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基础课件.ppt
《糖尿病基础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糖尿病基础课件.ppt(1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内分泌科 张南雁,定义: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所导致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障碍,而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多病因性的代谢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口渴、多尿、视物模糊和体重减轻,长期发展可产生严重的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导致多种器官特别是眼、肾、神经、心脏和血管出现功能异常甚至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状态时还可出现急性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等。,流行病学研究:目前全球约有一亿四千万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三亿人。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也逐年增加,1979年
2、成人患病率不足1%19941995年上升为2.5%1996年升至3.21%。我国目前约有糖尿病患者三千万人。,病因分型:,世界卫生组织(WHO)1980年公布、1985年修改的糖尿病分型标准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WHO重新审议的新分型标准,糖尿病的病因分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它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1型糖尿病 胰岛细胞破坏,通常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自身免疫性特发性,1型和2型糖尿病的区别1型的特点,多数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导致胰岛细胞破坏;血中可检测到一种或多种胰岛自身抗体;少数特发性者病因不明;有遗传倾向,发病与HLA明显相关;特发性者与HLA无关;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儿
3、童和青少年常见;发病时体重多正常或消瘦;大部分发病较急,缓慢发病型多见于成人,称成人迟发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有酮症酸中毒倾向;血中胰岛素、C肽水平较低甚至测不到;患者的生存需依赖外源胰岛素。,糖尿病的病因分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它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2型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为主伴相对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有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1型和2型糖尿病的区别2型特点,存在胰岛素抵抗和相对的胰岛素缺乏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目前遗传方式尚不清楚多见于成年人,现发病年龄有提前倾向大多数患者体型肥胖,不肥胖者多有腹部脂肪增多(中心型肥胖)起病较缓慢无自发酮症酸中毒,急性应激如感染等可引
4、起酮症酸中毒血浆基础胰岛素水平正常或偏高生存不依赖外源胰岛素,早期用口服降糖药有效,糖尿病的病因分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它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其它特殊类型糖尿病,遗传性细胞功能缺陷遗传性胰岛素作用缺陷胰腺外分泌疾病内分泌疾病药物或化学制剂所致感染少见的免疫介导糖尿病其它有时伴有糖尿病的遗传综合征,特殊类型糖尿病,-细胞功能遗传缺陷DM染色体20q,HNF4(MODY1)染色体7p,葡萄糖激酶(MODY2)染色体12q,HNFl(MODY3)染色体13,IPF-1(MODY4)染色体12q,HNFl(MODY5)染色体2q,BetaA2/NEUROD1(MODY6)线粒体tRNA324
