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隧道工程的基本认识.ppt
《我对隧道工程的基本认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对隧道工程的基本认识.ppt(8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对隧道工程的基本认识,认识一 树立以“围岩为本”的基本理念,以“围岩为本”是由围岩的基本特性所决定的。,围岩的基本特性,围岩结构的主体;围岩本身是具有自支护能力的,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自稳性或稳定性。在设计施工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围岩的这个能力;围岩构成结构体的主体材料其特征是客观存在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围岩施加结构的荷载开挖后的变形与支护的相互作用是形成荷载的基本原因;它是由围岩性质和施工技术所决定的,是一个不可捉摸的变量;,作为一个隧道工程技术人员,要牢牢记住:“结构体作用荷载构成材料”“三位一体”是隧道工程的重要的,独一无二的特征。这是隧道工程最具特色的、与其他工程截然不同的特性。这
2、个特性决定了隧道工程的设计、施工、维修管理的基本理念。隧道的一切,从规划、调查、设计、施工到维修管理都是由这个特性决定的。,认识二掌握围岩,所谓“掌握围岩”首先就是要掌握隧道开挖后的围岩动态。也就是开挖后围岩的稳定性。因此,如何搞清楚围岩开挖后的动态?、如何评价开挖后的围岩稳定性?就成为隧道及地下工程中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一直想解决的问题。,围岩开挖后的动态,围岩开挖后的动态,也就是稳定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但其外观的综合表现,就是变形、掉块、滑移或松弛。仅仅用变形一词是很难概括隧道开挖后的动态的。开挖后动态的不同,决定了对应的支护对策的不同。,变形,掉块,滑移,松弛,围岩开挖后
3、的动态,按围岩构造及特性可按下表分类,从开挖后的稳定性看,可按下表进行定性的划分。,隧道周边围岩的动态,因此在隧道设计、施工中,掌握隧道开挖后的动态是非常重要的。这里必须指出,隧道的稳定性决定于隧道周边围岩的稳定性。我们知道隧道周边围岩不稳定我们是无法施工的。只要隧道周边围岩是稳定的,隧道就是稳定的。因此,“掌握围岩”的重点,是掌握隧道周边围岩的动态。隧道的周边围岩是三维的,不仅仅指横向范围内的围岩,也包括掌子面前方的围岩。,前面所述的变形、掉块、滑动、松弛等,基本上都是在周边围岩中发生的。隧道开挖对周边围岩的影响是有限的。其范围大致在12D(D:隧道开挖的宽度)左右。过去我们十分关注隧道横向
4、的影响范围,初期支护的选定基本上 是以此范围的围岩动态决定的。实际上,在软弱围岩中,掌子面前方围岩的稳定性更为重要。必须强调的是:掌子面,实质上也是一个支护构件,开挖过后它起着极为重要的支护作用。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多数与掌子面的稳定有关。因此,在隧道施工中,尽可能地掌握由于开挖、支护引发的周边围岩的动态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设计、施工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千方百计地使隧道周边的围岩稳定下来。而使围岩稳定的基本原则就是维护和提高周边围岩的自支护能力,特别是掌子面的支护能力。这一点必须体现在隧道的规划、调查、设计、施工、维修管理的全过程。,认识三,隧道施工必须坚持的两大原则原则一:“施工”要做到:不使周边
5、围岩“松弛”或者“少松弛”原则二:“施工”要做到:围岩、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成为一体的结构物,原则一“施工”要做到:不使周边围岩“松弛”或者“少松弛”,开挖产生的周边围岩的松弛是隧道施工安全的“死敌”,减少松弛就意味提高施工的安全性,两者是密切相关的。松弛的围岩是隧道开挖后产生变形,降低围岩承载性能,加重人工支护负担的主因。因此,施工中不使周边围岩“松弛”或者“少松弛”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们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还满足不了这个原则。一些隧道中发生的所谓的“大变形”等,均与此有关。,如何尽可能地不让围岩松弛或少松弛,只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开挖后及早使开挖断面闭合;方法二:开挖前预先加固围岩。实质上
6、,在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都是两种方法的组合。,及早使开挖断面闭合,所谓“断面闭合”有2个概念。一个是横断面的断面闭合,一个是纵断面的断面闭合。两者是相互配合的。实际上,断面闭合多数是指纵向的断面闭合。纵向的断面闭合,可以用时间或距离表示。例如在几小时内闭合,或在几m内闭合。这与围岩条件有极大的关系。围岩越差,要求的断面闭合时间越短,也就是断面闭合的距离越短。,实际上,开挖断面闭合就是隧道底部与上部的闭合。因此要特别关注隧道底部结构的形成。根据日本近期研究的成果,以早期断面闭合(这里称为“早期闭合仰拱”)为重点,把其按时期和程度(刚性)划分3个水准,其概要和优缺点列于表1。,表4 早期闭合仰拱设置
