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ppt
《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ppt(1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一、关于文学研究会 1、概况 成立时间:1921年1月,北京;主要发起人:沈雁冰、郑振铎;代表作家:叶绍钧、冰心、许地山、朱自清;共同倾向:为人生;主要特点:冷静、客观、写实;会刊:小说月报。,2、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区别 文研会主要反映广大农民、妇女、知识分子的命运,注重表现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创造社主要反映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和痛苦,集中表现他们身边的事情,甚至自己的事情。问题小说是文研会主要表现形式,自我小说、身边小说是创造社主要表现形式。文研会强调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生活,创造社强调抒发个人主观情绪和感受。文研会多为传统型作家,本土色彩较浓;创造社多为
2、才子型诗人,有留洋背景。,3、文学研究会的宗旨 1、文学研究会宣言:“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和失意时的消谴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对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治文学的人也当以这事为他终身的事业,正同劳农一样。”2、文学研究会简章第二条:“本会以研究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3、小说月报改革宣言:“同人以为今日谈新文学非从事模仿西洋而已,实将创造中国之新文艺,对世界尽贡献之责任:夫将欲取远大之规模尽贡献之责任,则预备研究,愈久愈博愈广,结果愈佳,而不论如何相反之主义咸有研究之必要。故对于为艺术的艺术与为人生的艺术,两无所袒。”,4、“为人生”的
3、文学之含义 一是要求文学要真实地表现现实人生,尤其表现那些平凡人们的苦难人生、黑暗人生、卑微人生,如实写出中国人真实的生存状态;二是企图通过文学来传播一种启蒙主义思想,唤起“人的觉醒”,促进“人生的改良”。,第一节“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庐隐、许地山、王统照、王任叔、王鲁彦等作家 1、庐隐(18981934)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闽侯南屿乡人。笔名庐隐,有隐去庐山真面目意思。她说:“我简直是悲哀的叹美者”(庐隐自传)。“于悲苦中寓生路”。(庐隐创作的我见),同为闽中“三才女”,庐隐不像冰心,生前拥有许多桂冠,死后还有许多公园和纪念馆,供一代代小读者追思凭吊;也不像林徽因,高贵,高雅,作为
4、国徽的主要设计者之一,永远为国人所景仰。家乡福州对于她来说,“又似眷恋又似嫌恨”。庐隐自传对童年生活少有正面提及,甚至连籍贯、出生地、父母亲的名字也都语焉不详,这就为后人的研究留下许多谜团。,庐隐追求悲剧美,与她的不幸人生有密切关系。冰心与林徽因全都出身名门贵族,唯有庐隐的童年最为不幸:出生时恰逢外祖母去世,故被视为不祥之物而遭人白眼;六岁时失去父亲,从此饱受寄人篱下的悲哀。(信了上帝稍稍抚慰“那童年的残破的心”)又经历了太多亲友死亡之不幸,几年间母亲、丈夫、哥哥和挚友石评梅先后逝世,悲哀情绪浸透在这个时期出版的作品集灵海潮汐和曼丽之中。,冰心与林徽因全都找到如意郎君,拥有稳定美满的家庭,唯有
