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ppt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生活篇,1、物质生活的变化,2、文化生活的变化,3、社会习俗的变化,一生活中的变化,1、物质生活的变化,2、文化生活的变化,3、社会习俗的变化,19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新的交通工具新的通讯工具,轮船、火车,电报,1937年,中国的铁路长度达到多千米。,二万,20世纪前期,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发展变化:形成了从沿海、内河到远洋的完整体系。,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参加淞沪铁路通车典礼的一位记者在申报上写文章说:“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先闻摇铃之声”“又继以汽笛数声,
2、而即闻 作响声者,车即由渐而快驶矣。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视。”,中国人对火车的反应,中国人对火车有哪些反应?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好奇 疑惧或疑惧 支持或反对,人们接受新事物有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火车,这个最初被慈禧太后看成会喷火吐烟的怪物。“这个怪物整天跑不累啊,它吃得是什么呢?”老佛爷慈禧发话了,“我们有牛车、马车、人力车,还要火车干什么?”,保守派认为火车这种喷火的大蟒,决不能贸然引进。他们认为,铁路容易伤地脉,你遇到山就要开隧道,你把山神地神全都惹怒了,会带来大灾难。他们历数修铁路的种种弊端,比如说火车叫声,会让老百姓害怕,扰民。,拖着辫子的洋务派们,不想轻易地放弃
3、他们在西方曾经见过的隆隆奔驰的火车。他们纷纷向深藏在宫闱里的慈禧老佛爷递送奏章,试图改变她对火车的看法。,中西方文明的从碰撞到交汇发生变化的原因,电车在中国:1908年,上海第一辆带小辫子的有轨电车从静安寺出发,向东行驶到了外滩上海总会,全程6040米。有轨电车在上海通车引起了意大利摄影师阿劳罗的注意,他特意赶到现场拍了十多分钟的纪录片,在电影院连续放映了好几个月,仍深受欢迎。1914年上海又出现了无轨电车。国人最初见到电车出现时的情形是:“铁线纵横铁轨铺,几如地网与天罗。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而普通民众的说法是,“电车有电,乘电车时,身边不可携带铜钿用品,以防触电危险。”,192
4、4年中国第一辆有轨电车在北京,点石斋画报:“闻报云泰州为扬属一大邑,早经设立电报局,-近有匪徒造谣谓电报局所用电气,系以死者魂炼成,故专收人家供奉之神主牌。每牌价值洋四五十元,须在三年以内者方合用,局中买得此牌后,饬人领至坟所,念咒语即有小虫出,即系死者之魂,捉入木匣,又挖取牌上主字,则有鲜血迸出,滴入瓶内持归合药炼成电气,便可传递消息。”,看材料思考下列现象体现出人们缺乏科学思想还是民主观念?,民国时期的接线员,1882年,上海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电话局。到了20世纪30年代,拨打号码的自动电话才逐渐代替了人工接线电话。根据英文的译音,人们称电话为“德律风”。,还有哪些日常用品称呼的来历类似于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悄然 转变 中的 社会生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731404.html