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科学IntelligenceS.ppt
《智能科学IntelligenceS.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能科学IntelligenceS.ppt(1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3/8/16,史忠植 生理基础,1,智能科学Intelligence Sciecne,史忠植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http:/,第二章认知神经科学Cognitive Neuroscience,2023/8/16,史忠植 生理基础,2,内容提要,脑系统 神经组织 突触传递 神经递质 信号跨膜转导 静息膜电位 动作电位 离子通道 神经系统 大脑皮层,2023/8/16,史忠植 生理基础,3,脑系统,生命活动是自然界中最高级的运动形式。人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物质,它是人类智能与高级精神活动的生理基础。脑是认识世界的器官,要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和智能机理,就必须了解这块高度复杂而有序的物质的生理
2、机制。脑科学和神经科学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行为水平研究自然智能机理,建立脑模型,揭示人脑的本质,极大地促进智能科学的发展。神经生理及神经解剖是神经科学的兩大基石。神经解剖学介紹神经系統的構造,神经生理学則介紹神经系統的功能。,2023/8/16,史忠植 生理基础,4,神经系统的进化,2023/8/16,史忠植 生理基础,5,脑系统,人脑由前脑、中脑、后脑所组成。脑的各部分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并有层次上的差别。脑的任何部分都与大脑皮层有联系,通过这种联系,把来自各处的信息汇集在大脑皮层进行加工、处理。前脑包括大脑半球和间脑。,2023/8/16,史忠植 生理基础,6,人脑,2023/8/16,史
3、忠植 生理基础,7,人脑,2023/8/16,史忠植 生理基础,8,人脑,2023/8/16,史忠植 生理基础,9,人脑是巨系统,真正的神经科学起始于上世纪末。1875年意大利解剖学家戈尔吉(CGolgi)用染色法最先识别出单个的神经细胞。1889年卡贾尔(Cajal)创立神经元学说,认为整个神经系统是由结构上相对独立的神经细胞构成。近几十年来,神经科学和脑功能研究的发展极为迅速,并取得进展。据估计,整个人脑神经元的数量约为1011(千亿)。,2023/8/16,史忠植 生理基础,10,人脑是巨系统,每个神经元由两部分构成:神经细胞体及其突起(树突和轴突)。细胞体的大小从5至100微米的直径不
4、等。各个神经细胞发出突起的数目、长短和分支也各不相同。长的突起可达一米以上,短的突起则不到其千分之一。神经元之问通过突触互相连接。突触的数量是惊人的。据测定,在大脑皮层的一个神经元上,突触的数目可达3万以上。整个脑内突触的数目约在1014一1015(百万亿千万亿)之间。突触联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是一个神经元的纤维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形成突触联系。但也有轴突与轴突、胞体与胞体以及其它方式的突触联系。不同方式的突触连接,其生理作用是不同的。,2023/8/16,史忠植 生理基础,11,人脑是巨系统,神经网路的复杂多样,不仅在于神经元和突触的数量大、组合方式复杂和联系广泛,还在于突
5、触传递的机制复杂。现在已经发现和阐明的突触传递机制有:突触后兴奋,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突触前兴奋,以及“远程”抑制等等。在突触传递机制中,释放神经递质是实现突触传递机能的中心环节,而不同的神经递质有着不同的作用性质和特点。,2023/8/16,史忠植 生理基础,12,人脑是巨系统,神经组织(nerve tissue)是高度分化的组织,构成人体神经系统的主要成分。它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器官内,具有联系、调节和支配各器官的功能活动,使机体成为协调统一的整体。,2023/8/16,史忠植 生理基础,13,人脑研究,人脑的研究已成为科学研究的前沿。有的专家估计,继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沃森(J.