5、庐隐的爱情、婚姻最为不幸:初恋失败后,她爱上志同道合的同乡郭梦良,但郭是有妇之夫,使她“备受奚落之苦”。婚后两年,夫君病故,她怀抱幼女扶柩返乡。其后与小她十岁的李唯建再结连理,但四年之后,她却因难产结束了35岁短暂的生命。,五四时期自觉以女性意识和女性视角来探索女性命运的作家。注重表现人生过程中的矛盾和纠葛,表现叙事主人公对人生的悲剧性感受和体验。茅盾赞叹她“五四时期的女作家能够注目在革命性的社会题材的,不能不推庐隐是第一人”,又批评她后来“改变了方向”,在自己和自己的周围画起一个圆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把笔墨凝缩于对人的内部世界,对自我的探索上,偶尔探头朝外一望,就又缩了回去,于是出现了所谓
6、“庐隐的停滞”。,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女作家在现代中国(WritingWomeninModernChina)之中,与萧红、苏雪林和石评梅等人并列为18个重要的现代中国女作家之一。代表作: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象牙戒指。主人公大都是五四时期觉醒的青年知识女性。作品着重表现的不是她们觉醒时的欣喜,而是觉醒后社会的压迫、庸俗情感的纠缠以及现实的灰暗所带给她们的幻灭、失望、苦闷、彷徨与悲哀的情感。实际上这正是五四落潮期时代青年苦闷彷徨的艺术反映,也带有庐隐自我精神危机的投影。,海滨故人中露莎正是庐隐自我形象的化身。她与云青、玲玉、莲裳、宗莹等几位伙伴暑假中曾来到海滨联袂欢唱,憧
7、憬人生;但毕业后不几年她们便在社会家庭的压迫下风流云散,各自抚着自己的人生创伤而暗自叹息。虽然她们也曾想游戏人间,但结果却“被人间游戏”。不过这些时代女性虽然忍受着内心的创伤和痛苦,却从没有放弃过抗争。那不绝如缕、贯穿始终的对“人生是什么”的焦灼而苦闷的呼问正是她们执着探索人生、抗争命运的体现。,这种自我探索式的女性视角决定了庐隐小说艺术形式大都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主观视角,在体式上则多用书信体、日记体,以便直接抒写那哀婉缠绵的情感。如或人的悲哀是连缀亚侠给女友的9封信组成。丽石的日记从题目便可以看出采用的是日记体。,海滨故人虽然由于刻画的人物众多,因而采用更为宏阔与自由的第三人称客观叙述视角,
8、但这种视角大多是与人物,如露莎、云青的视角同一的,其实是一种不断漂移的第三人称限知叙述视角。同时作品还穿插了不少人物之间的书简,如露莎给云青、云青给露莎、梓青给露莎的书信等。在这些书简中,叙述人在以第一人称主观视角,叙述自己的情况,抒发自己思想感情的同时,也讲述着其它人物的故事。其实整个作品的故事就是在这些人物视角的不断转移中叙述出来的。,2、许地山(18931941)(1)、生平与创作 笔名落华生。福建漳州人。文学研究会中较特殊的作家(另类),文风既现实,又浪漫,既实在,又玄妙。出生于台湾台南市,甲午之战后全家迁居福建龙溪。独特的人生经历与思想修养形成了小说创作的独特个性别样人生的小说。接受
9、了佛教关于“人生皆苦”的思想观念,一开始创作就发出了“生本不乐”的叹息。,(2)、别样人生的小说 一是他的小说大多以我国南方沿海或南洋(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的社会生活为题材,因而带来明显不同于内地中国的异域风光与情调。如命命鸟叙写一对缅甸青年的爱情悲剧;商人妇叙写一个先后流落到新加坡和印度的华人弃妇;缀网劳蛛叙述马来半岛一位珠商妻子的生活。这“别样的人生”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浪漫清新的感觉。春桃与铁鱼的鳃。,二是他的小说虽然也描写了沉重的人生苦难并探索着人生意义,但他的答案既不同于冰心的“爱”,也不同于庐隐的“哀”,而是充满一种澄澈的宗教色彩。例如商人妇当叙述人“我”感叹她命苦时,惜官却说
10、:“人间的一切本来没有什么苦乐的分别:你造作时是苦,希望时是乐,临事时是苦,回想时是乐眼前所遇的都是困苦,过去,未来的回想和希望都是快乐。”正是这种坦然接受命运的挑战,尽自己努力而为的人生观使惜官超越了现实人生的重重磨难,而走向了一种澄澈纯净的宗教境界。,许地山早年热心于妇女问题的研究,发表了不少有关妇女问题的文章。小说集缀网劳蛛的12篇作品中,以女性作为主人公的占了7篇。而佛教的“多苦观”,使他对于中国妇女的苦难遭遇认识的更为深刻与透彻,并因此对妇女的不幸命运产生了极大的同情与怜悯,更进一步深入探讨和揭示了妇女这种屈辱地位形成的社会根源。,缀网劳蛛一开始,主人公尚洁便处在一种莫名的精神压力下
