面。,昆虫学绪论,节肢动物特征模型,昆虫纲的特征为:,1、体躯分头部、胸部、腹部3个体段;2、头部具有1对触角、口器,通常还具有复眼和单眼,是昆虫感觉和取食的中心;3、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生有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是昆虫运动的中心;4、腹部通常由911个体节组成,内含大部分内脏和生殖系统,腹末多数具有转化成外生殖器的附肢,是昆虫生殖和代谢的中心。,昆虫学绪论,昆虫的体段,头部,胸部,腹部,体躯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个体段;头部不明显,无触角和复眼;具4对行动足。常见的如蜘蛛、蝎子、螨等。,蛛形纲(Arachnidea):,螨,蝎子,昆虫学绪论,甲壳纲(Crustacea):,体
5、躯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个体段;有2对触角;至少有5对行动足。常见的如虾、蟹和鼠妇等。,虾,鼠妇,蟹,昆虫学绪论,唇足纲(Chilopoda):,体躯分为头部和胴部(胸部十腹部)两个体段;有1对触角;每一体节有1对足(多足纲),第1对足特化成颚状的毒爪。常见的如蜈蚣、钱串子等。,蜈蚣,昆虫学绪论,重足纲(Diplopoda):,与唇足纲颇为相似,故也有将此纲与唇足纲合称为多足纲(Myriapoda)的。与唇足纲的主要区别是:其体节除前部34节及末端12节外,其余各节均由2节合并而成,所以多数体节具2对行动足。常见的如马陆等。,昆虫学绪论,结合纲(Symphyla):,本纲也与唇足纲相似,但第l对足
6、不特化成颚状的毒爪,生殖孔位于体躯的第4节上。此外,每一体节上通常还有1对刺突和1对能翻缩的泡,这与昆虫纲的双尾目极为相似。该纲种类很少,最常见的如么蚰等。,么蚰,昆虫学绪论,昆虫纲和其它纲的区分,昆虫学绪论,二、昆虫与人类的关系,(一)、昆虫的多样性(二)、昆虫与人类的关系,昆虫学绪论,(一)、昆虫的多样性,(一)昆虫纲繁盛的特点(1)历史长(2)种类多(3)数量大(4)分布广,昆虫学绪论,(二)昆虫纲繁盛的原因(1)有翅能飞(2)繁殖力强(3)体小势优(4)取食器官多样化(5)具有变态与发育阶段性(6)适应力强,昆虫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万种),(二)、昆虫与人类的关系,(一)、昆虫的有害
7、方面1、蝗灾 2、传播疾病3、危害经济动物4、粮食及其他作物的经济损失,昆虫学绪论,(二)、昆虫的有益方面1、食用、饲用昆虫2、传粉昆虫3、工业原料昆虫4、药用昆虫5、文化昆虫6、天敌昆虫,四、昆虫学的内容与范围,(一)、昆虫学的分支1、普通昆虫学2、应用昆虫学3、文化昆虫学4、古昆虫学5、技术昆虫学(二)、学习昆虫学的目的和意义昆虫知识、昆虫学报、昆虫天敌等,昆虫学绪论,复习思考题:,1昆虫属于哪类生物?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简述节肢动物门的特征。3昆虫纲和其它纲的区别?4昆虫成为动物界最繁荣类群的原因是什么?5试述昆虫与人类的关系。6你认为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如何与昆虫相处?,第一章昆
