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土因素与区域景观.ppt
《成土因素与区域景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土因素与区域景观.ppt(9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成土因素与区域景观研究,主要内容,一、气候因素研究二、地形因素研究三、母质研究四、时间因素与古土壤研究五、地表水与地下水六、生物因素研究七、农业生产活动的调查研究八、区域景观的综合分析,成土因素与土壤的关系,1、成土因素揭示土壤的发生与特性,(1)道库恰耶夫公式:S=f(C,O,R,P)T S:土壤体 R:地形C:气候 P:母质 O:生物 T:成土时间,含义:土壤是气候、生物、地形、母质等因素长时间 作用的产物。,(2)土壤分类系统的制定依据,土壤分类体系,发生学土壤分类体系,土壤属性分类体系,我国的土壤分类系统,以俄罗斯为代表,以成土因素为基础。,以美国为代表,以土壤属性为依据。,以
2、发生学为基础,土壤属性为依据,成土因素观点十分明确(综合俄美的特性)。,(3)土壤肥力及障碍问题产生的根源。,(4)航卫片判渎的直接标志。,2、成土因素是土壤改良分区高一级制图单元制定的依据。,一、气候因素研究,研究内容,近代气候,与土体分化作用,物质淋溶淀积作用及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光、热、水等指标。,古气候,主要是第四纪以来几个主要地质时期(间冰期)的气候及沉淀物与土壤形成的关系。,1、光热能:来源于太阳的辐射能,(1)太阳辐射,太阳温度很高,放射出大量能量。地球一年获得太阳辐射的能量约为5.461024焦耳,仅相当于太阳放出总能量的22亿分之一。,(2)总辐射能计算公式(左大康经验公式),R
3、=(Q+q)(a+bn/N)R:太阳总辐射能(kcal/cm2/year);Q:直接辐射能(kcal/cm2/year)a=0.248,b=0.752,a+b=1n:太阳时照时数,N:太阳照射总时数。,(3)光合有效辐射能:为植物直接利用进行光合作用 的波段的能量。,YT=1.25510 T f QqYT:潜能积累量(kg/亩);T:温度系数f:光能利用率,Qq:光合有效辐射能(kcal/cm2/a),2、温度:作物生长发育的有关指标,土温 气温 作物三基点温度 农业界限温度 积温,20:热带作物积极生长,农业界限温度,5:早春作物播种,多数树木开始生长,10:喜温作物开始播种、生长,15:作
4、物积极生长,0:耐寒作物的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温度代划分指标,50-60,+15,亚热带,20-50,+10,亚暖带,10-20,+4,温带,5-10,-4,亚寒带,5-10,-15,寒带,5,-35,极带,年辐射能(kal/cm2/a),年均温(),温度带,热带,+32,60-80,一年内植物活化积温(),0-0.5,500-800,500-800,1000-1500,1500-4000,4000-6000,6000-10000,植物群落及土壤,冰沼,森林带(灰化土),落叶阔叶林(棕壤),落叶长绿阔叶林(黄棕壤),长绿阔叶林(红壤系列),3、降水,概念:是指地面从大气获得的水汽凝结物的统称。
5、表示方法: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降水变率等。,水 灾(2004年7月10日下午的北京城区),湿润系数:K=大气降水量/蒸发量,干燥度:以降水积温两因子结合推算 经验公式:D=0.16Tx/降水量 D:干燥度,Tx:X 的积温。,旱 灾,4、与土壤形成有关的其它气候状况,雨季:土壤溶液稀释,土体中可溶性物质与粘粒受到淋溶或下移。,旱季:土壤溶液浓缩,可溶性物质随土壤蒸发水上移。,季节性冻融交替:加速土体的物理风化和土体的碎裂。,5、微域小气候变异:以地形小气候对土壤形成及土壤 性质影响显著。,研究方法,地理景观研究法,根据地区性水、热指标,划分调查地区的生物气候类型,作为制定土壤利用改良分区和土壤发
6、生分类的参考,指标分析法,土体风化方式与气候的相关性,小区域气候观察法,土壤剖面形态观察和物质地球化学迁移研究法,矿物的风化和次生矿物的形成,物质的地球化学迁移系列,土壤分布与湿润条件的相关性,气候条件与土壤次生粘土矿物形成的相关性,长 江 三 峡,张家界奇观,沙 漠 景 观,美丽的高山湖泊,干旱地区盐土景观,水稻土景观,返回,图2-4 不同地理环境中次生矿物形成的一般模式,返回,地 壳 物 质 循 环,返回,二、地形因素研究,研究内容,地形的高度、坡度、坡向及其组合的形态特征,地形类型,按形态特征划分,山地: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在100米以上,丘陵:绝对高度在500米以内,相对高
7、度在200米以内,平原:绝对高度在200米以内,相对高度在10米以内,按成因划分,河谷阶地,河漫滩,自然堤,流水地形,波浪作用地形,重力作用地形,岩溶作用地形,风沙与黄土地形,冰川地形,高 山,平原和丘陵,低 山,高 原,图2 河谷地形发育对土壤形成、演化的影响示意图,总之,地形制约着地表物质和能量的再分配,地形的发育支配着土壤的演替,在不同的地形形态上,就形成不同土壤类型。,返回,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黄土地形,波浪作用形成的海蚀沟和海蚀柱,重力作用形成的地形滑坡,岩溶作用形成的地形喀斯特地貌,风沙与黄土地形沙漠化,冰川地貌地形,研究方法,文献资料研究,地图和遥感影象分析,设点剖面观察,绘制综合
8、断面示意图,新构造运动对地形影响的分析,野外摄影,地形素描,遥感资料分析,卫星遥感产品,热岛效应,火山爆发,海温分布,综合断面示意图分析,地形素描示意图分析,野 外 摄 影,新构造运动对地形影响的分析,汶川地震的动力来源:中国大陆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东部受西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俯冲、消减的影响,形成一系列与弧后扩张有关的陆缘海伸展和断陷盆地;西部和西南部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构造影响,形成号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千km的大陆内部构造变形带和地震带。,三、母质研究,研究内容,母质是风化过程的产物,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按风化壳类型划分,碎屑风化壳,常见于青藏高原和高山地区,分布于
9、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及湿润海洋性气候区,母质类型,碳酸盐风化壳,硅铝型风化壳,富铝风化壳,含盐风化壳,还原系列,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湿热地区,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分布全国各地,(1),碎屑型风化壳是岩石在物理风化和轻微化学风化作用下,发生机械崩解的产物所构成的风化壳。是岩石风化的最初阶段。形成各种大小不同的碎块,这些碎屑保持着原始母岩的性质。风化层极薄,质地较粗,石砾含量可多达60%以上。流水矿化度很低,以重碳酸钙为主。大多分布在年轻的山地,特别是在靠近永久性积雪和永久冰冻的高原和两极地区,如青藏高原上就分布着这种风化壳。,碳酸盐风化壳:在暖温带和温带干旱、半干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因素 区域 景观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32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