11、:一是外面关于她与谭先生的谣言,二是她丈夫对她品行的怀疑。但尚洁并不争辩,她信奉圣经里的话:“我们都是从渺茫中来,在渺茫中住,望渺茫中去”,只要“自己无愧”就行了。就在这个夜里一个窃贼来偷东西摔伤了,尚洁出于人道主义的同情,不但制止了仆人对贼的鞭挞,还为贼疗伤。恰好这时长孙可望回家了,因此用刀刺伤并遗弃了尚洁。几年后丈夫终于悔悟,把她接了回去,并自我处罚到海岛去受苦偿过。,尚洁认为人的命运尤如蜘蛛的网,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补织这张网,“所有的网都是自己组织得来,或完或缺,只能听其自然罢。”尚洁人生观中既有面对磨难顽强挣扎、坚韧奋斗的积极因素,也有安于命运的宗教宿命论色彩。这既是一部分宗教信徒的艺
12、术概括,也包含五四落潮期一部分青年面对人生困境的思考与选择。虽然这种人生观与时代主潮有所抵触,但有助于人们对社会人生的认识。,许地山在北大,(3)、佛教根本教义:“苦、集、灭、道”四谛。许地山对宗教有深入、系统的研究,这使他的作品明显表现出神秘色彩和玄妙倾向,对现实人生和终极人生的双重关注。他对人生采取一种认同苦难的态度,主张承受苦难、忍受苦难,在认同与顺应中把握自己的命运。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无论小说还是散文都有一种特殊的结构方式设寓式的结构方式,这种方式有一种明显的启发力,诱人思考,但显得比较呆板,且说教味道较浓。,许地山文学创作中的“佛”缘确实是很深厚的,尤其是对人生大彻大悟的认识;清淡雅丽
13、、从容不迫的叙事方式;含蓄蕴藉的抒情手法;娴静自然、温顺忍让的人物性格;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启人深思的隐喻与象征,全都在一种冲淡调和的佛教思想观照下统一起来。这一切不但令许地山早期的文学作品达到了浪漫传奇、哲理玄想和现实人生的奇妙和谐。而且使得许地山的早期创作达到了同时代一般作家所难以企及的境地。,许地山缀网劳蛛(片断)“我像蜘蛛,命运就是我的网。蜘蛛把一切有毒无毒的昆虫吃入肚里,回头把网组织起来。它第一次放出来的游丝,不晓得要被风吹到多么远,可是等到粘着别的东西的时候,它的网便成了。”“它不晓得那网什么时候会破,和怎样破法。一旦破了,它还暂时安安然然地藏起来,等有机会再结
14、一个好的。”“它的破网留在树梢上,还不失为一个网。太阳从上头照下来,把各条细丝映成七色;有时粘上些少水珠,更显得灿烂可爱。”“人和他的命运,又何尝不是这样?所有的网都是自己组织得来,或完或缺,只能听其自然罢了。”史夫人还要说时,妥娘来说屋子已收拾好了,请她们进去看看。于是,她们一面谈,一面离开那里。园里没人,寂静了许久。方才那只蜘蛛悄悄地从叶底出来,向着网的破裂处,一步一步,慢慢补缀。它补这个干什么?因为它是蜘蛛,不得不如此!,现实主义的推进和深化 1919-1924:雪后、微笑、沉思(爱与美的幻灭),一叶、湖畔儿语(人生的血与泪)早期象征写实兼容并存;1925-1927:黄昏、沉船开始踏进现
15、实主义;1928-1934:五十元、山雨(描写北方农村的第一部坚实小说)现实主义趋于成熟;1935-1944:春花、华亭鹤以现实主义为基调,渗进新的象征成份。,4、王鲁彦(19011944),王鲁彦的小说精神上受鲁迅影响很大,但创作风格并不相近。他虽然能够用尖峭、激愤的笔触来剔露和批判社会人生的黑暗现象,追求鲁迅的“忧愤深广”,但有时却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缺乏鲁迅的冷峻与含蓄。他的有些作品又有着较强的主观抒情味道,在小说写法上显示出另外一种追求。王鲁彦的小说大多描写南方乡镇的农民、小有产者、小地主的生活,通过他们的生活状况来反映中国农村在战乱困扰和商品经济侵蚀下日益衰败的景象。黄金,第二节 叶
