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酶和维生素.ppt
《第三章 酶和维生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酶和维生素.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三章 酶和维生素,第三章酶和维生素,酶的分类、命名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第三节,维生素,第四节,第五节,酶的概述,学习目标,1.掌握酶的概念、酶的必需基团及活性中心的概念。2.熟悉同功酶的概念及临床应用、酶的化学组成、酶原及酶原激活的概念。3.掌握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病。4.了解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第一节 酶的概述,酶的概念:酶(E)是由活细胞合成的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一、酶的分子组成,酶可根据其化学组成的不同,分为两类:,一、酶的分子组成,由酶蛋白与辅助因子组成的酶称为全酶。酶蛋白决定反应的特异性。辅助因子决定反应的种类与性质。,金属酶金属离子与
2、酶结合紧密,提取过程中不易丢失。金属激活酶金属离子为酶的活性所必需,但与酶的结合不甚紧密。,金属离子是最多见的辅助因子,一、酶的分子组成,金属离子的作用:参与催化反应,传递电子;在酶与底物间起桥梁作用;稳定酶的构象;中和阴离子,降低反应中的静电斥力等,一、酶的分子组成,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是一些化学稳定的小分子物质,称为辅酶。其主要作用是参与酶的催化过程,在反应中传递电子、质子或一些基团。辅酶的种类不多,且分子结构中常含有维生素或维生素类物质。,一、酶的分子组成,与酶蛋白疏松结合并与酶的催化活性有关的耐热低分子有机化合物称为辅酶。与酶蛋白牢固结合并与酶的催化活性有关的耐热低分子有机化合物称为辅基。
3、,二、酶的分子结构,(一)酶的活性中心和必需基团必需基团 酶分子中氨基酸残基侧链的化学基团中,一些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化学基团。酶的活性中心 指必需基团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活性中心内的必需基团,位于活性中心以外,维持酶活性中心应有的空间构象和(或)作为调节剂的结合部位所必需。,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底 物,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结合基团,催化基团,活性中心,二、酶的分子结构,(二)酶原与酶原的激活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无催化活性,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转变为有活性的酶。这种无活性的酶的前身物称酶原。酶原转变成有活性的酶的过
4、程称为酶原的激活。酶原激活的实质就是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的过程。,胰蛋白酶原的激活过程,二、酶的分子结构,酶原的激活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避免细胞产生的蛋白酶对自身进行消化,使酶在特定部位和环境中发挥催化作用。如消化腺的蛋白水解酶以酶原的形式分泌。临床上急性胰腺炎就是因为某些原因引起胰蛋白酶原等在胰腺组织被激活所致。此外,酶原可视为酶的贮存形式。如参与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的酶类以酶原形式存在血液中,从而保证血流畅通。一旦需要便迅速转化为有活性的酶,发挥其对机体的保护作用。,二、酶的分子结构,(三)同工酶同工酶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同工酶存在
5、于同一种属或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中,甚至存在于同一细胞的不同亚细胞结构中,在代谢调节中起重要作用。乳酸脱氢酶有骨骼肌型(M型)和心肌型(H型)两型亚基,由两种亚基以不同比例组成的四聚体,存在五种LDH形式:即H4(LDHl)、H3M1(LDH2)、H2M2(LDH3)、H1M3(LDH4)和M4(LDH5),乳酸脱氢酶的同工酶,二、酶的分子结构,二、酶的分子结构,同工酶的测定已应用于临床诊断。当某组织病变时,存在这些组织中的某种特殊的同工酶就会释放出来,使同工酶谱发生改变,测定血清中相应同工酶谱能较准确地反映病变的部位和损伤程度,有助于疾病诊断。如正常血清LDH2活性高于LDH1,心肌梗死时细胞
6、内LDH1大量释放到血液,使血清中LDH1活性高于LDH2,而肝病时LDH5活性升高。,三、酶促反应的机制,(一)酶-底物复合物的形成与诱导契合假说 E S ES E P 酶 底物 酶底复合物 酶 产物酶与底物相互接近时,其结构相互诱导、相互变形和相互适应,进而相互结合。这一过程称为酶-底物结合的诱导契合,酶的诱导契合动画,四、酶促反应的特点,(一)高度的催化效率酶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通常比非催化反应高1081020倍,比一般催化剂高1071013倍。(二)高度的特异性酶对其作用底物的选择性称为酶的特异性或酶的专一性。即一种酶只能作用于一种或一类化合物,或一定的化学键,催化一定的化学反应并产生
7、一定的产物。,四、酶促反应的特点,(三)酶活性的不稳定性和可调节性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具有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凡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理化因素都能使酶蛋白变性失活。因此酶对环境因素的变化非常敏感,如温度、pH和抑制剂等,表现出高度的不稳定性。酶活力是受调节控制的,它的调节方式很多,包括抑制调节、共价修饰调节、反馈调节、酶原激活及激素的调节控制等。,第二节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主要有底物浓度、酶浓度、pH、温度、激活剂和抑制剂等。,一、底物浓度的影响,当酶的浓度不变的情况下,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呈矩形双曲线关系,二、酶浓度的影响,在一定温度和pH的条件下,当底物浓度大大超
8、过酶的浓度时,酶的浓度与反应速度成正比关系,三、温度的影响,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具有双重影响。升高温度一方面使酶促反应速度加快;同时也使酶蛋白变性加速,反应速度则因酶蛋白变性而减慢。使酶促反应速度最快时的环境温度称为酶的最适温度。,四、pH的影响,酶促反应速度受环境pH的影响。酶促反应速度最大时的pH称为酶的最适pH,五、激活剂的影响,使酶从无活性变为有活性或使酶活性增加的物质称酶的激活剂。金属离子(Mg2+、K+等)激活剂 小分子有机物(胆汁酸盐等)。,六、抑制剂的影响,凡能使酶活性降低而不引起酶蛋白变性的物质统称为酶的抑制剂(I)。其抑制作用可分为不可逆性抑制与可逆性抑制两类。(一)不可逆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章 酶和维生素 第三 维生素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34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