7、方法分类,日本建议在台阶法施工条件下,闭合距离一般控制在相当隧道开挖跨度左右的距离(此条件相当于开挖跨度12m左右),开挖跨度越大,闭合距离越短。按此原则来组织隧道的施工作业和机械配置。在软弱围岩隧道中。“快挖、快支、快闭合”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正在一步一步地向这个方向迈进。,开挖前预加固围岩,近几年,隧道施工技术一个重要的发展,就是辅助施工方法体系的形成与应用。这是矿山法扩展应用的需要,是提高施工安全的需要,也是爱护围岩意识提高的表现。,仅用初期支护,不管如何加强,也很难把围岩变形或松弛控制住,这已为实践所证实。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对策,就是对周边围岩进行预加固(补强)。所谓开挖前预加固技术
8、是指:在开挖前对可能造成松弛的围岩或者是已经判定为松弛的围岩,事前进行补强的技术,意图提高周边围岩的承载性能,大幅度地减少围岩开挖后可能发生的松弛。,预加固的重点部位大致如下图所示。图中的“长”,通常指长度超过8m以上的长度。,预加固技术,主要是针对掌子面周边围岩的,包括正面前方的围岩。因此应对周边围岩的稳定性进行判定。在大断面隧道进行大断面开挖的场合,周边围岩的稳定性主要表现在:掌子面的稳定性-掌子面前方围岩的挤出、拱顶崩塌;拱脚围岩的稳定性-拱脚下沉;底部围岩的稳定性-底部鼓起。因此,预加固技术的形成与发展与此有关。预加固技术可以从地表面实施,也可以从洞内进行。,这些技术包括:控制掌子面前
9、方围岩松弛的技术先行位移控制掌子面围岩松弛的技术 掌子面挤出位移控制脚部下沉的技术 拱脚及底部下沉整体下沉控制地表面下沉的技术 地表面下沉 整体下沉不能不承认,在这个领域中我们与国外的差距是比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施工机械设备上。(详细内容请参考软弱围岩施工技术一书)。,原则二“施工”要做到:围岩、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成为一体的结构物,隧道结构物只有与围岩成为一体才能发挥其功能。特别是要确保围岩与初期支护形成一个具有要求承载能力的支护结构体。这里所谓的成为一体,就是我在施工要点集中一再强调的“三密贴”。喷混凝土与围岩密贴、防水板与喷混凝土密贴、二次衬砌与防水板密贴,在其间不要留有空隙或空洞。而目
10、前的现状是喷混凝土基本上可以做到与围岩密贴,但防水板与围岩是不密贴的,二次衬砌与防水板也不是密贴的。钢架也不是与围岩或喷混凝土密贴的。,锚杆,在初期支护中,最有争议的是锚杆。锚杆不是有用和无用的问题,而是如何设置,如何更好地发挥其支护作用的问题。工程实践表明:在任何的支护条件下,锚杆支护都是有效果的。在多数场合是可以采用的。但也有不宜采用的情况。如在拱部采用超前支护的围岩条件下,不宜设置拱部锚杆;在浅埋、易于发生整体下沉的围岩条件下,拱部锚杆的支护效果不能发挥的场合,也可以不设置锚杆等。,层状围岩锚杆配置例,其次,在层状围岩中,锚杆的配置应考虑层状围岩的具体情况设置。下图是一些设置事例,可供参
11、考。,初期支护的施工步骤例,在初期支护中,一般说锚杆都是最后打设的。下图是日本规范中建议的施设步骤。,钢架问题,这里有个重要问题,需要提醒大家关注。就是钢架的问题。特别是型钢钢架。不管开挖如何精心,开挖后的断面也是凹凸不平的。架设型钢钢架很难与围岩密切接触,甚至没有接触。完全失去钢架的支护功能。在型钢钢架上设楔形块,使之与围岩接触,是国内外普遍的做法。下面是日本的钢架试验结果,可供参考。,在其建议的步骤中,锚杆都是最后,而且都是在两榀钢架中间的位置,离开掌子面一定距离施做的,这与我们的做法有所不同。而最先的步骤都是喷混凝土,而后是立钢架。日本在08年的“山岭隧道设计施工技术标准”中,建议“采用
12、钢架,锚杆和喷混凝土的场合,应按钢架、喷混凝土、锚杆的顺序施工,在围岩稳定有问题的场合,开挖后应迅速初喷混凝土,再按钢架、喷混凝土锚杆的顺序施工”。,认识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施工机械化是隧道安全快速施工的基本保证,也是确保形成支护结构体的基本保证。,实现隧道安全施工的主要因素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与国外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机械开发上的差距。例如大容量的喷射机及机械手;打设长掌子面锚杆的钻孔注浆一体化机械、特别是适用于事前进行脚部补强的机械以及土质隧道的插板法机械、超长钻孔机械以及机械施工的集约化等方面,差距尤为突出。我们已经充分意识到,在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早期断面闭合的重要性,
13、但实施起来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一个困难就是缺乏“顺手”的配套机械。使我们处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的境地。,众所周知,在城市土质隧道中,盾构法是主流方法。这与盾构法,实质上是“断面闭合时间”为0,或者说是“极少松弛”的方法。整个盾构的施工过程是盾壳的保护下完成的。如果说,围岩发生“松弛”,也是在盾尾离开的瞬间出现的。而在采取“同步回填”,这种可能发生的围岩松弛,也得到了控制。因此,日本明确提出“地表面没有下沉的盾构技术“。而矿山法很难做到这一点。,例如日本在矿山法施工中,为了提高施工的安全性和达到快速施工的目的,最近开发了所谓“隧道机组工作站”的施工系统。称之为“TWS”。例如图1就是以钻孔
