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诊断治疗.ppt
《糖尿病的诊断治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糖尿病的诊断治疗.ppt(1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糖尿病的定义和描述,糖尿病是一组胰岛素分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为基本病理基础,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发病机理,糖尿病发病机理:1、胰岛细胞的自身免疫损伤。2、胰岛素抵抗而致胰岛素缺陷。3、胰岛素对靶组织作用的缺陷。胰岛素分泌的受损及胰岛素作用的缺陷常常可以出现在同一个病人身上,但很难辨明哪一个是引起高血糖的原发诱因。,2型糖尿病人群的代谢特征分析,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敏感(15.9%),胰岛素敏感;胰岛素分泌尚可(1.5%),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尚可(28.7%)7%),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54%),糖尿病新分类法,ADA/WHO以病因为依据的糖尿病新
2、分类法,(1)1型糖尿病(细胞损伤,通常导致胰岛素绝对不足)a.免疫介导性。b.特发性。(2)2型糖尿病(以不同程度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和伴胰岛素抵抗为主要致病机制)(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a.胰岛素作用中的遗传缺陷(如A型胰岛素抵抗综合症)。b.细胞功能遗传缺陷(如MODY、线粒体基因突变)。c.胰腺外分泌病变(如囊性纤维化)。d.内分泌疾病(如柯兴氏综合征)。e.药物或化学物质诱发的糖尿病(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f.感染(如先天性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g.罕见的免疫介导型糖尿病(如僵人综合征、抗胰岛素受体抗体阳性)。h.有时与糖尿病相关联的其他遗传综合征(如Down氏综合征)。j.妊
3、娠期糖尿病(GDM)。,糖尿病诊断,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浆蛋白的临床意义,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化血浆蛋白,(1)HBA1C和糖化血浆蛋白:HBA1C正常值3-6%,反映取血前 4-12周血糖总的水平;糖化血浆蛋白正常1.7-2.8 mmol/L,反映近2-3周血糖总的水平。(2)血浆胰岛素和C 肽测定:C 肽与Ins等分子分泌,且不受外源性 Ins的影响,是反应胰岛细胞功能的准确指标。研究表明随着病程的延长,胰岛细胞功能逐渐下降,血浆真(活性)胰岛素水平逐渐下降,所以胰岛素治疗对 T2DM病人也为必然的选择。,糖尿病并发症(UKPDS),糖尿病诊断时已经合并多种并发症
4、(UKPDS),50%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已经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并发症,足部缺血性皮肤改变:6%,高血压:35%,视网膜病变:21%,间歇性跛行:3%,勃起功能障碍:20%,血浆肌酐 120mol/l:3%,心电图异常:18%,足背动脉搏动无法触及:13%,中风或TIA:1%,心肌梗死:1%,糖尿病血糖监测,血糖监测时间,1、餐前血糖检测。2、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适用于空腹血糖已获良好控制但仍不能达到治疗目标者。3、睡前血糖监测:适用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特别是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的患者。4、夜间血糖监测:适用于胰岛素治疗已接近治疗目标而空腹血糖仍高者。5、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应及时监测血糖。,血糖控制状态
5、,糖尿病治疗,糖尿病治疗分类,1、饮食调节和运动。2、口服药物:(1)单一药物。(2)联合口服药物。3、胰岛素治疗:(1)联合疗法。(2)常规治疗。(3)胰岛素的强化治疗。(4)胰岛素基础治疗。,2型糖尿病治疗路径图,联合治疗方案时需要考虑药物的不同作用机制,HYPERGLYCEMIA,肝脏,胰腺,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分泌不足,葡萄糖生成增加,磺脲类格列奈类胰岛素,肠道,肠道吸收增加,糖苷酶抑制剂,脂肪组织,肌肉,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Adapted from Sonnenberg and Kotchen Curr Opin Nephrol Hypertens 1998;7(5):551-
