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材料工艺原理1绪论.ppt
《无机材料工艺原理1绪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机材料工艺原理1绪论.ppt(1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无机非金属材料制备工艺原理,本课程教学重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强调能力的培养及潜能的发掘强调工程技术训练,与其它课程不一致的地方,要求尽快地学会使用学校的图书资源上课内容不局限于一本教材。采用案例教学法,从实例中学会归纳出有关知识要点强调教学互动,鼓励大家参与教学改革。,引 言,材料是人在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必需品,同人类文明密切相关。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人类文明发展阶段,就是以相应的材料来命名的。,引 言,20世纪60年代,人们就将材料与信息、能源作为构成当代文明的三大支柱;20世纪70年代,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作为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21世纪,很多国家仍然把材
2、料当成优先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引 言,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每一种新材料的发现、开发与应用,都把人类支配自然的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同其它材料一样,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无机非金属材料始终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引言,要获得这些材料,最关键的是制备材料。如何制备材料?原理、过程及设备?如何将它们组合起来?本课程,就是同大家一道,学习研究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制备原理及方法。,本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参考书目,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 林宗寿,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陶瓷材料学,周玉,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工程陶瓷材料 金志浩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陶瓷导论,W D 金格瑞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工程结构陶瓷 郭瑞
3、松 天津大学出版社新型陶瓷材料手册 钦征骑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现代工程陶瓷 戴维 W 里彻辛 建筑出版社陶瓷工艺学 上、下册 李家驹 新型无机材料 郑昌琼等 科学出版社 2003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前沿 山东科学技术技术出版社 2003年有关的期刊资料,教学重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通过寻找有关案例,助于对原理的掌握;强调各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加深对各知识点的综合理解;强调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研发思路的体会,建议参与有关工艺过程;强调学以致用,通过课程的学习,得到工程师的训练;努力使自己成为材料研发的“老板”。,成绩评定,成绩评定方式:平时成绩(30%)考试成绩(70%);考试采用闭卷的形式
4、,坚持公平、公正。考试前不安排集体复习,有关知识点内容,体现在每次课堂、作业及课后的讨论上。,保证措施,要求(总分占30%)课堂:到课、参与、配合(占10%)作业:按要求完成(占10%)交流:课后讨论,主要是教学方法及对本课程的教改意见反馈(占10%)回报上课全勤、作业、外文翻译能完成,且能够积极参与课后讨论交流者,平时成绩满分。督促上课缺勤3次以上、或作业缺交3次以上,或课后讨论少于2次者,或没有完成翻译者,平时成绩清零。,第一章 绪 论,本部分讲授如下内容:一、无机非金属材料在材料学中的地位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定义及分类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发展及现状无机非金属材料工业的进展材料与可持续发展二、无机
5、非金属生产过程简介生产过程的共性与个性典型生产工艺流程,材料的分类金属材料 无机非全属材料 高分子材料 复合材料,材料的分类及特点,材料的分类及特点,无机非金属材料: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无机非金属材料是除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外的其它所有材料。,材料的分类及特点,陶瓷科学与技术是研究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与制备、组成与结构、性能与使用效果四者关系的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对象间的关系,材料的分类及特点,陶瓷科学偏重于研究材料的合成与制备、组成与结构、性能及使用效能各组元本身及其相互关系,陶瓷工程则着重于研究如何利用这些规律性的研究成果去研制、开发、生产新材
