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方法(随堂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断句方法(随堂用).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断句,曾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主观愿望。理解为“”欣然签字。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了 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六十老翁产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 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断句方式一:六十老翁产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给女婿
2、断句方式二:六十老翁产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给幼子断句不同 遗嘱迥异,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文言文断句的原则,先从“句读”谈起。“句读”一词最早见于汉代何休的公羊传解诂序,又称句逗、句投(du)、句度(du)、句断。关于什么是“句读”,前人的说法不一。其中,元代黄公绍的观点最令人信服。他在韵会举要一书中指出:“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也就是说,“句”是句末的停顿,而“读”则是句中的停顿。由此看来,我们所说的“断句”,应该指的是对句意停顿的判断,而不是文句诵读上的停顿。,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误解和曲
3、解的现象仍然存在。这是一位语文教师在公开发表的论文中所用的示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这显然是将“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中的“诵读上的停顿”混同于“句意停顿”了。,而另一方面,如果在“语绝处”不加以停顿,那么就会使句意发生扭曲和变化。请看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上的两处断句:“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必修三);“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选读)。第句的意思是“赵王认为蔺相如是贤能的大夫,出使他国而能不被诸侯侮辱”;而第句似乎应该翻译为“赵王认为,贤能的大夫能出使他国而不被诸侯侮辱”。这两句译文的含义相差很大。显然,从上下文的关系
4、来看,第句的断句才是正确的。,断句的基本原则,总原则:是否需要“断句”,决定于句子的语气。如上文所述,在整句或分句的结尾处要自然断句。因为整句或分句的句末是句子语气完备的地方。断句与句子的长短没有直接的关系。例如,“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项羽本纪)。以下几点虽是特例,但都和“语气”有关:,主语较长时,其后要断句。例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刺客列传)。句首状语后要断句。例如,“久之/荆柯未有行意”(刺客列传);再如,“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屈原列传)。“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即使主语较短,但当出现表示提顿的词
5、语(如“者”)时,其后要断句。例如:“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项羽本纪)。,句中出现标示语气延长的词语(如“也”)时,其后要断句。例如,“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遥游)。对话的提示语(如“曰”)后,要断句。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主谓倒装时,中间要断句。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独立成分前后,应该断句。例如,“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孔子世家)。词与词之间并列时,不必断句;但短语之间并列时,中间有较大的停顿,两者之间则需要断句。例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兰亭集序。这一句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内部则不必断句。,第一步:通读全文
6、,弄懂大意。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将能 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 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断句步骤,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规律一: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例1: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光映书而读之。,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光映书而读之。翻译: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凿穿墙壁
7、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例如2: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矣。,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矣。【译文】雕刻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的小一点。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为了以后可以再有挽回的余地,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规律二:找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
8、要的标志。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凡、窃、诸、敬、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句末语气词:“也、矣、欤、哉、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断句口诀:,“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间,“矣”“耳”后面
9、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例如3: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
10、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例4:天 下 事 有 难 易 乎 为 之 则 难 者 亦 易 矣 不 为 则 易 者 亦 难 矣 人 之 为 学 有 难 易 乎 为 之 则 难 者 亦 易 矣 不 为 则 易 者 亦 难 矣,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翻译:天下的事有难易之分吗?做,难的事情也会变简单。不做,容易的事情也会变难。人求学也有难易之分吗?学,难的事情也会变简单。不学,容易的事情也会变
11、难。,规律三: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例5:上 常 从 容 与 信 言 诸 将 能 不 各 有 差 上 问 曰 如 我 能 将 几 何 信 曰 陛 下 不 过 能 将 十 万 上 曰 于 君 何 如 曰 臣 多 多 而 益 善 耳 笑 曰 多 多 益 善 何 为 为 我 禽 信 曰 陛 下 不 能 将 兵 而 善 将 将 此 乃 信 之 所 以 为 陛 下 禽 也。,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
12、/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皇上经常从容地和韩信议论将军们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皇上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皇上说:你怎么样?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俘虏了?韩信说: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6、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qng显现)于前不可类(虚构)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
13、:“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qng显现)于前,不可类(虚构)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规律四:依修辞,定句断,顶真、排比、对偶、反复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具告沛公,沛公惊。”“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据排偶,定句读,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
14、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例如: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例7: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 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 为误中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 布衣闻此可以改容。,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此/可以改容。参考译文:善事如果做得多,偶尔做了一件坏事,也只能算是失误,不足以导致灭亡。而坏事做多了,偶尔做了一件善事,也只能算是不小心做的,不足以
15、求得生存。君主听到这些,就会害怕。百姓听到这些,就会改变脸色。,例8: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 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 子 之 言 寡 而 实/小 人 之 言 多 而 虚/君 子 之 学 也/入 于 耳/藏 于 心/行 之 以 身/君 子 之 治 也/始 于 不 足 见/终 于 不 可 及 也。参考译文:君子的话少而真实,小人的话多而虚假。君子的学习,传入耳中,记在心里,从自身做起。君子的治事,从一些不易看到的地方开始,最终使人不能赶上。,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例9:向 为 身 死 而 不 受
16、 今 为 宫 室 之 美 为 之 向 为 身 死 而 不 受 今 为 妻 妾 之 奉 为 之 向 为 身 死 而 不 受 今 为 所 识 穷 乏 者 得 我 而 为 之 是 亦 不 可 以 已 乎 此 之 谓 失 其 本 心,参考答案: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参考译文: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做这种事: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5、依
17、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例如10: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能预见胜利的情况有五种:懂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打和在什么情况下不能打的会胜利;懂得兵多兵少的不同战法的会胜利;官兵同心同德的会胜利;用自己的有准备来对待敌人的无准备的会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君主不加干涉的会胜利。,如11: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老而无
18、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也。翻译:年老独身或是死去妻室的男人叫鳏夫,年老死了丈夫的妇女叫寡妇,年迈膝下没儿没女的人叫孤老,年龄小便失去父亲的孩子叫孤儿。这四种人,是世间最无依无靠的穷苦人民。在断句过程中,如果抓住了总分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无乃乎”,“得无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规律六:借助句式特点及固定结构断句,“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
19、);“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例子12: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断句: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译文:孟子说:“孔子上了东山,便觉得鲁国小了;上了泰山,便觉得天下也不大了;所以对于看过海洋的人,别的水便难于吸引
20、他了;对于曾在圣人之门学习过的人,别的议论也就难于吸引他了。看水有方法,一定要看它的壮阔的波澜。太阳月亮都有光辉,一点儿缝隙都一定照到。流水这个东西不把洼地流满,不再向前流;君子的有志于道,没有一定的成就,也就不能通达。”,找出动词,明确句意,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比如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句中动词有“将”“归”“贺”,可区分出两个句子。,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2、找虚词,定句读。,3、对话、引文定句读。,4
21、、据修辞,定句断。,5、依总分,定句读。,小结:文言断句的方法,实际操作中要综合运用,6、借助句子成分及固定结构断句,衡量断句正确与否的方法,断句加标点后,还应该作些检查。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1)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得副词“也”了。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2)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师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如果断为“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合理了。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更何况只有“六艺经传”才分科,才能称为“通习”,这里说的李蟠“通习”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通习”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40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