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观与科技社会论.ppt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观与科技社会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观与科技社会论.ppt(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主讲:马佰莲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Email:,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三讲 科学技术观,一、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一、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5页,1、科学是什么?2、技术是什么,1、科学的本质及特征,(1)科学的本义“科学”源于中世纪的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学”和“知”。现代“科学”一词译自英文“science”,指自然科学。由于科学及其活动的多样性,至今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指出:“科学不是能用定义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的单一体
2、”,也许一个严格的定义反而会使“科学”的内涵丧失许多。尽管科学难以定义,我们仍然可以从不同维度考量科学及其特性。,科学的本质,(2)科学的多种界说1)科学是人类探索自然形成的一种方法系统和知识体系。2)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社会活动 科学活动的主体是科学家,有竞争,也有协作或合作,结成科学共同体。3)科学是一种生产力马克思:科学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生产;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4)科学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5)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作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小科学,大科学;学院科学,后学院科学6)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部分。,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
3、,(3)科学的基本特征 科学是求真的认识活动就科学活动的成果而言,科学是由概念、规律和理论等组成的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知识体系。具有可验证性、可理解性、理性、共享性、可预见性。就科学活动本身而言,科学是一种以探索客观世界规律为目的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探索性、创造性。就科学成果的社会应用而言,科学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具有一般生产力的特点。,(4)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1)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科学具有经验的可证实性,原则上不能为经验证实的东西是非科学的。证伪主义(波普、拉卡托斯)提出,证实与证伪在逻辑上是不对等的。凡是可证伪、并能及时纠错的理论体系才是科
4、学的。历史主义以库恩为代表以“范式”(paragram)作为划界标准。即认为范式间的选择和评价无客观标准,而是心理学上的“格式塔转换”。,2)非科学与伪科学非科学 非科学是指那些停留在经验层次,或不能覆盖全部经验现象,却又以科学面目出现的理论或事实陈述。如,勾股定理是科学,但勾三股四玄五是经验陈述,没有上升到科学的高度,因而是非科学。非科学本身也是知识。伪科学 一种借用科学的旗号,贩卖本质上是非科学的现代迷信。它是科学有了发展,但又不够发达的产物。三种类型:江湖术士型,学术骗子型和商业骗子型。如卢相学、占星术、招魂术,“水变油”、数字学等,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1)什么是技术?“技
5、术”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语(techne),指技能、技巧和能力等。近代,随着科学的进步,技术趋向于理论化,产生了技术科学。这时,技术一词也从最初的techne变成technology,其后缀ology有“学问”、“学说”之意,原义指工艺学,即关于技术实践、技术制品、技术手段与技艺的科学。在中国古代,技术泛指“百工”;现代汉语“技术”指技术手段和技术过程本身,也指一门科学。,2、技术的本质,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2)技术的特征1)技术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一方面,技术是对自然规律的运用另一方面,技术总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技术的应用明显地受到经济、政治、地理环境、教育、民族传
6、统等社会条件的影响。2)技术是由不同形态的要素构成的体系 技能形态:体现主体的操作技巧和能力实体形态:工具、设备等劳动手段知识形态:与制造产品有关的技术、工艺和操作的规范和规则在物化过程中需要修改、完善和验证最能体现技术本质特点的,是技术的知识形态。,科学与技术的比较,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发展,使科学活动从单纯的基础研究扩展到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这样,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在横向上便形成了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三类科学,以及产业技术、基本技术和实验技术三类技术。1、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基础科学:任务是追求真理,发现新事实、新规律,不断增加人类的
7、知识总量。技术科学:任务是将自然界一般原理应用于潜在的、可能性的技术活动,以及为现实的技术活动寻找一般性原理。工程科学: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各种具体技术问题。包括农业、工业、医药、空间技术等。,(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边缘学科:在两门以上学科的结合部上成长起来的学科。应用一门学科的方法去研究另外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从而使不同的科学方法和对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如物理化学、量子化学、生物化学、化学仿生学等。横断学科:以多种物质结构及其运动形式的某一个特定的共同方面为研究对象。其研究对象覆盖各门学科的横断面。综合学科:以特定的物质世界的客体为对象,采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对其
