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治理与和谐社会构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城市治理与和谐社会构建.ppt(8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与和谐社会构建兼谈现代城市治理理念,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级。十七大报告,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胡锦涛,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 与和谐社会构建(目录)1.导论:“世界城市化”与中国的城市化战略2“后建设”: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定位3“全球-本土化”:中国城市发展理念探索4强化公共管理:现代城市管理的模式初探5、“都市圈”
2、: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之关键6.结语:“以人为本”城市哲学的思考,内容提要 城市化正成为人类文明进程的基本标志。城市化正在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大战略。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的中国的城市化应该走“相对集中”和“适度分散”相结合、小城镇和大都市协调发展之路。这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内容提要(2)正在进入“后建设”时期的中国城市化,应该实施“全球-本土(glocal)”的发展战略,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可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强化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提高市民公共参与意识为重点;构建一个“市府-市场-市民”共同运作,“经济-社区-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建设-运行”全程管理的精干高效的
3、现代城市管理模式。,内容提要(3)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都市圈的竞争。上海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最大的都市圈,应率先探索建设以“2010世博会”为契机、以“信息化城市”为基础、“学习型社会”为架构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努力进军“全球城”为目标的城市治理和发展新战略,迎接“城市化世界”的挑战,为中国的全面小康和21世纪的人类文明作贡献。关键词:城市化、“后建设”、“全球城”、“全球-本土化”、“治理”,1.导论:“世界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战略1.1、20世纪:世界加速“城市化”的世纪,“世界城市化”的重要标志:城市化率突破50%中国“城市化”进入加速期:城镇人口跨越30%(1
4、998年:30.4%,2000年:36.09%,03:40.5%,06:43.9%)城市化历程的反思 高度集中式大城市圈层式发展(拉美的教训?)完全分散式遍地开花的小城镇(中国的经验?)新趋势:走廊式的城市带 多中心的城市群 城市化: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city,civil,civilization,城镇化水平达到30%以前,城镇化加速的情况比较少;但达到70%以后,通常进入平稳增长阶段。,全球城镇人口的37%生活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53%生活在不到50万人的中小城镇。到2015年,城镇人口增加的大部分仍将在中小城镇。,1950-2000年,城镇人口从7.5亿增加到28.6亿,大城市数量迅
5、速增加,超前发展预计到2015年百万人以上城市将达554座,3/4在发展中国家,导论:“世界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战略 1.2、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1)“城市化”:“都市化”?“城镇化”?何谓城市化(urbanization)?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聚量的表征城市文明向农村的扩散质的规定 中国城市化水平:“超前”还是“滞后”?中国城市化走向:“集中”还是“分散”?“郊区化”:“逆城市化”还是“超城市化”?“三农问题”:中国能否实现全面小康之关键“农民市民化”: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之要务,导论:“世界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战略 1.2、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2)中国城市化:大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 现代
6、城市化:相对集中和适度分散相结合“相对集中”:现代经济发展集约化的必然“适度分散”:大城市提高生活质量的保障 中国的城市化要真正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乃至于新的文明的推进、演示或示范,光靠大量 扩展小乡镇是难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 人类文明进步、文化发达的伟大历史使命的.,到2002年底,全国有设市城市660座,其中特大城市48座,大城市65座,中等城市222座,小城市325座。全国有建制镇20600个。(2006:656座),2000年世界超过100万人的城市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百万人的集中度),中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导论:“世界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战略 1.2、中国城市化道路的
