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质掺杂在半导体中的应用.ppt
《杂质掺杂在半导体中的应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杂质掺杂在半导体中的应用.ppt(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杂质掺杂,现代半导体器件物理与工艺,Physics and Technology of Modern Semiconductor Devices,2004,7,30,杂质掺杂,所谓杂质掺杂是将可控数量的杂质掺入半导体内。杂质掺杂的实际应用主要是改变半导体的电特性。扩散和离子注入是半导体掺杂的两种主要方式。高温扩散: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杂质掺杂主要是由高温的扩散方式来完成,杂质原子通过气相源或掺杂过的氧化物扩散或淀积到硅晶片的表面,这些杂质浓度将从表面到体内单调下降,而杂质分布主要是由高温与扩散时间来决定。离子注入:掺杂离子以离子束的形式注入半导体内,杂质浓度在半导体内有个峰值分布,杂质分布
2、主要由离子质量和注入能量决定。扩散和离子注入两者都被用来制作分立器件与集成电路,因为二者互补不足,相得益彰。,基本扩散工艺,杂质扩散通常是在经仔细控制的石英高温炉管中放入半导体硅晶片并通入含有所需掺杂剂的气体混合物。硅的温度在800-1200;砷化镓的温度在600-1000。扩散进入半导体内部的杂质原子数量与气体混合物中的杂质分压有关。对硅而言,B、P和As分别是常用的p型和n型掺杂剂,它们在硅中都有极高的固溶度,可高于51020cm-3。引入方式有:固态源(BN、As2O3、P2O5);液态源(BBr3、AsCl3、POCl3);气体源(B2H6、AsH3、PH3),其中液态源最常用。使用液
3、态源的磷扩散的化学反应如下:,P2O5在硅晶片上形成一层玻璃并由硅还原出磷,氯气被带走。,对砷化镓的扩散工艺而言,因砷的蒸汽压高,所以需要特别的方式来防止砷的分解或蒸发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含过压的封闭炉管中扩散及在含有掺杂氧化物覆盖层(氮化硅)的开发炉管中扩散。p型扩散选用Zn元素,采用Zn-Ga-As合金或ZnAs2(封闭炉管法)或ZnO-SiO2(开放炉管法)。n型掺杂剂有硒和碲。,扩散方程式,半导体中的扩散可以视作在晶格中通过空位或填隙原子形式进行的原子移动。下图显示了2种基本的原子扩散模型。,杂质原子的基本扩散工艺近似于载流子扩散,因此定义通量F为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掺杂原子数量,C
4、为掺杂浓度,因此有:,扩散驱动力是浓度梯度,掺杂原子从高浓度区流向低浓度区。结合一维连续性方程,同时考虑在基质半导体中并无物质生成或消耗(即GnRn0),将得到:,在低掺杂原子浓度时,扩散系数可视为和掺杂浓度无关,则上式变为:,费克(Fick)扩散方程,下图显示了硅与砷化镓中不同掺杂剂在低浓度时实测的扩散系数。一般情况下,D的对数值和绝对温度的倒数成线性关系。意味着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D可表示为,D0是温度到无穷大时的扩散系数(单位:cm2/S);Ea是激活能,对填隙模型,Ea是掺杂原子从一个间隙移动到至另一个间隙所需的能量;对空位模型,Ea是杂质原子移动所需能量和形成空位所需的能量总和。空位
5、的Ea较扩散大。,扩散分布,掺杂原子的扩散分布和起始条件与边界条件有关。考虑两种方式:恒定表面浓度扩散:杂质原子由气态源传送到半导体表面,然后扩散进入半导体硅晶片,在扩散期间,气态源维持恒定的表面浓度;恒定掺杂总量扩散:指一定量的杂质淀积在半导体表面,接着扩散进入硅晶片内。,恒定表面浓度扩散,t0时初始条件是,表示半导体杂质浓度开始为零,边界条件是,Cs是x0处的表面浓度,与时间无关。X,距离表面无穷远无杂质原子。符合起始与边界条件的扩散方程式的解是:,erfc是余误差函数,上图为余误差函数分布,下图为恒定表面浓度的扩散分布,半导体单位面积的掺杂原子总数是,代入C(x,t)有,一个相关量是扩散
6、分布的梯度dC/dt,这个梯度可对C(x,t)微分得到,恒定杂质总量扩散,一恒定总量的杂质以一层薄膜的形式淀积在半导体表面,接着进入半导体内。t0时的初始条件C(x,0)0,边界条件是:,S为单位面积掺杂总量。符合上述扩散方程的解为:,此为高斯分布,杂质将随时间的增加扩散进入半导体,而总掺杂量S恒定,所以表面浓度必然下降。在x0处表面浓度为:,上图为高斯函数分布,下图为恒定杂质总量的扩散分布,余误差分布与高斯分布的归一化浓度与归一化距离的关系,注意到随时间的增加,表面浓度下降,微分可得扩散分布的梯度:,浓度梯度在x0与x处是零,同时最大梯度将发生在x2(Dt)1/2处。在集成电路工艺中,通常采