5、3AG突变 其它,特殊类型糖尿病,胰岛素作用遗传缺陷:胰岛素抵抗A型 Rabson-Menudenhall综合征 妖精症 脂肪萎缩型DM 其它,特殊类型糖尿病,胰腺外分泌病:纤维钙化型胰腺病 胰腺炎 外伤胰腺切除 肿瘤 纤维囊肿 血色病 其它,特殊类型糖尿病,内分泌疾病Cushings综合征肢端肥大症嗜铬细胞瘤胰升糖素瘤甲状腺机能亢进生长抑素瘤其它,特殊类型糖尿病,药物或化学引起的DM菸酸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肾上腺拮抗剂-肾上腺拮抗剂噻嗪类利尿药大伦汀PentamidineVacor(毒鼠药)-干扰素治疗其它,特殊类型糖尿病,传染病先天性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腺病毒感染腮腺炎病毒感染 其它,特殊类
6、型糖尿病,不常见的免疫介导型DM 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抗胰岛素抗体)抗胰岛素受体抗体 Stiff-man综合征 其它,特殊类型糖尿病,其它遗传综合征伴随DM Downs综合征 Friedreichs运动失调 Huntingtons舞蹈症 Klinefelters综合征 Lawrence-Movn-Biedel综合征 紧张性肌萎缩 血卟啉症 Prader-Willi综合征 Turners综合征 其它,糖尿病的病因分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它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妊娠期间第一次发生或发现的糖耐量减低不排除糖耐量减低发生在妊娠前未被发现的可能孕前已知有糖尿病者不属于妊娠糖尿病分娩
7、后6周应重复一次口服葡萄糖糖耐量试验,糖尿病临床分期,*少数情况下这类型患者(如Vacor中毒,妊娠时1型糖尿病)可能与要胰岛素存活,病因与发病机理1型糖尿病,(一)遗传因素 单卵双生子患1型糖尿病的一致性大约50%,表明有遗传因素参与。人组织相容性抗原(HLA)复合物是决定1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最重要的因素,尤以HLA-DR、DQ位点最为重要。高危险等位基因:HLA-DR3、DR4、DR9以及HLA-DQA1*0301-DQB1*0302和DQA1*0501-DQB1*0201单倍体型,低危险等位基因:HLA-DR2、DR7和HLA-DQA1*0102-DQB1*0201单倍体型。HLA DQ
8、A链52位为精氨酸时,1型糖尿病的易感性增加(易感性基因)。HLA DQB链57位为天门冬氨酸时,表现为对1型糖尿病的抵抗性(保护性基因或抵抗基因),病因与发病机理1型糖尿病,(二)环境因素 胰岛细胞的破坏除与遗传因素有关外,还与某些环境因素有关。目前对这些环境因素尚不完全清楚。,病因与发病机理1型糖尿病,(三)自身免疫(1)体液免疫:约90%新发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循环中存在多种胰岛自身抗体,作为胰岛细胞损伤和自身免疫的标志,对1型糖尿病的预测和诊断有一定意义。如:胰岛细胞胞浆抗体(ICCA)、胰岛细胞表面抗体(ICS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GAD
9、)抗体 酪氨酸磷酸酶IA-2、IA-2抗体等。ICSA可抑制胰岛细胞功能,1型糖尿病的发生可能与长期暴露于这种抗体有关。80%90%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GAD抗体阳性,并且该抗体在临床发病的前几年即可出现,可能是胰岛细胞破坏的早期标志。,病因与发病机理1型糖尿病,(三)自身免疫(2)细胞免疫:新发病的1型糖尿病胰岛病理改变的特征是胰岛炎,在部分炎症浸润细胞及胰岛细胞表面可观察到细胞激活标志,如HLA DR抗原和HLA I类抗原的异常表达。此外,在这些患者杀伤T淋巴细胞增加,CD+4/CD+8比例增高。,病因与发病机理1型糖尿病,病因与发病机理2型糖尿病,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单卵双生子患2型糖尿
10、病的一致性达90%以上,而且2型糖尿病有明显的家族和种族聚集现象。但目前其确切的遗传病因尚不清楚。所明确的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多个易感基因参与,分别作用于胰岛素受体、受体后以及糖代谢中的不同环节。2型糖尿病与HLA无关联。,病因与发病机理2型糖尿病,环境因素 2型糖尿病在发展中国家患病率一般较低,但同一种族移民后,随着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城市化,糖尿病患病率也随之明显增高。