6、555.,周围组织吸收葡萄糖下降,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口服降糖药,口服降糖药适应症,(1)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2)饮食控制及运动治疗,血糖控制不佳者。(3)2型糖尿病出现以下情况,则应采用胰岛素治疗:a.酮症酸中毒。b.高渗性非酮症酸中毒。c.合并感染、创伤或大手术。d.妊娠。e.使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满意(HbA1c7.0%)。,口 服 降 糖 药 分 类,(1)按化学结构分类:磺脲类第一代: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第二代:格列苯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第三代:格列美脲。双胍类:二甲双胍。-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噻唑烷二酮类:罗格列酮、吡咯列酮。非磺脲促胰岛素分
7、泌药物:瑞格列奈、奈格列奈。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艾塞那肽。:二肽基肽酶抑制剂(DPP-):西格列汀。,(2)按作用机制分类 促胰岛素分泌剂a.磺脲类: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格列美脲 b.餐时血糖调节剂:那格列奈、瑞格列奈 增加胰岛素敏感性c.双胍类:格华止、二甲双胍d.噻唑烷二酮类:罗格列酮、吡咯列酮-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艾塞那肽(胰高糖素样多肽-GLP-1)。二肽基肽酶抑制剂(DPP-):西格列汀。,口服降糖药物的使用原则,个体化原则。根据降糖药物的作用特点选择用药,如作用机理、作用强弱、体内的作用方式、时间和清除途径。根据病人的情
8、况特点选择用药,如病人年龄、胖瘦、病程、血糖高低、伴随疾病、肝肾功能和既往用药情况选择。剂量从小到大(一般情况)逐渐增加到合理剂量。一类药物控制不满意,可加另一类,同一类药物不要合用。一旦选用适合,不要随意更换。不要随意停药。,磺脲类药物(SU),磺脲类药物种类,磺脲类药物作用机制:(1)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2)降糖效力:HbA1c 下降 1%-2%。(3)不良反应:a.使用不当可导致低血糖,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b.体重增加。(4)注意事项:a.肾功能轻度不全者可选用格列喹酮。b.依从性不好者建议选择每日一次服用的药物。,磺脲类降糖药治疗效果(1)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开始
9、应用时有效。(2)空腹及餐后血糖可降低。(3)HbA1c可下降1-2。(4)随着疗程延长,效果渐差,磺脲类继发性失效(效差)每年约10患者失效(效差);5年后,约半数患者还能保持满意血糖控制。(5)UKPDS。(6)第1年,血糖明显下降,血胰岛素明显升高,以后血糖逐年上升,胰岛素逐年下降,至第6年两者恢复至用SU治疗前的水平。,磺脲类口服降糖药评价临床应用已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考验,目前仍为应用最多的治疗2型糖尿病药物。SU主要作用为促进细胞分泌胰岛素,此外尚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血糖作用(空腹、餐后)及降HbA1c作用显著,原发无效者甚少。疾病早期、肥胖、血浆胰岛素特别高者,宜用二甲双胍,如继发
10、效差,可合用磺脲类。,磺脲类刺激胰岛素分泌的利弊(1)早期2型糖尿病人血浆胰岛素水平相对不足,使用SU适当提高胰岛素分泌,使血糖下降,改善胰岛素抵抗,对患者有利。(2)新型控释剂格列吡嗪及格列美脲在保持良好降糖作用下,刺激胰岛素分泌作用较轻。,磺脲类长期应用的效果(1)单独用药:按UKPDS(氯磺丙脲、格列苯脲)第一年效果最显著(血糖下降、胰岛素水平增高),以后 逐年减弱,平均于第6年回复到治疗前水平。(2)联合用药:a.合用二甲双胍可使血糖及HbA1c进一步下降。b.合用罗格列酮、阿卡波糖可进一步降低血糖。,磺脲类继发性失效的原因(1)(1)糖尿病治疗上的原因。(2)病人未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
11、。(3)饮食控制放松,进食量增多。(4)体育锻炼减少。(5)磺脲药剂量不足。,磺脲类继发性失效的原因(2)病人出现如下夹杂情况:(1)同时发生其他疾病。(2)发生了某种应激状态(精神刺激、焦虑)(3)病人使用了可加重糖尿病的药物。(4)抑制胰岛素分泌或效应的药物:糖皮质激素、雌激素、噻唑类利尿剂、襻利尿剂、阻滞剂;(5)加速SU代谢的药物:巴比妥类、利福平。,磺脲类继发性失效的原因(3)(1)高血糖的毒性作用:胰岛素分泌障碍,胰岛素敏感性降低;(2)糖尿病本身的发展:细胞分泌胰岛素缺陷加重,胰岛素抵抗加重。,磺脲类安全性及副作用的处理(1)磺脲类主要副作用为低血糖。(2)有关诱发因素如下:a.