16、圣陶、冰心的小说叶绍钧(18941988),1、生平与创作 字圣陶,江苏苏州人。长期从事教师和杂志编辑工作。五四时期开始致力于新小说的创作,1919年加入“新潮社”,成为“问题小说”作家。1921年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倡导“为人生”的艺术。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稻草人,散文集脚步集,文艺谈等。,叶圣陶 老舍 曹禺 塑像,2、小说的思想倾向与艺术风格 基本倾向:(1)、表现对下层人民的人道主义同情。穷愁等文言小说显示出关心下层的苦难生活,主题严肃。这也是一个人?(又题一生)外,还有低能儿等作品,也有“爱”与“美”的倾向。似乎大自然和艺
17、术之美都具有洗涤人心、催人觉醒的力量。,(2)、描写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呼唤“爱”与“美”的回归。隔膜展开人的精神上的相互隔绝,却又不得不虚伪地、无聊地互相敷衍的痛苦;苦菜表现知识分子与农民之间的隔膜,知识分子认为饶有趣味的种菜的喜悦,农民却只感到沉重劳作无以维持生计的“苦”;一个朋友里夫妻之间也仅存所谓共同生活,而缺乏思想、感情上的沟通。叶圣陶提出的“隔膜”,与这时期鲁迅小说中关于“国民性改造”,有相通之处。,(3)、“问题小说”潮流过去之后,善于运用平实、诙谐、讽刺的手法刻画学校知识分子和市镇小市民的精神历程,显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对此,茅盾说:“要是有人问道:第一个十年中反映着小
18、市民智识分子的灰色生活的,是哪一位作家的作品呢?我的回答是叶绍钧!”从1919到1923年间,他先后发表了40多篇短篇小说(多数收入隔膜、火灾两集),上述题材便占去三分之二。,主要贡献:代表作:饭、潘先生在难中、搭班子、风潮,阿凤、多收了三五斗 对小市民知智识分子灰色生活的描写,尤其对教育界知识分子性格和命运的描写,从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到长篇小说倪焕之都表现了这个特点。,(1)、他的小说创作让人看到教育救国的理想是空泛的,难以实现的;(2)、小市民知识分子的性格、命运往往随时代风云的变化而变化,缺乏坚定执著的信念,摆不正个人与时代的位置;(3)、最早用长篇小说描写教育界知识分子命运的作家,较
19、早在作品中集中描写教育界知识分子命运的作家。,艺术特点:(1)、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冷静真切的观察中摄取平凡具体的生活题材,“一本真诚”地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很少直接抒发主观见解,而是向读者呈现客观生活的本身,在冷峭里隐含着热情和倾向,把日常生活刻画得出神入化。,(2)、讲究章法,苦心经营。结构浑凝而匀称,紧密而舒畅,注意详略安排,前后照应,开头结尾和细节描写。(3)、语言朴实凝炼,明晰纯净,生动流畅,富有较强表现力。形成冷峻而朴实、严谨而自然、淡泊而隽永的风格。,1930年7月,朱自清在北平的清华园,写了一篇题为我所见的叶圣陶的小散文,内中提及1921年秋第一次见到28岁的叶圣陶时的感受
20、,为他那年纪并不老但“朴实的服饰和沉默的风度”所感染。在其后的交往中,朱自清在叶圣陶身上,见到很多看似寻常却也崎岖的景象,并认定,叶氏的沉默寡言而不喜欢论辩、极为和易而从无怒色,是一种智慧之举;此外,提笔从容而文稿极清楚、生活随意却极有秩序、态度积极却不怎么浪漫,这些,均“出于天性”,出于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命状态。文如其人,见性明心,从叶圣陶的小说里,可以读出他不同时期心境的迁变。,3、潘先生在难中 写于1924年11月,发表于翌年元月小说月报第16卷第1期,是作者描写旧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灰色的卑琐人生”的代表作,标志了叶圣陶风格逐渐成熟。,(1)、患得患失的小市民典型 主人公潘先生是典型
