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问诊 ppt课件.ppt
《第一章问诊 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问诊 ppt课件.ppt(7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上篇 诊 法,第一章 问 诊第二章 望 诊第三章 舌 诊第四章 闻 诊第五章 脉 诊第六章 按 诊,第一章 问 诊,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的询问,以了解病情的方法。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第三节 问现在症,获取病情资料:如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治疗经过为早期诊断和进一步检查提供线索便于了解病人思想动态、及时解说开导,一、问诊的意义,问诊,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二、问诊的方法,环境要安静适宜态度要严肃和蔼不要用医学术语询问避免资料片面失真重视主诉的询问,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现病史: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诊治经过1.发病情况:发病时间;原因
2、或诱因;最初症状体征;曾作何处理;2.病变过程:某一阶段出现哪些症状;何时病情好转或加重;何时出 现新的病情等;一般按疾病发生的时间顺序询问3.诊治经过:在此次就诊前进行过的诊断和治疗4.现在症状:问诊的主要内容,第三节 问现在症,含义:问现在症是询问病人就诊时所感受到的痛苦和不适,以及与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意义:疾病现阶段的病理变化的客观反映 医生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第三节 问现在症,第三节 问现在症,一、问寒热,1.含义:
3、询问病人有无怕冷或发热的感觉 恶风:遇风觉冷,避之可缓 风邪袭表,腠理疏松 寒 怕冷 恶寒:自觉怕冷,多加衣背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缓解 寒邪袭表,卫阳被遏,肌表失于温煦 畏寒:自觉怕冷,多加衣背或近火取暖而能够缓解 体温升高 正气抗邪的一种防御性反应 热 发热 体温不高 自觉全身或局部(手足心)发热,第三节 问现在症,一、问寒热,2.机制:寒与热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感邪的性质:寒为阴邪,其性清冷,寒邪为病,多见怕冷,恶寒 热为阳邪,其性炎热,热邪为病,多见怕热,发热机体的阴阳盛衰: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3.意义:辨别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4.类型:恶寒发热 但寒
4、不热 但热不寒 寒热往来,第三节 问现在症,一、问寒热,(一)恶寒发热1.含义:指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2.机制:外邪袭表,卫阳被遏,肌表失于温煦则恶寒 邪气外束,卫阳失于宣发,正邪交争,郁而发热3.分类:恶寒重发热轻 风寒表证 感觉怕冷明显,并有轻微发热 发热轻而恶风 伤风表证 轻微发热,并有遇风觉冷、避之可缓 发热重恶寒轻 风热表证 自觉发热较重,同时有轻微怕冷,第三节 问现在症,一、问寒热,第三节 问现在症,一、问寒热,(三)但热不寒1.含义:指病人只觉发热而无怕冷之感2.机制:阳热亢盛或阴虚内热所致3.分类:壮热 高热持续不退(体温在39以上),不恶寒只恶热 潮热 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