12、进餐延迟。b.体力活动加剧,尤其二者兼有。c.药物剂量过大,尤其长效制剂,如优降糖。d.低血糖一般不严重,进食大多可缓解。e.年老体弱,长效制剂用量偏大(对成年人的一般剂量对老年人即可过量)可发生严重低血糖,甚至死亡。,磺脲类副作用的处理(1)仔细了解、检查有无下列情况存在:a.病人未遵医嘱,SU用量不够。b.病人出现夹杂情况。对上述情况加以纠正、处理。(2)如有明显高血糖,可考虑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数月,以后再用磺脲类有可能奏效。(3)如系糖尿病病情发展所致。a.加用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合用。b.SU、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合用。c.睡前注射小剂量中效INS(NPH)或长效INS。d.改用每日注射2次
13、预混胰岛素(30/70)。,某些非降糖药物可增加低血糖的发生(1)阿斯匹林、降血脂药贝特类促使与白蛋白结合的SU分离出来。阿司匹林本身具致低血糖作用。(2)治痛风的丙磺舒、别嘌呤醇抑制SU由尿中排泄。(3)酒精、H2阻滞剂、抗凝药延缓SU的代谢。(4)肾上腺阻滞剂掩盖低血糖的警觉症状并干扰低血糖时,机体的升血糖反应。,磺脲类分类第一代磺脲类 甲磺丁脲(Tolbutamide,D860)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第二代磺脲类 格列齐特(Gliclazide,达美康)格列本脲(Glibenclamide,优降糖)格列吡嗪(Glipizide,美吡哒、瑞易宁)格列喹酮(Gliquido
14、ne,糖适平)格列波脲(Glibornuride,克糖利)第三代磺脲类 格列美脲(Glimepiride,亚莫利),格列齐特(Gliclazide,达美康)(1)为中效磺脲类;(2)欧洲广泛使用,我国亦应用多年;(3)可促进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4)降糖作用较温和,较少引起严重低血糖;(5)一般早中晚餐前各服一次;(6)在SU中,降低血小板聚集作用较明显;(7)有报道可延缓视网膜病变的发展。,格列齐特缓释片作用特点:(1)通过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水平,显著增加餐后胰岛素和C-肽分泌水平。(2)恢复糖尿病患者对葡萄糖作出反应的第一相胰岛素分泌高峰并增加第二相胰岛素分泌。(3)直接抑制以
15、下两个导致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途径,明显减少微血栓的形成。a.部分抑制血小板凝聚和粘连,并减少血小板活性标记物(血栓球蛋白,血栓烷B2)。b.通过增加t-PA活性,对血管内皮纤溶活性发挥作用;达美康具有降血糖作用之外的抗氧化作用。,格列齐特(达美康)缓释片用药方法:(1)口服,仅用于成年人。格列齐特80mg/片,每日剂量为1至4片,即每日仅服1次,剂量可逐次增至每日60,90或120mg。(2)每次增量间隔至少1个月。(3)最大建议剂量不得超过每日120mg。(4)用格列齐特缓释片代替格列齐特80mg:格列齐特80mg一片相当于格列齐特缓释片一片。替代时,必须提供血糖监测。(5)用格列齐特缓
16、释片代替其他口服降血糖药物,必须考虑先前所用降血糖药物的剂量和半衰期。(6)一般换用格列齐特缓释片时无需过渡期,开始以剂量为30mg为较好。然后如前述按照每位患者之血糖情况进行调整。,格列本脲(Glibenclamide,优降糖)(1)为第二代磺脲中第一个品种。(2)全球及我国广泛应用、价廉。(3)吸收较慢,半衰期较长,属长效SU。(4)降血糖作用明显,尤其降空腹血糖效果较佳。(5)从小剂量开始,每日一次,按需缓慢调整。(6)每日以15mg为限,分早晚二次服。(7)对年老、体弱者应减量,以免发生严重低血糖。(8)可有胃肠道反应。(9)国内生产的消渴丸,每10粒中含格列本脲2.5mg及中药。,格
17、列吡嗪(Glipizide,美吡哒)(1)短效;(2)吸收迅速、完全;(3)为SU中速效、短效制剂;(4)降血糖作用较明显,较少引起严重低血糖;(5)可促进餐后胰岛素的快速释放;(6)常用量每日520mg,分早晚餐前二次服用。,格列吡嗪控释片(Glipizide XL,瑞易宁)(1)为按特殊的胃肠道系统(GITS)设计的控释制剂;(2)日服一次,可使全天血药浓度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3)不必餐前半小时服药,每天早餐时服一次即可;(4)每餐后可有血胰岛素峰值出现;(5)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6)对空腹血糖的控制较速释格列吡嗪为优。,格列喹酮(Gliquidone,糖适平)(1)迅速吸收而近
18、于完全地吸收。(2)口服后23小时出现血药峰值。(3)属短效磺脲类。(4)主要在肝脏代谢,约95%由胆汁排出。(5)少量(约5)由肾脏排泄。(6)对肾功能较差者可应用。(7)常用量每日3090mg,分23次服用。,亚莫利(Glimepiride):(1)第三代磺脲类药物。(2)与格列本脲(优降糖)相比,降血糖作用快且持久,促胰岛素释放的作用更快。(3)同时促进第一相和第二相的胰岛素分泌。(4)通过拟胰岛素作用改善胰岛素抵抗。(5)血浆半衰期9小时,每日用药一次即可(6)临床用于2型糖尿病,每日1mg;4mg;8mg,FBG,PBG,HbA1C皆明显改善。(7)仅有轻度低血糖反应。,双胍类药物,
19、二甲双胍(1)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2)强强肌肉等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3)恢复胰岛素对腺苷环化酶的抑制作用,减少肝糖原的异生,减少肝葡萄糖输出,促进无氧糖酵解。(4)抑制或减少胃肠道对葡萄糖吸收。(5)不刺激胰岛素分泌。(6)增加纤溶作用,抑制纤溶激活物抑制物(PAI)。(7)对正常血糖无降低作用,单独应用不引起低血糖。,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罗格列酮、吡格列酮(1)作用机制:促进靶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2)降糖效力:HbA1c 下降 1%-1.5%。(3)其他作用:罗格列酮可防止或延缓IGT进展为糖尿病。(4)不良反应:a.体重增加、水肿、贫血增加心衰风险。b