8、进行研究的学科。如环境科学,综合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学、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科学技术一体化,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门类结构:包括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形态结构:包括经验形态(技能)、实体形态(工具机器)和知识形态其中,门类形态的技术构成立体的结构,形态结构的各要素渗透在门类结构的相应要素之中。,3、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基础科学基础研究实验技术技术科学应用研究基本技术工程技术产业研究产业技术,4、科学技术的合理配置,在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中,三大部类活动各有自己特殊的地位及作用,国家的科技政策不可偏废。基础科学很重要,但是投入过大,基础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经济上不去,
9、科学发展因为缺乏经济技术的支持而发展受阻。如前苏联,长期把95%左右的科学家用于基础理论研究,尽管总投入与美国相近,但二者经济差距太大,同时苏联的科学也落后于美国。如果单纯强调技术,而忽视了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的后劲就不足,使其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日本的科学技术政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者的比例是1:2:5.,二、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一)科学的发展模式(二)技术的发展模式,(一)科学的发展模式,1、西方科学哲学与三种科学发展模式2、当代科学发展的模式,1、西方科学哲学关于科学发展模式,(1)归纳主义的线性积累模式(2)证伪主义的不断革命模式(3)历史主义的范式转换模式,2、现代科
10、学发展模式的特点,(1)横向上,科学发展是分化与综合的统一科学的分化:同层侧面研究分化,深层局部对象研究的分化科学的综合:两门及以上独立的学科通过相互影响渗透而形成的新兴学科现代科学的综合,主要表现为边缘学科、横断学科和综合学科在内的交叉学科的不断涌现。(2)纵向上,科学的发展是渐进与飞跃的统一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即科学进化的形式,主要是指在原有规范、框架之内科学理论的扩展、局部新规律的发现以及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如开普勒定律之于哥白尼日心说。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即科学革命,主要指科学基本原理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和新理论体系的建立等。,(3)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
11、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继承:科学中的量变。科学是一个开放系统,在时间上有继承性,空间上有积累性。体现为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等。创新:表现为新原理、新概念的提出,新方法的改进等。,(二)技术发展模式和动力,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发展动力的分析2、当代技术发展的模式3、技术创新模式,1、M、E关于技术发展动力的观点,(1)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技术体系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3)科学对技术的先导作用,2、当代技术发展的模式和动力,(1)技术发展的模式(2)技术发展的动力,(1)技术发展的模式技术渐进模式技术原理不变,技术革新技术跃迁模式技术原理改变引起技术创新,(2)技术发展的动力1)社会
12、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的矛盾2)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3)科学进步的动力,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二、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三、科学技术的价值及评价,第四讲 科学技术社会论,一、科学技术活动的社会建制,(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二)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1、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科学活动是一项社会活动。马克思:“当我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的时候,我也是社会的,因为我是作为人活动的。不仅我的活动所需要的材料甚至思想家用来进行活动的语言是作为社会的产品给予我的,而且我本身的存在是社会的活动;因此,我从自身所做出的东西,是我从自身为社会做出的,并且意识到我自己是社会存在物。”科学之作为一种
13、社会活动,首先是因为作为认识主体的“我”是社会的;既然“我”是社会的,因而“我”活动的结果也必定是社会的,它对社会具有巨大作用。,2、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的内涵1)何谓“社会建制化”基于某种社会需要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2)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的定义简单地说,即科学技术活动的职业化、知识生产活动的制度化。所谓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技术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和职业部类,它包括组织机构、社会体制、活动机制、行为规范等要素。,3)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的主要内容一般来说,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在以下四个方面形成制度化:在价值层面,确立科技活动的特殊价值,使增进人类知识的生产、
14、传播和应用成为具有独特性的体制目标。科学的体制目标在于“扩展确证无误的知识”,造福于人类。思想在制度层面,形成与科学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相适应的社会秩序,包括科学家工程师的行为规范、奖励制度以及其他与科技活动相关联的制度安排。标志在组织层面,社会组织,包括社团、研究、出版、教育、决策管理等。如学会,研究中心、科研院所、大学、科技部等形式。它们是科技活动职业化的基本条件。在物质层面,必要的物质支撑,如科研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仪器设备、实验场地等。保障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包括组织领导体制、经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体制、交流与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制度等。,3、科学技术社会建制化的演变历程,科学研究由业余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 辩证法 科学技术 科技 社会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45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