8、虫的外部形态,第一节昆虫的头部 第二节昆虫的胸部 第三节昆虫的腹部 第四节昆虫的体壁,昆虫学第一章,昆虫身体的一般构造简介,一、昆虫的体长与体向二、昆虫的体躯和体节三、昆虫体躯的分节方式四、昆虫的附肢,昆虫学第一章,一、昆虫的体长和体向,(一)体长:昆虫的体长是指头部的最前端到腹部末端的长度,不包括头部的触角、口器和腹末尾须及外生殖器等的长度。翅展是指翅展开时,两前翅翅尖之间的直线距离。描述昆虫的大小常以大、中、小型或微小型表示,一般采用以下尺度划分:2mm以下为微小型,25mm为很小型,510mm为小型,10一30mm为中型,30一50mm为大型,5080mm为很大型,80mm以上为巨大型,
9、超过200mm则为极大型。一般昆虫的 体长在530mm之间,翅展在1550mm之间。,昆虫学第一章,(二)体向:在描述昆虫时,常以昆虫重心为中心(多以胸部)给昆虫的各结构定位,常用的体向有前、背、腹、侧、左、右、内、外、基、端等。通常将昆虫一定的体躯部分作为定向的基础,按照体躯各部分的位置和方向,分为以下6个体向:1、头向:与头部的方向一致,与体躯纵轴相平行。2、尾向:与尾部的方向一致,也与体躯纵轴相平行,但与头向相反。3、中向:向着虫体中轴的方向,与体躯纵轴相垂直。4、侧向:与中向相反,背离体躯中轴方向。5、背向:向着虫体背面的方向,背向朝上。6、腹向:向着虫体腹面的方向,腹向朝下。,昆虫的
10、体向,除上述体向外,在形态描述中还常用到下列部位及名称。基部和端部外边和内边前缘和后缘,二、昆虫的体躯和体节,(一)体躯的分节和分段昆虫和其它节肢动物一样,体躯由一系列环节组成,每一个环节称为1个体节。昆虫的体躯由1820个体节组成(胚胎期)。有些体节的侧面着生有成对和分节的附肢。由于附肢的演变和肌肉的相应发展,昆虫的体节分别集合形成负有不同功能的3个体段:头部、胸部、腹部。(蝗虫体躯的构造模式图),昆虫学第一章,蝗虫体躯的构造模式图图片,体段名称 体节数 胚胎期体节数头部(感觉和取食的中心)1 46胸部(运动中心)3 3腹部(生殖中心)11(有变异)11,蝗虫体躯的构造,蜻蜓胸部的构造,(二
11、)体面和骨化区,昆虫的体躯或各个体节一般为圆筒形,可按肢基的位置将其分为3个体面:两侧肢基着生部分为侧面,肢基上面的部分称为背面,肢基下面的部分称腹面。图片 昆虫的体壁大部分骨化为骨板,形成外骨骼。体壁的骨化不仅具有保护作用,还可以供肌肉着生,成为重要的运动机械。各体节的骨化区,依其所在的体面分别命名为:背板、腹板和侧板。蝗虫的背板、腹板,昆虫学第一章,蝗虫的背板、腹板,骨板常在适当的部分向里褶陷,称为沟,由沟可将骨板划分为若干小片,称为骨片,按其所在骨板,分别称为背片、腹片和侧片。骨板向里褶陷,体壁的内陷部分称为内突,可呈脊状、板状、杈状等。依其所在的部位和形状的不同,名称也各不相同。在头部
12、的叫作幕骨,在体躯背面的称为悬骨,在腹面的叫作内刺突和叉突,侧面的称为侧内脊。所有的内突统称为昆虫的内骨骼。它既可增强体壁的强度又可增加肌肉的着生面。在昆虫中所谓的缝是由相邻两骨片并接所留下的分界线。昆虫体壁上的沟、内脊、内突和缝,昆虫学第一章,昆虫体壁上的沟、内脊、内突和缝,区别:内脊,陷入浅;内突,陷入深,三、昆虫体躯的分节方式,昆虫体躯的分节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初生分节,另一种是后生分节。,昆虫学第一章,(一)初生分节,在软体的分节动物中,如环形动物和某些昆虫的幼虫期,体躯的分节是以体壁的环形凹陷划分的。在体躯的内面,这些节间凹陷称为节间褶。节间褶:昆虫软体幼虫体躯相邻体节间形成的环形凹陷