7、选择 3)“小城镇”何以真正实现“大战略”?中国幅员辽阔,东西差异巨大,中国城市化 的道路不可能也不应该“一刀切”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经济联动战略 西部大开发中的城市化战略问题 也许经一定程度的“都市化”(文明化)后 的“郊区化”(城镇化)将是人类城市化的必由 之路?未来的“小城镇、大战略”,中国城镇化的地区差异较大。除京津沪外,广东高达55%,西藏只有19%。,上海小城镇平均镇区人口多、面积大,人均财政收入是北京的四倍,中国统计信息网 http:/,导论:“世界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战略1.3、城市化、“城市病”和城市管理 城市化扩散城市文明,也扩散着“城市病”中国的“城市病”:“发展病”还是“停
8、滞病”?未雨绸缪:城市贫民窟城市化中的“都市病”高度集中的大都市会有大都市的“城市病”,高度分散的小城镇也有小城镇的“城市病”城市管理的艰巨使命 促进“城市化”、遏止“城市病”城市正日益成为人类未来生存发展的主要空间 城市管理将成为人类世界最复杂的巨系统管理,2“后建设”: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定位2.1、“后建设”:中国城市发展和管理的新阶段 何谓“后建设”?是指 第一,“后建设”(post-construction)是指“后发”现代化国家城市化道路的特定时代背景 第二,“后建设”是指大规模基础建设完成后,重点 进入城市功能开发环境建设的特定历史阶段 第三,“后建设”(meta-construc
9、tion)是对人类 城市建设和发展理念的一种特定的深沉思考,于维栋,2003,中国现代化百年回顾与展望(1950 2050年),城镇化、信息化和现代化交织,地区差异大,城市化发展模式因国别而异,城镇化率从20%到40%中国只用了22年。,(1)欧美:基本上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发展的自然历史过 程,从自由放任到政府必要的引导和干预(2)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下的快速集中型城市化(3)拉美、南非:工业化基础薄弱和政府能力不足导致的过度城市化 部分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比较表,中国多个城镇化发展阶段交织 特大城市出现郊区化 沿海地区出现都市连绵区(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60%才出现的城市化空间形态),
10、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按阶段发展,城市化 1950s前城市中心区人口 高速增长,郊区化 1950s-1960s人口和产业由中心区向周围地区分散,继而向远离中心区的外围地区扩散,逆城市化 1970s初-1980s初大城市地区人口减少,净迁出增加,小城市人口增长较快。,再城市化 1980s中-1990s初人口 向大城市地区回流,多种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2“后建设”: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定位 2.2、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1)信息时代“全球化”趋势的挑战时代特征;(2)转轨时期“市场化”走向的挑战中国特色;(3)城市发展“后建设”阶段的挑战阶段特点。何以应对?1)“全球化”时代的城市战略定位 2)“
11、生态化”时代的城市规划设计 3)“信息化”时代的城市运行管理 4)“市场化”改革的城市基础建设 5)“后建设”时期的城市功能开发,2“后建设”: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定位 23、新时期城市管理面临的矛盾分析 城市基本建设的高速发展与城市总体管理 的相对滞后的矛盾“全球化”时代城市发展的现代化目标与 工业化城市传统布局结构之间的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城市政府工作重点 和现代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强化要求之间的矛盾 城市发展中经济、社会、环境(生态)效益之间的矛盾,2“后建设”: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定位23、新时期城市管理面临的矛盾分析 城市管理中诸多矛盾存在的实质还涉及到: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政府的全能化
12、管理如何 向市场经济体制下“依法治市”管理目标的转换 既要强化城市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又应努力 促进现代管理的市场化、企业化、社会化改革 总之,“后建设”:不是不要建设,而是从“硬建设”到“软建设”加强功能建设,建管并重,重在管理,3“全球-本土化(glocal)”:中国城市发展与管理理念探索31“全球-本土”:“全球化”时代的发展战略“全球化”是把“双刃剑”三大基本特征:(1)市场经济的全球扩张(2)科学技术的全球同步(3)生态环境的全球联动“全球-本土化”:全球视野和本土意识 全球化方式思考,本土化方式操作 无视“全球化”背景,中国城市管理就无以实现现代化法治化 忽视本土化特色,中国城市管
13、理也将因不合国情而事倍功半,于维栋,2003,中国现代化百年回顾与展望(1950 2050年),3“全球-本土化”:城市发展理念探索 32“以人为本”与“可续发展”:现代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城市管理本质上的“属人”性 城市空间并非纯粹的物质空间,而是“人化自然”以谁为本?提倡“傻瓜机”式语言,树立“无障碍通道”理念“可续发展”:城市建设意识上的超前性“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 节约型城市:循环经济、“零垃圾”设计、蓄(增)能型建筑等“天人合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在城市中再建人与环境、社会与自然的和谐,3“全球-本土化”:城市管理理念探索 33精干高效与综合治理:
14、城市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志 331“城市经理”:管理的起源和发展 管理中的“范式”转换:从企业管理到公共管理“依法治市”与“人本管理”任何管理实际上都是一种控制与服务,从泰勒制 的“科学管理”到60年代以来时兴的控制论的“系统管 理”,强调的都是一种控制与协调,但“以人为本”的 现代管理更强调的是一种服务与引导。“和谐社会”:城市管理理念的新目标与新挑战,3“全球-本土化”:城市管理理念探索 332 精干高效:城市管理的目标要素 1)精干合理的管理体制 2)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 3)健全统一的管理法规 4)快速准确的管理信息 5)先进科学的管理手段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3“全球-本土化”:
15、城市管理理念探索 3.3.3 综合治理:城市管理中的“善治”城市管理:从administration到 management?“新公共管理”与现代“治理governance”观 Ofr gouverner L gubernare Gr kubernan 从“突击整治”到“长效管理”:行政手段何为?“城市经营”热的思考:“市场化”的有效与有限“依法治市”与“以德治市”:管理中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礼治”传统与现代社会的“法治”精神 的结合,这是我国城市管理中应当探索的目标之一,4强化公共管理:现代城市管理的模式初探 4.1 经济社区市政:城市管理内容的复合性 1)经济管理:城市的生产管理 从“水手
16、”到”“舵手”:政府经济管理的角色转换 2)社区管理:城市的生活管理 重心下移、“居民自治”、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 3)市政管理:城市的环境管理 城市政府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职责,关于社区管理:1)社区的生态性:共生与竞争2)社区的文化性:习惯、规范、法律、制 度 理智、道德、心理3)城市社区的异质化:社区的混居:生活方式的差异文化、信仰、收入、习惯 空间的分离(segregation)与移民的同化(assimilation):族裔(ethnic)与籍裔(贯):“文化冲突”与“文化休克”?陌生化、老龄化、“空巢化”,4)治理主体复杂性:政府:街道居委?居民-业主:业主委会 企业:物业公司5)协商民主
17、:从代议制到参与式 争取共识与共治 公共管理还是公共服务?对象:“顾客”还是“公民”?,认同(identity)与宽容(tolerant):信任与尊重 个人主义?社群主义?合作主义?,4现代城市公共管理的模式初探 4.2 市府市场市民:城市管理主体的多样性 1)市场作用“看不见的手”2)政府调控“看得见的手”3)市民参与“最活跃的手”城市管理涉及广大市民直接生活环境和切身利益,应更多地直接听取市民大众的意见,鼓励和调动广大市民群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正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公民社会SARS带给我们的启示:权利与义务,4现代城市公共管理的模式初探 43 规划建设运行:城市管理过
18、程的全程性 超越“建设管理”的二分法思维,建立三位一体的全程管理观 规划管理为龙头:城市的灵魂 建设管理为中介:城市的躯干 运行管理为常项:城市的活力 城市管理:依法管理为目标,环境管理为中心,物质空间为重点,属人管理为本位。,4现代城市公共管理的模式初探 总之,经济发达、生活便利、环 境优美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三大目标,也正是城市政府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 的根本任务。而市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是现代公共管理和公民社会成熟的标 志,也是和谐社会构建之本。,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
19、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级。十七大报告,5、都市圈: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之关键 51“世界城”、“全球城”与“都市经济圈”“城市世界化”: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城市化的必然“世界城(world-city)”:世界级的经济中心 著名城市专家、地理学家弗里德曼曾提出过世界性城市的七个标准:1)重要的金融中心;2)跨国公司的总部所在地;3)集中的国际机构的设置点;4)具有高度发达第三产业、商业服务;5)主要的制造业中心;6)主要的交通枢纽;7)人口的规模。,据联合国资料,超过1000万人的“巨型城市”(mega-city),全世界1950年只有纽约1座;2001年增加到17座,13
20、座在发展中国家,我国上海和北京分别名列第10和14;,预计到2015年,全世界将有巨型城市21座,17座在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上海、北京和天津,5、“都市圈”: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51“世界城”、“全球城”与“都市经济圈”“全球城(global-city)”:当代的国际化大都市 中国的“国际化城市”热与“城市综合竞争力”本人认为,可以有三类“全球城”:“全球城A”,以金融资本工具掣肘全球经济“全球城B”,以制造业为基础影响全球经济“全球城C”,以国际航运中心沟通全球经济 着眼于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全球城”,1976年法国地理学者戈德曼(J.Gottmann)指出,全球已形成6个世