14、台车为基础把各种专用施工机械组合成一台的台车的多功能型的全断面开挖机(TWS)。,图2 TWS的各种施工机械搭载例,以泥岩为主体的软岩为对象,是按早期闭合的快速施工为目的,由自由断面掘进机、凿岩机、喷射机、全周模板、皮带运输机等组成机械开挖方式的全装备型大断面用TWS。,以凝灰角砾岩为主体的中硬岩的复合围岩隧道为对象,组成由凿岩机、喷射机、钢支撑架设机等能够进行爆破开挖及机械开挖的万能型大断面隧道用TWS。以花岗岩为主体的硬岩隧道为对象,组成凿岩机、喷射机等能够进行爆破开挖的快速施工的大断面隧道用TWS。,脚部预加固机械,作为支护脚部下沉的对策,我们基本上是采取钢架下设置垫板、扩大拱脚、打锁脚
15、锚杆(管)的方法。日本基本上采用以脚部钢管为代表的脚部补强桩。但在过去的对策中,因为是在上半断面开挖后进行施工,其抑制初期下沉的效果比较小。同时还存在采用水进行钻孔也会扰乱围岩,助长下沉等问题。因此开发出采用弯曲大口径脚部补强桩工法,针对以上问题,预先在围岩开挖前在预计设置钢架的位置打支持桩,而后进行开挖并架立钢架。对控制脚部下沉的效果极佳。,该钻机具有以下特点:1.采用弯曲钻孔能够对掌子面前方脚部围岩进行补强。2.因为采用弯曲干钻钻孔,能够不扰乱围岩施工。3.能够造成500mm、深3.5的大口径高強度的改良体。4.適応地質范围广,包括粘性土、砂質礫質土、固結粉砂岩、泥岩等。因此加强隧道施工机
16、械化的研究和开发是非常必要的。,隧道施工机械化的目标,第1步是实现单项作业的机械化;第2步是实现掌子面各项作业的自动化(远距离控制),把作业人员从掌子面(最危险地段)撤离出来;第3步实现施工的机组化,把单项作业集中在一个机组中,实现安全、快速施工;第4步是全面实现隧道施工的自动化、机械手化及远距离控制。,一个构思,认识五实现真正的情报化设计施工的关键是“情报”,实现情报化设计施工的前提条件是要有能够充分表现隧道开挖后围岩和支护构件动态的“动态情报”;其次是获得这些“情报”的可靠“方法”。这2个条件缺一不可。这里所谓的情报,主要是反映围岩和支护构件的位移和应力、应变等数据。情报的“质”和“量”是
17、分析情报的基础。而获得这些情报的方法,就是观察、量测、试验和前方围岩的探查方法等。在具备“情报”和“方法”的前提条件下,就是如何“处理情报”,“整理情报”、“分析情报”、“评价情报”,进而“利用情报”的问题,这就需要解决以下2个问题,才能真正的实现“管理”,情报化施工,实现真正的情报化设计施工管理必须解决的2个问题:设计、施工、决策一体化,这是体制问题;管理技术的电子化、信息化和数字化,这是技术问题。从我们目前的管理体制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态管理,可能是一句空话,也就是说与一些国家相比,差距是很大的。从技术方面看,迅速地组织力量,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化、数字化的设计、施工、管理系统,是非常必要
18、的。这也是当前隧道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容忽视。,情报化施工,例如,意大利在修建长Vaglia 隧道中,采用了ADECO-RS(Analysis of Controlled Deformation in Rocks and Soils)系统进行隧道的设计和施工。该系统是一个控制围岩开挖后变形的系统,对该隧道的围岩从调查阶段的地质调查信息,来正确地掌握地质条件的变化,在设计阶段则根据地质条件的工程划分级别,给出基准,最后根据开挖时发生的应力、应变的特性给出适合地质条件的施工方法和支护结构。而其中的开挖后的应力、应变数据(情报)是通过观察、量测方法取得的。,情报化施工,最近日本建设省对情报化设
19、计施工管理系统,给出的定义是:在工程建设的调查、设计、施工、维修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以施工为重点,利用在各过程中获得的与施工有关的电子情报和从各种作业中获得的电子情报,根据使用机械和电子仪器、量测仪器的组合加以连动控制或实现电子网络的一元化施工管理,以提高整个施工的安全性和生产性。这是一个立足于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建设工程生产管理系统。它监控了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全过程。,情报化施工,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日本的一些会社,都在开发“动态管理”的应用系统。例如佐藤工业(株)开发的“SIT系统”,是一个 把洞内的量测数据、测量数据、机械和运输车辆的运行数据、通信数据等情报信号,用单一的通信线路进行传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隧道 工程 基本 认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32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