21、的灰色人物。他带着全家躲避战乱,通过逃难前的慌乱,逃难中的狼狈,惶惶然又即返回乡镇,逃到租界后的庆幸,写字幅为凯旋的军阀歌功颂德等行为,塑造出一个自私、疑惧、投机、苟安、卑琐,具有多侧面而又统一的小市民性格典型的,在当时是要比一般小说高出一筹的。,生活于小地方,任职于小学校,这两个“小”字,决定了潘先生小市民的性格。因为是小地方,小学校长算是一个人物,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也可以带来温饱不愁的生活。精于计算的潘先生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很在乎小学校长的职位。把妻儿扔在上海,只身冒险返回让里;为博得局长高兴,不顾实际情况通知开学;丢弃正义感,违心逢迎得胜军阀等等,无不为了保住这一职位。,小地方的小
22、学校长难免缺乏大胸怀大主见,所以才会“临虚惊而失色,暂苟安而又喜”。他会和车夫一个铜板一个铜板地讨价还价,他会动不动就产生家破人亡的感觉,他也会满足于“陶陶然酌一杯”地享受生活。通过逃难前的慌乱,逃难中的狼狈,逃到租界后的庆幸等行为,将潘先生患得患失、自私卑怯的小市民式知识分子心态,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出来。,(2)、谋篇布局讲究章法 叶圣陶以讲究章法著称。他参加过最后一科科举考试,古文功底扎实,还编注过一些古典文学读本。对古代文学的文心意法深谙其妙,总能以意役法,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他很懂得短篇小说的终篇艺术,在“融和致密”、“清音有余”的审美原则下,努力追求摇曳多姿、异彩纷呈的境界。其短篇小说
23、的结尾,自己颇为自得,批评家更为推崇。朱自清说“他最擅长的是结尾,他的作品结尾,几乎没有篇不波俏的。”(叶圣陶的短篇小说)钱杏邨认为其小说“往往在收束的地方,使人有悠然不尽之感。”(叶绍钧的创作考察),A、结构浑凝而匀称,紧密而舒畅。潘先生在难中共三章,写了三个片断。三个片断前后照应、环环相扣。第一个片断:逃难上海。开篇通过列车晚点、车站拥挤、灯光昏暗,巧妙交代了“难中”的背景和“逃难”的基调。当小镇受到战争威胁时,潘先生张惶失措,带着一家人仓惶逃到了上海。在上海,他把帝国主义在中国设立的“租界”看成是“圣地”和“乐园”。在租界的旅馆里,他不顾“刺鼻的油腥味”和“阵阵的尿臭”,自我陶醉地喝起了
24、酒。,第二个片断:奔忙让里。到上海的第二天早上,潘先生想到自己不辞而别,怕丢掉学校里的职位,又不顾夫人的劝阻,急急忙忙地回到了让里。为了获得上司的“赏识”,他积极筹办开学事宜。他发出开学通知书关心的不是学生们能来与否,而是局长看了会“先得我心”。战火再起,为了“保家”、“活命”,他跑到红十字会办事处去申请入会,借机给自家领了红十字会会旗,给全家领了红十字会徽章。,第三个片断:平安之后。先是潘先生听到正安失守的消息,仓惶逃入洋人的“红房子”里避难,巧遇先他而到的上司与同事,尴尬之极进退两难;战事停止后,为欢迎得胜军阀杜统帅潘先生违心书写颂辞。进一步表现了潘先生胆小麻木、苟且偷安、缺少正义感的奴性
25、心理。,B、注重开头与结尾,结尾尤见功力。成功的作品之所以能给读者以审美享受,离不开结尾的艺术,决不可本暗示给读者的东西说尽写绝。叶圣陶强调“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其短篇小说的结尾,有不少富有指向性和暗 示性,读者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象去补充。,好不容易挨到战乱结束,这一天潘先生到教育局,被推举为获胜军阀写欢迎牌坊。就在潘先生大书“功高岳牧”、“威镇东南”、“恩隆德溥”时,战乱中的惨象“拉夫,开炮,烧房屋,奸淫妇女,菜色的男女,腐烂的死尸”,还闪现于他的眼前。小说在众人“看他对上一句什么”的期待中嘠然而止,余味缭绕,意蕴悠长。,(3)、细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学 研究会 作家 创作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39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