20、.单独使用时不导致低血糖,但与胰岛素或促泌剂联合使用。可增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5)注意事项:监测肝功能。罗格列酮 4-8 mg/d 每日一次,早餐前服 吡咯列酮 15-45 mg/d 每日一次,早餐前服,-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1)作用机制:a.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进而改善空腹血糖。b.适用于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和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2)降糖效力:HbA1c 下降 0.5%0.8%(3)其他作用:a.防止或延缓 IGT进展为2型糖尿病。b.可能降低IGT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4)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阿卡波糖 75-300 mg/d,每日三次
21、,进餐时服。伏格列波糖 0.6-1.2 mg/d,每日三次,进餐时服。,格列奈类药物,瑞格列奈、那格列奈(1)作用机制及特点:a.刺激胰岛素的早期分泌。b.吸收快、起效快和作用时间短。(2)降糖效力:HbA1c 下降 1.0%1.5%。(3)2型糖尿病,轻中度肾功能不全仍可使用,不适于与磺脲类药物合用。(4)不良反应:可引发低血糖,但低血糖的频率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瑞格列奈0.5-4 mg/d,每日三次,餐前15分钟服。那格列奈60-360mg/d,每日三次,餐前15分钟服。,二肽基肽酶抑制剂(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s、DPP-IV),西格列汀(捷诺
22、维磷酸西格列汀片)(1)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IV而减少GLP-1(glucagon-like peptide-1,胰高血糖素样肽1)在体内的失活,增加GLP-1在体内的水平,增加活性肠胰岛激素水平。(2)GLP-1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3)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HbA1c 0.5%-1.0%。(4)DPP-IV抑制剂单独使用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不增加体重。(5)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时应注意减少药量。(6)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用于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7)不良反应:可能出现超敏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血管性水肿和剥脱性皮肤损害,Stevens-John
23、son综合征;肝酶升高;上呼吸道感染;鼻咽炎。(8)不得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或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9)与磺酰脲类药物联合使用时发生低血糖。西格列汀100mg,每日1次。,西格列汀(捷诺维)24小时抑制DPP-4酶延长内源性GLP-1活性,释放 肠促胰岛激素,活性GLP-1 和GIP,降血糖,Endocrinology.2004;145:26532659;Lancet.2002;359:824830;Curr Diab Rep.2003;3:365372;Diabetes Metab Res Rev.2002;18:430441;Curr Med Chem.2003;10:24712483;D
24、iabetes Care.1996;19:580586;Diabetes Care.2003;26:29292940.Curr Med Res Opin.2009;25(10):25072514.,DPP-抑制剂的联用问题:(1)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联合:进一步显著降低HbA1c,降糖同时改善胃肠道耐受性。(2)磺脲类加用西格列汀:显著降低HbA1c,降低低血糖发生率。(3)胰岛素加用西格列汀:进一步显著降低HbA1c,降低低血糖发生率。(4)吡咯列酮加用西格列汀:显著降低HbA1c,降低水肿发生率。(5)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GLP-1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1)通过抵抗蛋白水解酶(二肽酰胺酶)
25、的降解,激动GLP-1受体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并能延缓胃排空、和通过中枢性的抑制食欲而减少进食量,而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2)GLP-1受体激动剂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HbA1c降低0.5%-1.0%。(3)可以单独使用或与其他口服降糖药物联合使用。(4)GLP-1受体激动剂有显著的体重降低作用,单独使用无明显导致低血糖发生的风险。(5)常见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程度多为轻到中度,主要见于刚开始治疗时,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减少。(6)皮下注射初始剂量,一次5g,一日2次;维持剂量,一次10g,一日2次。,不良反应(国外)(1)代谢/内分泌系统:a.可见低血糖(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糖尿病 诊断 治疗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55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