13、。初生分节:以节间褶为界限,两节间褶之间的部分为一个体节。这种分节方式与胚胎分节 致,故称为初生分节。初生节:以初生分节方式生成的体节,称为初生节。昆虫体躯的分节方式 昆虫的纵肌附着在节间褶上,当纵肌收缩时,体节随之缩短;纵肌放松时,体节随之伸长,体节可自由活动。初生分节是较原始的分节方式。,昆虫学第一章,昆虫的成虫,体壁大多骨化,节间褶也骨化,节间褶会向里突出形成内脊,供肌肉着生。而在节间褶骨化后,前面有一狭条未骨化的膜质部分节间膜。节间膜:在成虫体壁的骨化过程中,相当于初生分节的节间褶骨化,并向前延伸至前一初生节的一小段,而在初生节的后半部有一小段不发生骨化,形成一小段膜新区,称为节间膜。
14、后生分节:以节间膜为分界线,划分体节的方式叫作后生分节。后生节:以后生分节方式所形成的体节叫后生节。昆虫体躯的分节方式,(二)后生分节,昆虫学第一章,昆虫体躯的分节方式,后生节的骨片:后生节上原初生分节的节间褶骨化向里形成内脊,称前内脊,在体表外面留下的沟叫前脊沟。前脊沟将后生节分为两部分:在背板上;前脊沟前的狭片称为端背片,沟后部分称为主背片;在腹板上,前脊沟前的狭片称为端腹片,沟后部分称为主腹片,也称为基腹片。随着节间膜上纵肌的张弛,前后体节的骨板以前套后的套叠方式,使虫体体躯进行缩短或伸长活动。,四、昆虫的附肢,(一)附肢节肢动物具有成对分节的附肢。附肢:节肢动物各体节侧面成对的分节管状
15、物。昆虫的附肢:触角、口器、胸足、腹足(幼虫)、外生殖器、尾须等。,昆虫学第一章,(二)附肢的基本结构附肢的每个分节称为肢节,其基部着生肌肉,可以自由活动,每个肢节又可分为若干亚节,但这些亚节由于没有着生肌肉,故不能单独活动。肢节的数目最多为7节,常有合并和减少的现象。基肢节:节肢动物的附肢,和身体相连的一节称为基肢节。端肢节:其余各肢节统称端肢节(不止一节)。附肢的内侧和外侧常常着生有可活动的突起,称为内叶和外叶。基肢节的内叶叫做基内叶,基肢节的外叶叫做基外叶,也叫做上肢节。,分节的附肢,昆虫学第一章,1简述昆虫体躯的构造特点。2何谓附肢?昆虫身体各部分哪些是由附肢演化来的?3如何区分初生分
16、节与次生分节?4何谓节间褶、节间膜?5何谓昆虫的体长和翅展?,复习思考题:,第一节 昆虫的头部,一、头部的构造 二、昆虫的头式及其适应三、头部的附肢,昆虫学第一章,一、头部的构造,(一)蜕裂线:位于头部背面,一般呈倒“Y”形。幼虫脱皮时就沿着这条线先裂开,故称为蜕裂线。(二)沟:额唇基沟、额颊沟、围眼沟、颅中沟、后头沟、次后头沟、颊下沟 图片(三)头壳的分区:额区、唇基区、头顶、颊区、颊下区、后头区、次后头区 图片,昆虫学第一章,东亚飞蝗头部正面观,东亚飞蝗头部侧面观,(实物图),(模式图),二、昆虫的头式及其适应,由于昆虫的取食方式不同,其口器在头部的着生位置和方向也发生改变,据此将昆虫的头
17、部划分为种类型:1下口式:口器向下,头的纵轴与虫体纵轴大致垂直,称为下口式。蝗虫、蟋蟀等图片2前口式:口器向前,头的纵轴与虫体纵轴成一钝角或近于平行,称前口式。捕食性昆虫步甲等 图片3后口式:口器向后,头的纵轴与虫体纵轴成一锐角,称为后口式。蝉、蝽、蚜虫等 图片,昆虫学第一章,蝶蛾类昆虫的幼虫,蝗虫,锹形甲,瓢虫幼虫,天牛幼虫,草蛉幼虫,三、头部的附肢,(一)触角(二)眼(三)口器,昆虫学第一章,(一)触角,触角是昆虫头部的第1对附肢,昆虫纲中除弹尾目昆虫无触角和高等双翅目、膜翅目幼虫的触角退化外,其余种类均有触角。(1)着生位置:额区两侧复眼之前或之后。(2)功能:触角是传递信息的主要器官。
