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及基本规律.ppt
《教学过程及基本规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过程及基本规律.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学过程及基本规律,一、教学的涵义词源学上的“教学”,汉语:学记中的“学”即学习“学然后知不足”;“教”即教授“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的原义和引申义是有区别的。教学即教师教学生学的共同活动。英语:Learn与所教的内容相联系,Teach与使教学得以进行的媒介相联系。目前与教学相对应的词有“teach and learn”和“instruct”。instruct常常与教学情境有关系,强调教学过程。,教学的定义,广义:教学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主要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狭义:教学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其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同时身心、思想品德
2、和个性获得一定的发展。辨析: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智育/教学与上课,教学系统图,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师,学生,反馈,人格影响,大学教学的意义,1、教学一般意义连接人类认识与个体认识之间的桥梁教学就是把社会和个人特别是新生一代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个体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精华,将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迅速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精神财富,以便为其从事各种社会实践并创造新的知识经验奠定基础。中小学教学的三大任务: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别是在其基础
3、上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大学教学中的认知活动具有专业性,高深性。,2、大学教学的特殊意义大学教学是人类知识再积累和再创造的过程大学教学是学校教学最后一个阶段,同时又是学生进入社会实践活动最后一个阶段,即由一种性质的活动向另一种活动过渡的阶段。所以,与中小学教学相比,大学教学内容更具有技术性、理论性、实践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开始涉及到一些正在研究的、还没有定论或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与中小学教学相比,大学教学过程更具有探索性和讨论性。学生在进行学习的同时,要完成科研性质的作业,进行研究性实验,做出探索性的结论,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与中小学老师相比,大学教师不仅是教育者
4、还是技术员、工程师、设计师和学者,大学教学活动更具有实验性、研究性和创造性。,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歧义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的学生全面发展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以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过程。教学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教学过程不仅是认识过程,也是心理活动过程、社会化过程。因此,教学过程是认识过程、心理过程、社会化过程的复合整体。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特殊实践活动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
5、构。本人采用该观点,理由如下:,教师 学生 内容 环境,目标 过程 活动 评价,特殊复合体,互相作用,教学系统动态要素分析,关键:课件的设计,教学方法的体现,CAI的教学过程,儒家学说,孔丘把“学”、“思”、“习”、“行”四者相结合。荀况则把学习看作是“闻”、“见”、“知”、“行”的统一过程:“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他主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知和行的统一。不过他所说的“行”限于个人德行的实践,而不是指社会历史实践。大学、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中国古代儒家对学习过程的概括。,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德国
6、教育家赫尔巴特及其弟子用“统觉”理念把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阶段:(1)预备:唤起有关的旧观念,以引起对新知识的兴趣;(2)提示:讲授新教材;(3)联想(比较与抽象):对新旧知识进行分析比较,使之建立联系;(4)总结:得出结论、定义或法则;(5)应用:运用得出的概念或法则解答课题或练习。,杜威的“五步教学”,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过程必须以儿童个人生活实践或直接经验作为学习的中心,要求围绕特定的生活事务来学习知识,即“由做而学”。把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阶段:(1)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2)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3)他要占有
7、知识的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思考对付这个问题假设。(4)他必须负责一步步地展开或推论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5)他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科学的教学过程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类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目的,人类认识是主体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是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向理性认识逐步上升和转化的过程;认识反过来又能动地指导和推动实践发展,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循环上升的过程。这一规律的阐述,为教学过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人类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学习是以掌握人类已知的文化科学和技术基础知识为主,经教师的传授和引
8、导,以求在较短时间使年轻一代能达到当代科学文化水平。教学过程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它遵循的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认识和实践统一的规律,这既可避免唯理论的片面性;又可防止狭隘实用主义经验论的片面性。,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引起求知欲:教学应从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开始,从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开始;产生了知与不知矛盾,出现求知内在动力。感知教材:如果学生有了必要的感性知识,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则理解书本知识就比较容易。理解教材: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巩固知识:只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所学基础知识,才能顺利吸收新知识,自如运用已有知识。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运用知识:重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检
9、查知识、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及时对所学知识作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是非常必要的。运用时要注意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注意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教学过程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存在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其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其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方面。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很多。如:围绕教学内容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讲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趣事;演示引人注目、给人以新知的材料;巧妙的指出所学内容与原有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对未来的学习意义等。这一阶段不宜费时过多,一旦学习动机被引发出来,应立即投入学习,并注意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
10、予以强化。奥苏贝尔的学习动机分类。,2、感知教材感知教材即对所学教材内容获得感性认识。教材是人类实践经验的载体,是书本知识。学生理解书本知识的过程,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的过程。学生想要准确地理解书本知识,就需要对它充分地感知。感知得越全面,越充分,就越容易形成表象和概念,从而为深入地理解教材打下基础。学生对教材的感知主要是建立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有关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和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进行感知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针对教学内容,组织学生通过参观、实习、实验或调查获得感性映象形成表象。二是教师利用各种直观教具,有目的地进行直观演示。三是教师利用口头语言对所学的内容进
11、行生动形象地描绘。引导学生获得表象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典型性,以便迅速有效地达于理性认识,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3、理解教材理解教材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经过思维加工,由表象上升为概念,并通过判断和推理,以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这一阶段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谓理解,就是把新概念在头脑中纳入已知概念的系统,由已知概念向新概念转化,即形成新概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概念或规律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愈来愈具有重要作用和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地利用已知概念探索新知识,是发展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学习能力的中心环节,是不断形成和发展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过程 基本 规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37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