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总论.ppt
《神经病学总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病学总论.ppt(1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神经病学总论,学习目标,了解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知识熟悉神经系统疾病诊断过程掌握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及定位诊断,绪 论Introduction,神经病学,神经眼科学神经耳科学神经心理学神经内分泌学,神经病学的特性,疾病的复杂性症状的广泛性诊断的依赖性疾病的严重性疾病的难治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病理学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神经疾病的诊断步骤,资料收集 详细了解病史、体格检查定性诊断 根据病史、起病方式、病程、伴发症状来判断 疾病的性质定位诊断 用神经解剖生理知识来 分析体检所得的阳性体 征,初步确定病变的部位,神经病学:最具发展前景的学课,解剖复杂、生理功能疑问众多神经系统疾病
2、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高研究手段及方法日新月异相关基础科学发展迅猛,神经系统解剖生理与定位诊断,神经系统解剖生理与定位诊断,神经系统的区分,神经系统:中枢部中枢神经系统(脑、脊 髓)周围部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中:脑神经:与脑相连、12对 脊神经:与脊髓相连、31对,脑,端脑,间脑,小脑,脑干(中脑-桥脑-延髓),大脑半球,优势半球与非优势半球,额叶:主要与精神、语言和随意运动有关(躯体运动系统,书写中枢,broca区,情绪控制中枢等),顶叶:皮质感觉区,运用中枢,阅读中枢,颞叶:感觉性语言中枢,听觉中枢,嗅觉中枢,边缘系统,高级神经活动调节,枕叶:主要与视觉中枢有关,额叶:主要与精神、语言
3、和随意运动有关(躯体运动系统,书写中枢,broca区,情绪控制中枢等),顶叶:皮质感觉区,运用中枢,阅读中枢,颞叶:感觉性语言中枢,听觉中枢,嗅觉中枢,边缘系统,高级神经活动调节,枕叶:主要与视觉中枢有关,大脑半球,岛叶:内脏感觉与运动边缘叶:高级神经、精神和内脏活动,大脑皮层损害的特征,额叶损害,前额叶:以精神障碍为主,表现为记忆力和注意力减退,。中央前回(运动中枢):刺激性病变产生对侧部分性运动性癫痫发作。破坏性病灶产生单瘫。Broca区(额下回后部):运动性失语。其它:额叶中回后部有侧视中枢,受损引起两眼向病灶侧同向斜视,刺激性病变则向病灶对侧斜视。额叶性共济失调。旁中央小叶受损产生尿失
4、禁等。,顶叶损害,中央后回受损以感觉症状为主。刺激性病变产生感觉性癫痫,破坏性病变出现偏身感觉障碍。优势半球缘上回:损害后出现失用症。角回:损害后丧失阅读能力(失读症),书写能力(失写症)。Gerstmann综合征:失用、手指失认、左右定向障碍、失写及失算。视辐射受损产生对侧同向偏盲或象限盲,颞叶损害,颞叶前部:刺激性病变产生颞叶性癫痫,主要为精神运动性发作。Wernick区(颞上回后部):产生感觉性失语,患者能听到言语的声音,但不能理解言语内容,自己发言虽仍流利,但内容不正常,因为他也不能理解自己所言,在发音用词方面有错误,别人完全听不懂。,颞叶损害,颞叶后部(37区)受损后产生遗忘性失语或
5、命名不能患者称呼物件及人名的能力丧失,但能叙述是如何使用的。别人告知名称时,他能辨别对方讲的是否正确。颞叶深部受损可产生偏盲或象限性盲。,枕叶损害,主要引起视觉障碍。中枢性偏盲、幻视、视觉认识不能、视物变形。,边缘系统,内脏脑或精神脑,包括边缘叶(扣带加、海马回、钩回),杏仁核、丘脑前核、乳头体及丘脑下部其他结构。可能与以下功能有关:嗅觉、情绪、记忆、性行为、植物性机能、躯体运动。,内囊:聚集大量上下行传导束,完全性损伤可致“三偏”基底节:锥体外系统中继站,协调大脑皮层及小脑完成复杂行为。,基底节锥体外系,解剖:纹状体,包括尾状核及豆状核,后者分为壳核和苍白球。锥体外系损害的二大类症状:肌张力