6、D.Watson)和克里克(F.Crick)于50年代提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成功地解释了遗传学问题,在生物学中掀起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浪潮以后,脑科学将是下一个浪潮。西方许多从事生物学、物理学研究的第一流科学家在得到诺贝尔奖金后纷纷转入脑科学研究。,2023/8/16,史忠植 生理基础,14,神经组织,神经系统的主要细胞组成是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系统表现出来的一切兴奋、传导和整合等机能特性都是神经细胞的机能。胶质细胞占脑容积一半以上,数量大大超过了神经细胞,但在机能上只起辅助作用。,2023/8/16,史忠植 生理基础,15,神经元的基本组成,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最基本的单位,故通称
7、为神经元。一般包括神经细胞体(soma)、轴突(axon)和树突(dendrites)三部分,2023/8/16,史忠植 生理基础,16,神经元的胞体(soma)在于脑和脊髓的灰质及神经节内,其形态各异,常见的形态为星形、锥体形、梨形和圆球形状等。胞体大小不一,直径在5150m之间。胞体是神经元的代谢和营养中心。胞体的结构与一般细胞相似,有核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神经元胞体,2023/8/16,史忠植 生理基础,17,胞体的胞膜和突起表面的膜,是连续完整的细胞膜。除突触部位的胞膜有特优的结构外,大部分胞膜为单位膜结构。神经细胞膜的特点是一个敏感而易兴奋的膜。在膜上有各种受体(recep
8、tor)和离子通道(ionic chanel),二者各由不同的膜蛋白所构成。形成突触部分的细胞膜增厚。膜上受体可与相应的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结合。当受体与乙酰胆碱递质或-氨基丁酸递质结合时,膜的离子通透性及膜内外电位差发生改变,胞膜产生相应的生理活动:兴奋或抑制。,细胞膜,2023/8/16,史忠植 生理基础,18,细胞核多位于神经细胞体中央,大而圆,异染色质少,多位于核膜内侧,常染色质多,散在于核的中部,故着色浅,核仁l2个,大而明显。细胞变性时,核多移向周边而偏位。,细胞核,2023/8/16,史忠植 生理基础,19,细胞质位于核的周围,又称核周体(perikaryon)其中含有发达的高尔基复
9、合体、滑面内质网,丰富的线粒体、尼氏体及神经原纤维,还含有溶酶体、脂褐素等结构。具有分泌功能的神经元,胞质内还含有分泌颗粒,如位于下丘脑的一些神经元。,细胞质,2023/8/16,史忠植 生理基础,20,尼氏体(Nissl body):又称嗜染质(chromophil substance),是胞质内的一种嗜碱性物质,在一般染色中岛被碱性染料所染色,多呈斑块状或颗粒状。它分布在核周体和树突内,而轴突起始段的轴丘和轴突内均无。依神经元的类型和不同生理状态,尼氏体的数量、形状和分布也有所差别。典型的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尼氏体数量最多,呈斑块状,分散于神经原纤维之间,有如虎皮样花斑,故又称虎斑小体(
10、tigroid body)。而在脊神经节神经元的胞质内,尼氏体呈颗粒状,散在分布。,尼氏体,2023/8/16,史忠植 生理基础,21,神经原纤维(neurofibril):在神经细胞质内,存在着直径约为23m的丝状纤维结构,在银染的切片体本可清晰地显示出呈棕黑色的丝状结构,此即为神经原纤维,在核周体内交织成网,并向树突和轴突延伸,可达到突起的未消部位。在电镜下观察,神经原纤维是由神经丝甜神经微管集聚成束所构成。神经丝(neurofilament)或称神经细丝,是直径约为10nm细长的管状结构,是中间丝的一种,但与 其他细胞内的中间丝有所不同。在电镜高倍放大观察。可见神经细丝是极微细的管状结构
11、,中间透明为管腔,管壁厚为3nm,其长度特长,多集聚成束。分散在胞质内,也延伸到神经元的突起中。神经丝的生理功能是参与神经元内的代谢产物和离子运输流动的通路。,神经原纤维,2023/8/16,史忠植 生理基础,22,神经微管(neurotubule)是直径约25nm的细而长的圆形细管,管壁厚为5nm,可延伸到神经元的突起中,在胞质内与神经丝配列成束,交织成网。其生理功能主要参与胞质内的物质转运活动,接近微管表面的各种物质流速最大,微管的表面有动力蛋白(dynein),它本身具有ATP酶的作用,在ATP存在状态下,可使微管滑动,从而使微管具有运输功能。此外,还有较短而分散的微丝。微丝(micro
12、filament)是最细的丝状结构,直径约5nm,长短不等,集聚成束,交织成网,广泛的分布在神经元的胞质和突起内,其主要功能具有收缩作用,适应神经元生理活动的形态改变。神经丝、微管、微丝,这三种纤维,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cytoskeleton),参与物质运输,在光镜下所显示仅是神经丝和神经微管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神经原纤维,2023/8/16,史忠植 生理基础,23,突起神经元的突起是神经元胞体的延伸部分,由于形态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树突和轴突,突起,2023/8/16,史忠植 生理基础,24,树突(dendrite):是从胞体发出的一至多个突起,呈放射状。胞体起始部分较粗,经反复分支