高热量饮食、静息的生活方式导致体重增加、肥胖则是发生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病因与发病机理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就是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不敏感,这种异常以胰岛素受体信号转导障碍为主。其原因可能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11、长期作用的结果。,病因与发病机理2型糖尿病,(四)细胞功能异常胰岛素分泌量的异常: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发生前第一相的胰岛素分泌延迟。胰岛素原分泌增加:2型糖尿病时细胞内将胰岛素原裂解为胰岛素和C肽的肽链内切酶异常,导致胰岛素原加工障碍,加重了高胰岛素血症。胰淀素分泌异常:2型糖尿病时细胞可发生淀粉样变,影响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胰淀素(amylin)与胰岛淀粉样变有关。2型糖尿病时胰淀素合成和分泌增加。,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胰岛素不足下列酶和蛋白质受抑制,葡萄糖转运蛋白葡萄糖进入细胞障碍葡萄糖激酶 糖原合成肝糖原合成酶磷酸果糖激酶 糖酵解 丙酮酸激酶 葡萄糖利用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 磷酸戊糖通路6
12、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丙酮酸脱氢酶系 三羧酸循环 血糖升高柠檬酸合成酶胰岛素不足下列酶活性升高肝磷酸化酶 糖原分解磷酸酶 肝糖生成及输出果糖1,6-二磷酸酶 丙酮酸羧化酶 糖异生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病理生理,1型糖尿病时,胰岛素绝对缺乏,导致一系列代谢紊乱。碳水化合物代谢 胰岛素绝对缺乏,进入肌肉、脂肪细胞内的葡萄糖减少,糖原合成减少,糖异生增加;肝糖原分解加速,肝糖输出增多。体内葡萄糖的利用减少,来源增加,因而发生高血糖。,病理生理,脂代谢 脂肪合成减少、分解加速;酮体生成增多。蛋白质代谢 蛋白质合成代谢减弱,分解代谢加强,导致负氮平衡。成糖氨基酸(丙氨酸、甘氨酸、苏氨酸和谷氨酸等)水平降低,
13、提示糖异生增强。,病理生理,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基础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障碍,所导致的代谢紊乱与1型糖尿病相似,但一般程度较轻,症状也较轻,部分患者甚至无代谢紊乱症状。有些患者仅表现为餐后高血糖。而有一部分患者其餐后胰岛素分泌持续增加,35小时后血浆胰岛素水平仍较高,与血糖水平不同步,则可引起反应性低血糖。此外,血中葡萄糖和脂肪水平的增高对胰腺细胞可产生“葡萄糖毒性”和“脂毒性”,使细胞分泌功能进一步恶化。游离脂肪酸可加重胰岛素抵抗,从而导致恶性循环。,临床表现及并发症,一、一般表现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三多一少”症状。1型糖尿病起病急,病情较重。2型糖尿病起病相对缓慢,病情较轻感染
14、 皮肤感染:如体癣、足癣合并细菌感染及疖痈等;肺结核:糖尿病患者肺结核发病率较正常人高35倍。泌尿生殖系感染:以肾盂肾炎、膀胱炎为多见的泌尿系感染常反复发作。女性患者易合并真菌性阴道炎和巴氏腺炎,出现外阴瘙痒,白带过多症状。,慢性并发症,(一)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 大、中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冠状动脉、大脑动脉、肾动脉和肢体动脉,引起冠心病、脑梗塞、肾动脉硬化和肢体动脉硬化等。冠心病和脑血管意外是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的致死原因,约7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该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发生心梗时常为无痛性心肌梗塞肢体动脉粥样硬化常以下肢动脉受累为主,表现为下肢疼痛、皮温降低、感觉异常和间歇性跛行,严重者可出现肢
15、体坏疽。心脏微血管病变及心肌代谢紊乱:心肌广泛灶性坏死糖尿病心肌病,可致心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猝死。,慢性并发症,(二)糖尿病肾病 又称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较多见于1型糖尿病,为1型糖尿病主要的死亡原因;在2型糖尿病的死亡原因中列心脑血管病之后。按疾病的发展过程糖尿病肾病可分五期:,慢性并发症,(二)糖尿病肾病I期 肾脏增大,肾小球率过滤(GFR)增高,多超过正常40%。此期肾脏结构和功能无改变;期 运动后微量蛋白尿(尿白蛋白排泄率20200g/min或尿白蛋白排泄量30300mg/24h),休息后好转。GFR仍高,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期 持续微量白