5、,如潮汐之有定时 微热 发热不高,体温一般在38以下,或仅自觉发热,第三节 问现在症,一、问寒热,(四)寒热往来1.含义:指病人自觉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2.机制:邪正相争,互为进退3.分类:寒热往来无定时 自觉时冷时热,一日多次发作而无时间规律。(少阳病)邪至半表半里,正邪相争,正胜则发热,邪胜则恶寒 寒热往来有定时 恶寒战栗与高热交替发作,发有定时。(疟疾)邪伏膜原,入与阴争则寒,出与阳争则热,第三节 问现在症,第三节 问现在症,二、问汗,1.生成:阳气蒸化津液经玄府达于体表而成,汗,蒸化,司开合,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第三节 问现在症,第三节 问现在症,二、问汗,第三节 问现在
6、症,二、问汗,(二)特殊汗出1.自汗 特点: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尤甚 机理:阳气亏虚,肌表不固汗液自出 动则耗气,卫表更虚动则更甚 意义:气虚证、阳虚证2.盗汗 特点:睡则汗出,醒则汗止 机理:阴虚内热,虚热内蒸 意义:阴虚证(自汗、盗汗并见,属气阴两虚),第三节 问现在症,二、问汗,(二)特殊汗出 3.绝汗 特点:病情危重之时,出现大汗不止的症状 分类:意义:亡阴、亡阳危重证候,亡阳冷汗淋漓如水,兼面色苍白,肢冷脉微者 阳气亡脱,津随气泄 亡阴汗热黏而如油,兼躁扰烦渴,脉细数疾者 内热逼迫,竭阴外泄,第三节 问现在症,二、问汗,(二)特殊汗出 4.战汗 特点: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 机制:意义:疾
7、病发展的转折点,正气集聚,邪正剧争战栗 迫使邪气,随汗而解汗出,汗出热退,脉静身凉邪去正复,疾病向愈 汗出烦躁,脉疾身热邪盛正衰,病情恶化,第三节 问现在症,二、问汗,(二)特殊汗出 5.冷汗 汗出有冷感,多因阳气虚或惊吓所致。6.热汗 汗出有热感,多因里热蒸迫所致。7.黄汗 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多因风湿热邪交蒸所致。,第三节 问现在症,二、问汗,(三)局部汗出 1.头汗 汗出仅见于头部,或头颈部汗出量多 但头汗出 2.半身汗 仅见一侧身体汗出,无汗的半身为病侧。“汗出偏沮,使人偏枯”中风、痿病及截瘫邪阻经络,气血失和,上焦热盛,迫津外泄 中焦湿热,湿热郁蒸 虚阳上越,津随阳泄 进食辛辣,热
8、蒸于头,第三节 问现在症,二、问汗,(三)局部汗出 3.手足心汗 生理手足心微有汗出 病理手足心汗出量多 4.心胸汗 5.阴汗 外生殖器及其周围汗出,多因下焦湿热郁蒸所致。,阴经郁热熏蒸 阳明燥热内结 脾虚津液失运,心脾两虚:心悸、失眠、食少、腹胀、便溏心肾不交:心悸、心烦、失眠、腰膝酸软,虚证,第三节 问现在症,不通则痛:因实致病,实邪内阻,气血不畅(实证)不荣则痛:精气亏虚,脏腑失养,组织失荣(虚证),机制,1,实证:新病痛势较剧,持续疼痛,痛而拒按 虚证:久病痛势较缓,时痛时止,痛而喜按,鉴别,2,应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及喜恶等,要点,3,问诊,第三节 问现在症,三、问疼痛,
9、1大腹2小腹3少腹4心下5胃脘6胁肋7虚里,(一)问疼痛性质,第三节 问现在症,三、问疼痛,左胸心前区憋闷作痛,使时作时止胸痹胸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青冷真心痛胸痛,颧红盗汗,午后潮热肺痨胸痛,咳喘气粗,壮热面赤肺热病胸痛,壮热,咳吐脓血腥臭痰肺痈,第三节 问现在症,三、问疼痛,实证:瘀血、气滞和食积致胃失合降、气机不畅,多在进食后加重;虚证:胃阴虚或胃阳不足,胃失所养导致,多在进食后缓解;胃脘剧痛暴作,出现压痛及反跳痛胃脘穿孔胃脘无规律疼痛,痛无休止而明显消瘦胃癌,第三节 问现在症,三、问疼痛,第三节 问现在症,三、问疼痛,第三节 问现在症,三、问疼痛,(二)问疼痛部位9.周身痛 新病周身痛