7、用两阶段步骤扩散,首先在恒定表面浓度扩散条件下形成预淀积扩散层,接着在恒定掺杂总量扩散条件下,进行再分布扩散。,扩散层的计算,扩散工艺的结构可由三种测量方式来评价:扩散层的结深、方块电阻与杂质分布。下图是在半导体内磨以凹槽并用溶液腐蚀去除表面,溶液会使p型区颜色暗,因而描绘出结深。,用磨槽和染色法测量结深,若R0是磨槽所用工具的半径,则可得结深:,如果R0远小于a和b,则,如图b所示,结深xj是杂质浓度等于衬底浓度CB时所在的位置。,如果结深和CB已知,则只要扩散分布遵从“两种分布”所推导的公式,表面浓度Cs和杂质分布就能计算出来。,扩散层的阻值可由“四探针法”来测量。薄层电阻值R和结深xj、
8、载流子迁移率及杂质分布C(x)有关:,对某一给定的扩散分布,平均电阻率Rxj只和表面浓度Cs及该分布下的衬底掺杂浓度有关。对余误差或高斯等简单分布来说,我们所想要的Cs和的关系已被计算出来。要使用这些曲线,必须先确保扩散分布和这些假定的分布一致。扩散分布也可由电容电压关系法测得。当杂质完全电离时,杂质分布等于多数载流子分布而多数载流子分布可通过测量p-n结或肖特基二极管的反偏电容与外加电压的关系确定。一个更为精确的方法为二次离子质谱法(SIMS),可以测量总的杂质分布。,非本征扩散,前面讨论对于恒定扩散系数而言,只发生在掺杂浓度低于扩散温度下的本征载流子浓度ni时。当杂质浓度大于ni时,扩散系
9、数变得与浓度有关,称为非本征扩散。非本征扩散区内,同时扩散或相继扩散的杂质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协同效应,使扩散更为复杂。,与浓度有关的扩散,当基质原子离开晶格位置而产生空位,依照空位的电荷数,可有中性空位V0、受主空位V、双电荷受主V2、施主空位V+等。可以预期,某种带电状态下的空位密度,有类似与载流子浓度的温度相关性。,如果杂质扩散以空位扩散为主,则D正比于空位密度。低掺杂浓度时,EFEi,空位密度等于Ci而与杂质浓度无关。正比与Ci的D也将和杂质浓度无关。高掺杂浓度时,EF向导带底移动,指数项大于1,这是CV增大,进而是D变大。如上图的右侧所示。,考虑扩散系数时,D可以写成:,Cs为表面浓
10、度,Ds为表面扩散系数,是用来描述与浓度有关的参数。扩散方程式为:,可将扩散方程式写成一常微分方程式并以数值法求解。,结深可以用下式表示,扩散分布硅中的扩散,硅内所测量到的D与杂质浓度的关系B和As,其1,曲线(c)所示,非常陡峭。Au和Pt,-2,曲线(d)所示,呈一凹陷的形状。P,与V2有关,D随C2而变化,分布解决曲线(b)所示。但由于离解效应,扩散分布将呈现出不规则的形状。,磷在不同表面浓度下,在1000下扩散1h后的分布,在砷化镓中的锌扩散,在砷化镓中的扩散会比在硅中要来得复杂,因为杂质的扩散包含砷和镓两种晶格原子移动。空位在砷化镓扩散过程中扮演了一个主要角色,因为p型和n型杂质最终
11、必须进驻晶格位置上,然而空位的荷电状态迄今尚未确定。锌是砷化镓中最广为使用的扩散剂,它的D会随C2而变化,所以扩散分布如下图所示,是陡峭的。并注意即使是最低表面浓度的情况,扩散型态也属于非本征扩散。,扩散相关工艺横向扩散,一维扩散方程基本能描述扩散工艺,但在掩蔽层的边缘例外,因为在边缘处杂质会向下、向横向扩散。这时必须考虑二维的扩散方程式,并使用数值分析技术求得在不同初始与边界条件下的扩散分布。显示一恒定表面初始浓度条件下的轮廓线,并假设D与浓度无关。,垂直渗透约为2.8um横向渗透约为2.3um,由于横向扩散作用,结包含了一个中央平面区及一个近似圆柱、曲率半径为rj的边。此外,如果掩蔽层有尖
12、锐的角,在这个角处的结将因横向扩散而近似与圆球状。既然电场强度在圆柱与圆球结处较强,则该处雪崩击穿电压远低于有相同衬底掺杂的平面结处。,氧化过程中杂质的再分布,在热氧化过程中,靠近硅表面的掺杂剂分布将会改变,这种再分布取决于几个因素。一是两个固体接触在一起时,其中之一内的杂质会在此二者内重新分布达到平衡,此情形类似与融体生长晶体中的杂质再分布。在硅内的杂质平衡浓度对二氧化硅内杂质平衡浓度之比为分凝系数,定义为:,二是杂质可能会快速地扩散穿过二氧化硅,逸入周围空气中,如果在二氧化硅中杂质扩散速度很快,这个因素将会很重要。三是二氧化硅不断增厚,故硅与二氧化硅间的边界将会随时间而深入硅中,此边界深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杂质 掺杂 半导体 中的 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57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