16、蛋白尿,GFR开始下降接近正常或略高,但常规尿蛋白检查仍阴性;期 出现临床白蛋白尿,尿白蛋白排泄量300mg/24h,或尿蛋白0.5g/24h。呈进行增加,可伴有浮肿和高血压;V期 终末期糖尿病肾病,出现尿毒症临床表现。,慢性并发症,(三)糖尿病眼病 主要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青光眼、虹膜睫状体炎和屈光不正等。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病变,也是成人非创伤性致盲的主要原因。可分为两大类:,慢性并发症,(三)糖尿病眼病1、非增殖性(又称单纯性或背景性):表现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静脉扩张扭曲,微血管瘤形成。尚可见到出血、水肿,硬性渗出,脂质沉着,软性棉絮样渗出等。2、增殖性:新生血管
17、的出现是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标志。新生血管可造成房水引流障碍导致青光眼,且新生血管侵入玻璃体内易破裂出血,产生膜样机化,纤维组织牵拉可致视网膜剥离,导致失明。,慢性并发症,(四)糖尿病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 多发性对称性周围神经病变最为常见,起病缓慢,下肢较上肢为重。早期多无症状,仅表现为电生理改变。以后逐渐出现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或感觉迟钝和/或痛觉异常,夜间和寒冷时加重。感觉异常的分布如袜套或手套状。患者感觉患处麻木,针刺、烧灼或电击样疼痛。感觉迟钝常导致创伤或灼伤。检查可发现早期腱反射亢进,后期减弱甚至腱反射消失,震动觉减弱或消失,触、温觉也有不同程度降低。,慢性并发症,(四)糖尿病神经病变运
18、动神经:受累神经病变的后期出现的表现,肌张力低,肌力减弱,肌萎缩以致瘫痪。颅神经 动眼神经麻痹较常见,其次为外展神经麻痹。,慢性并发症,(四)糖尿病神经病变植物神经病变 瞳孔异常:瞳孔对光反射消失、缩小或不规则,而调节反射正常。泌汗异常:上身多汗,下身少汗。消化道异常:胃排空延迟,顽固性腹泻或便秘,或出现腹泻便秘交替现象。膀胱功能异常:早期表现为尿流无力、排尿困难,后期膀胱麻痹,膀胱尿残余量增加,尿失禁和尿潴留。心血管系统:可出现正常呼吸性心律不齐消失和持续心动过速,尚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此外由于交感神经张力降低,患者不能感知低血糖的发生。,(五)糖尿病皮肤病变 多发生于四肢,以下肢多见。有糖
19、尿病性水泡、胫骨前褐色斑等。糖尿病性潮红也较常见,为弥漫性淡红色斑,可发生于颜面和手足。皮肤血管异常可致皮下出血、瘀斑、紫绀甚至溃疡形成,溃疡易合并感染,常迁延不愈。,慢性并发症,(六)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 在糖尿病患者勃起功能障碍的患病率约为23%75%,是非糖尿病人群的7倍。其发病与糖尿病引发的血管和神经病变有关。,实验室检查,一、尿糖、尿酮体测定 尿糖监测受到肾糖阈变化的影响,临床应用时仅作为参考。机体代谢紊乱严重时尿酮测定常呈阳性反应,新发糖尿病患者尿酮阳性提示1型糖尿病的可能性较大。,实验室检查,二、血糖测定 是糖尿病诊断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疗效的主要指标。目前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
20、。WHO和ADA定义的正常空腹血糖水平是6.1mmol/l(110mg/dl)。,实验室检查,三、葡萄糖耐量试验 血糖升高又未达糖尿病诊断标准者,应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方法:将75克(儿童按每公斤体重1.75克,,总量不超过75克)葡萄糖粉溶于250300ml水中,5分钟内饮完,自服第一口开始计时。分别测定服糖前、服糖后1、2小时的血糖。下列情况不宜行OGTT:1、空腹高血糖,2、急症住院患者或不能活动者。另外,某些药物如利尿剂、-受体阻滞剂等对OGTT结果有一定影响。,实验室检查,四、糖化血红蛋白及果糖胺测定 蛋白质在葡萄糖环境下可发生非酶糖化,属不可逆反应,称为蛋白质的糖化。