10、,以外感风寒、风湿或湿热疫毒所致,多属实证 久病周身痛,多因气血亏虚,形体失养所致,多属虚证,第三节 问现在症,第三节 问现在症,四、问头身胸腹,(一)头晕 特点:自觉头脑晕眩,甚则自身或景物旋转,站立不稳 类型:实证肝火上炎、肝阳上亢、痰湿内阻、瘀阻脑络 虚证气血亏虚、肾虚精亏(二)胸闷 特点:胸部痞塞满闷之感 病因:心阳不足兼心悸气短 痰饮停肺兼咳喘痰多 痰热壅肺兼壮热,呼吸急促,鼻翼煽动 肺肾气虚兼气喘,气少不足以息,第三节 问现在症,四、问头身胸腹,(三)心悸 特点:自觉心跳不安 类型:惊悸因受惊吓而心悸,或心悸易受惊者 怔忡无诱因,心跳剧烈,悸动不安者 病因:实证:胆郁痰扰、心脉痹阻
11、 虚证:心胆气虚、心阴(阳)不足、脾肾阳虚(四)胁胀 特点:胁部胀满不舒 病因:肝气郁结兼叹息易怒 肝胆湿热兼口苦苔黄腻 饮停胸胁兼肋间饱满,咳唾引痛,第三节 问现在症,四、问头身胸腹,(五)脘痞 特点:胃脘部痞胀不舒 病因:实证:食积胃脘、湿邪困脾、饮邪停胃 虚证:脾胃气虚、胃阴亏虚(六)腹胀 特点:腹部胀满,痞塞不舒,甚则如物支撑 病因:实证:食积胃肠、燥热结滞 虚证:脾胃虚弱,第三节 问现在症,四、问头身胸腹,(七)身重 特点:自觉身体沉重、困重 病因:实证:湿困脾阳、水湿泛溢 虚证:脾气虚弱(八)麻木 特点:自觉皮肤发麻,或感觉减退甚至消失 病机:肌肤、筋脉失养 病因:实证:风寒入络、
12、风痰、痰湿、瘀血阻络 虚证:气血亏虚,第三节 问现在症,第三节 问现在症,五、问耳目,(一)问耳 1.耳鸣、耳聋 特点:耳鸣自觉耳内鸣响 耳聋听力减退甚至完全丧失 类型:实证:突发耳鸣、声大如雷、按之尤甚,或新病耳暴聋 虚证:渐起耳鸣、声细如蝉、按之减轻,或耳渐失聪者 2.重听 特点:听力减退,听音不清,声音重复 病因:实证痰浊上蒙、风邪上袭 虚证肾精亏虚,耳窍失养,第三节 问现在症,五、问耳目,(一)问耳 3.耳胀、耳闭 特点:耳胀自觉耳内胀闷不适 耳闭耳内胀闷,且有堵塞感,伴听力减退 病因:邪滞经络、痰湿蕴结、邪毒滞留等致 经气运行不畅,第三节 问现在症,五、问耳目,(二)问目 1.目痒
13、特点:眼睑、内外眦或目珠瘙痒 病因:实证肝经风热上扰(两目痒甚,伴畏光流泪)虚证肝血亏虚,失于濡养(两目微痒而势缓)2.目痛 特点:自觉单目或双目疼痛 病因:肝火上炎剧痛难忍,面红目赤 风热上扰目赤肿痛,羞明多眵 阴虚火旺微痛微赤,时痛时痛,第三节 问现在症,五、问耳目,(二)问目 3.目眩 特点:视物旋转动荡,或眼前如有蚊蝇飞动 病因:实证肝经风热上扰、痰湿上蒙清窍 虚证气血阴精不足,目失所养 4.目昏、雀盲、歧视 特点:目昏视物昏暗,模糊不清 雀盲黄昏后视力减退,视物不清 歧视视一物成二物而不清 病因:均为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 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目失所养,第三节 问现在症,适应自然界昼夜的
14、变化 维持机体阴阳平衡协调,生理意义,1,“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醒”,机制,2,睡眠异常主要有失眠和嗜睡,分类,3,问诊,第三节 问现在症,六、问睡眠,第三节 问现在症,六、问睡眠,(一)失眠 特点:不易入睡,睡而易醒,甚则彻夜不眠 病机:阴虚阳盛,阳不入阴 病因:实证痰火内扰,心神不安;食积胃脘 虚证营血亏虚,心神失养;阴虚火旺,心胆气虚,心神不安(二)嗜睡 特点:精神疲倦,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地入睡 病机:阳虚阴盛 病因:痰湿困脾、脾气亏虚、心肾阳虚 鉴别:嗜睡常是昏睡、昏迷前期表现,后者难以唤醒,强行唤醒仍神志模糊,第三节 问现在症,第三节 问现在症,七、问饮食口味,(一)口渴与饮水