6、变化和不自主运动。1、肌张力变化有肌张力增强、减低、游走性增强或减低。2、不自主运动有震颤、舞蹈样运动、手足徐动、肌阵挛、扭转痉挛及痉挛性斜颈等。,基底节锥体外系,苍白球和黑质损害: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震颤麻痹。壳核及尾状核损害:肌张力减低、运动增加等不自主运动。齿状核及下橄榄核损害:出现肌阵挛。,内囊受损,内囊全部损害时出现三偏综合征1、锥体束受损,病灶对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包括上、下肢、舌和下部面肌的瘫痪。2、偏身感觉缺失(视丘辐射)3、病灶对侧视野的同向偏盲(视辐射),间脑:包括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感觉系统传导重要部位。小脑:维持躯体平衡,控制姿势和步态。脑干:主要有神经核
7、(第-对脑神经)、上下行传导束,脑干网状结构。,小 脑,1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协调随意运动、维持身体平衡和调节肌张力。2小脑损害的三大主要症状:共济失调:辨距不良(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轮替动作差,反跳现象阳性,同侧肢体意向性震颤。平衡障碍:Romberg试验站立不稳、肌张力降低:钟摆膝。,间脑,间脑包括丘脑、丘脑上部、丘脑下部和丘脑底部。丘脑损害的特征:对侧偏身感觉减退,深感觉障碍更重。对侧躯干肢体自发性疼痛。对侧肢体一过性或持久性轻偏瘫。对侧肢体共济失调,可伴有舞蹈样动作或舞蹈样手足徐动症。,小 脑,3小脑半球损害:同侧共济失调,肌张力降低。4小脑蚓部损害:主要为躯体平衡障碍。言语障碍明显,
8、四肢共济失调一般不明显,多无眼震,肌张力常正常。,脑干损害的定位诊断,脑干损害的定位诊断,脑干受损的三大症状:颅神经()症状;长束(锥体束及感觉系)症状;小脑(脊髓小脑束及绳状体)症状。特征性症状:交叉性瘫痪即同侧颅神经损害,对侧瘫痪或感觉障碍。,脑干受损的一般症状,双眼同向侧视麻痹:桥脑病变:双眼向病灶对侧、对侧偏瘫额叶病变:双眼向病灶侧、对侧偏瘫。双眼垂直运动障碍、假性球麻痹、意识障碍(网状结构损害)、去大脑强直、中枢性高热(桥脑)、内脏症状(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肺水肿),脑部的血液供应,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概 述脑部的血液供应,眼动脉 后交通动脉 脉络膜前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9、,概 述脑部的血液供应,脑部的血液供应,椎-基底动脉系统,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脑桥支,内听动脉,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 Willis环,脑基底部动脉,脊 髓,一、位置和外形,(一)位置: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处续于延髓,下端至第1腰椎体下缘。,(二)外形:呈前后略扁粗细不等的圆柱状。,脊髓有两个膨大,颈膨大:,与上肢的神经支配有关,腰骶膨大:,与下肢的神经支配有关,脊髓由三层结缔组织被膜包裹,最外层为硬脊膜,硬脊膜外面与脊椎骨膜之间的间隙为硬膜外腔,其中有静脉丛与脂肪组织,硬脊膜在第2骶椎水平形成盲端;最内层紧贴脊髓表面,称为软脊膜;硬脊膜与软脊膜之间为蛛网膜,蛛网膜与硬脊膜之间为
10、硬膜下腔,其间无特殊结构;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为蛛网膜下腔,与脑内蛛网膜下腔相通,其间充满脑脊液。,当脊神经穿过硬脊膜时,硬脊膜也沿神经根延伸,形成脊神经根的被膜。在脊髓的两侧软脊膜形成多个三角形突起,穿过蛛网膜附着于硬脊膜的内面,为齿状韧带,脊神经和齿状韧带对脊髓起固定作用。,颈膨大,腰骶膨大,脊髓圆锥,终丝,(三)脊髓的节段性,1.节段的区分,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共有31对,每对脊神经根相连的一段脊髓为一个节段,因此,脊髓共有31个节段。,颈段,8节(C18),胸段,12节(T112),腰段,5节(L15),骶段,5节(S15),尾段,1节(Co1),2.与椎骨的对应关系,脊髓与脊柱不等长,大