13、而变细,形如树枝状。树突的结构与脑体相似,胞质内含有尼氏体,线粒体和平行排列的神经原纤维等,但无高尔基复合体。在特殊银染标本上,树突表面可见许多棘状突起,长约0.51.0m,粗约0.52.0m,称树突棘(dendritic spine),是形成突触的部位。一般电镜下,树突棘内含有数个扁平的囊泡称棘器(spine apparatus)。树突的分支和树突棘可扩大神经元接受刺激的表面积。树突具有接受刺激并将冲动传入细胞体的功能。,树突,2023/8/16,史忠植 生理基础,25,轴突(axon)每个神经元只有一根胞体发出轴突的细胞 质部位多呈贺锥形,称轴丘(axon hillock),其中没有尼氏体
14、,主要有神经原纤维分布。轴突自胞体伸出后,开始的一段,称为起始段(initial segment),长约 1525m,通常较树突细,粗细均一,表面光滑,分支较少,无髓鞘包卷。离开胞体一定距离后,有髓鞘包卷,即为有髓神经纤维。轴突末端多呈纤细分支称轴突终未(axon terminal),与其他神经元或效应细胞接触。轴突表面的细胞膜,称轴膜(axolemma),轴突内的胞质称 轴质(axoplasm)或轴浆。轴质内有许多与轴突长袖平行的神经原纤维和细长的线粒体,但无尼氏体和高尔基复合体,因此,轴突内不能合成蛋白质。轴突成分代谢更新以及突触小泡内神经递质,均在胞体内合成,通过轴突内微管、神经丝流向轴
15、突末端。,轴突,2023/8/16,史忠植 生理基础,26,神经元连接,2023/8/16,史忠植 生理基础,27,神经元胞核,2023/8/16,史忠植 生理基础,28,神经元胞核,2023/8/16,史忠植 生理基础,29,2023/8/16,史忠植 生理基础,30,2023/8/16,史忠植 生理基础,31,神经元的分类 神经元的分类有多种方法,常以神经元突起的数目、功能以及所释放的递质进行分类。1.根据神经元突起的数目,可将其分为三类:(1)假单极神经元(pseudounipolar neuron):从胞体发出一个突起,在离胞体不远处呈T型分为两支,因此,称假单极神经元。其中一支突起细
16、长,结构与轴突相同,伸向周围,称周围突(peripheral process),其功能相当于树突,能感受刺激并将冲动传向胞体;另一分支伸向中枢,称中枢突(central process),将冲动传给另一个神经元,相当于轴突。如脊神经节内的感觉神经元等。(2)双极神经元(bipolar neuron):从胞体两端各发出一个突起,一个是树突,另一个是轴突。如耳蜗神经节内的感觉神经元等。(3)多极神经元(multipolar neuron):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是人体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神经元,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大脑皮质的锥体细胞等。多极神经元又可依轴突的长短和分支情况分为两型:高尔基型神经元,其
17、胞体大,轴突长,在行径途中发出侧支,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高尔基型神经元,其胞体小,轴突短,在胞体附近发出例支,如脊髓后角的小神经元以及大、小脑内的联合神经元。,神经元的分类,2023/8/16,史忠植 生理基础,32,神经元的分类,2023/8/16,史忠植 生理基础,33,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可将其分为三种:也称(1)传入神经元(afferent neuron),是传导感觉冲动的,胞体在脑、脊神经节内,多为假单极神经元。其突起构成周围神经的传入神。神经纤维终末在皮肤和肌肉等部位形成感受器。(2)运动神经元(motor neuron):也称传出神经元(efferent neuro),是传导运动
18、冲动的神经元,多为多极神经元。胞体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和植物神经节内,其突起构成传出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终未,分布在肌组织和腺体,形成效应器(3)中间神经元(interneuron):也称联合神经元(association neuron)是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神经元,是多极神经元,人类神经系统中,最多的神经元,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复杂网络。胞体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内,其突起一般也位于灰质。,神经元的分类,2023/8/16,史忠植 生理基础,34,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 cell)简称神经胶质(neuroglia),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普通染色只能显示胞核,用特殊银染
19、方法才能显示神经胶质细胞整体形态。神经胶质细胞一般较神经细胞小,突起多而不规则,数量约为神经细胞的十倍。多分布在神经元胞体、突起以及中枢神经毛细血管的周围。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一营养、保护、髓鞘形成及绝缘,并有分裂增殖与再生修复等多种作用。,神经胶质细胞,2023/8/16,史忠植 生理基础,35,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是胶质细胞中体积最大的一种,与少突胶质细胞合称为大胶质细胞(macroglia)。细胞呈星形,核圆形或卵圆形,较大,染色较浅 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的突起较少 小胶质细胞(microglia)是胶质细胞中最小的一种,神经胶质细胞,2023/