6、料、新产品。无机材料制备工艺原理,研究材料合成与制备、组成与结构、性能与使用效能诸方面关系与规律的科学体系。,材料的分类及特点,无机材料制备原理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基础理论:矿物学、冶金学、物理学、化学;测试技术:电子显微镜、X-ray衍射、各种谱仪;新技术:电子技术、空间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机技术、材料工程结构与性能:控制化学成分和微观结构(组织),研制具有不同性能的陶瓷材料。,材料的分类及特点,陶瓷材料的特点:塑性差、硬度高、加工性能差制备特点:不是生产大量不同品种与规格的原料材料,而是直接生产成产品走向市场。要求更高:具备材料的知识,还要具备机械设计与机械加工的知识。要强调跨学科。综合性的科
7、学与工程方面的研究。,无机材料的性能及特点,陶瓷材料在工程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脆性大、塑韧性低:要注意低应力下的失效,注意安全性与可靠性。成本与应用:仅数千元的铁质柴油机,若用全陶瓷,其价格要提高23个数量级。强度设计与材料的合理使用:抗拉强度差,但抗压强度却很高。要尽可能地用其长处。,无机材料的性能及特点,无机材料的性能及特点,所制备长棒型悬式绝缘子的特点:主要承受拉力 而陶瓷的抗拉性能却十分脆弱,一般情况下,相当于抗压的1/10,抗折也不是其强项。长度越长、直径越粗,其强度的分散性越大。从使用陶瓷材料材料来看,犯了忌。解决办法:从工艺入手,制备出结构更好的陶瓷;从陶瓷结构入手,尽可能地不让
8、瓷件承受拉力,绝缘子结构设计。,无机材料的性能及特点,问题:夏天骑自行车旅游,人多了易出问题,还是人少了易出问题?小件陶瓷易出问题还是大件陶瓷易出问题?玻璃纤维的强度高还是玻璃的强度高?枪毙一次与枪毙若干次有何区别?,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定义及分类,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定义及分类organic materials:以共价键为代表metallic materials:以金属键为代表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离子键、共价键或离子共价混合键(可否举出相应的例子?)特点:高熔点、高硬度、耐腐蚀、耐磨损、高强度及良好的抗氧化性,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概念及其延伸,普通陶瓷(cer
9、amic、pottery、porcelain)是人类最早制备出来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它是一尖以可塑性粘土为主要原料,加入瘠性的石英和助熔剂长石,经烧制而成的制品,故有三组分陶瓷之称(triaxialpottery 或 triaxial ceramics)。历史博物馆就是一个陶瓷的博物馆!,制备这类陶瓷的三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成型:可塑性粘土 骨架:瘠性的石英 制品:助熔的长石上述三个部分,现在在不断地延伸。本课程在相应的章节中会再行讨论。,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概念及其延伸,“硅酸盐”由SiO2和金属氧化物所形成的盐类。以硅酸盐类矿物为主要原料,经高温处理制成的材料称为硅酸盐制品(silicate pr
10、oducts)或材料(silicate materials)。工艺过程称为硅酸盐工艺(ceramic process)。工业称为硅酸盐工业(silicate industry)。,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概念及其延伸,涌现了大量的不含硅酸盐化合物的陶瓷,如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硼化物、硅化物和其它无机非金属材料制成的陶瓷。此外还有金属陶瓷和纤维增强陶瓷等。由于它们在组成、结构及性能不同于普通陶瓷,故称特种陶瓷。广义的陶瓷包括普通陶瓷和特种陶瓷。,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概念及其延伸,我国自50年代后期起,曾把非硅酸盐类材料都纳入硅酸盐材料范畴之内(40至50年代初期曾使用“陶业”一词),与国际上广义的“陶瓷
11、”(Ceramics)及日本的“窑业”涵义相同。广义的硅酸盐材料几乎包括了所有的无机非金属材料。80年代以来,此概念已较少使用。,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概念及其延伸,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分类,分类的困难性:复杂:材料种类多,历史渊源长 多样性:没有共同的标准 用途广泛:找不到不应用无机非金属 材料的领域,无机非金属材料品种繁多,用途广泛,分类方法也多种多样,至今尚无公认的、系统的分类方法和分类体系。但材料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物理性能、材料用途、制造工艺等等都常作为分类的依据,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分类依据,按工业岩石学方法分类,熔融型材料原料经熔融、冷凝、固结而成的材料 烧结型材料原料按一定的成分、粒度配比
12、后,经高温煅烧,使其化学成分和结构构造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材料 水硬性材料通过水化作用胶结形成的材料 改性的材料只经化学或物理改性处理的材料 复合材料由无机物与有机物或金属复合制成的材料,按材料性能(功能)分类,机械性能 高强材料、超硬材料、耐磨材料、韧性材料、摩擦材料等 热学性能 耐火材料、绝热材料(保温材料)、传热材料、防火材料等 化学性能 耐腐蚀材料、防水材料、吸附材料、离子交换材料、催化剂载体、胶凝材料等 光学性能 电光材料、导光材料、透光材料、荧光材料、发光材料、感光材料、分光材料等,按材料性能(功能)分类,电学性能 绝缘材料、开电材料、压电材料、铁电材料、超导材料、半导体材料等 磁学性