21、糖化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糖化后的产物,其量与血糖浓度呈正相关。糖化血红蛋白可反映近412周内的血糖平均水平。HbA1c是糖化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临床上通过检测HbA1c来评价治疗效果。果糖胺血浆白蛋白非酶糖化后的产物,可反映近23周内的血糖平均水平。,实验室检查,五、胰岛素、C肽测定 放射免疫方法(RIA)测定的是免疫原性胰岛素(IRI)含有胰岛素、胰岛素原(约占1220%)等成分。1型糖尿病患者血浆IRI低于正常,有时甚至测不出。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IRI浓度正常甚至偏高,部分患者偏低。C肽测定 较胰岛素更能准确反映胰岛细胞功能,并不受外源胰岛素的影响。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在OGTT的同时可测定
22、血浆胰岛素和C肽对葡萄糖刺激的反应,以评价胰岛细胞的储备功能。正常人服糖后3060分钟血浆IRI达高峰为基础值的510倍,C肽升高56倍,2、3个小时后恢复正常。1型糖尿病患者其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C肽释放曲线低平;2型患者的胰岛素、C肽高峰延迟。,实验室检查,六、自身抗体测定 测定血中GAD抗体、ICA、IAA等胰岛自身抗体。1型糖尿病多为阳性,且滴度较高。2型糖尿病阳性率低。上述抗体的联合检测对1、2型糖尿病的鉴别有一定参考价值。,实验室检查,七、其他 糖尿病患者常有高甘油三酯或/和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肾病早期有微量白蛋白尿。可进行相关项目的检测。,糖尿病及其它高血糖状态的诊断标准,*除非
23、有显著的高血糖伴急性代谢失代偿或明显的症状,否则应在另一日重复试验以确认符合诊断标准。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静脉血浆葡萄糖。*随机是指任何时候无须考虑与进餐的关系。空腹指无能量摄入至少8小时。*注意随机血糖不能用于诊断IFG和IGT。,糖尿病分型诊断,中、重度的酮尿是1型糖尿病的特征,但有时临床上对首诊病例的分型存在一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先做暂时性分型,然后根据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再重新评价。,一般30岁起病急中、重度症状明显体重减轻消瘦尿酮阳性或酮症酸中毒空腹或餐后C肽水平低存在免疫标记物(GAD抗体、ICA等),是,否,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图 糖尿病的分型诊断,糖尿病的治疗,一、治疗原则
24、及目标 目前尚缺乏有效的病因治疗措施。治疗目的 严格控制高血糖,纠正肥胖、高血脂和高血压等,减轻胰岛素抵抗,促进胰岛细胞功能恢复,防治并发症,保证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原则 长期综合治疗,治疗个体化。患者应适时监测血糖,23个月复查一次HbA1C,并据此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每年全面复查12次,了解心、肾、神经和眼底情况,以便及时发现慢性并发症,早期治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g/dL=总胆固醇甘油三酯/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mmol/L=总胆固醇甘油三酯/2.2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MI=体重(kg)/身高(m)2,糖尿病的控制目标(亚太地区糖尿病政策组),糖尿病的治疗
25、,综合治疗的措施: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疗法糖尿病教育糖尿病的自我监测和自我保护,糖尿病的治疗,一、糖尿病教育及自我监测 对糖尿病患者及其亲属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糖尿病患者应了解糖尿病的性质,糖尿病的症状,并发症的危险性,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以及定期医院检查的重要性以及使用降血糖药物的注意事项。学会血糖、尿糖的自我监测及其结果的判断和所需采取的措施,如何应付患其他疾病、低血糖和外科手术等情况。应注意到尿糖的测定不能警示即将发生的低血糖。在肾糖阈升高或降低时尿糖测定的参考价值不大。,二、糖尿病的饮食治疗,饮食治疗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措施。饮食治疗的原则是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比例应适宜并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糖尿病 基础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43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