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概念课件.ppt
《社会心理学概念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概念课件.ppt(10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 概念,第一节 概述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908年,社会学家罗斯(E.A.Ross)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社会心理学导论。,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F.H.奥尔波特(F.H.Allport)(1924):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G.W.奥尔波特(G.W.Allport,1954):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一)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勒温(K.Le
2、win,1936)的社会行为公式:B=f(P,E)B-behavior,行为 P=person,个体 F=function,函数 E=environment,环境 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二)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 一、哲学思辨阶段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二、经验描述阶段这一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三、实证分析阶段 这一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
3、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专栏2-2,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人性本恶。专栏2-3勒温-社会心理学之夫.是社会比较理论提出者-提出了解释人类行为的场理论,并把场理论应用到群体动力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他最早用实验方法研究社会冲突问题。(P96),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原则:咨询师的过去经验多少会影响咨询过程。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非暗示性原则:设计问卷时,调查者要力求避免对被调查者暗示与诱导。,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
4、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如: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的机制。,主要的社会化的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社会化的类别 政治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 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 语言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是从语言社会化开始的,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按角色的功能可分为: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如:心理咨询师、老师是表现型角色。,二.社会角色的分类(获得方式P112)1.按角色获得方式可分为 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2.按角色行为规范化程度分为 规定型角
5、色和开放型角色3.按角色的功能可分为 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4.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 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角色失调 角色冲突 角色不清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第三单元 自我、自尊和身份自我 自我的概念: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的认知。,自我概念的功能(顺序)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解释经验 决定期待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概念的形成大致经过三个阶段:生理自我:出生八个月-3岁左右 社会自我:3岁-13、14岁左右。心理自我:青春期到成年,大约10年左右。,自尊(P116)自我评价部分,涉及个体对自己是否有积
6、极态度。概念: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 结果。自尊水平是个体对每一角色 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是一种高级需要 包括两方面 一是对成就、优势、自信等的欲求 二是对名誉、地位、赞赏的欲求。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 詹姆斯心理学原理(1890),影响自尊的因素: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身份 指社会地位、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定义:由个体的 社会地位 及 处境地位 决定的自我认同。社会地位决定的身份是地位身份,是身份的主体。相对稳定。处境地位决定的身份是处境身份,易变。身份由角色构成的,在地位身份中,角色就是由身份决定的行为期待
7、。,特点:客观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他人与公众认可 主观性身份是以自我概念为主要表现形式 多重性个体在社会中往往具有许多身份 稳定性身份的稳定性对心身健康 与行为一致性很重要 契约性个体应履行社会规定的 权利、义务。,图式的作用 影响注意对象的选择 影响记忆 影响自我知觉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认知者的情绪,印象形成的效应:首因效应-是最先出现的影响近因效应-离你最近的信息(信息出现的循序性)光环效应-第一次见面就喜欢刻板效应-包括人和事,对某人某事有价值观的定型(定位),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整合模式1、加法模式2、平均模式3、加权平均模式4、中心品质模式(真诚、热情是积极的中心品质,消极、冷酷是消极的中
8、心品质。),归因的概念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P123)可控性原因表明个体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改变行为及其后果。是个体通过努力,结果就会好。反之则不好。不可控性原因表明个体通过努力也有可能无能为力。,控制点理论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Rotter)于20世纪50、60年代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归因原则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个体归因时往往遵循以下主要原则:(一)不变性原则 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二)折扣原则
9、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三)协变原则 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专栏2-7凯利的归因理论也因此被称作三维理论。影响归因的因素:1.社会视觉 2、自我价值保护 3、观察位置 4、时间因素。,专栏27 玛利为什么对小丑笑(P124),第四节 社会动机,一单元:概述(P126)一.社会动机的概念1.动机:心理过程。引起、推动、维持、调节行为 动机内在动力 趋向目标二。动机的过程 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动需要满足 紧张消除新的需要,自然动机:由人的自然需要引起的。社会动机:社会需要引起的。主要是