13、能 磁性材料 声学性能 隔声材料、吸音材料等 核物理性能 放射性材料、反应材料等 生物性能 骨科材料、齿科材料、生物陶瓷等 复合性能 智能材料、梯度功能材料等,按材料的用途分类,各种材料间并非完全独立,而常常是重复性联接和部分性地相互包含的,这在学习与工作过程中特别要引起注意。,其它常用分类,按材料的化学性质分类 按材料的矿物(晶体)组成分类 根据材料的内部结构特征分类 根据工业生产特点分类,思考与作业,查找有关文献资料,了解无机非金属材料概念及分类。在此基础上,给出你认为较为合理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概念、分类方案。,无机非金属材料发展简况,陶瓷是最古老的一种材料,是人类征服自然中获得的第一
14、种经化学变化而制成的产品,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注意:我们要从陶瓷的发展史总结陶瓷工艺的特点,并为今所用。,无机非金属材料发展简况,人类最先使用的工具石头约50万年前,人类学会了用火。在原始社会末期,我们的祖先开始用火烧制陶器。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无机非金属材料发展简况,陶瓷的发展情况:石器远古时代 粗陶器原始部落 原始瓷器及上釉彩陶商代 青瓷东汉 经唐、宋、元、明、清的发展 现代日用陶瓷及具备各种独特性能的高技术陶瓷,我国陶瓷的发展简况,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能在950的氧化性炉气的窑中烧制红陶,在温度达1050的还原性炉气中烧制薄胎黑陶与白陶。7000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3000多年前的殷、周
15、时期发明了釉陶,窑炉温度提高到了1200。东汉时期出现了瓷器,并于9世纪传到了非洲东部和阿拉伯国家,13世纪传到日本,15世纪传至欧洲。瓷器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国陶瓷发展简史陶的起源,通过对出土古陶器的研究及用放射性同位素C14测定,我国最早出现的陶器:北方:裴李岗遗址陶器:已有8000年 磁山遗址陶片:有7300年,浙江:余杭河姆渡:有7000多年全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陶器之一。,我国陶瓷发展简史彩陶和黑陶,河南省渑池仰韶村,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遗址中有一批精美的彩色陶器,考古学家称之为“彩陶”,并称这一时代的文化为“仰韶文化”。此后,在陕西、山西、河
16、北、河南、甘肃以及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也找到了类似的陶器。早期的仰韶文化,距今约6400年。,我国陶瓷发展简史彩陶和黑陶,彩陶色彩大部分作灰红色,画有红、黑或紫色的几何图案和自然而豪放的其他图案。器壁厚薄相当均匀,造型端正简朴。19581959年,在华县泉护村仰韶遗址,发现有全部轮制的小陶碟,证明陶器制作的重要工具陶轮,早在仰韶文化的晚期已经出现了。,我国陶瓷发展简史彩陶和黑陶,在山东历城龙山镇城子崖发现有许多黑色陶器。这是新石器时代的末期,继仰韶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考古学家称之为“黑陶”,并称这一时代的文化为“龙山文化”,也称“黑陶文化”。先后在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和江苏等黄河中
17、下游以及东部滨海地区发现了数百处龙山文化遗址。龙山黑陶在烧制技术上有了显著进步,它广泛采用了轮制技术,器形浑圆端正,器壁薄而均匀,有的薄胎黑陶打磨光滑,乌黑发亮,薄如蛋壳,人称“蛋壳陶”。此阶段距今约3500年。,我国陶瓷发展简史彩陶和黑陶,此外还有:“马家窑文化”与仰韶文化几乎平行发展的;“齐家文化”、“青莲岗文化”、“屈家岭文化”等与龙山文化同时发展,也多以红陶。灰陶、彩陶、黑陶为主。这些都是我国在距今35006000年前已经流传很广,制作精细的陶器。,我国陶瓷发展简史三个突破,我国之所以能够由陶过渡到瓷,主要是由于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在制陶工艺上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上,又逐步提高认
18、识,积累经验,在原料的选择和精制、炉窑的改进和烧成温度的提高、釉的发现和使用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我国陶瓷发展简史三个突破,商、周时代(3000多年前),创造了釉陶或原始瓷器,又经过一千多年的过渡时期,使原始瓷器的工艺更为成熟,遂在三国、魏、晋时期或更早一些的汉代,完成了由陶向瓷的过渡,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我国陶瓷发展简史三个突破,浙江上虞龙泉塘西晋墓出士的越窑青釉瓷片和上虞小仙坛出土的东汉越窑青釉瓷片,烧成温度已达13001310,吸水率分别为0.42和0.28%,显气孔率为0.92和0.62%。瓷胎中有发育较好的莫来石晶体,石英颗粒较细,且有熔蚀边,玻璃态较多,烧结程度较
19、好,微透光。故可认为我国在东汉时代就已出现了瓷器。,我国陶瓷发展简史三个突破,陶瓷的三个发展阶段:陶器一原始瓷器(过渡阶段)一瓷器。陶瓷发展经历了的三个重要阶段。三个重大的飞跃:一是从原始陶器发展到商、周时代的釉陶;二是从釉陶发展到具有半透明的釉,而胎还是瓦胎的瓷器,三是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更具有半透明胎的瓷器。,我国陶瓷发展简史三个突破,陶近代各种有釉和无釉陶釉陶(具有半透(更具有半近代各种 明釉的)瓷 透明釉的)瓷 精细瓷器,我国陶瓷发展简史陶器,陶器的致密度、强度和光泽度不及瓷器,但却具有重度较小,很少变形,易于制造大件器物,基质中多孔结构可形成“点结合”,以释放出由于温度或机械作用造成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无机 材料 工艺 原理 绪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42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