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查调查谈话的语言技巧与方法.docx
《审查调查谈话的语言技巧与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查调查谈话的语言技巧与方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审查调查谈话的语言技巧与方法“谈话”活动是以语言来转变被调查人的对抗态度,实 现其供述违纪违法行为的目的,依靠普通的生活语言是无法 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的。因为我们与“谈话”中所面临对象 的关系是调查人员与被调查人的“你死我活”的关系,被“谈 话”者的供述与交代意味着将要受到纪律和法律的制裁,因 而这种抗拒心理始终贯穿在“谈话”的过程中。要改变这种 态度必须要采取必要的手段和策略,通过智慧的较量,达到 制伏对手的目的,这种智慧的语言表现便是“说”的技巧。一、变更方程式方程式是数学中用来进行计算的一种方法,在某方程式 特别复杂的时候,为了使方程式变得简单常常采取变更方程 式的方法,这是数学上的技巧
2、,但是这种技巧用在对犯罪对 象的“谈话”活动中,便能巧妙地达到“谈话”的目的。在“谈话”中经常遇到被调查人已进入了 “动摇”状态, 只有一步之遥就能实现供述的行动,却无法再向前迈进一步 的时候,双方也都达到了最大的力量限度,这时如果“谈话” 人员忽然改变方式,采用变更方程式的方法,改变紧逼的角 度,给一个台阶或者重新为其选择一个出口,便会出现新的 转机。“谈话”中常用给台阶的方法来进行方程式转换。如“我们现在可以不记录,在你认为能记的时候我们再记,你 看怎样? ”对方在被逼得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遇到了台阶, 大多数被调查人都会默认就范,供述自己的违纪违法行为。常用的变更语言:“你现在有什么顾虑?
3、是不是要其他 人回避一下?你现在担心什么? ”而实际上被调查人只要回 答了上述问话,就是一种默认。二、树立形象树立形象的目的是将被调查人的形象树立起来,让其维 护自己的形象,顺应“谈话”的要求。这种方法是采取对被 “谈话”的个人形象和品行进行公开评价,引起被“谈话” 对象做出有利的反应,一方面努力地去寻找这种被树立的形 象的心理感觉,另一方面是积极地去维护被树立的自我形象。 这种帮助被调查人树立形象的方法也有两种:一种是树立反 面形象,采用丑化歪曲、扩大缺点的方法,他可以使被“谈 话”对象做出有利的态度表示或行为反应。因为对方感到这 样对他不公正、不客观,因而本能地显示自己并非如此,以 争回良
4、好的形象。他的这种反应,正好达到我们“谈话”要 达到的目的。例如:“你敢作敢为,事情出来了为什么却不 敢承认? ”另一种就是正面形象的树立,选择有利于“谈话” 的形象将其嫁接在被调查人身上使其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其 就会按照这种为其设立的形象去体会、去发展、去行动,来 维护被抬起来的形象。例如,在“谈话” 一位正厅级领导干 部时,就采用了这种树立形象的“谈话”方法,取得了成功。 首先对这位正厅级干部的工作、人品进行树立:“你在工作 上靠自己的实干,为社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改变了一个城 市的面貌。在其他同志因工作不慎,出现了事故的时候,你 敢于承担责任,保护自己的部下,表现出了大将风度,令人 敬佩
5、。”在把对方的形象树立起来以后,处在短时间的自我 维护期间,将他侵吞国家财产的犯罪情节送上去,让他在自 我形象维护的心理状态的驱使下,交代了自己的违纪违法行 为。三、隐含前提说话与办事都有一定的顺序,话应该一句句地说,路应 该一步一步地走,这是规律。但是在“谈话”活动中,改变 这种说话规律,便会产生特殊的效应。日常生活中,为了向 他人了解情况,总是从开始按照顺序问下去,如果采取隐含 前提的问法,就会使人不明白你在说什么。有了因,才有果, 这是说话的习惯。如果先问其果:他去了没有?别人就不明 白,谁去了没有,去干什么。如果把“前提”补上:张三昨 天要找李四打架,不知去了没有?这句话就完整了。但是
6、舍 去前提的表达方式,在“谈话”中,却有着一番妙用,这种 隐含前提的妙处在于被隐含的前提是被肯定的前提、被假设 的前提。如在向被调查人“谈话”其是否拿了 1万元公款, 正常的问法是“那1万元公款你拿了没有? ”而在“谈话” 活动中用隐含的问法“你拿了 1万元公款干什么用了? ”这 种问法,首先肯定了 1万元是被调查人拿的,他就不能顺嘴 否定自己没有拿1万元。再如,“你在涂改发票的时候,能 记得是什么时间吗? ”这句话的前提是肯定了被调查人涂改 了发票,如果回答是,那他正好中计,承认了涂改发票的事 实。常用的隐含前提的“谈话”方式:你在涂改发票时有没 有人看见?你拿钱干什么用了?他送钱给你的时候
7、,有没有 其他人看见?你在银行的存款是存折还是存单?你把钱拿 回家,你爱人是否知道?你怎么能干这种事呢?等等。具体 的运用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来设定。隐含的方法就是肯定 一个前提,然后跨过去问。四、另辟渠道在“谈话”的活动中,当某一个环节发展下去不利于“谈 话”,不能达到目的的时候,我们应该另辟渠道,展开其他 的话题,进行分析、研究、说服教育,以达到使被调查人认 罪交罪的目的。被调查人因主要违纪违法行为清楚被“双规” 以后,还有问题没有被发现,在这种情况下让其交代余下问 题是很困难的,因为被调查人的心理状态是“反正我已被双 规了,还有一些没有交代的问题能隐瞒就隐瞒了”。在这 种情况下我们的“谈