10、社会 学习的结果,与环境、社会文 化等有关。,三.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激发行为 具有推动作用2.指向功能:行为有明确的目的和指向3.调节功能:实施行为时,起维持作用;行为受阻 时,改变行为方式或置换动机,调节作用四.动机分类1.按性质分:自然动机 社会动机2.按作用分:优势动机 非优势动机3.按个体是否意识到分:清晰意识 模糊意识,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影响亲合的因素1.情境因素 外在压力,悲惨情境2.情绪因素 恐惧、焦虑3.出生顺序,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1.目标的吸引力目标的吸引力越大,个体主观能
11、动性发挥的程度越大,成就动机越高。2.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很有把握的事与无获胜机会的事均不会激发高的成就动机。很有把握的事情,风险小,对个体缺乏挑战性;无获胜机会的事情,个体成功的主观概率低,不能满足个体的成就需要。这两种情况下,目标的价值都较小,成就动机的激励作用也小。,3.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个体为实现目标,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越多,其成就动机就越强。专栏2-9(P133)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不期待回报的行为。,社会规范论的观点社会规范论认为人类道德中的一个普遍准则是交互性规范。社会对个体行为有这样的期待:人应该帮助那些曾帮助过自己的人。利他是一种社会交换,其收益是自
12、我价值的提高和焦虑的减小。交互性规范是社会交换的基本原则。利他技能:懂得如何助人和利他也是重要的。救助技能与手段的掌握,是现代社会提倡的。,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嫉妒 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嫉妒情绪的特点:1具有针对性 嫉妒总是针对具体的个体或群体。如果个体体验到自己与他人在某些他认为重要的方面(如才能、吸引力)的现实的或未来可能出现的劣势,个体就可能出现嫉妒情绪。2具有持续性嫉妒情绪一旦产生,就不容易摆脱。能持续影响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
13、为。,3具有对抗性嫉妒者心胸狭隘,希望别人朝坏的方向发展。如果别人成功,他们就会不满和愤恨,并可能用极端的手段来破坏或伤害他人。4具有普遍性嫉妒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社交情绪。人在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会体验这种情绪。当然这种情绪也是可以克服的。,态度-是联系个体内、外世界的桥梁。由态度出发,向内可研究个体的心理状态,向外则可对行为进行某种预测。态度的成分一般认为,态度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性三个成分。,1.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认知即关于对象的事实、知识、信念、评价等。2.情感成分个体在评价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体验或情感反应。3.行为倾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或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
14、性。,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一)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1.传递者的威信2.传递者的立场3.说服的意图4.说服者的吸引力,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1.信息差异 2.畏惧(倒U曲线)3.信息倾向性 4.信息的提供方式,态度转变理论(一)海德(F.Heider,1958)的平衡 理论。认知失调论 费斯廷格(L.Festinger,1957)认为,个体关于自我、环境和态度对象都有许多的认知因素,当各认知因素出现“非配合性”的关系时,个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认知失调可能有4种原因:逻辑的矛盾;文化价值冲突;观念的矛盾;新旧经验相悖。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1.改变或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使两方面的认知因
15、素协调。2.引入或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改变原有的不协调关系。3.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社会交换论 这种理论从个体对得失权衡与比较后,产生的趋向与回避动机的角度解释态度的形成与转变。它认为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态度持有者不是被动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主动对诱因进行周密的计算。态度是肯定因素(得)与否定因素(失)的代数和。个体选择何种态度取决于这种态度能使其获得什么,失去什么,总收益如何。但是个体并非永远是理智计算的决策者,而且个体对这种内部的计算过程也未必意识得到。,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P146),一单元 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人际沟通:个体之间一.概念:沟
16、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大众沟通:媒体中介二。结构 贝克尔的沟通 模式 主观、客观(彼此差异、信息的不充分、不明确、误解)背景 障碍背景(情境)个体有信息,想沟通 观念,情感 对话、演讲、电视、广告 信息源选择信息编码通道选择信息接受人(转译)准备阶段 传达 信息载体 反馈评价 双向交互,沟通持续,人际沟通是人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形式。,沟通的功能(一)沟通是获取信息的手段。(二)沟通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三)沟通是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四)沟通是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五)沟通能协调群体内行
17、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虚拟沟通-是随着互联网发展起来的一种沟通形式,在网络上,沟通的双方可以匿名,每个人都可以扮演各种他喜欢的角色,每个人都在和他自己想像的个体在沟通。,体语沟通 体语即身体语言。体语是非语词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装饰、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等。人们可以通过身体语言表达丰富的意义。通过身体语言实现的沟通叫体语沟通。专门研究体语沟通的学科是身体语言学。,人际距离 人际距离是沟通与交往时,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 自我暴露就是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他人。奥特曼(I.Altman,197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心理学 概念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43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