15、 口渴与饮水异常 1.口不渴饮 特点:口不渴,也不欲饮 病因:寒证、湿证 意义:津液未伤,津液盈亏与输布证候的寒热虚实,第三节 问现在症,七、问饮食口味,(一)口渴与饮水 2.口渴欲饮 特点:口渴欲饮水,饮水则舒 病机:津液耗伤,阴液亏少 气化不利,津液失布 病因:燥邪伤津口渴咽干,鼻唇干燥 里热炽盛大渴喜冷饮,大热大汗出 阴虚津亏口渴咽干,颧红盗汗,五心烦热 消 渴 病口渴多饮,小便量多,形体消瘦,津液不能上承于口,第三节 问现在症,七、问饮食口味,(一)口渴与饮水 3.渴不多饮 特点:口渴欲饮,但饮水量少 病因:湿 热 证热邪伤津则口渴,体内有湿不多饮 营 分 证邪热伤津则口渴,热邪蒸腾营
16、阴上潮于口而不多饮 特殊:痰饮内停渴喜热饮量不多,或水入即吐 瘀血内阻但欲漱水不欲咽,第三节 问现在症,七、问饮食口味,(二)食欲与饮食 1.食欲减退 程度:不欲食 纳少 纳呆 病机:新病食欲减退,邪气及脾,正气抗邪的保护性反应 久病食欲减退,脾胃虚弱,腐熟运化无力 病因:湿邪困脾纳呆食少,脘腹胀闷,头身困重 食滞胃脘纳呆食少,脘腹胀闷,嗳腐吞酸,第三节 问现在症,七、问饮食口味,(二)食欲与饮食 2.厌食 特点:厌恶食物,甚至恶闻食臭 病因:食滞胃脘厌食,脘腹胀闷,嗳腐吞酸 湿热蕴脾厌食油腻,便溏不爽,肢体困重 肝胆湿热厌食油腻,胁肋灼热疼痛,口苦泛恶 妇人妊娠期厌食属妊娠反应,因冲脉之气上
17、逆,影响胃之和降。症状严重则为妊娠恶阻。,第三节 问现在症,七、问饮食口味,(二)食欲与饮食 3.消谷善饥 特点:食欲旺盛,进食量多,但食后不久即感饥饿(多食易饥)病因:消 渴 病消谷善饥,多饮多尿,形体消瘦 胃强脾弱消谷善饥,大便溏泄 胃强 脾弱 4.饥不欲食 特点:有饥饿感,却不想进食;勉强进食,量亦很少 病因:胃阴虚证,胃阴不足,虚火内扰饥饿感阴虚失润,腐熟减弱不欲食,第三节 问现在症,七、问饮食口味,(二)食欲与饮食 5.偏嗜食物/异物 小儿虫积偏食泥土、铅笔芯等 偏食肥甘易生痰湿 过食辛辣易致火盛 过食苦寒生冷易伤脾胃 6.食量变化 病中 除中:危重病人,本毫无食欲,却突然索食,食量
18、大增,是为假神 胃气衰败,食欲渐复,食量渐增 胃气渐复 吉食欲渐退,食量渐减 胃气渐衰 凶,第三节 问现在症,七、问饮食口味,(三)口味 1.口淡:味觉减退,口中乏味脾胃虚寒、寒湿中阻 2.口甜:自觉口中有甜味湿热蕴脾 3.口黏腻:口中黏腻不爽痰热、湿热中阻,寒湿困脾 4.口酸:口中有酸味,甚则闻之酸腐食滞胃脘、肝胃郁热 5.口苦:口中有苦味心火上炎、肝胆火热 6.口涩:口有涩味,如食生柿子脏腑热盛,燥热伤津 7.口咸:口中有咸味肾病、寒水上泛,第三节 问现在症,第三节 问现在症,八、问二便,(一)大便 正常大便 1.便次异常:(1)便秘:排便时间延长(间隔),便次减少;或间隔不延长但排便困难
19、 实证:胃肠积热、癓块积聚 虚证:阳虚寒凝、气血津液亏虚(2)泄泻: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成水样便 实证:寒湿热疫毒邪及饮食所伤、肝气郁滞 虚证:脾肾阳气亏虚,便次:1 次/每日或隔日便质:成形不燥、干湿适中,无黏液脓血及未消化的食物便感:排便通畅,便后舒适,第三节 问现在症,八、问二便,(一)大便 2.便质异常:(1)完谷不化:大便中含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 新病食滞胃肠 久病脾肾阳虚(2)溏结不调:大便时干时稀 大便时干时稀肝郁脾虚 大便先干后稀脾虚(3)脓血便:大便中含有黏液脓血 痢疾、肠癌湿热疫毒,交阻肠道,损伤肠络,第三节 问现在症,八、问二便,(一)大便 2.便质异常:(4)便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章问诊 ppt课件 第一章 问诊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36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