21、界级的都市连绵区,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列于其中。这种态势至今仍在继续发展。,1、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起 波士顿,南至华盛顿)2、北美五大湖城市群3、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4、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5、欧洲西北部城市群6、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5、“都市圈”: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 5.2、“都市圈战略”:经济规模效益与产业集聚效应 日本的经验与教训:工业分散的“国土均衡”政策 4大临海工业带:东京、大阪、名古屋、福冈 2%的国土面积,30%的工业产值(1960)12%的国土面积,70%-80%的GDP 中国的乡镇企业:农村工业化的大实验?成绩与问题:出口与内需,资源与环境 产业结构调整:从粗放
22、经济到集约经济,中国三大都市连绵区对全国GDP贡献率仅为38%,而美国和日本则分别为65%和69%,5、都市圈: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 5.2、“都市圈战略”:产业集聚效应与规模效益 21世纪的国际竞争:大都市圈(带)的产业集聚效应 中国的三大都市圈:京津唐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富有潜力的城市带(圈):东北(大连-哈尔滨)城市带、武汉地带城市圈、重庆-成都城市圈(带)、西北城市带“增长极”理论:周边地区的“黑洞”?“都市圈”效应:“辐射源”与“共振圈”,城市规模大,综合效益高,数据来源: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1-2002)174页,城市规模大,土地利用效益高,5、都市圈:提升国家
23、综合竞争力的关键 5.3、进军“全球城”:“一个龙头,三个中心”新释“一个龙头”:与长江三角洲“都市群”共担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3小时都市圈)“三个中心”:以国际经济中心为目标(1)现代制造产业中心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建构新型支柱产业结构,形成新的产业高地(2)现代金融-贸易中心浦江两岸联动,外滩和陆家嘴携手共建太平洋西岸最大的中央商务区(3)现代信息-交通中心以“三大港”建设为基础 发挥大都市集聚和辐射功能建设“信息化城市”,迎接“全球化”挑战,5、都市圈: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 5.3、上海努力进军“全球城”以信息化城市为基础 以学习型社会为目标 构建全社会创新体系,建设现代化人
24、才高地 上海曾经是世界著名的“冒险家的乐园”,21世纪的上海将真正成为“创业者的天堂”!上海世博规划“和谐城”:“和而不同”上海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6.结语:“以人为本”城市发展的哲学反思 坚持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续发展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社会主义建设的四位一体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6.结语:城市发展的哲学反思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全能政府”还是“有限政府”?“为民作主”还是“民主自治”?现代城市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科
25、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统一“依法治市”与“以德治市”的结合现代城市管理也应倡导“善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全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资料来源:United Nations,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The 2001 Revisionhttp:/people.hofstra.edu/geotrans/eng/ch6en/conc6en/worldurbanization.html,10亿人,1950-2020年世界城市人口增长基本上是在发展中国家,今后30年,全球城镇人口增长主要将在发展中国家。,预计从2000到2030年,发展中国
26、家的城市人口将从19.6亿增加到39.8亿,而发达国家则从9亿增加到10亿。,2002,2020,农 村7.82亿,农村6.22亿,城市8.28亿,城 市5.02亿,1.29亿(自然增长人口),0.37亿(自然增长人口),2.89亿(转化人口),城镇化率按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预测,2020年将达到57%,城镇总人口8.28亿。比2002年增加3.26亿(包括城镇人口自然增长0.37亿),从现在到2020年,将有2.89亿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年均增加城镇人口1811万人。,6.结语:城市发展的哲学反思再谈“后建设(metaconstruction)”城市功能的再认识从卫城、集市到文明聚焦和创新
27、城市管理的再探索从“全能政府”到“无为而治”城市理念的再思考从聚居、交往、劳作到“诗意栖居”安居乐业奔小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结语:城市发展的哲学反思“人们没有形而上学(metaphysics)毕竟是不行的”(爱因斯坦)“后建设”的思考 从 postconstruction到 metaconstruction“后城市化”的实质 从 posturbanization到 metaurbanization 未来的“城市化”世纪中,人类终将能“充满劳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附 论:1、城市化战略与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的城市化2、从“行政管理”到“公共管理”城市管理理念的沿革与
