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第七章文学接受.ppt
《文学理论第七章文学接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理论第七章文学接受.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 文学接受,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构成,一、读者的作用和地位,与其说读者是某种“人”,毋宁说读者与“作者”一样乃是人处于某种活动之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性特质。只有当个体(人)投入对文学阅读活动中,并表现出能动的主体性时,文学接受中的“读者”才得以生成。,“读者”的演化,古典时代:被忽视的读者,孟子:以意逆志,亚里士多德:“净化”观念,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躍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然则我自做我之金瓶梅,我何暇与人批金瓶梅?,全以我此日文心,逆取他当日的妙笔,则胜如读一部史记。,接受美学及其之后的“读者”,文学作品首先是为接受者而写的。在作者、作品和读者
2、这个三角形中,读者不只是被动的一端,一连串的反应,它本身还是形成历史的又一种力量。姚斯:作为向文学科学挑战的文学史,伊瑟尔,姚斯,斯坦利费希:读者反映批评:理论与实践,乔纳森卡勒:论解构,罗兰巴特:S/Z,可读的文本/可写的文本,将读者直接等同于作者,从而肯定读者的主体特性。,读者的作用,文学活动的主体,文学活动是一种开放性的精神生产活动,它存在于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要素之间的动态关系之中。作家和读者构成文学活动的主体。,主体特征: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主体是存在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的整体性的人,必然要受到文学活动以外的各种社会性因素的制约和决定。,不同读者对同一文本的阅读,同一读者在不同
3、时间、不同语境、不同心境下对同一文本的阅读,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不同。,读者的主体性,审美活动的主体性,形象性(想象性)、情感性、自由性,读者的主体性,对应的客体 审美活动的方式 审美活动的运思路线、顺序 审美创造的思维方式,文学接受中的读者与作者文学接受中的读者与作品,伊瑟尔:“召唤结构”英加登:“空白”、“不确定点”,罗曼英加登,二、从潜在的作品到现实的作品,士兵们把荷尔德林的赞美诗与清洁用具一起放在背包里。贝多芬的四重奏放在出版社仓库里,与地窖里的马铃薯无异。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海德格尔1889-1976,未经读者阅读的文学作品作为“物”的客观存在,仅具有潜在的审美意义。只有经过读者的
4、阅读、欣赏,潜在的文学作品的意义才能被激活,成为活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潜在的艺术魅力及其思想感情的深刻性、艺术上的微妙性,也只有靠读者积极的领悟、玩味,才得以实现。“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王国维:人间词话,张大千:云破月来花弄影,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过程,阅读前的素养储备文本阅读与审美感受艺术鉴赏与审美评价,一、阅读前的素养储备,语言接受能力生活体验文学艺术修养,接受动机,指在文学活动中,推动接受者进行接受活动的心理内驱力。在接受动机的驱使下,读者调动相应的全部主体力量展开对文本的接受行为。,审美动机 娱乐、消遣动机 求知动
5、机 受教动机 借鉴动机 批评动机,经过读者能动创造重新建构的文学形象,同作家创造并试图表达出来的形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文学形象的构建还包括对于文学文本字里行间涌动着的情感的创造性体验。,二、审美感受,文本的阅读与文学形象的重新建构,审美感受在文学阅读中的核心地位,审美感受与审美体验,审美感受,指读者在阅读文本、重新创造艺术形象的同时,对重建的艺术形象进行审美的感知、领悟和欣赏。,审美体验,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东西就属于体验。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伽达默尔,文学审美感受的独特性,文学的媒介语言符号,不及物性:不能直接诉诸可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学理论 第七 文学 接受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39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