18、它的功能主要是嗅觉和触觉,有的也有听觉作用。在触角上有许多嗅觉器,使昆虫能嗅到各种化学物质从不同距离散发出来的气味,借以觅食、聚集、求偶和寻找适当的产卵场所等。(3)构造:柄节、梗节、鞭节。图片 柄节较粗大,与触角窝相连。梗节是触角的第2节,通常较短小,有些昆虫(如雄蚊)的触角在梗节上具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器(江氏器)。梗节以上(不包括梗节)的端部各节,合称为鞭节,鞭节通常又可分为若干亚节,在各类昆虫中变化很大。(4)类型:栉齿状、丝状、球杆状、念珠状、羽毛状、刚毛状、锤状、具芒状、锯齿状、腮叶状、棍棒状、膝状。图片 了解昆虫触角的类型和功能在实践上的意义,昆虫学第一章,雄蚊,豆虫触角,触角模式图
19、,蝉的触角(刚毛状),蚊触角(环毛状),瓢甲(锤状),金龟触角(鳃叶状),蝇触角(具芒状),蝴蝶触角(球杆状),胡蜂触角(膝状),白蚁触角(念珠状),芫菁触角(锯齿状),大蚕蛾触角(羽毛状),了解昆虫触角的类型和功能在实践上的意义,1鉴别昆虫的种类 触角的形状、分节数目、着生位置以及触角上感觉孔的数目和位置等随昆虫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因此触角常作为昆虫分类的重要特征。2鉴别昆虫的雌雄 有许多昆虫种类雌雄性别的差异,常常表现在触角的形状上。3利用昆虫触角对某些化学物质有敏感的嗅觉功能,可进行诱集或驱避。,昆虫学第一章,(1)着生位置:头顶、额区。(2)功能:视觉器官,使昆虫栖息、取食、繁殖、避敌、
20、决定方向。(3)构造:复眼由多个小眼集合组成,小眼表面为 六边形。(4)类型:复眼和单眼。单眼和复眼是昆虫的视觉器官。,(二)眼,昆虫学第一章,单眼:,可分为背单眼和侧单眼两类。背单眼:一般把成虫和不全变态的若虫和稚虫的单眼称为背单眼。大多数昆虫有2 3个,少数种类只有1个。背单眼着生于额区的上方,具有3个单眼的多排列成三角形。许多种类无背单眼。侧单眼:全变态昆虫的幼虫具有侧单眼,位于头部的两侧,其数目为17对,因昆虫类群而异。如膜翅目的叶蜂只有1对;鳞翅目幼虫多具6对,常排列成弧形。功能:单眼只能辨别光的方向和强弱,而不能形成物像。,豆虫的侧单眼,复眼:,昆虫的成虫和不全变态的若虫及稚虫一般
21、都具有1对复眼。复眼位于头部的侧上方,大多数为圆形或卵圆形,也有的呈肾形(如天牛)。低等昆虫、穴居昆虫及寄生性昆虫的复眼常退化或消失。复眼由若干个小眼组成,小眼的表面一般呈六角型。在各种昆虫中,小眼的形状、大小以及数目变化很大。图片功能:分辨物体的距离,看清物体的形状,特别是运动着的物体,能分辨光谱中许多光的颜色。,天牛的肾形复眼,家蝇复眼,果蝇复眼2,果蝇复眼1,果蝇成虫,(三)口器,口器:是昆虫的取食器官,也称取食器。构造:由5部分组成,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类型:各种昆虫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口器类型:一、咀嚼式口器 二、嚼吸式口器 三、刺吸式口器 四、锉吸式口器 五、