28、发展3、“协同治理”与和谐社会建设 从“民主的破碎”到治理的复兴4、“和谐社会”呼唤治道的创新“以人为本”与“可续发展”相统一,1、城市化战略与城乡协调发展 城市化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的 中国城市化的基本背景是什么(时空定位)?1)“全球化”背景下作为国家战略的自觉选择2)基本建设成为维系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杠杆3)中国特色的户籍制度与城乡二元结构的松动4)国有土地制度与作为“政绩工程”的城市化热,城市化与现代人生存发展的多维空间协调:物质-地理空间社会-经济空间文化-心理空间人均GDP1000美元:“快速增长”与“矛盾凸显”期 城市化中的“三大矛盾(教育、医疗、住房)”及防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
29、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谐社会的两大支柱:城市化健康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从“行政管理”到“公共管理”城市管理理念的沿革与发展 1)城市管理的重要性 城市管理的合法性与正当性:法制与法治 Regularization:rule by law&rule of law 2)“城市管理”理论的多重性 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综合治理 Administration,Management,Governance 3)“城市管理”实践的复杂性 城市管理的主体内容程序 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经营”?服务?,3、“协同治理”与和谐社会建设 从“破碎的民主”到治理的复兴1)“破碎的民主”:现代代议制民主的迷信与困境
30、古希腊的民主:城邦公民共同讨论参与的直接民主 现代代议制民主:金钱与媒体“共谋”的普选政治?2)“治理”的复兴:从技术性管理到现代的政治艺术?从“统治”到“治理”govern,government,governance,没有政府的治理(J.Rosenau):“治理是只有被大多数人接受才会生效的规则体系”,世界银行:从“危机治理”到“善治”Crisis governance good governance 治理是通过建立一套被接受为合法权威的规则而对公共事务公正而透明的管理,用以促进和发挥个人和团体追求的公私价值。世界银行:治理和发展,19923)“治理”:多元合作协同管理公共事务 治理是各种公
31、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1995,现代治理的多义性(R.Rhodes):1)作为最小的国家管理活动的治理,是指国家削减公共开支,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2)作为公司治理,是指指导、控制和监督企业运行的组织体制;3)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是指将市场激励机制和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的公共服务;4)作为良好的治理,指的是强调效率、法治、责任的公共服务体系;5)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指的是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之间的合作和互动;6)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指的是建
32、立在信任与互利基础上的社会协调网络。治理的危机:透明、协调、责任,4、“和谐社会”呼唤治道的创新“以人为本”与“可续发展”1)政治与行政:“为政以正”才能“管理众人之事”公平与效率、公正与效益、公开与效能 现代政治:协商与妥协的艺术 VS“原教旨主义”?多元社会的政治认同(Identity)何以可能?通过沟通,寻求共识,追求共赢,实现和谐 沟通,交往(Communication):现代政治关键 对话谈判共识共赢认同,2)治理是一种文化:“以人为本”与“可续发展”“社会建设”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三个文明(物质、精神、政治)”与“和谐社会”3)“和谐社会”的治道:“无为而
33、治”何以可能?“和谐社会”:重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理想的治道:“处无为之形,行不言之教”“治大国如烹小鲜”,“无为而无不为”“道法自然”: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谢谢大家 欢迎指教章仁彪,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强调,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还强调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
34、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胡锦涛(2005年2月19日),“985工程”二期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同济大学项目论证报告(部分)项目名称:同济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项目特色:现实性前瞻性的“问题域”,多学科集约化的综合研究“三台合一”:基础性、支撑性工作平台;开放性、公共性服务平台;集成化、创新性研究平台,二、必要性和可行性 1、本项目的基本背景及必要性(1)时代背景: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现代化正进入发展关键期:人均GDP1000美元阶段的社会转型与稳定问题突出作为国家战略的中国城市化正在大规模推进中:从“自在”到“自为”急需理论研究的自觉与创新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新发展观被广泛认同:城市经济、