11、部分脊髓节段的位置高于同序数椎骨。,颈14节(C14),平对同序数椎骨,颈58节(C58),胸14节(T14),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1节(-1),胸58节(T58),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2节(-2),胸912节(T912),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3节(-3),腰15节(L15),对第11、12胸椎,骶15节(S15),尾节(Co1),对第1腰椎,二、脊髓的功能,(一)传导,通过上、下行纤维束传导神经冲动。,(二)反射,通过脊髓内部的神经元联系,完成反射,如腱反射等,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脊髓受损时的特征:,(1)节段性和传导束性症状和体征。(2)一般表现:三大障碍二个异常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膀胱、直肠括
12、约肌功能障碍。反射异常;血管运动、内分泌及营养功能的异常,脊髓横贯性损害,该节段平面以下出现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四肢瘫或截瘫,各种感觉丧失,大小便障碍和脊髓反射的改变。当脊髓受到急性严重的横贯性损害时,如急性脊髓炎、外伤等,早期首先出现脊髓休克现象:弛缓性瘫痪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退或消失,无病理征,伴尿潴留。,纵向定位(1),1高颈段(颈14):四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损害水平以下全部感觉缺失大小便障碍并有呼吸困难(C35两侧前角受损)或呃逆(膈神经受刺激引起膈肌痉挛)。可有颈枕部疼痛,屈颈时有向下放射的触电感。,纵向定位(2),2颈膨大(颈5胸2):四肢瘫痪,上肢呈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支配
13、上肢的前角受损所致),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病灶平面以下各种感觉丧失,颈8及胸1节段侧角细胞受损时产生霍纳氏综合征。,纵向定位(3),3胸段(胸212):胸髓是脊髓最长,血液供应较差,而最易发病的部位(T4)。两下肢呈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截瘫),各种感觉丧失,大小便障碍、出汗异常。感觉障碍的平面是确定脊髓损害节段的重要依据。束带感,或环绕躯干的神经痛。,纵向定位(5),4腰膨大(腰1骶2):两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双下肢及会阴部各种感觉减退或缺失,大小便障碍。腰13受侵时产生下背痛并放射至大腿前内侧,累及腰5骶1时则产生类似坐骨神经痛的症状。损害腰24时膝反射消失而跟腱反射增强,损害腰
14、5骶1时跟腱反射消失。,纵向定位(6),5圆锥(骶35和尾节):髓内病变的特点。马鞍区(肛门生殖器周围)感觉缺失,肛门及跟腱反射消失,小便潴留,后呈充盈性失禁,两下肢无明显运动障碍。神经根痛少见。,纵向定位(7),6马尾:髓外病变的特点 症状与圆锥相似,但早期常有剧烈的神经根痛,位于会阴、膀胱及骶部,并沿坐骨神经放射。症状和体征多为单侧或双侧不对称性,各种感觉均受损害而无感觉分离,可有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膝及跟腱反射消失,大小便障碍不明显或至后期方始出现。,圆锥和马尾损伤的鉴别,圆锥 马尾自发性疼痛 少且不显著 多而严重感觉障碍 鞍状分布 单侧或不对称感觉分离 可有 无运动障碍 不明显 下
15、运动神经元瘫反射改变 一般无 膝及跟腱反射消失括约肌障碍 早 出现晚症状分布 对称 不对称,髓内外病变的定位,髓内 髓外根性痛 少见 多见感觉障碍 向下发展 向上发展感觉分离 有 无肌肉萎缩 明显 不明显锥体束征 出现晚 出现早、显著尿潴留 出现早 出现晚,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自主神经,脑神经,脊神经,运动神经纤维,感觉神经纤维,内脏运动纤维,躯体运动纤维,内脏感觉纤维,躯体感觉纤维,前根,后根,脊神经节,后根,共31对,8对颈神经,12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1对尾神经,周围神经损害,1特点:周围神经多为混合神经,受损时在其支配区出现下运动神经元型瘫痪,周围型感觉障碍,伴植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神经病 总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57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