20、8/16,史忠植 生理基础,36,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等)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称为突触(synapse)。它是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和进行生理活动的关键性结构。突触可分两类,即化学性突触(chemical synapse)和电突触(electrical synapsse)。通常所说的突触是指前者而言。,突触传递,2023/8/16,史忠植 生理基础,37,突触分类,突触:神经元之间相接触所形成的特殊结构。根据两个神经元之间所形成的突触部位,则有不同的类型,最多的为轴-体突触(axo-somatic synapse)和轴-树突触(axo-axonal syna
21、pse)此外还有轴-棘突触(axo-spinous),轴-轴突触(axo-axonal synapse)和树-树突触(dendroden-driticsynapse)等等。通常一个神经元有许多突触,可接受多个神经元传来的信息,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2000个以上的突触。大脑皮质锥体细胞约有30000个突触。小脑浦肯野细胞可多达200 000个突触,突触在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基部分布最密,树突尖部和轴突起始段最少。,2023/8/16,史忠植 生理基础,38,突触的结构,突触的结构可分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三部分。突触前、后成分彼此相对的细胞膜分别称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两者之间在宽约1
22、530nm的狭窄间隙为突触间隙,内含糖蛋白和一些细丝。突触前成分通常是神经元的轴突终末,呈球状膨大,附着在另一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上,称突触扣结。,2023/8/16,史忠植 生理基础,39,突触的微细结构,1、突触前膜:有栏栅,能容囊泡通过并能吸引囊泡前移和促进递质释放;突触小体内含有线粒体和大量囊泡。2、突触间隙:约20nm,含有粘多糖和糖蛋白。3、突触后膜:有与递质结合的受体。,2023/8/16,史忠植 生理基础,40,光镜下,多数突触的形态是轴突终未呈球状或环状膨大,附在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表面,其膨大部分称为突触小体(synaptic corpuscle)或突触结(synapti
23、c bouton)。电镜下,突触由三部分组成:突触前部、突触间隙和突触后部。突触前部和突触后部相对应的细胞膜较其余部位略增厚,分别称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两膜之间的狭窄间隙称为突触间隙。,化学性突触,2023/8/16,史忠植 生理基础,41,电突触是神经元间传递信息的最简单形式,在两个神经元间的接触部位,存在缝隙连接,接触点的直径约为0.110m以上。也有突触前、后膜及突触间隙。突触的结构特点,突触间隙仅11.5nm,前、后膜内均有膜蛋白颗粒,显示呈六角形的结构单位,跨跃膜的全层,顶端露于膜外表,其中心形成一微小通道,此小管通道与膜表面相垂直,直径约为2.5nm,小于1nm的物质可通过,如氨
24、基酸。缝隙连接两侧膜是对称的。相邻两突触膜,膜蛋白颗粒顶端相对应,直接接触,两侧中央小管,由此相通。轴突终末无突触小泡,传导不需要神经递质,是以电流传递信息,传递神经冲动一般均为双向性。神经细胞间电阻小,通透性好,局部电流极易通过。电突触功能有双向快速传递的特点,传递空间减少,传送更有效。现在已证明,哺乳动物大脑皮质的星形细胞,小脑皮质的篮状细胞、星形细胞,视网膜内水平细胞、双极细胞,以及某些神经核,如动眼神经运动核前、庭神经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均有电突触分布。电突触的形式多样,可见有树-树突触、体-体突触、轴-体突触、轴-树突触等。电突触对内、外环境变化很敏感。在疲劳、乏氧、麻醉或酸中毒情况
25、下,可使兴奋性降低。而在碱中毒时,可使兴奋性增高。,电突触,2023/8/16,史忠植 生理基础,42,突触前神经元兴奋突触前膜去极化 细胞外Ca2+进入前膜递质释放并在突触间隙内扩散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后膜上某些离子通道开放 某些离子进入胞内突触后膜去极化或超极化。,电化学电的传递过程,2023/8/16,史忠植 生理基础,43,1突触后电位 指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是局部电位。(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概念: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EPSP。*形成机制: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受体增大后膜对Na+和K+的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智能 科学 IntelligenceS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48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