35、社区、环境(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数字化时代的人类生存状态面临新挑战:高科技低情感、高效率高风险背景下的生活世界,(2)项目必要性:中国城市化实践发展迅猛,城市研究理论相对滞后:迫切需要建立城市理论与实践交流平台引进国外城市研究理论较多,中国本土问题研究较浅:迫切需要建立国内外城市研究交流平台工程技术管理领域研究热门,科技人文结合研究不足:迫切需要建立城市哲学社科研究平台分门别类城市研究机构众多,综合交流基础平台缺乏:迫切需要建立城市研究综合交流平台,2、项目的可行性分析(1)天时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越过30%进入加速期:,世界瞩目中国:人口第一大国能否为21世纪的城市化另辟蹊径?实践积累丰富:
36、城市基本建设大规模展开已经成为世界之最城市政府转型:依法行政与政府公共服务与管理职能的凸显问题正在聚焦: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问题,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大量的农村人口正在向城市转移,由此带来大量的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城市发展正在进入以功能开发和环境建设为中心的“后建设”时期,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聚焦城市化过程中生存状态急速变化的人们的生活环境、社会服务和人文关怀,城市研究正在逐渐成为一门多学科关注的“显学”。,上海地处世界6大都市圈之一的“长三角”,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文明积淀厚重,中西交融历史悠久,移民文化特征显著,“世博会”更为城市发展提供大好机遇,各种
37、高层论坛和国际会展聚焦上海,国际学术界顶尖人物频频光顾,上海已经成为展示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和融会世界多元文化的“窗口”。同时作为最具现代性的中国城市,发展中所面临问题的代表性和前沿性也为城市研究提供了有示范性的“文本”。,(2)地利上海正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进军“全球城”:区位优势得天独厚:“长三角”已成世界级活力都市圈四个中心地位确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已初具规模东西文明碰撞交汇:海纳百川的“全球本土化”视野城市经验积累丰富:实践提供大量前瞻性的“问题域”,(3)人和同济大学的综合性城市研究学科群已雏形粗就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已成基本理念:文科战略重点突出哲学社科类学科恢复重组进展迅速势头
38、良好:城市研究以人为本城市建设类重点学科正日益注重文理交融:多学科集约优势明显,目标:以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为基本办学理念的同济大学,恢复综合性大学以来文科发展战略明确(以城市研究和欧陆文化研究为特色),以对日常生活世界批判及城市化理论的哲学反思和现代城市文学研究,并结合上海史研究形成基本的城市人文研究,以城市经济社区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建设管理法规等社会科学研究相结合,初步形成同济大学城市研究的人文社科视阈。,3、研究方向和主要研究内容(1)中国城市发展战略和遗产保护 1)城市化理论的沿革与创新 2)全球化时代的大都市发展战略 3)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 4)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39、的理论与实践 5)2010年上海“世博会”专题研究,(2)城市化进程中的经济、社会、环境统筹发展 1)城乡二元结构与产业调整(含都市型产业)2)城市化进程中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3)城市社会和城市移民问题(含农民的市民化)4)城乡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5)生态化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研究,(3)城市治理与制度创新研究(政治学与公共管理研究)1)城市政府创新与公共政策分析(含城市安全 和危机管理)2)城市行政区划与管理体制(含行政法研究)3)城市与区域治理(含城市创新体系的构建)4)公众参与和社区自治的制度保障与机制研究,(4)城市文明与现代人生存状态研究 1)城市文明进程与城市精神 2)城市生活方式演变与市民素质 3)当代大众传媒与市民文化(含城市文学研究)4)消费模式和城市生活质量(含价值观及市民 满意度研究)5)数字化时代的生活世界(现代人生存状态研究),总之,在同济大学已有传统优势的建筑城规、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交通运输等城市建设类重点学科和正在复兴中的、具有鲜明欧陆文化与城市科学特色的同济哲学社会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交融基础上,大跨面、深层次地实现理工医管和人文社科的全面交叉、集成化合,搭建国家级城市科学创新研究基地既是可行的,也是可能的。具有悠久的哲学人文学科历史传统、又有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良好学术氛围的同济大学,一定能圆满完成这一重要的使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33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