22、虹吸式口器六、舐吸式口器七、几种幼虫的口器 八、口器的类型与害虫防治的关系,昆虫学第一章,一、咀嚼式口器,直翅目、螳螂目昆虫的口器最为典型。图片 咀嚼式口器构造:具有坚硬而发达的上颚,用以咬碎食物,并把它们吞咽下去。上唇上颚下颚下唇舌口器的上唇、上颚、下颚与下唇围成的空隙称为口前腔。舌在口前腔的中央,将口前腔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的部分称为食窦,前肠开口于此处,食物在此经咀嚼后送入前肠;后面部分称为唾窦,唾腺在此开口,唾液流出后,在口前腔与食物相混合。,蝗虫的咀嚼式口器,昆虫学第一章,螳螂的咀嚼式口器,蝗虫的咀嚼式口器,上唇,是悬于唇基前缘的一个双层薄片,由唇基上唇沟与唇基分界,作为口器的上盖
23、,可以防止食物外落。上唇的前缘中央凹入,外壁骨化;内壁膜质柔软,上有密毛和感觉器,称为内唇。上唇内部有肌肉,可使上唇作前后运动。,上唇,上颚,位于上唇的后方,是由头部附肢演化而来的1对坚硬的锥状构造。端部具齿的部分称为切齿叶,用以切断和撕裂食物;基部与磨盘齿槽相似的粗糙部分称为臼齿叶,用以磨碎食物。上颚基部具有起源于头颅内的两束肌肉,即强大的收肌和较小的展肌,这两束肌肉分别着生在上颚的两个肌键(收肌键和展肌键)上,两束肌肉的收缩使上鄂沿两个关节的连线为轴左右活动。,上颚,下颚,位于上颚的后方和下唇的前方,也是由头部的1对附肢演变而来,左右成对,可辅助取食。下颚可分为以下5个部分:轴节、茎节、外
24、颚叶、内颚叶、下颚须(负颚须节),下颚的结构,下颚须,下唇,下唇位于下颚的后面、头孔的下方,构造与下颚相似,相当于1对下颚愈合而成,故又称第2下颚。具有托挡食物的作用。下唇也分为5个部分:后颏、前颏、侧唇舌、中唇舌、下唇须(负唇须节),下唇的结构,下唇须,舌,位于头壳腹面中央,是头部颚节区腹面扩展而成的一个囊状构造,不是头部的附肢。舌壁具有很密的毛带和感觉区,司味觉作用。舌有肌肉控制伸缩,帮助运送和吞咽食物。,蝗虫的舌,二、嚼吸式口器,为一些高等蜂类所特有。嚼吸式口器功能:咀嚼固体食物和吸食液体食物。嚼吸式口器的构造:上唇和上颚保持咀嚼式口器的形式。上颚发达,可以咀嚼固体食物,主要用于采集咀嚼
25、花粉和筑蜂巢。下颚和下唇特化为可临时组成吮吸液体食物的喙。,蜜蜂嚼吸式口器,昆虫学第一章,三、刺吸式口器,半翅目、同翅目及双翅目蚊类等的口器属于刺吸式口器。图片刺吸式口器功能:吮吸液体食物。刺吸式口器的构造:上颚和下颚延长,特化为针状的构造,称为口针;下唇延长成分节的喙,将口针包藏于其中。图片取食时,喙由头下方的足间抽出,与头垂直或成一斜角,在肌肉的作用下,两上颚口针交替刺入植物组织或动物体内。当两颚口针刺入深度相同时,两嵌合在一起的下颚口针即跟着穿入,如此重复多次,口针即可深入植物组织或动物体内。图片当口针刺入组织后,唾液即通过下颚口针的唾道注入植物组织内,并通过抽吸作用,将汁液通过下颚口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园艺 植物 病虫害 防治 第一章 外部 形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59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