8、话”人员如果还按着一条路往下深追, 其效果不会太好。如果另辟渠道,重新选择一个话题:“你 虽然已被宣布双规了,但也不能坐等被从重惩罚呀!你 自己要想想办法啊! ”这时对方会对问话产生兴趣,有时还 会反问,“有什么办法可想呢? ”这便使调查人能顺势展开 话题。“你要想从宽处理,靠你这样坐等是不会有奇迹出现 的,抗拒更是得不到从宽处理。你的主要违纪违法行为是清 楚的,你自己也清楚,已是无路可退了,怎么能得到从轻处 理,你自己须要选择一条路,既不会使你交罪后受到从重处 罚,又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从宽处理,这就是走投案自首、检 举立功的路,这对你来说是一个机会,千万不能错过,你虽 然已被双规,但这只是一种
9、纪律手段,不是最后的处理 决定。”笔者认为这位被调查人会选择这条路的。这样既省 时又省力,也达到让被调查人认罪的目的。五、说“半截话”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而半截话是不是就表达一 半的意思呢?实则不然,说半截话,另半截没有说出来的话 是让听话人自己填充和理解,留半截话含义远远超过了半截 话的意思范围,这种表达方法的效果有时是一句完整的话所 无法达到的。常用这样的半截话来达到对被“谈话”人的暗示。例如, 在共同犯罪案件中为了瓦解被调查人,大多采用离间的方法。 为了达到离间的目的,必须采用一定的手段,让对方确信。 在实践中有的“谈话”人为了达到离间的目的,“做话”直 接相告,其效果并不太理想,
10、有时甚至还落个用假话骗人诱 供的话柄。怎样用半截话达到离间的目的?如对共同犯罪的 张三语气很随便,并不认真地说出:“李四过去很讲义气, 这回怎么搞的”这样张三便怀疑李四出卖了自己。再如: “张三怎么说自己不是主犯”这样李四便怀疑张三把责 任推给了自己。“平时关系很好,怎么这回”“他怎么 说钱不是他拿的”“他怎么会知道”“银行的资料 还是比较”“你爱人希望你跟她一样”“你哥哥对你比较关心”等,让听话者充分发挥下半截话的想象力, 为我所用。六、正话反说什么是正话反说?首先,正话是“谈话”人的真实的意 思表达,本来是要通过正面的“谈话”达到目的,却采用说 反话的表达方式来达到正话所达不到的效果。例如
11、,“谈话” 被调查人的目的是让其供述交罪,而“谈话”人员在语言的 表达上却反过来说“我们对你谈话的目的,不是来让你 认罪的,只是履行一下谈话的程序。”这样一来便消除 了对方的戒备心理,调查人员越是说不是为了对方供述交罪, 对方就越会往这上面考虑,是不是供述对自己有利,否则“谈 话”人员为什么说不是为了这件事而来的呢?他会在反常的 情况下做出正常的联想,肯定与此有联系。这样对方便会在 供述交罪这个问题上进行反复思考,权衡是否应该交罪。就 像法院向欠款人进行执行的时候,常说“我们不是来找你要 钱的,我们是来履行一下法律手续。”实质上履行法律的目 的还是要还钱,但这句话说出来的效果不一样,欠钱人就会
12、 想到自己如果不还钱,会带来的法律后果,最终还是要还钱, 不如趁早把钱还了完事。正话反说比正话正说效果要好,尤 其是对那些持对抗戒备心理的被调查人效果尤为显著。常用的正话反说:“你最好不要交代钱是你拿的,否则 我们还麻烦”;“对你的事,你说不说我们都不想听”;“关 于那笔钱的下落,我们也不想知道,到后来被从重处罚你就 后悔了”; “你的那些事,你最好现在不要说”等。七、昵称由于“谈话”人员与被“谈话”人员客观存在的对立关 系,形成了不平等的“谈话”与被“谈话”的关系。“谈话” 人员严肃认真,语言强硬,占绝对优势的地位。而被“谈话” 人员所处的是被动地位,由于自己的违法犯罪,客观上就是 要接受“
13、谈话”人员的训斥,并且这种被训斥、被盘查的地 位已经得到默认,形成了规律,因而被调查人在接受“谈话” 的时候,对自己客观上所形成的地位,产生了应当接受的态 度,已经有了心理准备,而且“谈话”的语言也有其特殊性, “谈话”人员对被调查人总是直呼其名,以严肃的态度来维 护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来达到“谈话”的目的。被调查人为 了免受法律的处罚,总是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对抗,引发出了 敌对状态,在这种对抗的敌视的心理状态下,是不可能交代 自己的违纪违法行为的,“谈话”人员只有转变这种心理状 态,建立良好的“谈话”基础,才能使被“谈话”人供述交 罪。如何才能改变这种敌对的心理状态,笔者根据实践中的 体会,认为
14、用改变称呼的方法来缩短这种心理距离较为有效。 如把“谈话”中直呼其名改称“老李”、“老周”、“老王” 或偶然称原职务头衔,这样距离便一下拉近了许多。例如, 在查办一起职务犯罪案件时,被调查人的抗拒心理相当强, 面对面地坐着,眼睛却往别处看,对问话不理不睬的,结果 调查人员采取了 “昵称”的方法,对其改变称呼,把他原有 的头衔又给他挂上了,出现了反差效果,他渐渐地改变了原 有的抗拒态度,达到了基本配合的效果。八、间接转移有的被调查人为了刺探“谈话”人员对案件事实的掌握 程度,采取反问的方式向“谈话”人员质问,以达到了解案 情的目的。例如:“你们说我构成犯罪了,你们拿出证据来。” 如果“谈话”人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审查 调查 谈话 语言 技巧 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46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